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CT和MRI征象分析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nima334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肝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EHI)的CT、MRI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病理活检或临床确诊为肝脏EHI且行CT和(或)MRI检查的29例患者。27例行上腹部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5例行上腹部MR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其中3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观察病灶数目、分布、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或信号、强化特点等表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肝内病灶数目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相关性。

结果

单发病灶2例,多发病灶27例,共检出病灶108个。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1.53×109~40.16×109/L,中位数为13.28×109/L。病灶数目与嗜酸性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783,P<0.05)。病灶最大径为3~ 61 mm,中位最大径34 mm,病灶边界均显示不清晰。病灶主要分布于肝包膜下(43个)或门静脉周围的肝实质(52个)内,少量位于深部肝实质(13个)。肝包膜下病灶多为楔形(28个),门静脉周围病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32个),深部肝实质病灶多为不规则形(8个)或类圆形(5个)。CT平扫病灶表现为低、等密度;MRI平扫,T1WI呈等、低信号,T2WI表现为等、高信号,以高信号为主。三期增强扫描病灶呈渐进性强化,29例均可见"门静脉穿行征",12例可见"条带征",16例可见"晕环征"。

结论

肝脏EH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渐进性强化、"门静脉穿行征"、"条带征"和"晕环征"是其主要表现。

其他文献
目的系统评价125I覆膜粒子支架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CBM、CNKI、万方数据库,文献检索起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11月,同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2位研究者参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随机对照研究(RCT
借助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纳米SiO2/MC尼龙6原位复合材料等温结晶后的多重熔融行为。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熔融行为呈现三重熔融峰,分别对应于等温结晶过程形成的小晶片、
为降低非制冷红外热成像系统的功率损耗并减小其体积,介绍了一种基于FPGA架构的非制冷红外热成像系统。采用SOPC设计技术,在FPGA内部定制了可编程嵌入式处理器NiosII,实现了
期刊
期刊
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具有低剂量率、持续照射、可反复植入等特点,目前常应用于宫颈癌的治疗,也适用于卵巢癌、结直肠癌、膀胱癌等盆腔恶性肿瘤。与外放疗相比,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可提高肿瘤靶区剂量,有效控制局部肿瘤,同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减少并发症。现从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盆腔恶性肿瘤的特性、作用机理、并发症以及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同时介绍3D打印模板在粒子植入中的应用,为临床广泛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性疾病,大量研究和防治资料证实,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防治肿瘤与降低死亡率的最有效办法。因此,肿瘤标志物的出现使人们对肿瘤
期刊
随着列车的提速和对列车自动驾驶的需求,缓和曲线再一次成为重要的科研和工程分析课题。本文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分析和探讨当列车经过连续曲线路段时,如何才能得到一个理想的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