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呈现出新的面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分析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思想状况和表现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途径,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群体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2004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味着大学生德育工作已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且极具研究性的论题。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甚至于90年代以后,人们习惯称之为“80后”“90后”大学生,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因此,探讨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了解他们的思想发展现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使其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
当代大学生出生的年代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期,这使得他们成了“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从小就处于家庭的核心,备受父母关注;宽裕的家庭经济使他们大多接受过较好的早期教育;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他们信息畅通、思想多元化;国门的开放又让他们过早受到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因此,在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在政治、思想、生活、情感、学业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群体特征,亟待我们研究分析。
1.政治方面
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转型、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80后”“90 后”政治社会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大环境使得“80后”“90 后”较易接受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政治认同感较强,政治鉴别力有所增强,但仍存在某些片面、模糊的认识,政治觉悟有待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现实政治评价较积极、对社会发展抱乐观态度、对党的领导有信心。在大学生总体趋势积极、健康的情况下,我们也应当看到,部分同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存在某些片面、模糊的认识,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不解,如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社会腐败现象等问题,造成不少大学生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对政治教育的怀疑与否定,使其原有的政治认知不断模糊,政治信念产生动摇。
2.思想方面
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被赋予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并面临社会化、国际化大背景下,因此,他们的思想及心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从思想现状的分析来看,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思考,接受新生事物快,关注国家社会形势,崇尚良好社会公德,渴望良好人际关系,呼唤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注重个人职业理想,追求自我纯洁爱情。但在国内与国外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一部分大学生中也存在突出的思想问题:辨别能力较差,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学习和做事浮躁,急功近利的倾向严重;理想信念模糊,理想追求淡化;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诚信意识和诚信度较差等。从心理健康方面来看,当代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但不能正视心理问题。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急剧变化,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是非标准以及生活方式,这些影响打破了人们的心理平衡,尤其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影响更大。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们关注心理健康,渴望补充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又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容易情绪激动、自卑、忧虑、易疲倦烦躁,对挫折的耐受性差,缺乏逻辑思维。
3.生活方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虽然仍存在着较大的家庭贫富差距,但整体富裕程度有了较大的提升,由于拥有较好的家庭经济保障,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他们大多接受过较好的早期家庭教育,更加注重社交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使得他们具有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良好素质。然而,未经历过太多生活磨砺的他们,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大多数大学生的家长和长辈们往往出于不让孩子重复自己当年受过的苦以及把全部的爱都给唯一的孩子两方面心理,对他们物质上的要求总是尽量给予满足。因此,不少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变得情绪化、冲动化,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淡薄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4.情感方面
当代大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经历,这与通常意义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形象有明显出入。首先,在恋爱方面,在校大学生正处于18 至22 岁的青春年华,生理成熟并对异性有爱慕和追求的心理,他们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往往只注重恋爱过程,而轻视恋爱结果,致使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寻求心理安慰,以满足精神享受;有一部分人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借恋爱来充实课余生活,以解除寂寞,填补精神空虚,有一部分学生过分沉溺于恋爱,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了信心,一旦在情感方面出现危机,他们便一蹶不振,自曝自弃,有的甚至悲观厌世。其次,是人际交往方面,当代大学生从小注重社会交往,信息时代也赋予了其丰富的交往手段,如电话、短信、互联网等。然而,有很多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同时,当各种虚拟媒介成为了其主要的交际工具,也使得他们在交往中不注重表达方式,团队协作意识极其淡薄。
5.学业方面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学习心、事业心和竞争意识都很强,但在学习态度积极、努力的背后,存在学习动机和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在学习目的上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目标。大学生处于竞争激烈的时代,思想、观念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具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并随着年级的增加有所增强,大学生们为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进取,他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意义,但在理想的定位和选择上,大学生更偏重现实的个人发展,存在着严重的现实化、功利化倾向。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新的历史条件和大学生群体特征变化的新特点,对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地去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方向,在调查了解、掌握动态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措施,有效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1.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细致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转变观念。由过去指令性、高高在上地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变为增强服务意识,以情感管理学生、贴近学生,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做好事做实事。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才环境和浓厚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使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这一无处不在的信息传播媒介,毫无疑问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性特征形成的关键因素。所以,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就必须要跨出开拓创新的一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网络教育的新体系。现在的大学校园,各种网络阵地如论坛、校内网、QQ群、飞信群的出现,为大学生的交流学习提供了许多方便,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因此在网络体系内,思政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各种聊天工具、思政网站、邮件、博客等手段,也可通过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开展网络团会、网络虚拟社区等活动,开拓宽教育渠道。在网络教育中,施教者与受教者处于该体系的同一地位,有利于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使受教者更易接受,而且网络的灵活性也使施教者能更游刃有余地进行思政教育,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大学生承受更多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制约,心理活动的方向要受思想的支配;健康的心理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前提条件,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建立在符合心理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深入人心;只有在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前提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实效。我们应牢牢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既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又塑造他们高尚的品德,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从两者结合的思路出发,才能将两者的优势互补,双管齐下,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特别重视创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振奋师生的精神,让大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把注重传统与创新特色结合,要大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以可亲、可近的方式贴近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是创新进取、勇于挑战的一代。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与工作策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 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大学生 群体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2004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味着大学生德育工作已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且极具研究性的论题。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甚至于90年代以后,人们习惯称之为“80后”“90后”大学生,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因此,探讨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了解他们的思想发展现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使其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
当代大学生出生的年代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期,这使得他们成了“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从小就处于家庭的核心,备受父母关注;宽裕的家庭经济使他们大多接受过较好的早期教育;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他们信息畅通、思想多元化;国门的开放又让他们过早受到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因此,在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在政治、思想、生活、情感、学业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群体特征,亟待我们研究分析。
1.政治方面
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转型、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80后”“90 后”政治社会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大环境使得“80后”“90 后”较易接受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政治认同感较强,政治鉴别力有所增强,但仍存在某些片面、模糊的认识,政治觉悟有待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现实政治评价较积极、对社会发展抱乐观态度、对党的领导有信心。在大学生总体趋势积极、健康的情况下,我们也应当看到,部分同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存在某些片面、模糊的认识,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不解,如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社会腐败现象等问题,造成不少大学生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对政治教育的怀疑与否定,使其原有的政治认知不断模糊,政治信念产生动摇。
2.思想方面
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被赋予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并面临社会化、国际化大背景下,因此,他们的思想及心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从思想现状的分析来看,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思考,接受新生事物快,关注国家社会形势,崇尚良好社会公德,渴望良好人际关系,呼唤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注重个人职业理想,追求自我纯洁爱情。但在国内与国外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一部分大学生中也存在突出的思想问题:辨别能力较差,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学习和做事浮躁,急功近利的倾向严重;理想信念模糊,理想追求淡化;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诚信意识和诚信度较差等。从心理健康方面来看,当代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但不能正视心理问题。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急剧变化,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是非标准以及生活方式,这些影响打破了人们的心理平衡,尤其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影响更大。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们关注心理健康,渴望补充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又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容易情绪激动、自卑、忧虑、易疲倦烦躁,对挫折的耐受性差,缺乏逻辑思维。
3.生活方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虽然仍存在着较大的家庭贫富差距,但整体富裕程度有了较大的提升,由于拥有较好的家庭经济保障,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他们大多接受过较好的早期家庭教育,更加注重社交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使得他们具有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良好素质。然而,未经历过太多生活磨砺的他们,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大多数大学生的家长和长辈们往往出于不让孩子重复自己当年受过的苦以及把全部的爱都给唯一的孩子两方面心理,对他们物质上的要求总是尽量给予满足。因此,不少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变得情绪化、冲动化,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淡薄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4.情感方面
当代大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经历,这与通常意义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形象有明显出入。首先,在恋爱方面,在校大学生正处于18 至22 岁的青春年华,生理成熟并对异性有爱慕和追求的心理,他们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往往只注重恋爱过程,而轻视恋爱结果,致使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寻求心理安慰,以满足精神享受;有一部分人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借恋爱来充实课余生活,以解除寂寞,填补精神空虚,有一部分学生过分沉溺于恋爱,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了信心,一旦在情感方面出现危机,他们便一蹶不振,自曝自弃,有的甚至悲观厌世。其次,是人际交往方面,当代大学生从小注重社会交往,信息时代也赋予了其丰富的交往手段,如电话、短信、互联网等。然而,有很多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同时,当各种虚拟媒介成为了其主要的交际工具,也使得他们在交往中不注重表达方式,团队协作意识极其淡薄。
5.学业方面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学习心、事业心和竞争意识都很强,但在学习态度积极、努力的背后,存在学习动机和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在学习目的上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目标。大学生处于竞争激烈的时代,思想、观念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具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并随着年级的增加有所增强,大学生们为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进取,他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意义,但在理想的定位和选择上,大学生更偏重现实的个人发展,存在着严重的现实化、功利化倾向。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新的历史条件和大学生群体特征变化的新特点,对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地去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方向,在调查了解、掌握动态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措施,有效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1.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细致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转变观念。由过去指令性、高高在上地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变为增强服务意识,以情感管理学生、贴近学生,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做好事做实事。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才环境和浓厚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使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这一无处不在的信息传播媒介,毫无疑问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性特征形成的关键因素。所以,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就必须要跨出开拓创新的一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网络教育的新体系。现在的大学校园,各种网络阵地如论坛、校内网、QQ群、飞信群的出现,为大学生的交流学习提供了许多方便,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因此在网络体系内,思政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各种聊天工具、思政网站、邮件、博客等手段,也可通过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开展网络团会、网络虚拟社区等活动,开拓宽教育渠道。在网络教育中,施教者与受教者处于该体系的同一地位,有利于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使受教者更易接受,而且网络的灵活性也使施教者能更游刃有余地进行思政教育,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大学生承受更多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制约,心理活动的方向要受思想的支配;健康的心理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前提条件,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建立在符合心理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深入人心;只有在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前提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实效。我们应牢牢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既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又塑造他们高尚的品德,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从两者结合的思路出发,才能将两者的优势互补,双管齐下,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特别重视创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振奋师生的精神,让大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把注重传统与创新特色结合,要大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以可亲、可近的方式贴近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是创新进取、勇于挑战的一代。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与工作策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 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