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点,具有清洁、环保、节能等众多优点,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农业循环试点城市菏泽为例,通过对该市现有循环农业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为解决循环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循环农业发展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生态循环;节能减排;高效利用
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全新的发展模式,是在结合循环科技与生态种植基础上,充分利用高新生物技术,调整和优化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产业链条,提高生态系统能量的循环利用,最大程度限制污染物的外溢,从而在生态循环的框架下实现农业活动的精细化管理,完成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双向互动。不难看出,生态循环农业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为关键,以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升级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与优化管理为支撑的现代高效农业。
1、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以菏泽市为例
菏泽市地处鲁西南,是山东省传统农业大市,农业人口450万人,耕地面积超过65万公顷,农业区位优势雄厚。近年来,绿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迅速崛起,进一步带动了本市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态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农业发展瓶颈开始突显。在这种局面下,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成为了必然趋势,截止2017年,该市已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县2个、示范区10个和市级生态农业示范点40个,总面积已达200万亩,先后建立了包括农林复合、农牧渔综合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等不同的生态模式,并在新技术研发、精细化管理、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1.1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
1.1.1精確化施肥。为解决施肥不科学、不合理现象,该市政府开展了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地力施肥等科技指导,通过上门服务和示范培训,使种植户在施肥理念上有了巨大转变,较好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因盲目施肥而照成的土地硬化、肥力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截止2017年,该市共精准施肥面积153万亩,占全市农业总面积的8.7%,每亩节省肥料1.66Kg,直接为农民节约种植成本1.3亿元。
1.1.2开展套种新技术。针对土地分散、单一种植面积小的农情,该市在种植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的同时,大力推广辣椒、大蒜、西瓜等经济作物的套种栽培,不但节约了土地资源,增加了种植收益,而且改善了地力,特别是对于一些肥力不足、土壤贫瘠的荒地,通过这种套种技术,使得种植面积得以翻倍增加,仅2015一年,重新复耕的土地就多达了15700多亩。
1.1.3实施联防联治技术。针对病虫害来势快、危害大、过田面积广等特点,该市建立了59个病虫害观察点,做到实时监控、及时反馈、快速应对、统防统治。相比于一家一户的个体防治,联防联治在农药的使用安全性、污染性以及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上都更胜一筹。目前,该项技术应用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6年已达18万亩,间接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达63.4亿元。
1.2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
自十八以来,该市大力打造以观光旅游为主题的生态园项目,这些生态园集果疏采摘、畜牧养殖、土地认领、农家乐于一体,将生态旅游与绿色休闲结合起来,以旅游促农业,以农业带旅游,在这种模式引领下,一批绿色有机食品如牡丹茶、牡丹油、有机笋等相继问世,成为了著名的当地特产,而且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不仅延伸了生产链条,增加了农户收益,而且形成了众多以生态观光旅游为主体的特色小镇,这为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条件。
2、生态循环农业面临的问题
2.1对生态循环理念认识有待加强
目前,部分农民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还不慎清楚,对生态农业的未来前景和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尚不全面,很多人对循环农业的现实意义还缺乏必要的认识,致使很多人只重视眼前利益,缺乏对环境的长远保护,这也从侧面加大了生态循环的推广难度,特别是一些尚未脱贫地区,农民第一需求就是养家糊口,对生态保护缺乏足够重视,其参与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循环农业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和技术,在没有充分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他们无法放心大胆地尝试新技术。不可否认,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发展初期存在着不被理解、不被信任情况再所难免,要摆脱这些质疑,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关键还在于使生态循环农业的经济示范效应更加突显,这有赖于生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2生态循环技术有待进一步创新
生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新模式,从套种栽培,到废弃物生化处理,再到精细化管理,每个操作流程都依赖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撑。虽然近年来,农业技术已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技术成果转化率偏低。很多技术只停留在实验室里,没有转化为实际产出,还有的是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要求,经济效益的提升空间不够显著,这些因素都阻碍了成果的转化。二是生态农业模块化集群较少。一套成熟的生态循环技术至少包括生物种群的“嵌合”技术、“密接”技术、“净化”技术和“节律”技术,囿于已有循环技术的使用范围,与此相配套的技术也无法及时应用,延缓了更新换代的速度。三是原有技术产业链的衍生能力偏低。原有技术只是针对某种单一模式或某种专项系统进行的,其衍生下游产品的能力稍显不足,加之,旧技术在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方面成本较高,客观上也阻碍了农户发展循环农业的意愿。
2.3循环模式有待进一步多样化
目前,菏泽市农业生态循环模式主要是以农户庭院循环模式和“四位一体”循环模式为主。庭院循环主要是在农户庭院范围内进行的、旨在提高农家环境质量的一种生态模式,它充分利用庭院的空间层次,将廊道、阳台、附壁、窗台进行复层栽培,以第一性农产品(蔬菜、水果、其他经济作物)为第二性产品(家畜、家禽、水产)提供饲料,同时利用太阳能、沼气为其提供能源,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小生态系统。“四位一体”模式则主要是把猪圈和沼气池建在蔬菜大棚中,利用日光温室的保温功能,既解决了沼气池越冬问题,又为生猪补充能量,同时为蔬菜提供了优质有机肥。不难看出,无论是庭院模式还是“四位一体”模式都局限于小范围内,这些循环系统比较简单、能源利用层级较低,经济效益有限。因而要实现生态循环的集约化管理,必须在乡村层次上实现生态园合作,并逐步向区域合作迈进,与此同时,循环模式也应该从庭院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在不同层级上实现多样化选择,从而建立一个大生态循环圈。 3、应对策略及其建议
3.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参与意愿
生态农业作为新兴农业,它在发展方式、运行管理、投资收益上都有别于传统农业。农户是否愿意参与生态农业,组建生态园区,除受制于农户个体生产生活状况(人均耕地面积、生产成本、生活环境的期望)影响外,关键还在于对环保认识的提升,像废物循环利用的成本效应,环境污染与健康状况的关联,生态循环的经济效益等等,这些因素都会有力影响个体户参与循环农业的意愿。因此,必须加大生态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利用好电视、广播、媒体等多种传播手段,向農民朋友传播生态农业发展观,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与此同时,要加强科普工作,定期举办有关生态农业宣讲会,让最新技术贴近实用,不断完善适合本地的生态循环新模式。
3.2完善经济政策,健全服务体系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就是生态经济,无论是种植培育、养殖畜牧、兴修水利、发展清洁能源,都是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生产目标的。但不可否认,这些项目都是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的项目,作为单个经营者的农户囿于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的限制,难以形成规模化运营,造成了巨大资金缺口。为解决这一矛盾,降低农户种植风险,应当着力改善循环农业的投资环境,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收益,从农村经济政策、循环技术推广、农业补贴、低息贷款、电商交易平台等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具体来说,要切实加强财政扶持力度,以财政预算、专项资金、小额贷款等方式扩大生态种植的规模,并以多渠道、多形式引入民间资本运作,从资金上为农户解除后果之忧。与此同时,要加强生态农业的前期技术支持和后续的销售服务,建立起集良种育苗、防止病虫、加工运输、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农业生产体系,为农民安心生产、放心经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秩序和市场环境。
3.3探索多元模式,扩展发展前景
生态循环系统未来的发展重点仍然是以推进农业生产清洁化、循环化,实现农业发展的多元化。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生态布局应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其实,生态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还在于实现物种和空间的综合安排,形成立体式的生态群落模式。因为在同一环境中,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根据这一原理,为使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光合作用中相互补充,减少资源的直接竞争,必须将不同生态位的物种进行有效的搭配,从空间上拓宽农业生态系统的分布规模。二是生态系统应由单一向复合转变。这里所谓的复合应该包括育种、栽培、施肥、养殖等多个领域,通过种植养殖循环、动植物共育循环、山林共养循环等混养模式使有限的空间容纳更多的物种,生产更多的产品,而且混合养殖还可以利用各种生物种群的相克关系,有效控制病虫害,目前正兴起的生物杀虫、杀菌、除草等技术已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点,具有清洁、环保、节能等众多优点,对于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丽霞.山东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补偿机制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8):112-113.
[2]钱淑琼:《浙江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77-79.
[3]付 宏.《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三峡论坛,2010(5):46-47.
【关键词】: 生态循环;节能减排;高效利用
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全新的发展模式,是在结合循环科技与生态种植基础上,充分利用高新生物技术,调整和优化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产业链条,提高生态系统能量的循环利用,最大程度限制污染物的外溢,从而在生态循环的框架下实现农业活动的精细化管理,完成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双向互动。不难看出,生态循环农业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为关键,以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升级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与优化管理为支撑的现代高效农业。
1、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以菏泽市为例
菏泽市地处鲁西南,是山东省传统农业大市,农业人口450万人,耕地面积超过65万公顷,农业区位优势雄厚。近年来,绿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迅速崛起,进一步带动了本市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态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农业发展瓶颈开始突显。在这种局面下,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成为了必然趋势,截止2017年,该市已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县2个、示范区10个和市级生态农业示范点40个,总面积已达200万亩,先后建立了包括农林复合、农牧渔综合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等不同的生态模式,并在新技术研发、精细化管理、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1.1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
1.1.1精確化施肥。为解决施肥不科学、不合理现象,该市政府开展了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地力施肥等科技指导,通过上门服务和示范培训,使种植户在施肥理念上有了巨大转变,较好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因盲目施肥而照成的土地硬化、肥力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截止2017年,该市共精准施肥面积153万亩,占全市农业总面积的8.7%,每亩节省肥料1.66Kg,直接为农民节约种植成本1.3亿元。
1.1.2开展套种新技术。针对土地分散、单一种植面积小的农情,该市在种植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的同时,大力推广辣椒、大蒜、西瓜等经济作物的套种栽培,不但节约了土地资源,增加了种植收益,而且改善了地力,特别是对于一些肥力不足、土壤贫瘠的荒地,通过这种套种技术,使得种植面积得以翻倍增加,仅2015一年,重新复耕的土地就多达了15700多亩。
1.1.3实施联防联治技术。针对病虫害来势快、危害大、过田面积广等特点,该市建立了59个病虫害观察点,做到实时监控、及时反馈、快速应对、统防统治。相比于一家一户的个体防治,联防联治在农药的使用安全性、污染性以及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上都更胜一筹。目前,该项技术应用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6年已达18万亩,间接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达63.4亿元。
1.2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
自十八以来,该市大力打造以观光旅游为主题的生态园项目,这些生态园集果疏采摘、畜牧养殖、土地认领、农家乐于一体,将生态旅游与绿色休闲结合起来,以旅游促农业,以农业带旅游,在这种模式引领下,一批绿色有机食品如牡丹茶、牡丹油、有机笋等相继问世,成为了著名的当地特产,而且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不仅延伸了生产链条,增加了农户收益,而且形成了众多以生态观光旅游为主体的特色小镇,这为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条件。
2、生态循环农业面临的问题
2.1对生态循环理念认识有待加强
目前,部分农民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还不慎清楚,对生态农业的未来前景和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尚不全面,很多人对循环农业的现实意义还缺乏必要的认识,致使很多人只重视眼前利益,缺乏对环境的长远保护,这也从侧面加大了生态循环的推广难度,特别是一些尚未脱贫地区,农民第一需求就是养家糊口,对生态保护缺乏足够重视,其参与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循环农业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和技术,在没有充分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他们无法放心大胆地尝试新技术。不可否认,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发展初期存在着不被理解、不被信任情况再所难免,要摆脱这些质疑,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关键还在于使生态循环农业的经济示范效应更加突显,这有赖于生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2生态循环技术有待进一步创新
生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新模式,从套种栽培,到废弃物生化处理,再到精细化管理,每个操作流程都依赖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撑。虽然近年来,农业技术已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技术成果转化率偏低。很多技术只停留在实验室里,没有转化为实际产出,还有的是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要求,经济效益的提升空间不够显著,这些因素都阻碍了成果的转化。二是生态农业模块化集群较少。一套成熟的生态循环技术至少包括生物种群的“嵌合”技术、“密接”技术、“净化”技术和“节律”技术,囿于已有循环技术的使用范围,与此相配套的技术也无法及时应用,延缓了更新换代的速度。三是原有技术产业链的衍生能力偏低。原有技术只是针对某种单一模式或某种专项系统进行的,其衍生下游产品的能力稍显不足,加之,旧技术在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方面成本较高,客观上也阻碍了农户发展循环农业的意愿。
2.3循环模式有待进一步多样化
目前,菏泽市农业生态循环模式主要是以农户庭院循环模式和“四位一体”循环模式为主。庭院循环主要是在农户庭院范围内进行的、旨在提高农家环境质量的一种生态模式,它充分利用庭院的空间层次,将廊道、阳台、附壁、窗台进行复层栽培,以第一性农产品(蔬菜、水果、其他经济作物)为第二性产品(家畜、家禽、水产)提供饲料,同时利用太阳能、沼气为其提供能源,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小生态系统。“四位一体”模式则主要是把猪圈和沼气池建在蔬菜大棚中,利用日光温室的保温功能,既解决了沼气池越冬问题,又为生猪补充能量,同时为蔬菜提供了优质有机肥。不难看出,无论是庭院模式还是“四位一体”模式都局限于小范围内,这些循环系统比较简单、能源利用层级较低,经济效益有限。因而要实现生态循环的集约化管理,必须在乡村层次上实现生态园合作,并逐步向区域合作迈进,与此同时,循环模式也应该从庭院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在不同层级上实现多样化选择,从而建立一个大生态循环圈。 3、应对策略及其建议
3.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参与意愿
生态农业作为新兴农业,它在发展方式、运行管理、投资收益上都有别于传统农业。农户是否愿意参与生态农业,组建生态园区,除受制于农户个体生产生活状况(人均耕地面积、生产成本、生活环境的期望)影响外,关键还在于对环保认识的提升,像废物循环利用的成本效应,环境污染与健康状况的关联,生态循环的经济效益等等,这些因素都会有力影响个体户参与循环农业的意愿。因此,必须加大生态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利用好电视、广播、媒体等多种传播手段,向農民朋友传播生态农业发展观,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与此同时,要加强科普工作,定期举办有关生态农业宣讲会,让最新技术贴近实用,不断完善适合本地的生态循环新模式。
3.2完善经济政策,健全服务体系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就是生态经济,无论是种植培育、养殖畜牧、兴修水利、发展清洁能源,都是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生产目标的。但不可否认,这些项目都是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的项目,作为单个经营者的农户囿于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的限制,难以形成规模化运营,造成了巨大资金缺口。为解决这一矛盾,降低农户种植风险,应当着力改善循环农业的投资环境,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收益,从农村经济政策、循环技术推广、农业补贴、低息贷款、电商交易平台等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具体来说,要切实加强财政扶持力度,以财政预算、专项资金、小额贷款等方式扩大生态种植的规模,并以多渠道、多形式引入民间资本运作,从资金上为农户解除后果之忧。与此同时,要加强生态农业的前期技术支持和后续的销售服务,建立起集良种育苗、防止病虫、加工运输、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农业生产体系,为农民安心生产、放心经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秩序和市场环境。
3.3探索多元模式,扩展发展前景
生态循环系统未来的发展重点仍然是以推进农业生产清洁化、循环化,实现农业发展的多元化。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生态布局应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其实,生态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还在于实现物种和空间的综合安排,形成立体式的生态群落模式。因为在同一环境中,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根据这一原理,为使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光合作用中相互补充,减少资源的直接竞争,必须将不同生态位的物种进行有效的搭配,从空间上拓宽农业生态系统的分布规模。二是生态系统应由单一向复合转变。这里所谓的复合应该包括育种、栽培、施肥、养殖等多个领域,通过种植养殖循环、动植物共育循环、山林共养循环等混养模式使有限的空间容纳更多的物种,生产更多的产品,而且混合养殖还可以利用各种生物种群的相克关系,有效控制病虫害,目前正兴起的生物杀虫、杀菌、除草等技术已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点,具有清洁、环保、节能等众多优点,对于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丽霞.山东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补偿机制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8):112-113.
[2]钱淑琼:《浙江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77-79.
[3]付 宏.《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三峡论坛,2010(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