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产品经纪人是指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代理、信息传递、服务等中介活动而获取佣金或利润的经纪组织和个人,是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产物。目前我国农产品经纪人约有500万。经过多年的发展,他们在组织化程度、信息化、科学化等方面比早些年有了很大进步。农产品经纪人与其他农民相比,有信息、胆量、资本积累以及掌握了一定科技知识的优势,成为了农村的领头雁。
洪昆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只大雁,始行于中牟大地,成长在中原上空,翱翔在祖国蓝天。
放下金饭碗 端起泥饭碗
洪昆,29岁,中牟县韩寺镇大洪村人。2000年,洪昆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很幸运地被分配到中牟县公安局下属的一个派出所上班。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岗位,“人民警察”这个称呼也着实让这个年轻人心潮澎湃了好久。从上班的第一天起,他就以军人的作风来要求自己,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热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在同事们的印象里,他是个踏踏实实做事的好同志。
2002年夏天,洪昆去深圳见一个战友,在与战友逛市场时,他无意中发现了一种无籽西瓜,觉得十分眼熟。一打听,果然是中牟县的。自己家中父母常年种西瓜,批发价每斤不到4角钱,但在深圳的批发价是每斤8角7分,洪昆从心里为家乡的老百姓叫亏。想起乡亲们辛苦劳累种西瓜的情景,他心里更不是滋味。他主动与市场里的采购人员聊了很多,并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了其中三个人。
2003年,洪昆还上着班,当时深圳西瓜销售形势很好,此前留有他的电话号码的这三个人便不断地给洪昆打电话,联系销售中牟西瓜。本着让乡亲们多挣一点的心愿,洪昆雇了两个比较有经验的人,在中牟县各个乡镇收购西瓜,每人每天工资50元。这一年,他共发售了近20吨西瓜,并且在整个过程中给客户的印象不错,赢得了更多的客户。他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陷入了思索:中牟县是农业大县,农产品无论是品种还是质量都非常丰富,货源充足,品质极佳,尤其是中牟大蒜和西瓜更是扬名四海。尽管农产品物美价廉质量好,但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的严重束缚,农民收获农产品后习惯等待,而不是自己去推销,这样不但不能卖好价钱,有时甚至滞销,阻碍了农民致富。于是,洪昆带着很多不解的目光毅然辞去了派出所的工作,选择从事农产品的销售业,决心做一个为农民解忧、为农民办实事的农民经纪人。
执着服农观念 果断助民行动
自从洪昆选做经纪人后,就处处为农民着想,用群众的话说,“他办的实事能堆成山”。尤其令群众难忘的就是2003年的包菜滞销,那年,大洪村的包菜没人收购,而农民又保持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思想,从没有想过要主动去联系外销,致使农民的部分包菜开始腐烂变质。付出的血汗换不成钱,眼看一年的收入快要积压成废品,大洪村寂静得可怕,没有了欢声笑语,人们愁眉苦脸,终日闷闷不乐。此时的洪昆比大家更着急,“事不宜迟,必须将农民的包菜销售出去”是洪昆唯一的想法,他也为这个执着的想法付出了行动,他一边走南闯北、跋山涉水四处找客商,一边联系电视台、报纸、电台等各种宣传媒体去大洪村宣传报道包菜。
他能联系的客户都联系了,但效果欠佳,甚至有位北京的客商说“3分钱一斤我都不要”。面对客商的严酷打击,洪昆没有气馁,继续寻求包菜销路。最后他想到跟“三全”、“思念”等饺子厂联系,并细心地讲解白菜的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得到了回音。在接下来短短的三个月里,他为菜农销售包菜2500多吨。忙完后,他只挣了460元,这显然不够他的话费,更不够路费、广告费、运输费等,但看到乡亲们的包菜卖了出去,他一直以来愁眉紧锁的脸上终于出现了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这比挣多少钱都喜悦。
当记者问到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有着如此果断的行动时,他说,1999年当兵时,连长曾对他说:“以后离开部队,无论是选择做生意,还是在单位上班,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个社会需要的人才有价值”。当时,洪昆心里很清楚这句话是对的,但他不能参悟透彻。而今,他完全理解了这句话,并用行动证实着它的正确性。现在,人们总在自己的农产品出来的第一刻就与洪昆联系,并送货上门,而且从不急着拿回卖出农产品的钱。洪昆开心地说:“这是乡亲们对我的信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一种十分珍贵又牢靠的感情”。
勇闯农产品市场 拓宽经纪人领域
2005年和2006年,洪昆被中牟县评为售瓜先进农民经纪人,2007年,由于在促进农产品经纪流通中作出显著成绩,洪昆被郑州市评为先进农产品经纪人。每逢政府或供销社组织农产品经纪人会议,与会的农产品经纪人大都是四十五岁左右,唯独洪昆不到30岁,但总是担当着发言人的角色。每当主持人标志性地介绍——“欢迎郑州农产品做得最好,生意最大,但年龄最小的人上台演讲”时,别人的目光常让洪昆不知是应该骄傲还是感到害羞,但他知道他肩负的责任更重大,他决心要做农产品经纪的领跑人!
由于洪昆为人忠厚,在生意场上讲求信誉,很多人愿意和他合作,他本着“以真诚换真心”的原则,始终把保证商品质量作为经营的根本。但面对激烈的竞争,他感到自己还缺乏科技、信息、组织化、管理等知识。要想做强做大,必须“充电”,自我完善和规范起来。在很多人眼里,农产品经纪人是没有档次的二道贩子,这种眼光折射出了农产品经纪人需要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的时代要求。洪昆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新知识,了解更多的科学管理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包装,还是储运、销售等方面,他都了解到最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做法。他购买了电脑,开通了互联网,不断了解现代信息,使自己增添了千里眼、顺风耳,增加了商海搏击的实力。他依靠科学的管理,以经纪人的行为和观念作为先导,把新的信息、好的观念带到农村,传给农民,培养和加强农民的市场意识,使农产品更快、更好地走向市场。同时,他把本地的农产品资源介绍给市场,把市场需求和本地生产紧密连接起来,在本地形成强大的商品优势,使资源优势能快速转化为市场优势,因此,他所营销的农产品热销国内各大城市。
中牟是西瓜之乡,西瓜不但产量高、品种多,而且色泽好、口感好、皮薄肉甜,但销路一直不好。为此,洪昆开始向全国各地发信息,吸引客户来中牟采购西瓜,几个月的时间经洪昆联系销售的西瓜就达1500余吨,销售额高达180多万元,为全县瓜农解决了卖瓜难问题,还增加了收入。洪昆不但帮助农民朋友销售西瓜、大蒜,还将中牟的土特产向郑州、上海各大超市推销,尤其是常年为郑州的易初莲花超市供货:南瓜、冬瓜、土豆、地瓜等等,保证了中牟的各种农产品能四季畅销。2007年,洪昆共推销西瓜1500吨,大蒜1000吨,包菜2000吨,冬瓜2300吨,南瓜1500吨,经营额达500多万元。
通过在市场上数余年的闯荡,洪昆深深地认识到做一个农民经纪人的不易,走南闯北、吃苦受罪是小事,最无奈的是信息不灵,把握不住瞬息万变的市场,有时因为一时的闭塞而影响全局。而当自己身处异地他乡时,本应该互助互爱的同乡却因是同行而成冤家,为推销各自的货,不团结,不互相配合,给一些商人可乘之机,从而各自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更有甚者,搀杂使假,影响信誉。为解决众多发展中的问题,由洪昆发起,组织瓜农、菜农和经纪人于2008年3月成立了“中牟洪润瓜菜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合作社立足市场,诚信为本,依法经营,向着“买全国、卖全国”的宏伟目标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看着这个热血沸腾的年轻人,记者不禁问到他对将来的人生规划。洪昆明亮的眼睛里装满憧憬,他说:“我最自豪的是我们中牟方圆五六公里的老百姓都能喊出我的名字,每当我经过谁家时,大家都会拉我进他们家吃饭,这让我发自内心地骄傲。我梦想,我的合作社越做越好,能让农民从选种、播种、农药、销售等方面得到一条龙的服务,我要雇用农技师来指导我的乡亲们,让他们增收,让家乡的农民过上安居又乐业的日子”。
洪昆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只大雁,始行于中牟大地,成长在中原上空,翱翔在祖国蓝天。
放下金饭碗 端起泥饭碗
洪昆,29岁,中牟县韩寺镇大洪村人。2000年,洪昆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很幸运地被分配到中牟县公安局下属的一个派出所上班。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岗位,“人民警察”这个称呼也着实让这个年轻人心潮澎湃了好久。从上班的第一天起,他就以军人的作风来要求自己,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热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在同事们的印象里,他是个踏踏实实做事的好同志。
2002年夏天,洪昆去深圳见一个战友,在与战友逛市场时,他无意中发现了一种无籽西瓜,觉得十分眼熟。一打听,果然是中牟县的。自己家中父母常年种西瓜,批发价每斤不到4角钱,但在深圳的批发价是每斤8角7分,洪昆从心里为家乡的老百姓叫亏。想起乡亲们辛苦劳累种西瓜的情景,他心里更不是滋味。他主动与市场里的采购人员聊了很多,并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了其中三个人。
2003年,洪昆还上着班,当时深圳西瓜销售形势很好,此前留有他的电话号码的这三个人便不断地给洪昆打电话,联系销售中牟西瓜。本着让乡亲们多挣一点的心愿,洪昆雇了两个比较有经验的人,在中牟县各个乡镇收购西瓜,每人每天工资50元。这一年,他共发售了近20吨西瓜,并且在整个过程中给客户的印象不错,赢得了更多的客户。他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陷入了思索:中牟县是农业大县,农产品无论是品种还是质量都非常丰富,货源充足,品质极佳,尤其是中牟大蒜和西瓜更是扬名四海。尽管农产品物美价廉质量好,但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的严重束缚,农民收获农产品后习惯等待,而不是自己去推销,这样不但不能卖好价钱,有时甚至滞销,阻碍了农民致富。于是,洪昆带着很多不解的目光毅然辞去了派出所的工作,选择从事农产品的销售业,决心做一个为农民解忧、为农民办实事的农民经纪人。
执着服农观念 果断助民行动
自从洪昆选做经纪人后,就处处为农民着想,用群众的话说,“他办的实事能堆成山”。尤其令群众难忘的就是2003年的包菜滞销,那年,大洪村的包菜没人收购,而农民又保持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思想,从没有想过要主动去联系外销,致使农民的部分包菜开始腐烂变质。付出的血汗换不成钱,眼看一年的收入快要积压成废品,大洪村寂静得可怕,没有了欢声笑语,人们愁眉苦脸,终日闷闷不乐。此时的洪昆比大家更着急,“事不宜迟,必须将农民的包菜销售出去”是洪昆唯一的想法,他也为这个执着的想法付出了行动,他一边走南闯北、跋山涉水四处找客商,一边联系电视台、报纸、电台等各种宣传媒体去大洪村宣传报道包菜。
他能联系的客户都联系了,但效果欠佳,甚至有位北京的客商说“3分钱一斤我都不要”。面对客商的严酷打击,洪昆没有气馁,继续寻求包菜销路。最后他想到跟“三全”、“思念”等饺子厂联系,并细心地讲解白菜的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得到了回音。在接下来短短的三个月里,他为菜农销售包菜2500多吨。忙完后,他只挣了460元,这显然不够他的话费,更不够路费、广告费、运输费等,但看到乡亲们的包菜卖了出去,他一直以来愁眉紧锁的脸上终于出现了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这比挣多少钱都喜悦。
当记者问到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有着如此果断的行动时,他说,1999年当兵时,连长曾对他说:“以后离开部队,无论是选择做生意,还是在单位上班,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个社会需要的人才有价值”。当时,洪昆心里很清楚这句话是对的,但他不能参悟透彻。而今,他完全理解了这句话,并用行动证实着它的正确性。现在,人们总在自己的农产品出来的第一刻就与洪昆联系,并送货上门,而且从不急着拿回卖出农产品的钱。洪昆开心地说:“这是乡亲们对我的信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一种十分珍贵又牢靠的感情”。
勇闯农产品市场 拓宽经纪人领域
2005年和2006年,洪昆被中牟县评为售瓜先进农民经纪人,2007年,由于在促进农产品经纪流通中作出显著成绩,洪昆被郑州市评为先进农产品经纪人。每逢政府或供销社组织农产品经纪人会议,与会的农产品经纪人大都是四十五岁左右,唯独洪昆不到30岁,但总是担当着发言人的角色。每当主持人标志性地介绍——“欢迎郑州农产品做得最好,生意最大,但年龄最小的人上台演讲”时,别人的目光常让洪昆不知是应该骄傲还是感到害羞,但他知道他肩负的责任更重大,他决心要做农产品经纪的领跑人!
由于洪昆为人忠厚,在生意场上讲求信誉,很多人愿意和他合作,他本着“以真诚换真心”的原则,始终把保证商品质量作为经营的根本。但面对激烈的竞争,他感到自己还缺乏科技、信息、组织化、管理等知识。要想做强做大,必须“充电”,自我完善和规范起来。在很多人眼里,农产品经纪人是没有档次的二道贩子,这种眼光折射出了农产品经纪人需要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的时代要求。洪昆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新知识,了解更多的科学管理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包装,还是储运、销售等方面,他都了解到最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做法。他购买了电脑,开通了互联网,不断了解现代信息,使自己增添了千里眼、顺风耳,增加了商海搏击的实力。他依靠科学的管理,以经纪人的行为和观念作为先导,把新的信息、好的观念带到农村,传给农民,培养和加强农民的市场意识,使农产品更快、更好地走向市场。同时,他把本地的农产品资源介绍给市场,把市场需求和本地生产紧密连接起来,在本地形成强大的商品优势,使资源优势能快速转化为市场优势,因此,他所营销的农产品热销国内各大城市。
中牟是西瓜之乡,西瓜不但产量高、品种多,而且色泽好、口感好、皮薄肉甜,但销路一直不好。为此,洪昆开始向全国各地发信息,吸引客户来中牟采购西瓜,几个月的时间经洪昆联系销售的西瓜就达1500余吨,销售额高达180多万元,为全县瓜农解决了卖瓜难问题,还增加了收入。洪昆不但帮助农民朋友销售西瓜、大蒜,还将中牟的土特产向郑州、上海各大超市推销,尤其是常年为郑州的易初莲花超市供货:南瓜、冬瓜、土豆、地瓜等等,保证了中牟的各种农产品能四季畅销。2007年,洪昆共推销西瓜1500吨,大蒜1000吨,包菜2000吨,冬瓜2300吨,南瓜1500吨,经营额达500多万元。
通过在市场上数余年的闯荡,洪昆深深地认识到做一个农民经纪人的不易,走南闯北、吃苦受罪是小事,最无奈的是信息不灵,把握不住瞬息万变的市场,有时因为一时的闭塞而影响全局。而当自己身处异地他乡时,本应该互助互爱的同乡却因是同行而成冤家,为推销各自的货,不团结,不互相配合,给一些商人可乘之机,从而各自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更有甚者,搀杂使假,影响信誉。为解决众多发展中的问题,由洪昆发起,组织瓜农、菜农和经纪人于2008年3月成立了“中牟洪润瓜菜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合作社立足市场,诚信为本,依法经营,向着“买全国、卖全国”的宏伟目标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看着这个热血沸腾的年轻人,记者不禁问到他对将来的人生规划。洪昆明亮的眼睛里装满憧憬,他说:“我最自豪的是我们中牟方圆五六公里的老百姓都能喊出我的名字,每当我经过谁家时,大家都会拉我进他们家吃饭,这让我发自内心地骄傲。我梦想,我的合作社越做越好,能让农民从选种、播种、农药、销售等方面得到一条龙的服务,我要雇用农技师来指导我的乡亲们,让他们增收,让家乡的农民过上安居又乐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