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另一方面,面对每年数以万计增长的新书,学校和父母又面临着选择的困惑与迷茫。朱永新先生是“新阅读研究所”的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推动青少年课外阅读,研制并推出了“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日前,本刊特约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他。
童年阅读。终生受益
记者(以下简称记):如今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纷纷掏高价给孩子报课外班,请家教,买教辅书,却对孩子的课外阅读顾虑多多,害怕课外阅读耽误学习。您认为家长有必要这样担心吗?
朱永新(以下简称朱):家长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不喜欢课外阅读的孩子,知识面窄,生活枯燥,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太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孩子往往学习越来越吃力,因为他们思维僵化,学习方法刻板。’而喜欢课外阅读的孩子,不但在阅读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发现了很多乐趣,而且可以开阔思维,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资源,挖掘发展潜力,学习成绩自然会越来越好。这一点,已经被国内外的许多调查、实验所证明。
记:那么,我国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怎样的一种状况呢?
朱:有调查显示,2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图书出版市场繁荣,但人均阅读量增长缓慢,从年人均5.25册增长到5.65册,与经济增长速度极不相称。大部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非常之小,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小学生占总数的40%左右。对于有课外阅读的学生来说,加强阅读指导是当务之急,因为,如果完全让学生自己找书看,找到什么看什么,他们很可能得不到最好的东西,对他们的知识结构、精神发展等方面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记:许多家长不理解,为什么教科书、教辅书不能代替孩子的课外阅读呢?
朱:教科书是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精心编写的,根据学科特点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科学安排的,是孩子们在特定发展时期的精神主食。教辅书则是对教科书的阐释和补充。不读教科书和教辅书,孩子们就不知道自己的主业是什么,不知道相应的年龄应该构建怎样的知识框架,也就难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只读教科书和教辅书是远远不够的,长期排斥课外阅读的人,必然会成为精神发育不良的人。因为教科书教辅书只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大量营养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并没有收入教科书和教辅书。打个比方,孩子们排斥课外书,就相当于排斥营养丰富的蔬菜、水果、蛋奶等副食品。
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定是大量阅读的人,而人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从小培养的。当一个人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时,他就有了一种精神饥饿感。有精神饥饿感的孩子,每天都会主动阅读。就像高尔基说的,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看到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教科书读得好的孩子,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完善、提升他的知识、技能和境界;教科书读得不好的孩子同样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改善、扭转他的不利局面。既不爱读教科书。又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必然是愚昧无知的孩子;既爱读教科书,又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必然是发展潜力巨大的孩子;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的孩子,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暴露自身的缺陷和漏洞;不喜欢教科书,只喜欢课外书的孩子,虽然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是,这样的孩子在升学、就业受阻之后,完全可能凭着浓厚的自学兴趣另谋出路。
所以,我要说,大量的课外阅读对每个孩子都是必不可少的。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读书的场所,如果不充分利用,博览群书,与那些最伟大的灵魂对话,是非常可惜的。
记:小学生缺少课外阅读,与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很大关系。他们似乎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
朱:确实如此。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小学生阅读是老师、家长,甚至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在许多发达国家,社区、少儿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承担了这个责任,效果很好。我国在这方面还不太成熟,所以家长要主动做一些工作。
家长做这方面的工作是非常值得的。我曾多次讲过,人的一生其实是围绕童年展开的,儿童早期的阅读、体验、经验等,是其成年后建设属于他的世界的基本工具,孩子14岁以前读过的好书,会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记:您认为,理想的阅读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应该是怎样的?
朱:著名文学理论家叶舒宪先生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英国牛津访问讲学时,经常到市内各家新旧书店淘书。有一天看到一个戴帽子的乞丐坐在地上,不顾初冬的寒冷,专心致志地捧读一本书,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感动。他问乞丐读的是什么书。乞丐告诉他,是英国作家凡尔纳的小说。温饱都不能保证,却照样跟随凡尔纳环游地球!事实上,在伦敦,人们对阅读就像对呼吸和吃喝一样,已经成为近乎本能的生活习惯。我多次出国,在火车车厢里、飞机场的候机室里,总能看到许多老外在静静地读书。
反观我国,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们几乎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就算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读。我担心,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中国孩子的精神世界会逐渐枯萎,人生会逐渐黯淡。
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不把读书、学习看成是负担,不把读书看成是一种为得到某种荣誉、获得某种证书的途径和工具,而仅仅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享受的一部分,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理想的阅读,这样的状态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全民受益的状态。读图读屏。不及读书
记:课外阅读好处多多,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阅读呢?
朱:每一本好书都有它相对特定的、最适合的阅读时机和阅读对象。所以,师长的引导必不可少。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很重要,因为阅读毕竟不像看电视、玩电脑,不像做游戏那么轻松随意;阅读是一个眼到、脑到、心到的智力过程,重阅读不重兴趣培养不行。家长要意识到,不鼓励孩子阅读,孩子就不会自行寻找、阅读那些经典好书;把一堆好书扔给孩子,不加引导,不调动情绪,也很难使他们爱上这些书。把书和孩子的年龄、性格、爱好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玩中品尝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提升玩的品位,就能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我曾开展过儿童阶梯阅读的实验,为不同年龄的儿童选择不同的图书,效果很好。比如,对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采取以绘本为主的读、写、绘一体化阅读,同时开展各种各样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其中,给名著画插图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另外,演情景剧、续写童话,也大大满足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记: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读屏时代,读纸质书过时了。您怎么看?
朱:小孩子都是从读图开始的,
童年阅读。终生受益
记者(以下简称记):如今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纷纷掏高价给孩子报课外班,请家教,买教辅书,却对孩子的课外阅读顾虑多多,害怕课外阅读耽误学习。您认为家长有必要这样担心吗?
朱永新(以下简称朱):家长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不喜欢课外阅读的孩子,知识面窄,生活枯燥,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太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孩子往往学习越来越吃力,因为他们思维僵化,学习方法刻板。’而喜欢课外阅读的孩子,不但在阅读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发现了很多乐趣,而且可以开阔思维,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资源,挖掘发展潜力,学习成绩自然会越来越好。这一点,已经被国内外的许多调查、实验所证明。
记:那么,我国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怎样的一种状况呢?
朱:有调查显示,2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图书出版市场繁荣,但人均阅读量增长缓慢,从年人均5.25册增长到5.65册,与经济增长速度极不相称。大部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非常之小,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小学生占总数的40%左右。对于有课外阅读的学生来说,加强阅读指导是当务之急,因为,如果完全让学生自己找书看,找到什么看什么,他们很可能得不到最好的东西,对他们的知识结构、精神发展等方面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记:许多家长不理解,为什么教科书、教辅书不能代替孩子的课外阅读呢?
朱:教科书是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精心编写的,根据学科特点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科学安排的,是孩子们在特定发展时期的精神主食。教辅书则是对教科书的阐释和补充。不读教科书和教辅书,孩子们就不知道自己的主业是什么,不知道相应的年龄应该构建怎样的知识框架,也就难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只读教科书和教辅书是远远不够的,长期排斥课外阅读的人,必然会成为精神发育不良的人。因为教科书教辅书只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大量营养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并没有收入教科书和教辅书。打个比方,孩子们排斥课外书,就相当于排斥营养丰富的蔬菜、水果、蛋奶等副食品。
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定是大量阅读的人,而人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从小培养的。当一个人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时,他就有了一种精神饥饿感。有精神饥饿感的孩子,每天都会主动阅读。就像高尔基说的,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看到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教科书读得好的孩子,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完善、提升他的知识、技能和境界;教科书读得不好的孩子同样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改善、扭转他的不利局面。既不爱读教科书。又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必然是愚昧无知的孩子;既爱读教科书,又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必然是发展潜力巨大的孩子;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的孩子,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暴露自身的缺陷和漏洞;不喜欢教科书,只喜欢课外书的孩子,虽然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是,这样的孩子在升学、就业受阻之后,完全可能凭着浓厚的自学兴趣另谋出路。
所以,我要说,大量的课外阅读对每个孩子都是必不可少的。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读书的场所,如果不充分利用,博览群书,与那些最伟大的灵魂对话,是非常可惜的。
记:小学生缺少课外阅读,与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很大关系。他们似乎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
朱:确实如此。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小学生阅读是老师、家长,甚至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在许多发达国家,社区、少儿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承担了这个责任,效果很好。我国在这方面还不太成熟,所以家长要主动做一些工作。
家长做这方面的工作是非常值得的。我曾多次讲过,人的一生其实是围绕童年展开的,儿童早期的阅读、体验、经验等,是其成年后建设属于他的世界的基本工具,孩子14岁以前读过的好书,会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记:您认为,理想的阅读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应该是怎样的?
朱:著名文学理论家叶舒宪先生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英国牛津访问讲学时,经常到市内各家新旧书店淘书。有一天看到一个戴帽子的乞丐坐在地上,不顾初冬的寒冷,专心致志地捧读一本书,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感动。他问乞丐读的是什么书。乞丐告诉他,是英国作家凡尔纳的小说。温饱都不能保证,却照样跟随凡尔纳环游地球!事实上,在伦敦,人们对阅读就像对呼吸和吃喝一样,已经成为近乎本能的生活习惯。我多次出国,在火车车厢里、飞机场的候机室里,总能看到许多老外在静静地读书。
反观我国,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们几乎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就算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读。我担心,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中国孩子的精神世界会逐渐枯萎,人生会逐渐黯淡。
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不把读书、学习看成是负担,不把读书看成是一种为得到某种荣誉、获得某种证书的途径和工具,而仅仅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享受的一部分,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理想的阅读,这样的状态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全民受益的状态。读图读屏。不及读书
记:课外阅读好处多多,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阅读呢?
朱:每一本好书都有它相对特定的、最适合的阅读时机和阅读对象。所以,师长的引导必不可少。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很重要,因为阅读毕竟不像看电视、玩电脑,不像做游戏那么轻松随意;阅读是一个眼到、脑到、心到的智力过程,重阅读不重兴趣培养不行。家长要意识到,不鼓励孩子阅读,孩子就不会自行寻找、阅读那些经典好书;把一堆好书扔给孩子,不加引导,不调动情绪,也很难使他们爱上这些书。把书和孩子的年龄、性格、爱好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玩中品尝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提升玩的品位,就能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我曾开展过儿童阶梯阅读的实验,为不同年龄的儿童选择不同的图书,效果很好。比如,对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采取以绘本为主的读、写、绘一体化阅读,同时开展各种各样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其中,给名著画插图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另外,演情景剧、续写童话,也大大满足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记: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读屏时代,读纸质书过时了。您怎么看?
朱:小孩子都是从读图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