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文博类节目的艺术呈现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jiej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文化;新媒体;融合创新;长尾效应;《国家宝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6-0058-03
  近年来,文博类节目开始引领综艺节目的中国传统文化热潮。其中,由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出品的《国家宝藏》反响尤为强烈。该节目自2017年12月5日在央视开播,立刻引爆各大网络平台,电视收视率持续上升,平均收视率为0.551%,豆瓣评分高达9.1。与此同时,《国家宝藏》利用数字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新媒体成为发展大势,紧紧跟随新媒体发展潮流,节目接连播出三季以来能够在新媒体语境下从实质上抓住受众的心,离不开其艺术与文化的融合、创新板块的设计以及文化传播及艺术价值的长尾效应。

1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历史文化的融合


  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兴艺术门类[1]。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艺术的表达尤其强调以数字媒体技术为融合基础。如今,以《国家宝藏》为代表的文博类电视综艺节目,借助数字化的媒体技术,在结合历史文化内容和多元文艺演出形式的基础上,融合成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新媒体艺术。具 体来说,以《国家宝藏》为代表的文博类综艺节目充分利用“声、光、感”三个维度的媒体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并以个性化的融合展示传统历史文化独特魅力,是新媒体艺术与传统历史文化融合的典范。

2 舞美新科技打造沉浸式观剧体验


  《国家宝藏》的舞台呈现充分地利用了新媒体艺术中的技术手段,是中国风古典韵味与现代舞台科技的完美结合。
  运用AR技术,尤其是“AR+戏剧表演”的手段让历史感与科技感并存。譬如,在《国家宝藏》第三季的第五期,该期以敦煌莫高窟为主题,展现《鹿王本生图》的前世今生。该期采用了虚拟成像的技术方式将影像信息融于真实的场景。演员辛柏青与九色鹿同台飙戏的时候,利用AR技术在舞台中呈现九色鹿的生动形象。电视荧幕中的九色鹿栩栩如生,39年前动画片中的九色鹿的形象再一次生动地出现在观众的视线。
  另外,《国家宝藏》的舞台主屏幕采用巨型环屏的形式,呈现节目板块环节的变更。如,在第一季第一期中,为展现《千里江山图》,舞台采用360度全息幻影成像技术来呈现全卷长11.91米的巨型国宝。将《千里江山图》平铺在环屏上,既让现场观众沉浸其中,又给电视屏幕前的观众置于一种恍如画中人的感觉。此后的第二季和第三季又对环屏进行改造升级,将观众席也纳入立方体的空间之中,整个演播室就像容纳国宝的盒子一样,形成“国宝盒子”。
  对于一档棚录综艺节目来说,每一流程环节的形式感极其重要,而《国家宝藏》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在灯光、舞美等多方面精心设计,渲染出节目氛围,绘制了“虚与实”“前与后”的多维、立体舞臺空间,打造出沉浸式观影效果。

3 融合个性描摹时间感和空间感


  个性化融合的特点在于融合的成果具有创造性和独特性,创造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新媒体艺术[2]。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呈现方式的可能性,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这让艺术界越来越注重个性化的表达,重视个性和独特,而个性化表达的其中一个方式就是利用新媒体艺术融合描摹时间感和空间感。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国家宝藏》是“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记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注重个性化表达,例如,《国家宝藏》第三季“秦陵铜车马”一期中,为达到观众更清楚的认识和学习到铜车马的拼装全过程的目的,用三维的建模技术和现代的Hip-pop说唱结合的形式,形成独特的“古风说唱”,将传统建筑文化以全新的表演方式展现。正如歌德曾说过的,“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惊异”,让观众内心惊异与震撼,也是《国家宝藏》这档节目魅力所在。
  《国家宝藏》所体现出的创造性和独特性更是震撼人心。创造性在于灵活变通和流畅表达,而独特性在于彰显不同时代的文化类型和特色。例如,在第一季第十期中,为表现大气灵动的国乐鸣奏《水龙吟》,编导者将古典乐器融入到现代音乐,产生古今音乐的“跨时空对话”效果,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多元艺术结合起来,独辟蹊径、开拓创新,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更全新的表达模式。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历史文化的融合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元素拼凑,而是编创者准确地把握认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真正地融入到新媒体艺术中,以新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

4 与时俱进创新节目模块


  伴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快速发展趋势以及不断提高的新媒体技术水平,传统电视媒体寻求探索创新模式是必然。为此,《国家宝藏》探索全新的节目板块,改变了此类节目的内容枯燥感。
  4.1 打造“故事化+生活化”的全新板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感情、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感情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需要有出众的讲故事能力和水平。因此,文博类节目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即要注重故事内容,也要提升质量。
  《国家宝藏》采用讲述有关历史文物前世今生的方式,以生动的方式还原历史故事,增加文物的历史知识,打破历史文物和当代观众之间的隔阂。对于观众来说,舞台故事中的文物不再是冷冰冰古老物件,而是可触可感的历史印痕。
  饶有趣味的是,节目在板块设计上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循循善诱地讲述文物的历史。例如,《国家宝藏》第一季的湖北省博物院一期,采用生活化表演的方式,国宝守护人撒贝宁在演绎“睡虎地秦简”故事时,以“穿越”的方式上演《今日说法》,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再如,在第三季第二期中,由沈腾演绎“跪射武士俑”的故事中,前半段故事诙谐幽默,沈腾饰演的御手假扮朝的父亲,用一系列浮夸的演技,表演了一场小闹剧,后半段故事感人心脾,通过回忆一场战争让整个故事升华。   《国家宝藏》用“故事化+生活化”的形式让国宝的文化内涵以雅俗共赏的形式展现出来,寓教于乐,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喜闻乐见。
  4.2 “互联网+电视”的跨媒介编导创作
  自2017年开播以来,《国家宝藏》至今已经播出到了第三季。通过不断地与新媒体技术的试探性融合,《国家宝藏》的创作和表现方式与互联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最新播出的第三季,加强了互联网的宣发力度,增加了更多现代元素。
  首先,第三季在舞美视觉上将“国宝盒子”形象放大到整个舞台,此前,第二季将第一季大环屏式舞台转变为LED “国宝盒子”的样式。在此基础上,第三季将观众席也纳入到“国宝盒子”之中,实现全方位覆盖,节目在延续核心视觉符号“国宝盒子”概念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艺术创新。
  其次,为了更加符合当下互联网的审美思维,第三季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演播室现场还原文物出土的考古场面。如采用全息幻影方式呈现破土而出还带着些许“尘土”的秦陵铜车马,通过特效强化了视觉效果的同时也丰富了国宝盒子的呈现形式。

5 文博类节目的长尾效应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综艺节目发展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征。文博类节目折射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旺盛生命力,是坚定文化自信[3]。所谓“长尾理论”,即只有在众人所需要并所用的情况下才能产生长尾效应。以文化传播为要义的文博类节目要实现长尾效应,需要重视和挖掘观众的需求,注重节目所带来的艺术价值,形成文化传播的“长尾化”。
  5.1 文化传播的长尾效应
  新媒体技术不仅带来了更丰富、更多元的传播平台,也促使受眾的观影方式变化多样,《国家宝藏》节目在文化传播方面的探索途径可圈可点。在宣发方面,该节目除了利用传播的线下传播和电视媒体的传播渠道外,积极利用知乎、豆瓣、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型网络媒体进行多渠道传播。
  例如,在《国家宝藏》开播前创建微信公众号,利用央视综艺,中国电视报等官方号推广,微博推出“我最喜欢的国宝评选”话题,设置投票机制由民意选取参展宝物等形式加强宣传,吸引受众眼球,引发大量网友参与讨论,让受众有强烈的参与感,极大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另外,《国家宝藏》一改电视媒体的单一播出方式,采取多平台的播出机制。电视台与爱奇艺、腾讯视频和CNTV等网络视频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填补了传统电视单向线性传播的不足,实现了点对点的网络传播模式,给观众在观看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地自由选择权。
  在传播内容层面,再现文物为“表”,实为传播以“儒”“道”“佛”为主的民族传统文化。例如,为表达“文成公主和亲”的历史故事,讲述文成公主凭借儒学和佛学以及天文历法知识推动吐蕃发展;通过讲述“越王勾践剑”的故事,以“剑”的角度传达“能屈能伸”和“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为传达的“仁爱”“互敬互信”等儒家思想,用“曲阜孔庙”整期故事表达。这些故事都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让文物活起来”,节目的“头部”火爆的同时,“尾部”也持续跟进,使之产生联动反应。譬如节目《上新了!故宫》在第二季第四期中,在表现文化传播长尾化方面,既做到了让《韩熙载夜宴图》活跃在观众的视线之中,也推动了由故宫推出的有关“韩熙载夜宴图”手机应用App的下载,有助于观众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内涵。
  5.2 艺术价值的长尾效应
  19世纪著名诗人波德莱尔曾如是解释“艺术价值”的内涵,他说:“艺术的价值,在于反映当下时代的道德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潮流,并最终反映于未来。”《国家宝藏》结合音乐剧、戏剧、舞蹈、民族器乐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在表达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的同时,生动而鲜活地体现当代艺术的民族性、地域性。
  例如《国家宝藏》第二季讲述“彩绘散乐浮雕”一期中。开篇引用杜牧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为视觉化和故事性地解释“商女”一词的典故;在讲述国宝今生故事时,有请到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演奏唐韵国乐。与此同时也为观众普及关于传统乐器的起源和发展的知识,例如,号称“民乐之王”的琵琶,被誉为“八音之领袖”的羯鼓,这些乐器不仅让我们欣赏到民族音乐悠扬千年的音律更让我们领略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黄金时代。
  从一件国宝切入,展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浸其中的观众可以感受到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艺术价值。既完成了历史文物的普及教育使命,提高普通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话题度与流行度,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观众对艺术价值的理解,满足当代观众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上新了!故宫》亦如是,该节目利用故宫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借力文物“IP”,打造故宫文创产品。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在新媒体语境下,文博类节目要以观众为编导出发点,链接受众与文物之间的情感共鸣,积极创新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展现文化艺术价值。

6 结语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在新媒体语境下,以《国家宝藏》为代表的文博类节目,将文化艺术的“古”与“今”相结合,全方位地创新板块设计,让晦涩难懂的考古专业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趣味知识,实现文化传播和艺术价值的长尾化。中国文博类节目的发展让综艺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发展,引发当代各年龄层观众重拾国学的热情,不仅展现出中华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更是促进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实现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
  参考文献
  [1]王曲.解读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诠释[J].传媒论坛,2020(15):20-22.
  [2]朱震.浅析当代艺术的个性化[J].文艺生活,2016(12):45.
  [3]董泓.探析文博类电视文化节目文化传承的长尾效应[J].理论探索,2020(8):47-49.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公益组织;直播带货;发展困境;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6-0023-04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中国多数农产品严重滞销,头部网红主播和各地政府官员纷纷开启公益直播带货以推广特色农产品:一方面为积压库存打开销路,及时挽救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为贫困农户开扩了增收新渠道,助力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同时公
期刊
关键词 互动剧;发展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標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6-0072-03 1 互动剧的发展现状  “互动剧”或称“互动叙事”“交互影像”,诞生于影游互生的媒介生态背景,是基于媒介新技术,将传统影视剧与游戏相互融合,具有多条叙事发展线索,观众深度沉浸在情节中并通过点击屏幕内选项决定故事情节走向和人物命运的交互式影像作品[1]。国内的互动最早
期刊
关键词 人工智能;新闻创新;BBC;媒体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6-0051-04 1 人工智能給新闻业带来的革新  2017年10月,美国“未来今天研究所”第一次针对新闻业发布技术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年新闻与媒体技术新趋势》(2018Tech Trends For Journalism and Media),该报告指出了75
期刊
关键词 媒介场域理论;煽情报道;群体极化;舆论失焦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6-0047-04 1 网络媒介场域——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环境  1.1 绝对力量的消失  过去,传统媒体是民众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因而在议程设置上,传统媒体具有绝对的控制力。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空间言论的自由性使得人人皆可发声,极大地降低了舆论制造的门槛,使得议程设置的
期刊
关键词 《乘风破浪的姐姐》;她综艺;使用与满足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6-0088-03  近年来,随着女性经济独立及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形象在媒介形象呈现中逐渐受到重视。一大批以女性为主角或从女性视角出发的音视频作品开始占据荧屏,这其中,以女性明星为主角的“她综艺”就是一个典型。“她综艺”的主角是女性,综艺话题主要围绕女性的工作、生活、社交
期刊
关键词 互联网群体传播;春节文化;短视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6-0094-03  群体进行的非制度化的、非中心化、缺乏管理主体的传播行为即群体传播,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自发性、平等性与交互性[1]。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大众传播时代的单向传播模式,使得信息生产权与话语权逐步下放到受众中,群体传播呈现出即时性、快速性、可视性等特征。而新兴的短视频则可
期刊
关键词 直播带货;情感能量;仪式;互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6-0097-04  直播带货是“互联网+”时代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受疫情而迅猛发展的直播带货为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不仅有已具带货经验的主播,同时自带话题流量的明星、主持人、各地县长、网店店主等都加入到了直播带货的行列中,形成一股巨大的社会热潮。薇娅作
期刊
摘 要 结合乡村直播带货的短视频应用现状,以抖音平台为观察对象,提出了意见领袖、标签人物、直言意图、品牌建设等四种类型的短视频带货模式,分析其账号营销、视频制作、直播场景、售卖形式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以及存在问题,为乡村直播带货中的短视频应用及创新提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乡村直播带货;短视频应用;抖音;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4-0021
期刊
摘 要 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为例,探讨在新媒体背景下,馆藏革命文物数字化的必要性,并尝试提出革命文物数字化的基本路径,以实现文物管理更科学,利用更广泛,宣传更深入,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 新媒体;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4-0018-03  2018年10月,两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
期刊
摘 要 Vlog作为一种记录个人生活的视频影像,近几年风靡国内,虽然数量、质量和平台成熟度不及国外,但发展势头迅猛。作为Vlog的创作者,Vlogger主导和把控视频的整个进程。吸引受众、产生个人影响力是Vlogger可以持续创作的直接动力,要吸引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站到自己“跑道”,这其中就包含了说服和被说服的关系。21世纪是女性意识蓬勃发展的时期,女性Vlogger作为一部分受众的意见领袖,进一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