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儿舞蹈是美育方面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儿童真善美,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途径,也是发展群众舞蹈的必然基石。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
关键词:少儿舞蹈;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285-2
一、正确把握少儿特征———童心纯真,富于幻想
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游弋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来剖析结合创作!
(一)少年儿童的生理特征
把握少年儿童的生理特征,也就是把握少年儿童舞蹈创作的物质条件。小学生的年龄跨度虽有六七年之久(即6、7岁至11、12岁),然而,从总体上看,他们的生理机能都处于平稳而有序的发育阶段,这个阶段的骨骼组织硬度小,韧性大,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是,如果遭遇过度的外力,便容易弯曲变形,甚至出现损伤,影响正常发育。另一方面,此阶段的肌肉组织也正处于健全成长的时期,有较大的可塑性。但同时也缺乏持久的耐力,不可以进行连续长时间的训练。
(二)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
把握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也就是把握少儿舞蹈创作的精神条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对各种事物的浓厚兴趣和热心好奇,并由此而展开的无极至的想象,直至模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性纯真。这一年龄的思维特点,以形象为主,同时向抽象思维发展,既有形象性,又有跳跃性;既有奇特性,又有探索性。相比较而言,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极易为周围琐事而分散精力。此外绝大部分小学生都潜伏有强烈的表现欲,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心态,哪怕自己根本就不知所以然,也争着一试高低。
二、少儿舞蹈艺术创作特征
(一)自然天成的童趣
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淳、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被儿童心领神会的饶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按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少儿舞蹈音乐是舞蹈声响化的体现,舞蹈是音乐形象化的体现。少儿舞蹈是一个独立的品种,它的音乐也必须与之相适应,依照它自身的规律一展风采。儿童音乐作为儿童舞蹈这门独立艺术学科的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有的创作思维特征。它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而又具有创作性的精神活动的成果,需要把长时间的生活体验,艺术审美经验,通过积累、思考、综合、提炼、外化、形象化和物化,最终成为艺术品。在儿童歌曲领域,拥有一大批为小朋友所喜爱的儿歌,它们长时间地在小朋友中传唱,朗朗上口,经久不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儿歌的传播为少儿舞蹈的音乐取向拓展了十分便捷的途径。用儿歌作为少儿的舞曲,首先要符合舞蹈内容的要求,使两者珠联璧合,水乳相融。音乐对舞蹈有启发、提示的作用,是对整个舞蹈结构的把握。它不是简单地解释舞蹈,更不是被动地依附于舞蹈,而是在舞蹈基本框架下,调动一切音乐手段,为舞蹈创造鲜明的音乐形象,刻画舞蹈角色性格,烘托舞蹈情绪气氛和意境。如:上海艺术团的《雨中花》,就以新的音乐元素来表现都市儿童充满个性与青春活力的形象,让观众耳目一新;吉林延边朝鲜族儿童舞蹈《银铃声声传喜讯》,用十分明快、流畅的音乐表达喜悦之情。
(二)夸张的舞蹈语言
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少儿舞蹈的创作源于生活,更应该高于生活,把生活中的事情扩大化,显现更高的艺术境界。而夸张就是创作高于生活的基本法则。编创者应该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才可以在少儿生活中搜索素材,加以夸张的舞蹈手法,提炼出适合少年儿童的舞蹈语汇。但夸张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如作品《下雪了,真滑》,一般编创者看到这个命题就会在情节上做文章,如几个小孩打雪球,堆雪人等,但此作品的编导却把它夸张化了,在“滑”字上做文章,把这个动作发展到极致。于是一个个滑地而行的动作应运而生,始终洋溢着孩子们雪中的快乐,还增添了很强的韵律和节奏美。这就是夸张的手法的一个表现。
(三)拟人化的手法
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少儿心理特征。他们觉得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有爸爸、有妈妈。因此,编导可以把植物,动物都拟人化,将一些做人的道理教给孩子们。如小蜜蜂、小蚂蚁的团结精神,小鸟哺乳后代的母爱精神等,这样孩子们更容易掌握这些道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编导在用拟人化的手法时要避免成人化少儿舞蹈必须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不可以用成人的角度去看他们。如舞蹈《宝宝和蜡笔》,讲述的是宝宝作画的小故事,舞蹈中蜡笔一个个欣喜地蹦跳出来,宝宝亲了红色又抱了黄色,当黑色主动跑到宝宝面前时,宝宝却不喜欢他,把他关在笔盒里。宝宝指挥蜡笔画小人,当要画眼睛时却画不出来,于是宝宝主动向黑色道歉,请他把眼睛画出来。这个作品通过把蜡笔拟人化,生动地教育孩子们要平等对待每个人、每件事的道理,通俗易懂。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少儿舞蹈在舞蹈百花园中起着其他任何舞种都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正是少儿舞蹈的编导者要着力探求的最本质的东西,有了这些,少儿舞蹈作品才能具有灵魂,才能名副其实。愿少儿舞蹈园地能迅速呈现迷人的新姿新貌,把我们的舞蹈舞台装点得更娇艳、更壮丽。
参考文献:
[1]王蓉.少儿舞蹈创作的创新之路[J].文化月刊,2008,(09).
[2]夏里.少儿舞蹈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分析[J].大众文艺,2012,(18).
作者简介:
郭冬梅,包头市少年宫。
关键词:少儿舞蹈;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285-2
一、正确把握少儿特征———童心纯真,富于幻想
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游弋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来剖析结合创作!
(一)少年儿童的生理特征
把握少年儿童的生理特征,也就是把握少年儿童舞蹈创作的物质条件。小学生的年龄跨度虽有六七年之久(即6、7岁至11、12岁),然而,从总体上看,他们的生理机能都处于平稳而有序的发育阶段,这个阶段的骨骼组织硬度小,韧性大,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是,如果遭遇过度的外力,便容易弯曲变形,甚至出现损伤,影响正常发育。另一方面,此阶段的肌肉组织也正处于健全成长的时期,有较大的可塑性。但同时也缺乏持久的耐力,不可以进行连续长时间的训练。
(二)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
把握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也就是把握少儿舞蹈创作的精神条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对各种事物的浓厚兴趣和热心好奇,并由此而展开的无极至的想象,直至模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性纯真。这一年龄的思维特点,以形象为主,同时向抽象思维发展,既有形象性,又有跳跃性;既有奇特性,又有探索性。相比较而言,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极易为周围琐事而分散精力。此外绝大部分小学生都潜伏有强烈的表现欲,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心态,哪怕自己根本就不知所以然,也争着一试高低。
二、少儿舞蹈艺术创作特征
(一)自然天成的童趣
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淳、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被儿童心领神会的饶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按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少儿舞蹈音乐是舞蹈声响化的体现,舞蹈是音乐形象化的体现。少儿舞蹈是一个独立的品种,它的音乐也必须与之相适应,依照它自身的规律一展风采。儿童音乐作为儿童舞蹈这门独立艺术学科的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有的创作思维特征。它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而又具有创作性的精神活动的成果,需要把长时间的生活体验,艺术审美经验,通过积累、思考、综合、提炼、外化、形象化和物化,最终成为艺术品。在儿童歌曲领域,拥有一大批为小朋友所喜爱的儿歌,它们长时间地在小朋友中传唱,朗朗上口,经久不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儿歌的传播为少儿舞蹈的音乐取向拓展了十分便捷的途径。用儿歌作为少儿的舞曲,首先要符合舞蹈内容的要求,使两者珠联璧合,水乳相融。音乐对舞蹈有启发、提示的作用,是对整个舞蹈结构的把握。它不是简单地解释舞蹈,更不是被动地依附于舞蹈,而是在舞蹈基本框架下,调动一切音乐手段,为舞蹈创造鲜明的音乐形象,刻画舞蹈角色性格,烘托舞蹈情绪气氛和意境。如:上海艺术团的《雨中花》,就以新的音乐元素来表现都市儿童充满个性与青春活力的形象,让观众耳目一新;吉林延边朝鲜族儿童舞蹈《银铃声声传喜讯》,用十分明快、流畅的音乐表达喜悦之情。
(二)夸张的舞蹈语言
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少儿舞蹈的创作源于生活,更应该高于生活,把生活中的事情扩大化,显现更高的艺术境界。而夸张就是创作高于生活的基本法则。编创者应该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才可以在少儿生活中搜索素材,加以夸张的舞蹈手法,提炼出适合少年儿童的舞蹈语汇。但夸张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如作品《下雪了,真滑》,一般编创者看到这个命题就会在情节上做文章,如几个小孩打雪球,堆雪人等,但此作品的编导却把它夸张化了,在“滑”字上做文章,把这个动作发展到极致。于是一个个滑地而行的动作应运而生,始终洋溢着孩子们雪中的快乐,还增添了很强的韵律和节奏美。这就是夸张的手法的一个表现。
(三)拟人化的手法
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少儿心理特征。他们觉得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有爸爸、有妈妈。因此,编导可以把植物,动物都拟人化,将一些做人的道理教给孩子们。如小蜜蜂、小蚂蚁的团结精神,小鸟哺乳后代的母爱精神等,这样孩子们更容易掌握这些道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编导在用拟人化的手法时要避免成人化少儿舞蹈必须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不可以用成人的角度去看他们。如舞蹈《宝宝和蜡笔》,讲述的是宝宝作画的小故事,舞蹈中蜡笔一个个欣喜地蹦跳出来,宝宝亲了红色又抱了黄色,当黑色主动跑到宝宝面前时,宝宝却不喜欢他,把他关在笔盒里。宝宝指挥蜡笔画小人,当要画眼睛时却画不出来,于是宝宝主动向黑色道歉,请他把眼睛画出来。这个作品通过把蜡笔拟人化,生动地教育孩子们要平等对待每个人、每件事的道理,通俗易懂。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少儿舞蹈在舞蹈百花园中起着其他任何舞种都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正是少儿舞蹈的编导者要着力探求的最本质的东西,有了这些,少儿舞蹈作品才能具有灵魂,才能名副其实。愿少儿舞蹈园地能迅速呈现迷人的新姿新貌,把我们的舞蹈舞台装点得更娇艳、更壮丽。
参考文献:
[1]王蓉.少儿舞蹈创作的创新之路[J].文化月刊,2008,(09).
[2]夏里.少儿舞蹈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分析[J].大众文艺,2012,(18).
作者简介:
郭冬梅,包头市少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