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是一种自觉意识,也是一种传统美德。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每一个角色。
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上演着一幕幕诸如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践踏草坪、出口成脏、骑车闯红灯、上课不专心听讲、抄袭作业、故意打闹破坏课堂纪律影响班级上课、抽烟酗酒、打架斗殴、对父母不孝敬、对师长不尊重、对同学不关心、故意破坏公物、不参加打扫卫生、不珍惜班级荣誉和形象既令人心痛又让人无奈的生活戏剧,也时不时就会听到一出出关于初中学生的悲剧。以上种种尽管成因众多,但重要成因之一就是对未成年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缺失,使他们对自己、对父母和家庭、对学校和老师、对他人和对社会不负责任。
更多的人认为,农村的孩子接触的信息没有城市孩子接触到的广泛复杂,以及农村孩子由于生存环境和条件限制可能需要更早更多的承担一些家务,所以更为朴实更具责任感。其实不然,就我在十多年的教书生涯中遇到的学生从他们的表现和家长对自己子女的评价,农村孩子的责任意识淡化甚至是缺失已普遍化。据我调查了解,个人认为造成初中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教育缺失
第一,现在的初中生是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出生的一代人,家庭成员成“422”甚至是“421”结构,孩子承载着家庭过多的期望,从小享受成倍的关心、照顾和呵护,父母教育的时候,爷爷奶奶会护着。认为孩子小、孩子好、没事好、有事也是我的孩子好。
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转型,农村生活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不再受起码的生存所需要的经济和物质限制,家庭生产模式客观上也不需要未成年人更多的参与劳动,使得家长在满足孩子物质和经济要求的同时放弃了对孩子的责任意识教育,错过了教育的机会。
第三,农村家长接受的文化教育相对较少,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纷繁复杂,使得家长在该如何引导教育自己的子女的问题上产生困惑,因为他们在如何才能使孩子更适应社会考虑太多,而在要将孩子培养成人想的过少。同时大多数家长他们的思维跟不上自己孩子的思维,教育手段简单粗暴,很多时候他们的手段措施孩子早已经想到,觉得你就只会说那几句,你就只会那样做。逆反心理严重,拒绝接受教育,父母最后往往是被迫放任自流。
第四,由于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农村家长进城务工,出现大批留守儿童,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缺少关爱,让他们觉得自己被遗弃,心灵上没有找到归属感。
以上种种家庭原因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只讲付出不讲回报”客观上造就了这一代未成年人感情上的“自我中心”,心理和行为上“我特殊”到“我要特殊”的转变。
二、学校教育缺失
一方面,由于教育过程中客观上存在部分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评价不公平,教师对调皮、顽固、成绩差的学生总是盯得紧,常对这些人处以戒备状态,很小的错误或行为偏差往往容易被抓住大加教育,使得这类学生觉得反正我怎么做都不对,都被放弃那我无所谓。而对于成绩好的学生犯错处理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使得学生没有认识到错误,也不需要承担必要的责任,使得他们同样无所谓。
另一方面,学校生存于社会夹缝当中,教育疲软。整个社会过度关注未成年学生,某些层面来说已经到了不正常的关注地步,比如,死十个成年人人们的关注程度还没有死一个未成年人的高。而90%以上的农村未成年人大部分时间学习生活在寄宿学校,可想而知学校和老师承担的压力有多大?同时对学校教育功能片面放大,对学校教育功能的理解和追求已经到了接近理想化的程度,觉得无论是什么学生,学校和老师都能教育好,也应该教育好而且是必须要教育好。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油盐不进,而社会允许学校和老师采取教育措施手段的空间非常狭窄,一旦有事,首先就是追究学校教师的责任,即使学校和教师没有任何责任,也要你从人道主义角度承担部分责任,理由只有一个——学生是未成年人。
三、社会教育缺失
第一,当今社会,不负责任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一些营业性网吧、录像厅无视“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国家规定,任其出入兜售烟酒。更有甚者出于个人的经济利益,为未成年人进入和在这些场合逗留提供食宿等方便,类似情况不胜枚举,与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形成极大反差,弱化了家庭和学校教育成果。
第二,片面理解和曲解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应该是指每一个人在人格上都有与别人平等的权利和以大多数人为本而不是以少数人为本,更不是要以个别人的利益为本。但在当下由于穿皮鞋的怕穿草鞋的、穿草鞋的怕不穿鞋的现象尤为突出,尤其是公共服务性的单位或部门面对这一部分人一筹莫展。
一种良好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么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呢?
第一,从小引导,适时适度放手。我们时常会说也时常会听到:你这大年纪了怎么这么点事还不会做。育人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我们需要从小就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切记觉得孩子小他做不了也做不好,所以成人代他做。我们要让孩子体会到在生活中自己需要对自己,对家庭做些事、尽些义务,逐步培养孩子对自己和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第二,适当的让孩子体验磨难。让孩子体验磨难,对于孩子确实解决不了的困难在适当的时间给予帮助解决,同时跟孩子进行交流,说清楚你为什么帮助他:是因为我们在一起生活,你遇到困難的时候需要别人帮助,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同样需要你的帮助,也只有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你给予别人帮助,在你遇到困难时别人才会帮助你。
第三,创造环境,创造机会,多让孩子参加团队活动,并让他们承担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角色就意味着孩子需要完成相应的工作,承担相应责任,从而让孩子逐步明白在社会生活中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
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上演着一幕幕诸如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践踏草坪、出口成脏、骑车闯红灯、上课不专心听讲、抄袭作业、故意打闹破坏课堂纪律影响班级上课、抽烟酗酒、打架斗殴、对父母不孝敬、对师长不尊重、对同学不关心、故意破坏公物、不参加打扫卫生、不珍惜班级荣誉和形象既令人心痛又让人无奈的生活戏剧,也时不时就会听到一出出关于初中学生的悲剧。以上种种尽管成因众多,但重要成因之一就是对未成年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缺失,使他们对自己、对父母和家庭、对学校和老师、对他人和对社会不负责任。
更多的人认为,农村的孩子接触的信息没有城市孩子接触到的广泛复杂,以及农村孩子由于生存环境和条件限制可能需要更早更多的承担一些家务,所以更为朴实更具责任感。其实不然,就我在十多年的教书生涯中遇到的学生从他们的表现和家长对自己子女的评价,农村孩子的责任意识淡化甚至是缺失已普遍化。据我调查了解,个人认为造成初中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教育缺失
第一,现在的初中生是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出生的一代人,家庭成员成“422”甚至是“421”结构,孩子承载着家庭过多的期望,从小享受成倍的关心、照顾和呵护,父母教育的时候,爷爷奶奶会护着。认为孩子小、孩子好、没事好、有事也是我的孩子好。
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转型,农村生活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不再受起码的生存所需要的经济和物质限制,家庭生产模式客观上也不需要未成年人更多的参与劳动,使得家长在满足孩子物质和经济要求的同时放弃了对孩子的责任意识教育,错过了教育的机会。
第三,农村家长接受的文化教育相对较少,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纷繁复杂,使得家长在该如何引导教育自己的子女的问题上产生困惑,因为他们在如何才能使孩子更适应社会考虑太多,而在要将孩子培养成人想的过少。同时大多数家长他们的思维跟不上自己孩子的思维,教育手段简单粗暴,很多时候他们的手段措施孩子早已经想到,觉得你就只会说那几句,你就只会那样做。逆反心理严重,拒绝接受教育,父母最后往往是被迫放任自流。
第四,由于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农村家长进城务工,出现大批留守儿童,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缺少关爱,让他们觉得自己被遗弃,心灵上没有找到归属感。
以上种种家庭原因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只讲付出不讲回报”客观上造就了这一代未成年人感情上的“自我中心”,心理和行为上“我特殊”到“我要特殊”的转变。
二、学校教育缺失
一方面,由于教育过程中客观上存在部分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评价不公平,教师对调皮、顽固、成绩差的学生总是盯得紧,常对这些人处以戒备状态,很小的错误或行为偏差往往容易被抓住大加教育,使得这类学生觉得反正我怎么做都不对,都被放弃那我无所谓。而对于成绩好的学生犯错处理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使得学生没有认识到错误,也不需要承担必要的责任,使得他们同样无所谓。
另一方面,学校生存于社会夹缝当中,教育疲软。整个社会过度关注未成年学生,某些层面来说已经到了不正常的关注地步,比如,死十个成年人人们的关注程度还没有死一个未成年人的高。而90%以上的农村未成年人大部分时间学习生活在寄宿学校,可想而知学校和老师承担的压力有多大?同时对学校教育功能片面放大,对学校教育功能的理解和追求已经到了接近理想化的程度,觉得无论是什么学生,学校和老师都能教育好,也应该教育好而且是必须要教育好。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油盐不进,而社会允许学校和老师采取教育措施手段的空间非常狭窄,一旦有事,首先就是追究学校教师的责任,即使学校和教师没有任何责任,也要你从人道主义角度承担部分责任,理由只有一个——学生是未成年人。
三、社会教育缺失
第一,当今社会,不负责任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一些营业性网吧、录像厅无视“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国家规定,任其出入兜售烟酒。更有甚者出于个人的经济利益,为未成年人进入和在这些场合逗留提供食宿等方便,类似情况不胜枚举,与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形成极大反差,弱化了家庭和学校教育成果。
第二,片面理解和曲解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应该是指每一个人在人格上都有与别人平等的权利和以大多数人为本而不是以少数人为本,更不是要以个别人的利益为本。但在当下由于穿皮鞋的怕穿草鞋的、穿草鞋的怕不穿鞋的现象尤为突出,尤其是公共服务性的单位或部门面对这一部分人一筹莫展。
一种良好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么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呢?
第一,从小引导,适时适度放手。我们时常会说也时常会听到:你这大年纪了怎么这么点事还不会做。育人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我们需要从小就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切记觉得孩子小他做不了也做不好,所以成人代他做。我们要让孩子体会到在生活中自己需要对自己,对家庭做些事、尽些义务,逐步培养孩子对自己和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第二,适当的让孩子体验磨难。让孩子体验磨难,对于孩子确实解决不了的困难在适当的时间给予帮助解决,同时跟孩子进行交流,说清楚你为什么帮助他:是因为我们在一起生活,你遇到困難的时候需要别人帮助,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同样需要你的帮助,也只有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你给予别人帮助,在你遇到困难时别人才会帮助你。
第三,创造环境,创造机会,多让孩子参加团队活动,并让他们承担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角色就意味着孩子需要完成相应的工作,承担相应责任,从而让孩子逐步明白在社会生活中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