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创作转型中的文化思考

来源 :参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mi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兄弟》《第七天》为例,探讨余华近年来的小说创作转型及文化思考。
  关键词:余华 转型 文化
  余华的小说创作大致经历了先锋叙事、传统写实、都市大众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蕴和情感表现,如先锋时期的文化内蕴是反叛传统,追求当代人类生存状态的意义和价值;传统写实阶段的文化内蕴是回归民间,体验底层人民的苦难文化和人性善恶;都市大众阶段的文化内蕴是荒诞游离,批判城市化和商业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和现象。从余华近些年来的小说创作来看,第二次写作转型可以显示出余华某一隅的文化思考和精神走向。
  可以说,余华是一个“善变”的作家。他并不安分于某一方式的写作,而是时刻保持对社会情境的关注,善于从社会的转型中发掘表现生活的新元素,并以内心对人类生存现状体贴入微的观摩去验证现实的焦虑感和紧迫感。余华创作的第二次转型是从民间走向城市,以更为通俗直白的语言和叙事去思考社会发展变迁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发生的变化。余华仍未摆脱与现实的那层紧张的关系,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余华进入21世纪以来的创作表现出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以更为精准的视角管窥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病态现实。并且,余华开始思考的不再是“现实一种”,而是现实种种。这个阶段的两部代表作品分别是《兄弟》和《第七天》。阅读这两部作品,明显感觉到一种叙述风格的显著变化。进而言之,是余华更加侧重于对社会文化的思考:一、城市底层人物的欲望诉求。余华的两部作品的叙事视角都转入了当代城市社会,对生活在底层的人物内心欲望的挖掘作了一番努力。《兄弟》中的李光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李光头总是不安现状,只有通过欲望的不断满足和实现才能安抚其躁动的内心。从他对林红的追求到成为破烂大王的事业之路都可以看到这个小人物的内心状态,无论是他的成长还是发迹,都可谓一个底层平凡人物的欲望诉求。《第七天》中的杨飞更像一个城市底层人物的代言人,将他对底层人物的见闻经历和情感诉求讲述给读者听。伍超、鼠妹对于爱情的诉求和渴望在杨飞的见证下,显得格外沉重和压抑。二、消费主义文化的表达。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进入一种消费文明。余华进入21世纪的作品也开始将描述重心从乡间小镇转入城市社会,一系列与都市文明接轨的新兴语言词汇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如《兄弟》里的媒体、房地产、公司、企业、歌厅、股东、豪车等,《第七天》里的iphone手机、高价墓地、人妖等。这些存在于都市文明中的物质文化其实就是时下中国社会消费文明的一种体现。三、狂欢的存在形态。之前的作品中,余华要么讲述一个人在困境中的孤独和迷惘,要么讲述一个人在苦难中的忍受和体验。极少有托尔斯泰那样众多的宴会场景描写。但是在转型后的文本形态中,余华将笔触探到这一种新的叙事形态。例如《兄弟》中的处美人大赛,几乎吸引了全国媒体大众的眼球。大赛过程可谓滑稽与荒诞并存,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处女选手是如何演出这场燥热狂欢的闹剧的。上自政府部门,下至平民百姓,还有公司企业媒体赞助商,一场与众不同的选美大赛调侃了中国都市病态文明的神经。《第七天》中在彼世的“群魂歌舞”场景同样如是,被现世抛弃的人们在另外一个世界享受平等和赞美,享受充满幸福和快乐的歌舞狂欢。四、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其实,余华的作品始终带有讽刺和批判,就像他所说的和现实存在的那层紧张关系,他与病态社会无法幸福共存。因此,追求理想社会是余华此阶段的创作诉求。并且在近年来的作品中,余华的讽刺力度和批判现实力度愈发直白露骨。《兄弟》就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中国只用了四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四百年的社会发展路程。因此,表现各种社会衍生文化的急躁与狂热是他的根本写作目的。《第七天》则更是一本对现实社会的沉重抗诉,它本身就是在讲述一个创造理想之世的故事。余华将一系列与我们生活很接近的新闻事件融入到作品中,表达其对社会不平等的愤懑和不满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期待和追求。
  近年来,余华逐渐放缓了他的创作脚步,几乎好几年才能推出一部新的长篇。但是,余华从未停止对社会的思考。他尤其关注社会的转型和发展过程,对于社会机制运行的不良状态,余华更是表现出极大的担忧和深邃的思考。余华选择将小说的叙事视角从民间转向都市,建立在当代社会情境和现实语境的描摹过程中。他承担了一个作家对于社会的责任,他直面现实、直面社会的写作态度和创作方式,将他近些年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对理想社会的期待一并表达出来。
  (作者简介:李壮飞,男,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责任编辑 王曦)
其他文献
小鸟贴伏的地点,你能知道在什么地方吗?  小鸟贴伏的地点,  你能知道在什么地方吗?  它飞来飞去,  幸福了什么人的眼睑?  小鸟贴伏的地点,  你能知道在什么地方吗?  它的声音婉转,  你是几时才不被它吵醒的?  小鸟贴伏的地点,  你能知道在什么地方吗?  你寻找可以破费光阴,  又困顿于熟知鸟性。  小鸟贴伏的地点,  你能知道在什么地方吗?  它偶尔投射的一个停歇,  是对你人生的一个
期刊
指环上的纹路  榻上,侧身而卧  似写完诗后的懒猫,等着长茧的手  梳理记忆  辩听风向和雨漏  采薇女从翠绿的诗经进去  再一次离开沙洲的陌歌。花园,自由的鸟  在啜泣,申诉  然后才是指环上的纹路  百合花汹涌澎湃  传说的绳索捆绑着怠惰之爪  人们开始救赎各自的言论、失踪的脚趾  石器的狮面、波浪  银器的盆景中突现三角形的雕花  所有的哲理垂下,包括  赠送的诺言,和侧卧的姿式  废弃的城
期刊
摆拍  一出生,父母就迫不及待与你摆拍  从此你开始了  学步摆拍  上学摆拍  工作摆拍  结婚摆拍  在家摆拍  旅游摆拍  吃饭摆拍  睡觉摆拍  聚会摆拍  谈话摆拍  握手摆拍  开车摆拍  数钱摆拍  连救灾现场也不忘记摆拍  摆拍得多了  终于在你入殓那天  子女不敢与你摆拍了  只给你翻拍了一张  黑白照片  思念  离别的日子  心里总是挂着一种情绪  如升起的帆  希望有风  
期刊
云南虎跳峡  涛声如怒水如狂,一线磐石锁大江。  万片银花拍古岸,半截白衣映夕阳。  栈道逶迤无捷径,云梯尽头有天光。  莫辞漫漫攀登路,到得绝顶始苍茫。  张家界  山雨幽幽盈空谷,草木焕然翠色新。  乌龙九曲穿绝壁,云梯一步摘星辰。  且行索桥任飘荡,莫逗野猴袭血痕。  闲云无意遮人眼,不觉夕阳渐西沉。  深圳看海  巨石悬浮成孤岛,极目千里碧轴长。  浊浪排空咸风涌,涛声如怒水茫茫。  海边
期刊
你若无心我便休  你若无心我便休,逝水东去不可留。  夜半惊觉枕席重,明月有情亦泪流。  佳期只向梦中求,你若无心我便休。  湖光星影付一叹,燕子衔来许多愁。  名花不解蝴蝶意,轻摆羽翼迎风泣。  你若无心我便休,终日碌碌又何必。  君是纸鸢信天游,侬是蜡炬火光幽。  蚀骨成灰有何用,你若无心我便休。  自题小像(三)  落魄半年已半疯,挺尸西苑喝西风。  一条青龙来下饭,更有肥头白菜虫。  痛饮
期刊
祭奠  夜晚的灯暗淡了,  今夜只为你点灯,  我不是你的掘墓人……  我掬一抔艳骨  为你滴尽余生的泪,  你阵阵地飘飞,  落在黄土造就的坟冢  我在冢前为你点灯,  做一生的守候……  最后一支送葬的队伍  飞舞的蝴蝶轻啄你,  飘飞的面颊,  像在轻啄一口胭脂,  飞舞的唇飞向远方……  临死前你才和他相恋,  傲骨不在,如轻丝一片,  柔情赋予晚风飘远……  月光酿造成鼓,  花瓣随风飘
期刊
如梦令·游泳  溽暑昏沉漫漫,何处清凉无汗。  世事且闲抛,浮身任它翻转。  渐倦,渐倦,依旧风清云淡。  如梦令·备考  尽日南风鸣燥,凭栏星空浩渺。  掩卷心茫然,年来尘梦纷扰。  痴笑,痴笑,匆匆一载终了。  蝶恋花·大礼堂  空谷长啸听余响,长袖翻飞,掩卷思绪惘。  昔时自负书声朗,恨恨疏狂早离场。  低徊不见乾坤广,唯忖当日,伊人曾吟唱。  彩云如锦凭遐想,繁星隐没添惆怅。  卜算子·红
期刊
摘要: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语文必修一的开篇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纯正文学趣味,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本文主要通过对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诗歌赏析,来让学生充分体会该诗歌的开阔意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和学习毛泽东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情怀,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赏析  从古至今,有不少文人志士,常常在登高放眼天地之间时
期刊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之作,表达了其对自身遭遇以及未知命运的哀叹。本文通过描述《葬花吟》中的场景,分析《葬花吟》中的画面塑造以及意境表现,有利于加深读者对《红楼梦》的了解。  关键词:《红楼梦》 《葬花吟》 画面塑造 意境表现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要想加深对《红楼梦》的理解,
期刊
摘要:《伊利亚特》与《特洛伊战争》两者虽有从属关系,但后者较前者而言,多了思想与人性的光芒,展现出了完美英雄的意识,让后人更能体会到力与美、刚与柔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人性 时代 完美 爱情 价值取向  随着电影的产生,《伊利亚特》一身戎装,手执利剑,登上了银屏——《特洛伊战争》:影视展现了古战场的人喊马嘶、群雄争斗、刀光剑影、血雨腥风。这一幕幕惊天动地、气势如虹的战争场面,本身就是展现英雄的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