用心打造乡村教育高地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花盛开的三月,春意浓浓。正值全国“两会”期间,记者来到万安县百嘉镇黄南小学采访朱绪星校长。“经过多年发展,农村学校都建得非常漂亮,现阶段教育面临的突出矛盾是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我打心眼里高兴。步入新时代,农村教育发展迎来了好机遇。”一见面,朱绪星就向记者表达了对党和政府出台振兴乡村教育政策的喜悦之情。
  已逾知天命之年的朱绪星身材精干,皮肤黝黑,说话时却轻言细语,长年的乡村教师生涯在他身上留下了道道乡村的印痕。从迈出师范学校的大门开始,他就一直工作在乡村学校,为乡村教育奉献了青春年华,也收获了人生的丰厚果实。2017年,他从众多的教师中脱颖而出,光荣当选了全省师德标兵。
  [情倾乡村教育]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我知道父老乡亲对教育有着怎样的期盼。上小学的时候,我每天都要走10多里的山路才能到学校,吃尽了苦头。所以我一定要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讓农村的孩子也能够享受到和城里的孩子一样的有质量的正规教育。”采访中,朱绪星反复强调让农村的孩子享受“正规的教育”。
  朱绪星身上流淌着农民血液,他对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乡村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是有着浓烈的乡村教育情怀的人。1986年秋季,朱绪星正式步入教师队伍,来到万安县偏僻的库区当老师。从当老师的第一天起,他就立志要当好一名乡村教师,让农家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前程。其后,他虽换了几所学校任教,但都待在乡村学校,过着快乐的乡村教育生活。
  1989年,朱绪星被组织上安排到武术乡新蓼小学任校长。该校距离中心小学23公里,是全乡最偏远的村小,而他把这里作为实现教育梦想的舞台。那时候,学校新搬到枫树岗,校园的布局却让他大跌眼镜:教学楼外是一片1米多高的土堆,学校没有活动场所,连进出校园的一条好路都没有,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通向外面。
  “必须让学生有一个活动的场所”,朱绪星上任后砍出的“第一板斧”就是要修一条平坦的进出校园的大路,搬掉教学楼前的土堆,整出一个学生活动的场所。到任的第二天,他就上门入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要学校门前的农户让出自己的部分稻田用以修路。村民们都很支持。朱绪星带领学校的师生肩挑手提,用了半年多的时间,终于修出了一条进出校园的平坦大道,赢得了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称赞。
  接着,朱绪星又领着全校师生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用锄头挖、肩膀挑,通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硬是把横亘在教学楼前的土堆平掉,打造出了孩子们课余活动的乐园。
  朱绪星总是这样,把让群众满意作为办学的追求。他先后去了好几所学校,不管是在哪所学校,他都是静下心来办学。他说自己时时刻刻都感受到肩上的责任。正是这种责任感,让他不断探索,不断进取。
  朱绪星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狠抓养成教育,为学生的一生奠基。为形成育人合力,朱绪星会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朱绪星说,“现在很多小孩都是爷爷奶奶带,父母在外打工,而爷爷奶奶的关注点是自己的孙子孙女有没有在学校里受欺负,或者是吃饱穿暖等等生活上的小事。也有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朱绪星说,他已经制订出详细的对家长进行培训的计划,并利用QQ、班级微信群等新媒体,对家长进行形式多样的培训,加强家校联合,共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情注乡村学生]
  在黄南小学,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镜头:夜深人静的乡村,朱绪星带着老师来到学生寝室,为学生盖被子。学校有40多个住宿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住宿生,由于年龄小,吃饭、睡觉等方面都没有习惯集体生活。朱绪星经常告诫教师说:“我们要对每一个孩子100%的负责,不能够有半点疏忽。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晚上10点,他带着老师去学生宿舍查夜。而他自己常常要在晚上12点钟再到学生寝室里检查一次,为孩子再盖一次被子。
  朱绪星把满腔的爱倾注在孩子身上。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他都能够记住,大部分家长的名字他也记得。四年级学生肖健平的父母在广东打工,爷爷重病在身,只有70多岁的奶奶照顾他。2015年9月,肖健平在家不幸扭伤了腿,无法上学。为了让不耽误学习,朱绪星每天用摩托车接送他上学、回家,时间长达一个多月。春节前,肖健平的父母返乡回家过年,一放下行李就来学校找朱绪星,表示谢意,并要付摩托车的油钱给他,可朱绪星说什么都不肯收下。健平的父母说:“有这样好的校长,我们还有什么不满意呢?”
  学生家长杨赖香说:“我的小孩读一年级,在学校住宿。朱校长不但经常为我小孩盖被子,而且给我小孩用热水泡脚,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朱绪星对记者说:“家长那么放心地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我不敢辜负他们的期望,所以我总是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
  [给力乡村教师]
  黄南小学近年来教学质量可谓声名鹊起,如“映日荷花别样红”。学生家长郭德红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点赞黄南小学的教学质量:“我哥哥的小孩在县城读书,参加了很多培训班。而我的小孩一直在黄南小学读书,从没有参加过什么培训班,而每一次全县统考的成绩都不比我哥哥的小孩差,有时候还超过他。”学生家长肖茹今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当家长的认为,孩子在黄南小学上学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群众满意是对学校办学最好的奖赏,这让朱绪星感到欣慰。然而,筑梦之路充满着艰辛,这个乡村教育的高地是用汗水铸就的。
  朱绪星的教育梦想是办最好的乡村学校,他深知实现这一梦想的关键在教师。“对学校的管理就是教师管理”,他这样诠释自己的治校理念。和其他许多乡村学校一样,黄南小学在师资力量上毫无优势。全校4个年级4个班,5个教师,90个学生,还有40个住宿生,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教师担负的工作都很重。   朱绪星认为,当前社会环境下,要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素质,就要用心做好对教师的思想引领工作,点燃他们从事乡村教育的激情。他这样与教师们交心:“我热爱乡村教育这个职业,就像轮船热爱海洋——海洋给轮船提供了乘风破浪的平台,教育事业提高了我生命的高度,提升了我生命的价值。”但在办学实践中,他更注重为教师搭建事业的平台,让他们得到专业成长,“让每一个老师都喜欢上课,上每一堂课都有成就感”。
  他把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一些新入职的教师,他经常手把手地传授教学技艺,教他们怎么读专业的书,怎么进行教研。该校的前任校长吴联华介绍,朱绪星对青年教师总是进行“赏识教育”,以鼓励为主。他还常年坚持下班级听课,帮青年教师“把脉问诊”,以尽快提高教学技艺。青年教师黄水茹说,朱绪星校长的听课笔记记得非常详细,写得密密麻麻,是全校听课笔记写得最详细的,而且对课堂教学的点评非常到位。
  代课教师刘旭英对朱绪星在教学上的帮助非常感激。她是教数学的,朱绪星经常指导她怎么上课,并来课堂听课。由于自己以前没有教过书,最初课上得不怎么好。朱绪星校长就指出她的课游戏不够,对学生的鼓励不够,而且纪律也不是很好。朱绪星与她谈心:“我们当老师的要对学生的一辈子负责,一定要把课上好。”刘旭英说,朱绪星的话让她感到自己的责任特大,不上好课就对不起“教师”这一光荣称号。在朱绪星的帮助下,她很快就改掉毛病,教学水平提高得很快,她的课也很受学生欢迎。
  黄水茹说,一次她要去中心小学参加赛课,朱绪星帮助她修改教案。回到家后,他又看了几遍教案,觉得还可以修改提高,就在微信里与她聊,告诉她作了哪些修改,一直聊到凌晨两点钟。可第二天早上7点钟,朱绪星又发微信告诉她,他又对教案作了一次修改。黄水茹说,朱绪星校长对我们年轻的教师帮助太大了。
  黄南小学的教师专业成长快,成了公开的秘密,很多年轻的教师纷纷要求组织上安排自己到这所学校教书。而从这里调到其他学校的教师也很受新单位的欢迎。
  采访中,该校教师告诉记者,朱绪星从不端校长的“架子”。他喜欢与老师们聊天,老师们也愿意把自己高兴的事或者不高兴的事与他分享。朱绪星在治校过程中,对教师生活上关心,做好感情留人的文章。他采取多种办法,让每一位教师都吃得好、住得好,讓每一位教师对学校都有“家的感觉”。
其他文献
多年前,由于玉山县七一水库的建设,单太法随父辈离开水库深处的小叶村,一路向东南跋涉,穿过连绵的竹林,最终在浙赣两省交界的程村村落脚。  大山深处,钱江源头,山多地少,程村村比想象的要闭塞和贫瘠。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年老后回乡种田、养殖,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卖山货。这个“十三五”省级贫困村,2015年人均年收入只有1760元。  “后来上头搞‘精准扶贫’,在农村长大的我哪懂什么政策,也不知道要
期刊
赣州市出台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实施方案  重点塑造一批教育独特品牌  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是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近日,赣州市政府出台《赣州市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实施方案》,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等四大类重点教育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全力塑造一批独特教育品牌,助力建设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性教育中心城市,服务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战略。  该方案结合赣州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阐明
期刊
“放弃优渥,扎根基层,悠悠二十载。你是春雨,你是春泥,更是春风着意化作桥。情系留守儿童,着力‘校中建家’。”在第二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获得“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称号的黄文龙,两次弃政从教,拯救两所“濒死”学校,钟情留守学生教育,探索出“校中建家”留守学生管理模式的事迹,精彩演绎了他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卓越贡献,感动了无数人。黄文龙用30年的芳华,铸就了教育传奇。  弃政从教,“救
期刊
这次全省教育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总结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与经验,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教育工作。  长期以来,教育部对我省教育工作给予了有力指导和关心支持。今天,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同志又亲临会议指导并作了讲话,对我省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们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针对性、指导
期刊
这是来自小江镇中心小学的一组数据:在校生1621人,留守生1000多人,其中寄宿生623人,而寄宿生中90%是留守学生。  这是有关小江镇中心小学的几个关键词:全县学生人数最多、寄宿生最多、校园面积最大、离县城最远的农村中心小学。  这是一所教学设施、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边远寄宿制学校,通过“人”的努力,却办出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学校先后获得了“赣州市义务教育合格学校”“赣
期刊
近日,在九江育英学校初中部的课堂上,同学们开始拿着平板电脑上课。“限时作业、学案推送、远程管控、行为日志上传、违规操作即时上报……”课堂的效率提升了,质量提高了,育英学校“创新学生信息化管控课堂”实现了,学生们正逐渐养成自控自觉自信的学习习惯!  育英学校三年前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讲解模式。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及政策的推动,孙炎校长让所有老师们在1年的时间内用上了“触控一体机”,老师
期刊
老师在紧张的警报声中,指挥学生顺利下楼,同学们在急促的哨声中,快速而有秩序的紧急集合……这是遂川县滁州中心学校一场消防安全演练的场景。  近年来,遂川县坚持安全教育与防治,家校结合,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编织一张安全教育网  罗霄山脉腹地,遂川有中、小学生11万余人,这些学生大多分布在乡村,山高路陡,崎岖不平,上下学最远的近20里,安全形势不容乐
期刊
“4月9日,周一,我又当值日了!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校园,我佩戴好闪亮的党徽,戴上鲜亮的工作牌,便开始在清香袅袅的校园内四处穿梭。” 这是金溪县锦绣小学党员教师彭小英参与党员督学活动后写的随笔中的片段。类似的画面每天在锦绣小学校园真实上演着。  锦绣小学创办于2013年9月,学校共有27位党员。开办不到5年,办学规模迅速壮大,党员人数也逐年增加,现有37人,占教师总数的27.2%。新校快速成长的
期刊
近日,江西省政府副省长孙菊生和11个设区市政府分管领导、教育局局长及接受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认定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齐刷刷地来到赣南老区安远县,参加全省基础教育重点项目建设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推进会。  2014年才通高速公路的安远,2017年高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  “有的同志,在路上跑了8小时才到安远。”在分赴安远县城及乡村中小学参观半天后,江西省教
期刊
2018年9月9日,教师节前一天,周日。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雨教授一如往常地在办公室里忙活着,他在做部省合建工作的汇报PPT。其间好几位博士去找他汇报工作,见他半掩着门,躺在沙发上,都认为王院长太辛苦了,不忍心叫醒他;谁知道他就这样再没醒来。  4年前,他毅然放弃在香港的终身教职、優厚待遇,拖家带口地来到中部欠发达地区;4年中,他就像一枚超速运动的转子,围绕着老区高校学科建设这根主轴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