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 :中国绿色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uangss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点,具有清洁、环保、节能等众多优点,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农业循环试点城市菏泽为例,通过对该市现有循环农业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为解决循环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循环农业发展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生态循环;节能减排;高效利用
  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全新的发展模式,是在结合循环科技与生态种植基础上,充分利用高新生物技术,调整和优化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产业链条,提高生态系统能量的循环利用,最大程度限制污染物的外溢,从而在生态循环的框架下实现农业活动的精细化管理,完成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双向互动。不难看出,生态循环农业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为关键,以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升级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与优化管理为支撑的现代高效农业。
  1、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以菏泽市为例
  菏泽市地处鲁西南,是山东省传统农业大市,农业人口450万人,耕地面积超过65万公顷,农业区位优势雄厚。近年来,绿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迅速崛起,进一步带动了本市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态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农业发展瓶颈开始突显。在这种局面下,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成为了必然趋势,截止2017年,该市已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县2个、示范区10个和市级生态农业示范点40个,总面积已达200万亩,先后建立了包括农林复合、农牧渔综合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等不同的生态模式,并在新技术研发、精细化管理、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1.1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
  1.1.1精確化施肥。为解决施肥不科学、不合理现象,该市政府开展了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地力施肥等科技指导,通过上门服务和示范培训,使种植户在施肥理念上有了巨大转变,较好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因盲目施肥而照成的土地硬化、肥力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截止2017年,该市共精准施肥面积153万亩,占全市农业总面积的8.7%,每亩节省肥料1.66Kg,直接为农民节约种植成本1.3亿元。
  1.1.2开展套种新技术。针对土地分散、单一种植面积小的农情,该市在种植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的同时,大力推广辣椒、大蒜、西瓜等经济作物的套种栽培,不但节约了土地资源,增加了种植收益,而且改善了地力,特别是对于一些肥力不足、土壤贫瘠的荒地,通过这种套种技术,使得种植面积得以翻倍增加,仅2015一年,重新复耕的土地就多达了15700多亩。
  1.1.3实施联防联治技术。针对病虫害来势快、危害大、过田面积广等特点,该市建立了59个病虫害观察点,做到实时监控、及时反馈、快速应对、统防统治。相比于一家一户的个体防治,联防联治在农药的使用安全性、污染性以及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上都更胜一筹。目前,该项技术应用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6年已达18万亩,间接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达63.4亿元。
  1.2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
  自十八以来,该市大力打造以观光旅游为主题的生态园项目,这些生态园集果疏采摘、畜牧养殖、土地认领、农家乐于一体,将生态旅游与绿色休闲结合起来,以旅游促农业,以农业带旅游,在这种模式引领下,一批绿色有机食品如牡丹茶、牡丹油、有机笋等相继问世,成为了著名的当地特产,而且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不仅延伸了生产链条,增加了农户收益,而且形成了众多以生态观光旅游为主体的特色小镇,这为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条件。
  2、生态循环农业面临的问题
  2.1对生态循环理念认识有待加强
  目前,部分农民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还不慎清楚,对生态农业的未来前景和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尚不全面,很多人对循环农业的现实意义还缺乏必要的认识,致使很多人只重视眼前利益,缺乏对环境的长远保护,这也从侧面加大了生态循环的推广难度,特别是一些尚未脱贫地区,农民第一需求就是养家糊口,对生态保护缺乏足够重视,其参与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循环农业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和技术,在没有充分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他们无法放心大胆地尝试新技术。不可否认,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发展初期存在着不被理解、不被信任情况再所难免,要摆脱这些质疑,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关键还在于使生态循环农业的经济示范效应更加突显,这有赖于生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2生态循环技术有待进一步创新
  生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新模式,从套种栽培,到废弃物生化处理,再到精细化管理,每个操作流程都依赖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撑。虽然近年来,农业技术已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技术成果转化率偏低。很多技术只停留在实验室里,没有转化为实际产出,还有的是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要求,经济效益的提升空间不够显著,这些因素都阻碍了成果的转化。二是生态农业模块化集群较少。一套成熟的生态循环技术至少包括生物种群的“嵌合”技术、“密接”技术、“净化”技术和“节律”技术,囿于已有循环技术的使用范围,与此相配套的技术也无法及时应用,延缓了更新换代的速度。三是原有技术产业链的衍生能力偏低。原有技术只是针对某种单一模式或某种专项系统进行的,其衍生下游产品的能力稍显不足,加之,旧技术在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方面成本较高,客观上也阻碍了农户发展循环农业的意愿。
  2.3循环模式有待进一步多样化
  目前,菏泽市农业生态循环模式主要是以农户庭院循环模式和“四位一体”循环模式为主。庭院循环主要是在农户庭院范围内进行的、旨在提高农家环境质量的一种生态模式,它充分利用庭院的空间层次,将廊道、阳台、附壁、窗台进行复层栽培,以第一性农产品(蔬菜、水果、其他经济作物)为第二性产品(家畜、家禽、水产)提供饲料,同时利用太阳能、沼气为其提供能源,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小生态系统。“四位一体”模式则主要是把猪圈和沼气池建在蔬菜大棚中,利用日光温室的保温功能,既解决了沼气池越冬问题,又为生猪补充能量,同时为蔬菜提供了优质有机肥。不难看出,无论是庭院模式还是“四位一体”模式都局限于小范围内,这些循环系统比较简单、能源利用层级较低,经济效益有限。因而要实现生态循环的集约化管理,必须在乡村层次上实现生态园合作,并逐步向区域合作迈进,与此同时,循环模式也应该从庭院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在不同层级上实现多样化选择,从而建立一个大生态循环圈。   3、应对策略及其建议
  3.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参与意愿
  生态农业作为新兴农业,它在发展方式、运行管理、投资收益上都有别于传统农业。农户是否愿意参与生态农业,组建生态园区,除受制于农户个体生产生活状况(人均耕地面积、生产成本、生活环境的期望)影响外,关键还在于对环保认识的提升,像废物循环利用的成本效应,环境污染与健康状况的关联,生态循环的经济效益等等,这些因素都会有力影响个体户参与循环农业的意愿。因此,必须加大生态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利用好电视、广播、媒体等多种传播手段,向農民朋友传播生态农业发展观,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与此同时,要加强科普工作,定期举办有关生态农业宣讲会,让最新技术贴近实用,不断完善适合本地的生态循环新模式。
  3.2完善经济政策,健全服务体系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就是生态经济,无论是种植培育、养殖畜牧、兴修水利、发展清洁能源,都是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生产目标的。但不可否认,这些项目都是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的项目,作为单个经营者的农户囿于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的限制,难以形成规模化运营,造成了巨大资金缺口。为解决这一矛盾,降低农户种植风险,应当着力改善循环农业的投资环境,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收益,从农村经济政策、循环技术推广、农业补贴、低息贷款、电商交易平台等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具体来说,要切实加强财政扶持力度,以财政预算、专项资金、小额贷款等方式扩大生态种植的规模,并以多渠道、多形式引入民间资本运作,从资金上为农户解除后果之忧。与此同时,要加强生态农业的前期技术支持和后续的销售服务,建立起集良种育苗、防止病虫、加工运输、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农业生产体系,为农民安心生产、放心经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秩序和市场环境。
  3.3探索多元模式,扩展发展前景
  生态循环系统未来的发展重点仍然是以推进农业生产清洁化、循环化,实现农业发展的多元化。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生态布局应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其实,生态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还在于实现物种和空间的综合安排,形成立体式的生态群落模式。因为在同一环境中,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根据这一原理,为使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光合作用中相互补充,减少资源的直接竞争,必须将不同生态位的物种进行有效的搭配,从空间上拓宽农业生态系统的分布规模。二是生态系统应由单一向复合转变。这里所谓的复合应该包括育种、栽培、施肥、养殖等多个领域,通过种植养殖循环、动植物共育循环、山林共养循环等混养模式使有限的空间容纳更多的物种,生产更多的产品,而且混合养殖还可以利用各种生物种群的相克关系,有效控制病虫害,目前正兴起的生物杀虫、杀菌、除草等技术已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点,具有清洁、环保、节能等众多优点,对于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丽霞.山东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补偿机制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8):112-113.
  [2]钱淑琼:《浙江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77-79.
  [3]付 宏.《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三峡论坛,2010(5):46-47.
其他文献
[摘要]: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探讨玉米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从而解决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病虫害问题,为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提出有效措施。  [关键词]:玉米;田间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  [引言]: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农作物的栽培技术都有了改观和新局面,玉米栽培技术有所创新,在推广玉米栽培新技术的同时,防治玉米病虫害的问题一直是人
期刊
【摘要】: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原因较多,在缺乏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的情况下,受燃料燃烧与交通运输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大气污染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需要针对此类问题进行全面的治理,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1、关于大气污染的含义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各种有害的物质,而且排放量远远超出了大气环境所
期刊
【摘要】:为了控制住现如今城市发展建设中出现的众多污染源,减少能源损耗,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特别加入保护环境的相应举措和战略规划,而且要形成常态机制,合理持久的将环境保护的相应规划设计融入长远的城市的规划建设之中,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与可信性也要围绕环境保护来讨论或者做出相应的评价。  【关键词】: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管理;管理对策  1、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1社会整体的保护
期刊
【摘要】:本文对基层环境监测发展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以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为导向,提出了政府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在新起点下弥补短板,理顺关系,提升监测能力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新起点;基层环境监测;任务;对策  【前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环境与公众的生活密不可分,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生活的是否健康。
期刊
【摘要】:水稻目标价格保险是国家农业农村改革试点项目之一,2015年,全国首次在重庆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旨在探索种植水稻在没有国家最低保护价的情况下,水稻种植户与承保公司达成合理的价格目标,共同抵御市场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促进水稻种植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业 ; 目标价格 ; 保险 ; 初探  永川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万hm?,稻谷产量35万t,占全年粮食总产的70%。由于整个重庆市
期刊
[摘要]: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日渐加快,同步状况下亦衍生出愈加严峻的农业环境问题。为了避免限制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进一步创造一类安定和谐的农业生态环境,笔者决定细致化归纳整理当前我国农业中遗留的诸多问题,同时结合丰富实践经验和实际状况,探讨出日后科学化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农业;环境问题;防治对策;可持续发展  [引言]: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是关系国家长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没有重视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全面实行可持续发展,就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严格的监测,从而对环境进行保护。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监测;作用;措施  【前言】: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是评价考核各级政府改善环境质量、治理环境
期刊
[摘要]:在充分了解生态模式建设的基础上,对我国近些年生态建设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为我国生态林建设模式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有利支持。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自然;和谐共处  [引言]:我国的林业建设在现阶段所面临的重要内容就是林业的生态建设,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积极开展林业生态教育、加快城市绿化建设、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天然林的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发展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林业产业提倡的主旋律。随着经济的发展,林业产业正在步入逐步转型期,我国的营林工作正逐步从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转向生态效益优先、三大效益兼顾的战略中去。从探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入手,提出了新时期营林工作在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发展与对策。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构想;措施  [引言]:森林具有涵养水源、
期刊
【摘要】:我国的蔬菜种质资源丰富,国家种质库中保存了蔬菜种质资源3万多份,并且很多作物都有其野生近緣植物,这些野生近缘植物含有作物已丧失的优良基因,对作物育种有重要的价值。我国是蔬菜需求和生产的大国,蔬菜种子需求量大。自1984年以来,我国育成审定了很多蔬菜品种,主要蔬菜品种更新了3-4次,国内蔬菜种业水平在不断提高。自种子体制改革以来,各种类型的种子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但大多数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