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通过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分析来增强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05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95例,对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阳性体征少。本组外周血白细胞数异常72例(75.8%),脑脊液检查异常70例(73.7%),脑电图异常80例(84.2%),67例行头颅CT平扫,异常14例(14.7%)。经治疗后,临床治愈79例(83.2%),好转13例(13.7%),放弃治疗2例(2.1%),死亡1例(1.1%),总有效率为96.8%。结论 儿童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多样化,常不典型,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治疗可改善预后,并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关键词] 儿童;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212-02
随着抗菌素的广泛应用,病毒性脑炎已经成为儿童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并排除其他疾病后方能诊断。该病发病率高,病情轻重程度不一,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患儿起病后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及遗留后遗症,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正确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但由于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本病的临床分析就显得很重要。现将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05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9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05年11月~2011年11月共收治临床确诊为病毒性脑炎患儿95例,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和《实用儿科学》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依据腰穿脑脊液病毒的IgM抗体阳性来确诊[1]。其中,男60例,女35例,年龄3~6个月3例,7个月~1岁者14例,2~3岁者23例,4~5岁者45例,6~15岁者10例。
1.2?临床表现
全部患儿呈急性起病或亚急性起病,发病天数为0.5~7 d,平均为(3.4±1.6) d,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除17例3个月~2岁婴幼儿无主诉能力外,有呕吐主诉者89 例(93.6%),头痛者76例(80%),惊厥发作33例(34.7%),合并脑膜刺激征阳性和病理反射阳性者45例(47.4%),肌体瘫痪3例(3.2%),有精神症状者46例(48.4%),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兴奋、多眠、淡漠、躁动或兴奋抑郁交替。
1.3?血常规检查
全部患儿均行血常规检查,发现血常规白细胞總数正常者23例(24.2%),升高者72例(75.8%),白细胞最低4.4×109/L,最高22.4×109/L,平均(10.26±3.28)×109/L。
1.4?脑电图检查
全部病例入院3 d内行脑电图检查,其中脑电图异常80例(84.2%),但脑电图改变无特异性。多数为弥漫性异常及弥漫性异常背景上的局灶性活动异常活动为特征,少数伴有棘波、棘慢综合波。脑电图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对本病的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1.5?脑脊液检查
95例患儿均于发病后1周内行腰椎穿刺以采集脑脊液,脑脊液涂片检查均未找到细菌,脑脊液培养阴性。全部病例均做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及检测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脑脊液异常70例(73.7%),其中脑脊液压力增高者63例(90%);白细胞计数增高者53例(75.7%);蛋白质异常40例(57.1%),轻度增高31例(44.3%);糖和氯化物均正常。
1.6?头颅CT检查
95例患儿中行头颅CT平扫者67例(70.5%),其中CT正常53例(79.1%),异常14例(20.9%),多表现为大小不等、界限不清、不规则的脑实质内低密度影。
2?治疗与转归
所有病例确诊后即给予包括脱水、止惊、退热、控制继发感染,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以及脑细胞代谢活化剂等综合治疗外,同时给予抗病毒药物应用,抗病毒药物主要使用更昔洛韦(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H20057670),更昔洛韦剂量为10 mg/(kg·d),每日分2次静脉点滴,连用7~10 d。结果临床治愈79例(83.2%),好转13例(13.7%),放弃治疗2例(2.1%),死亡1例(1.1%),总有效率为96.8%。
3?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大多预后良好,但若处置不当,亦可导致死亡或留下后遗症[2]。病原体主要包括肠道病毒、疱疹病毒、虫媒病毒、风疹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目前肠道病毒已上升为小儿病脑的主要病原体[3],据报道单纯疱疹细胞病毒脑炎(HSE)占儿童病脑的10%~50%,占散发性坏死脑炎20%~75%,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为病脑防治重点[4]。病毒性脑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常出现合并症,该病常遗留有后遗症或导致患儿残疾,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和带来经济负担。
病毒性脑炎急性期治疗除综合治疗措施以外,主要是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阻止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及扩散,尽早控制炎症和免疫反应对脑组织的损害,维持正常的生命功能,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抗病毒药物中疗效较好的为更昔洛韦,更昔洛韦又名丙氧鸟苷,具有很强的广谱抗DNA病毒作用。更昔洛韦分子量小,50%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对在细胞内复制的病毒起抑制其DNA的合成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5]。本组病例临床治愈83.2%(79/95),总有效率为96.8%(92/95)。且更昔洛韦应用后对人体的毒性低、副作用小,很少引起骨髓抑制,因此病毒性脑炎抗病毒药物应首选更昔洛韦进行治疗。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多样而复杂,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对其早期的诊断一直是比较关注的问题。仅靠临床表现很难确诊,需要借助各种辅助检查来协助诊断,其中脑脊液检查可以为本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5];脑电图能客观的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对疾病的诊断、严重程度的判断及预后很有价值;头颅CT 检查对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有帮助。而脑脊液的病毒学检查是确诊病毒性脑炎的重要标准,但限于技术水平和检验条件,基层医院往往很难做到。所以临床工作中儿科医师在遇到发热患儿一定要高度警觉,要认真询问患儿的病史和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如果发现患儿有意识改变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和体征时就要高度考虑病毒性脑炎的可能性,应给予脑脊液检查、脑电图检查及CT等辅助检查来进行确诊。临床上要注意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等进行鉴别。
由于病毒性脑炎常常遗留有后遗症,而其后遗症又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所以儿科医生在临床上对可疑病毒性脑炎的患儿要高度重视,应尽早做脑脊液检查和脑电图、血常规、CT等辅助检查以帮助诊断。确诊后早期应用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并给予及时、恰当、有效的综合治疗,积极控制疾病的进展,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59-763.
[2] 樊金莲.静滴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35例临床观察[J].内科,2010,5(2):118-119.
[3] 刘春艳,申昆玲,梁国栋.2002-2005年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患儿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7):498-501.
[4] 马均.小儿病毒性脑炎50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08,29(23):2252-2253.
[5] 冯同军,汤政,刘凌,等.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及更昔洛韦疗效评价[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9):696-697.
[6] 刘萍.病毒性脑炎36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656.
(收稿日期:2012-03-21)
[关键词] 儿童;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212-02
随着抗菌素的广泛应用,病毒性脑炎已经成为儿童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并排除其他疾病后方能诊断。该病发病率高,病情轻重程度不一,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患儿起病后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及遗留后遗症,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正确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但由于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本病的临床分析就显得很重要。现将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05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9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05年11月~2011年11月共收治临床确诊为病毒性脑炎患儿95例,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和《实用儿科学》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依据腰穿脑脊液病毒的IgM抗体阳性来确诊[1]。其中,男60例,女35例,年龄3~6个月3例,7个月~1岁者14例,2~3岁者23例,4~5岁者45例,6~15岁者10例。
1.2?临床表现
全部患儿呈急性起病或亚急性起病,发病天数为0.5~7 d,平均为(3.4±1.6) d,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除17例3个月~2岁婴幼儿无主诉能力外,有呕吐主诉者89 例(93.6%),头痛者76例(80%),惊厥发作33例(34.7%),合并脑膜刺激征阳性和病理反射阳性者45例(47.4%),肌体瘫痪3例(3.2%),有精神症状者46例(48.4%),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兴奋、多眠、淡漠、躁动或兴奋抑郁交替。
1.3?血常规检查
全部患儿均行血常规检查,发现血常规白细胞總数正常者23例(24.2%),升高者72例(75.8%),白细胞最低4.4×109/L,最高22.4×109/L,平均(10.26±3.28)×109/L。
1.4?脑电图检查
全部病例入院3 d内行脑电图检查,其中脑电图异常80例(84.2%),但脑电图改变无特异性。多数为弥漫性异常及弥漫性异常背景上的局灶性活动异常活动为特征,少数伴有棘波、棘慢综合波。脑电图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对本病的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1.5?脑脊液检查
95例患儿均于发病后1周内行腰椎穿刺以采集脑脊液,脑脊液涂片检查均未找到细菌,脑脊液培养阴性。全部病例均做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及检测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脑脊液异常70例(73.7%),其中脑脊液压力增高者63例(90%);白细胞计数增高者53例(75.7%);蛋白质异常40例(57.1%),轻度增高31例(44.3%);糖和氯化物均正常。
1.6?头颅CT检查
95例患儿中行头颅CT平扫者67例(70.5%),其中CT正常53例(79.1%),异常14例(20.9%),多表现为大小不等、界限不清、不规则的脑实质内低密度影。
2?治疗与转归
所有病例确诊后即给予包括脱水、止惊、退热、控制继发感染,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以及脑细胞代谢活化剂等综合治疗外,同时给予抗病毒药物应用,抗病毒药物主要使用更昔洛韦(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H20057670),更昔洛韦剂量为10 mg/(kg·d),每日分2次静脉点滴,连用7~10 d。结果临床治愈79例(83.2%),好转13例(13.7%),放弃治疗2例(2.1%),死亡1例(1.1%),总有效率为96.8%。
3?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大多预后良好,但若处置不当,亦可导致死亡或留下后遗症[2]。病原体主要包括肠道病毒、疱疹病毒、虫媒病毒、风疹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目前肠道病毒已上升为小儿病脑的主要病原体[3],据报道单纯疱疹细胞病毒脑炎(HSE)占儿童病脑的10%~50%,占散发性坏死脑炎20%~75%,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为病脑防治重点[4]。病毒性脑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常出现合并症,该病常遗留有后遗症或导致患儿残疾,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和带来经济负担。
病毒性脑炎急性期治疗除综合治疗措施以外,主要是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阻止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及扩散,尽早控制炎症和免疫反应对脑组织的损害,维持正常的生命功能,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抗病毒药物中疗效较好的为更昔洛韦,更昔洛韦又名丙氧鸟苷,具有很强的广谱抗DNA病毒作用。更昔洛韦分子量小,50%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对在细胞内复制的病毒起抑制其DNA的合成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5]。本组病例临床治愈83.2%(79/95),总有效率为96.8%(92/95)。且更昔洛韦应用后对人体的毒性低、副作用小,很少引起骨髓抑制,因此病毒性脑炎抗病毒药物应首选更昔洛韦进行治疗。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多样而复杂,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对其早期的诊断一直是比较关注的问题。仅靠临床表现很难确诊,需要借助各种辅助检查来协助诊断,其中脑脊液检查可以为本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5];脑电图能客观的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对疾病的诊断、严重程度的判断及预后很有价值;头颅CT 检查对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有帮助。而脑脊液的病毒学检查是确诊病毒性脑炎的重要标准,但限于技术水平和检验条件,基层医院往往很难做到。所以临床工作中儿科医师在遇到发热患儿一定要高度警觉,要认真询问患儿的病史和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如果发现患儿有意识改变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和体征时就要高度考虑病毒性脑炎的可能性,应给予脑脊液检查、脑电图检查及CT等辅助检查来进行确诊。临床上要注意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等进行鉴别。
由于病毒性脑炎常常遗留有后遗症,而其后遗症又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所以儿科医生在临床上对可疑病毒性脑炎的患儿要高度重视,应尽早做脑脊液检查和脑电图、血常规、CT等辅助检查以帮助诊断。确诊后早期应用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并给予及时、恰当、有效的综合治疗,积极控制疾病的进展,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59-763.
[2] 樊金莲.静滴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35例临床观察[J].内科,2010,5(2):118-119.
[3] 刘春艳,申昆玲,梁国栋.2002-2005年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患儿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7):498-501.
[4] 马均.小儿病毒性脑炎50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08,29(23):2252-2253.
[5] 冯同军,汤政,刘凌,等.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及更昔洛韦疗效评价[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9):696-697.
[6] 刘萍.病毒性脑炎36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656.
(收稿日期:201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