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认为“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在化学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化学是一门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此可见,是否能精心设计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功效,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的原动力,一种从内心深处发生的浓厚兴趣是发掘一个人潜力的重要途径。要想成就一个目标,没有强烈的兴趣是不行的,只有持久、有效、稳定的兴趣,才能推动学生深入学习并取得成功。在实验教学中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为一个愉快学习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绚丽多彩的化学现象,积极探索化学奥秘,发展智慧和创造能力,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是我们化学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从精心设计实验入手,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以学生的好奇心和亲自实践产生的成就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的学生在刚刚接触化学学习时,充满了好奇和了解真相的期待,因此在实验教学时要积极引导,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动手实践而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满足感,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此,笔者在序言课的教学中,就有意识的让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观察而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满足感。如在引入新课时先播放一段“道士捉鬼”的视频资料,学生观看后都说是假的,因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但他们又对画面中鲜血淋漓的场景所产生的“真实的事实”不明所以,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想探个究竟,都以为蕴含着高深的知识和需要非常复杂、精密的仪器而略感失望。笔者紧接着在白纸上当场用“水”(氢氧化钠溶液)画了一个恶鬼,又用玻璃棒蘸上“水”(酚酞试液)向恶鬼刺去,即刻“杀死”了恶鬼,使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
二、以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验技能所形成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学科时往往以为做化学实验必须有科学的仪器和药品才能完成化学实验,不了解身边的东西也可以完成化学实验。在讲述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时,笔者随手利用一张白纸,将白纸撕成两半,再将其中一半撕碎,另一半点燃,观察分析两种过程的异同,以此来启发学生认识物质发生的变化,建立起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概念。同学们见此,议论纷纷,积极的思考或讨论。毫无疑问,这是萌动着兴奋和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如在使用酸和碱的溶液等具有腐蚀性的药品时,表现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准确而规范的将酸和碱的溶液加到实验仪器中,随后向学生介绍,使用酸碱等具有腐蚀性的药品时,要细心而又大胆,不要害怕酸碱滴到手上,如果害怕,小心翼翼,反而更容易将药品洒出来。通过演示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操作能力,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充满乐趣和魅力,进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由此可见,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所形成的特有人格魅力,使学生对教师肃然起敬,内化为对教师所授知识的喜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三、通过精心设计化学实验,设置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分析→归纳法
例如:提出问题:盐溶液能否与金属反应,如果能反应,是否有规律性?规律性和什么知识有关?
实验操作: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浸入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铁溶液中
观察现象:铁丝表面有红色的物质附着,而铜丝表面没有变化
结论: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铁比铜活泼,所以能发生反应,铜没有铁活泼,所以不能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较活泼的金属,才能把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性质相对活泼的才可以把不活泼的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提炼出简单的口诀:溶液中,前换后。
应用:(1)能否用铁桶装硫酸铜溶液,为什么?
(2)在配制波尔多液时为什么不能用铁桶,也不能用铁棒搅拌?
(3)进一步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能否用铁制容器腌渍咸菜?
四、创设趣味试验,丰富课外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完金属的性质后,设计小实验,让学生将一把小铁刀变成铜刀,在铁刀表面镀上一层铜。
让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并且动手操作完成实验。待实验完成后,师生共同检查镀铜质量的好坏,讨论质量差异的原因,这时有查阅资料的、有回忆实验操作的,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原因,找到原因后学生特别兴奋,充满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成就感,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家里蒸花卷时常常放点姜黄,为什么有时候显黄色,而有时候又呈现红色?
通过这些趣味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习化学的热情。
五、利用实验趣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讲述教材序言时,笔者简单介绍古代从事炼丹术和炼金术的人企图通过化学方法“点石成金”,但最终都以徒劳而告终,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人们逐渐确信点石成金只能是幻想,其原因是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会改变。
在讲述质量守恒定律时,简单介绍了以下这个真实的案例:
广西某银行工作人员受人蒙骗,盗窃大笔银行资金购买能烘烤出大量黄金的黄泥浆,从而锒铛入狱。借助这个案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和原子种类都不会变化的概念,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通过适当穿插这些丰富的史料和新闻材料,将它们恰到好处地传授给学生,无疑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极大兴趣,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更有利于唤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先生曾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只有让学生喜欢学、爱学,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从而自发地去追求和学习这门课,而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强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实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好化学。通过化学实验,激发求知欲,培养创造性思维,树立学生热爱科学的理想,对科学事业充满热情。教学实践及许多调查表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艳丽的色彩、奇特的气味及其它奇特现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求欲望,一旦坚持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内动力,从而更好的学习化学,培养学生终生喜欢化学的兴趣。
一、以学生的好奇心和亲自实践产生的成就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的学生在刚刚接触化学学习时,充满了好奇和了解真相的期待,因此在实验教学时要积极引导,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动手实践而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满足感,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此,笔者在序言课的教学中,就有意识的让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观察而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满足感。如在引入新课时先播放一段“道士捉鬼”的视频资料,学生观看后都说是假的,因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但他们又对画面中鲜血淋漓的场景所产生的“真实的事实”不明所以,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想探个究竟,都以为蕴含着高深的知识和需要非常复杂、精密的仪器而略感失望。笔者紧接着在白纸上当场用“水”(氢氧化钠溶液)画了一个恶鬼,又用玻璃棒蘸上“水”(酚酞试液)向恶鬼刺去,即刻“杀死”了恶鬼,使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
二、以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验技能所形成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学科时往往以为做化学实验必须有科学的仪器和药品才能完成化学实验,不了解身边的东西也可以完成化学实验。在讲述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时,笔者随手利用一张白纸,将白纸撕成两半,再将其中一半撕碎,另一半点燃,观察分析两种过程的异同,以此来启发学生认识物质发生的变化,建立起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概念。同学们见此,议论纷纷,积极的思考或讨论。毫无疑问,这是萌动着兴奋和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如在使用酸和碱的溶液等具有腐蚀性的药品时,表现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准确而规范的将酸和碱的溶液加到实验仪器中,随后向学生介绍,使用酸碱等具有腐蚀性的药品时,要细心而又大胆,不要害怕酸碱滴到手上,如果害怕,小心翼翼,反而更容易将药品洒出来。通过演示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操作能力,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充满乐趣和魅力,进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由此可见,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所形成的特有人格魅力,使学生对教师肃然起敬,内化为对教师所授知识的喜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三、通过精心设计化学实验,设置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分析→归纳法
例如:提出问题:盐溶液能否与金属反应,如果能反应,是否有规律性?规律性和什么知识有关?
实验操作: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浸入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铁溶液中
观察现象:铁丝表面有红色的物质附着,而铜丝表面没有变化
结论: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铁比铜活泼,所以能发生反应,铜没有铁活泼,所以不能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较活泼的金属,才能把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性质相对活泼的才可以把不活泼的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提炼出简单的口诀:溶液中,前换后。
应用:(1)能否用铁桶装硫酸铜溶液,为什么?
(2)在配制波尔多液时为什么不能用铁桶,也不能用铁棒搅拌?
(3)进一步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能否用铁制容器腌渍咸菜?
四、创设趣味试验,丰富课外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完金属的性质后,设计小实验,让学生将一把小铁刀变成铜刀,在铁刀表面镀上一层铜。
让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并且动手操作完成实验。待实验完成后,师生共同检查镀铜质量的好坏,讨论质量差异的原因,这时有查阅资料的、有回忆实验操作的,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原因,找到原因后学生特别兴奋,充满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成就感,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家里蒸花卷时常常放点姜黄,为什么有时候显黄色,而有时候又呈现红色?
通过这些趣味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习化学的热情。
五、利用实验趣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讲述教材序言时,笔者简单介绍古代从事炼丹术和炼金术的人企图通过化学方法“点石成金”,但最终都以徒劳而告终,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人们逐渐确信点石成金只能是幻想,其原因是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会改变。
在讲述质量守恒定律时,简单介绍了以下这个真实的案例:
广西某银行工作人员受人蒙骗,盗窃大笔银行资金购买能烘烤出大量黄金的黄泥浆,从而锒铛入狱。借助这个案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和原子种类都不会变化的概念,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通过适当穿插这些丰富的史料和新闻材料,将它们恰到好处地传授给学生,无疑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极大兴趣,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更有利于唤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先生曾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只有让学生喜欢学、爱学,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从而自发地去追求和学习这门课,而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强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实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好化学。通过化学实验,激发求知欲,培养创造性思维,树立学生热爱科学的理想,对科学事业充满热情。教学实践及许多调查表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艳丽的色彩、奇特的气味及其它奇特现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求欲望,一旦坚持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内动力,从而更好的学习化学,培养学生终生喜欢化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