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摄影语言的隐喻性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uanm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隐喻”的表现语言不仅突破了摄影艺术形象的直观表达,而且也是丰富摄影创作语言与作品内涵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还是增强画面的形式美感,形成强烈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李小镜的作品中充分应用“隐喻”的表现语言,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作品与观者之间精神沟通的桥梁,为进一步表达作品的人文关怀及社会问题奠定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李小镜 摄影语言 隐喻性 形式美感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2-0186-03
  摄影既是科学技术的结晶,同时又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二者共同的推动奠定了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无限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摄影技术的认识也不断地得到提高和深化。摄影家们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丰富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从开始的纪实叙事意图,逐渐认识到通过摄影的“隐喻”语言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以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而引起众多摄影家的仿效。
  美籍华人李小镜的摄影作品应用独具特色的人兽形象创作符号,不仅是艺术家本人找到了应用隐喻语言来表达摄影作品画面形式美感以及精神内涵传达的方式,而且也是通过摄影作品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与社会问题所引发的系列思考。
  一、“隐喻”——突破了传统摄影的艺术语言
  “隐喻”是文学创作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借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通过暗示启发人们的感知与联想能力。在摄影创作中,摄影家借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手法,既丰富了摄影作品的艺术表现语言,又使摄影作品产生出别样的情趣。
  首先,“隐喻”的应用丰富了摄影的表现语言。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摄影作品都可称之为艺术摄影,要具备艺术性的摄影,常常需要用“艺术语言”来进行创作。“隐喻”作为一种表现语言在摄影创作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摄影艺术家的创作手段,为优秀摄影作品的诞生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创作方式。
  例如,李小镜的《十二生肖》作品系列中,他充分利用人像摄影的成像技术,仔细研究每组人像图片的五官与十二生肖之间的相似性,利用数码滚筒输入电脑,参考动物模样,将人物头像重新绘制,最终呈现出半人半兽的肖像作品。在这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从猿到人进化的漫长过程,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人们逐渐培养出自身文明、优雅的一面,把兽性的另一面逐渐减弱或被隐藏起来。当然,这是艺术家用隐喻的表现语言将人与兽巧妙地结合起来,创作出“人兽结合”的作品。因而,隐喻的语言在摄影创作的作品中成功运用,不仅丰富了摄影画面中的表现语言,而且还造成视觉上给人强烈的冲击,同时还带有浓烈地个人主义的标志色彩。
  其次,“隐喻”的应用突破了摄影画面的直观性。摄影将现实事物真实地再现出来,使得所拍摄的对象一目了然地呈现在画面中,直观地给人以瞬间的视觉冲击,但有时以这种方式,往往比不上含蓄的表现带给观众心灵上的冲击而意味无穷。隐喻语言的运用打破了摄影画面的直观性,让人们感受到來自画面的直观视觉冲击而引起联想。
  例如,李小镜的作品《夜生活》立足于纽约的生活现状。画面中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男女以千姿百态的形象或坐或立,身着光鲜亮丽,拥有一副冷漠的表情和兽化的面孔。尽管画面未直接展现人的贪婪、色欲等,但是从作品中出现的人物面孔的兽化,间接地表达出繁华的大都市夜色中隐藏着兽性般的危险,一种冷漠的气氛油然而生。创作者将真正想表达的内涵隐藏在画面里面,借用画面中具有象征意味的形象,委婉地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作品之中,从而引起观者的共鸣。
  总之,在摄影创作中对隐喻表现手法的应用,不仅突破了画面的直观性,而且还丰富了作品创作语言的多样性和信息量,同样还让观者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隐喻”——增强了作品画面的形式美感
  在摄影创作中,运用隐喻语言对摄影画面的形式美感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不仅统一了画面的具体形象与抽象思维,同时也有利于平衡画面的感性与理性、和谐与变化等因素。显然,摄影的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形式美的充分利用能更好地表现内容、突出内容。
  首先,隐喻让摄影作品的具体形象与抽象思维两者相统一。具象的表现方式能冷静地表达画面的内容,抽象的思维方式则能赋予艺术形象以深刻的思想内涵。隐喻的应用能有效地平衡画面的艺术效果,从而生动地表现画面内容而直奔主题。
  例如,李小镜的《夜生活》中,人物整体形象与所处环境都是真实的表达,画面客观地描绘着夜晚下灯红酒绿的人物面部进行兽化处理的各种状态,营造出别具一格的画面形式感,让人物具有了一定抽象思维的形式意味,使作品中的形象散发“似与不似”的独特魅力。从艺术家的作品不难看出隐喻作为一种委婉的传情达意语言,含蓄地调节了画面中具象的形象与抽象思维的关系,同时又增强了画面的形式美感。
  其次,隐喻使摄影作品的感性与理性思维均衡对称。理性与感性是人类基本的两种思维方式,理性思维让人沉着冷静地去达到目标,感性思维让人用情感去认识事物,理性需要通过感性的感染发挥作用,二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摄影是视觉艺术,它需要通过具体可视的形象来传达信息,通过一定的意趣让观者产生思考。
  李小镜在创作摄影作品《十二生肖》时,人与动物的转换过程并不是盲目的置换,他极力找寻每张肖像与十二生肖的相似点,借用兽面人形象象征人们心灵最原始的欲望。因此,“人物形象的兽化”具有强烈的感性形象特征,这种特征有效地引起观者深刻地理性思考。他的作品恰到好处地运用隐喻手法,制造出感性的形象,引发观者理性的反思。
  此外,隐喻将摄影作品的变化与和谐相互对比呼应。在摄影创作中,创作者们总希望作品丰富生动、虚实相映、主次分明、自然和谐而又富有变化,这就要求创作者们在前期构思中考虑各个因素的协调,以达到既有变化,又有协调相互统一的艺术效果。
  在李小镜的《丛林》系列摄影作品中,人们衣着光鲜亮丽的服饰,却在悠闲地喝酒抽烟。原本这些人物形象应出现在大都市夜晚的酒吧里,但是作者却将这群人放在丛林之中,当我们看到人物兽化的形象时,我们却又觉得这种设计是合理的,动物本就应该生活在丛林。这样一来,画面的兽化形象与鲜艳的丛林形成既和谐又冲突的对比,造成画面的形象与其所处的环境形成极大的反差。   总之,隐喻手法的运用,使画面具体的形象与抽象思维相互统一、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在相互和谐与变化中相互呼应,它不仅让普通的形象衍生出新的内涵,而且还延伸出新的社会学意义,达到了摄影作品中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隐喻”——升华了作品主题的精神内涵
  摄影家需要作品具有更深的思想内涵,就需要在创作中采取相应的方法,而“隐喻”的表现语言就是这种创作的方式之一,它将画面的形式美感与主题的精神内涵完美地结合,不仅最大限度激发观者的联想,同时也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地内涵。
  首先,“隐喻”是激发作品联想的助推器。在文学或艺术创作中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巧妙地使用隐喻,让对象更加灵活生动,激发观者无限的想象力。例如,李小镜创作《夜生活》作品时,使动物具有兽性的特点,因此其需求与行为都不受约束与控制,呈现出比较野蛮的状态,而画面中兽面人却保持着冷静的表情与优雅的行為,面部表情与身体行为形成的极大反差,让人禁不住联想。在大都市夜色的掩护与酒精的催化下,人们不自觉地散发出兽性的特质,其行为带来的后果将不可想象和预料。
  此外,“隐喻”是提升作品精神内涵的重要手段。隐喻的艺术价值不仅仅反映在大众审美意识中,同时将作品置于自己所处的文化与时代背景下,利用独特艺术语言与技术,打破摄影创作表达的局限,形成画面形式语言与反映社会现实的双赢局面。
  例如,在李小镜作品《源》系列中,他利用12张人类在不同时期进化的状态,依次从细胞演变成鱼,再到爬行动物,最后演变成如今的人类。通过画面表现出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过程,从摄影艺术创作的角度去思考“我(人类)从哪里来”等问题。
  总之,在李小镜的摄影作品中,运用独特地隐喻语言所带来虚拟如神话一般的图像,不仅丰富了作品视觉艺术的表现效果,让观者对作品的形式与内涵产生无限地联想,同时又把作品人文关怀和社会问题提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隐喻”的表现语言不仅突破了摄影艺术形象的直观表达,而且也是丰富摄影创作语言与作品内涵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还增强了画面的形式美感,形成强烈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当然,李小镜的作品充分应用“隐喻”的表现语言,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作品与观者之间精神沟通的桥梁,引发观者的无限遐想和深刻地反思,为进一步表达作品的人文关怀及社会问题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注释:
  ①李小镜,男,1945年出生,美籍华人。1949年随着家人迁移赴台;1968年毕业于台湾文化大学美术系,开始从事摄影以及电影;1970年-1972年在美国费城艺术学院(Philadelphia College of Art)主修电影和摄影;1972年到纽约从事美术指导、摄影顾问等工作。摄影作品多次获得国际性的摄影大奖,包括1976年AIGA,美国专业设计协会年度奖、1977年的ANDI奖、1981年的CEBA奖等,在国际上受到尊崇与肯定的摄影家。
  参考文献:
  [1]林路.摄影思想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
  [2]顾铮.我将是你的镜子——世界当代摄影家告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3]李小镜.半人半兽[J].东方艺术,2010,(13).
  [4]周洁.镜像之下的超现实[J].东方艺术,2014,(19).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中,黄自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黄自的艺术歌曲是中西音乐结合的典范,极具艺术欣赏和研究价值,《思乡》是黄自的代表作,体现了黄自高超的作曲技巧和艺术底蕴。本文以《思乡》为例,在前人观点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黄自艺术歌曲的文学性特征,从而为学习、演唱黄自的艺术歌曲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黄自 艺术歌曲 文学性 《思乡》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期刊
摘要:论文阐述的是黄梅戏配器这一课题,也即黄梅戏配器融入电子音乐并加以应用的研究。如果把一首作品比作一个人,那么歌词宛如人的筋骨,曲调如同人的内涵修养,而配器则似这个人的灵魂。由此可见,配器之于一切歌曲,都是尤为重要的。纵观古今,黄梅戏的编曲较为单一,前人对于配器的创新浅尝辄止。但随着世界音乐的发展,西方管弦乐与中国民乐不断融合,也极大丰富了黄梅戏的配器。关于电子音乐能否为黄梅戏增光添彩,作者结合
期刊
摘要:科技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互联网”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蓬勃发展下,中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前景肯定是无限强大的。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和创新创业特点,通过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一些提升创新创业的方法,为更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
期刊
摘要:笔者观摩了在无锡天一中学举行的2017年江苏省高中音乐评优课,来自江苏省各地市的13位优秀青年教师带来了各地市最新的高中音乐教学研究成果,全省近千名高中音乐教师、教研员参加了此次盛会。此次观摩评选活动,执教教师选择的课题丰富多样,教学风格各具特色,在别样精彩的课堂“百花齐放”的同时,又彰显了相同的价值取向。通過此次活动,我们更明白“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们更懂得“课堂,不仅
期刊
摘要:纵观我国大江山川,在自然山水中呈现出万千物象:鸟语花香、高山林立,河流奔驰、蜿蜒,烟云袅绕、山石纵横交错,各种物象让人类赏心悦目,这些物象对人类的文化、科学,都有所影响。就中国山水绘画而言,物象所形成的“线”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道”又有相辅相成的关联。在自然山水中,被雨水冲刷后留下的水迹,树木自然形成深浅不一,而又密布全身的木纹,以及流水运动的波纹等物象,使中国山水绘画“线”的符号更加明显、
期刊
摘要:马三立城市舞台戏剧展的创建,正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精神,助力增强我市文化软实力,配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及打造文化品牌,丰富天津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气质、培育文化演艺市场为目的。以“请进来、走出去”为核心价值,整合具有国内较高市场认知度、“德艺双馨”“正能量”价值观的本土文化代表人物资源,结合文化产业化运营体系,构建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项目。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粤调》是作曲家曹光平2017年创作的室内乐作品,同时也是当代岭南音乐的经典代表之一。作品吸取了多种传统岭南音乐的音调特征,并结合了如多调性、十二音序列等现代的创作手法,展现了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本文旨在通过对作品《粤调》的分析探究,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岭南音乐 传承与创新 曹光平 《粤调》 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
期刊
摘要:剪纸是中国民间艺苑中的一支奇葩,是探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矿藏。探讨在农村中学中开展剪纸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方法和形式,以及开展的策略,通过对剪纸这一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民间艺术的热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关键词:剪纸 体验 创作 作品展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2-0153-03 
期刊
摘要:与其他绘画相比较而言,中国绘画有着极为浓厚的中国色彩,其绘画方式、工具以及材料都与其他绘画有着很大差异,具有更多更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一直以来,我们的美术鉴赏教育都过多聚焦于其意义与价值的分析,对其形式美有所忽视,久而久之美术鉴赏教育重难点便停留在了如何培养欣赏形式美的眼睛。鉴于此,文章将结合对中国绘画鉴赏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注重形式美和提升鉴赏力的方法、路径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绘
期刊
摘要:通过对当前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的分析,發现问题,从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出发,对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强化实践教学、就业创业教育等方面提出改革的措施及建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升音乐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力,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