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拥抱这片圣土

来源 :中国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这个城市,它史诗般的神秘和古远使人深怀敬畏和神往。
  西安——这座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皇皇都城,建城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作为中国第一古都,中国定都于此的年份也有一千一百多年。它是国人心目中的精神故乡,是华夏民族盛世梦想的原点。
  由于特殊的自然和历史文化的赋存条件,西安作为华夏文明的源头性城市和周、秦、汉、唐等重要王朝的国都,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有着特殊的文化身份和历史使命。特别是汉唐长安城作为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以其丰富的文化创造力和开放包容的胸怀,使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并远播世界,它曾统领着世界的贸易,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长安无处不遗址。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皇城记忆,一坊一塔皆呈帝都气象。丰美的历史文化土壤滋养着我、成就了我。我对此城此地充满了敬畏之情、感恩之意、眷恋之心。这里是一片圣土……从而,为这个历史文化蕴涵丰富的古都做点有文化传承意义的事情,与其说是我的社会责任,不如说是命定的目标和魂牵梦萦的念想。就这样,我选定了方向,机遇选择了我,唐长安西市成了我圆梦的神来之地。
  当8年前我按图索骥步量西市遗址时,眼前是拥挤破旧的村舍和杂乱无章的棚户小商品市场。历史的痕迹、昔日的辉煌早已被湮没、掩藏,随流转的时空尘封起来。当年的西市到底是什么样子?怎样才能再现一个盛唐“金市”的辉煌?
  做大唐西市这个项目,我才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什么是呕心沥血。我们组建了由国内外一流的历史学家、建筑大师和策划专家组成的超强权威团队,大量查询史书资料,甚至到丝路沿线的国家考察,夜以继日、日以继夜,通过历史典籍的整理研究、精心的考古发掘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一个盛唐长安西市的全息映像逐渐浮现出来。
  昔日的西市宏大而繁盛。史载,西市始建于隋,兴盛于唐,商贾云集,贸易兴隆,繁华程度盛极一时,是一千多年前的世界贸易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时尚娱乐中心,被誉为“金市”。隋唐丝绸之路以此为实际起点,各国商人在这里出入,各類物品在这里交易,各方艺伎在这里展演,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开放包容的盛唐精神,独领风骚的经济意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共同构成了隋唐西市的繁荣景象。乐昌公主在这里演绎了“破镜重圆”的爱情传奇;诗仙李白在这里“笑入胡姬酒肆中”,竟然“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柳宗元笔下的宋清,示范了一代义商的风采。历史人物、典故传奇、市井喧嚣、盛世风云在这里鲜活起来,并交织出市井百态、异域风情和大国盛世的多彩华章。我时而融入其中不能自拔,时而遥想其繁盛而深感意义重大且责任更大。
  历史启迪未来。大唐西市的再建,力图全面反映盛唐西市的精、气、神,将丝路文化风情和大唐西市历史进行充分演绎和浓缩,营造梦幻般的丝路风情世界,打造情景型的体验商业天堂,构建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产品,使旅游与商业完美结合,成为世界级、情景型、体验式的丝路文化、市井文化、商业文化主题城区,成为民族商业的旗帜、世界旅游的名牌。
  我们在传承文化,续写历史,我们正在还原一个民族的盛世梦想。我们不仅要把盛唐西市再现出来,同时我也想把这些年收集到的关于那个时代、那个西市、关于我们这代人为了圆一个盛世梦想的一切努力,以史料和文本的方式呈现给大家。通过这些典章,这些历史故事和再建的心路历程,寻找到我们民族精神的原点和广博的内涵。
  盛唐西市正逐渐成型并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它是建筑逾百万平方米的大唐西市项目,是目前国内唯一在原址上再建的以盛唐文化、丝路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商旅文化产业项目,是唯一反映盛唐九宫格局商业文化和市井文化的项目,是唯一可以用隋唐丝绸之路起点命名的项目。只有做好了“西市”,才能说我们付出了努力,并无愧于那个曾经和正在显现的盛世。
  诗人艾青有诗曰:“我眼中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是的,我爱脚下的这片圣土,永远用心灵拥抱着它……
其他文献
在一座大山的山腰上,设有一个了望台,从那儿放眼远眺,秀丽如画的景色尽收眼底。既能看到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森林,又能看到那些蜿蜒流淌的河流和星罗棋布的村庄,甚至还能看到山峦尽头那一望无垠的平原。  在了望台的附近有一家小小的旅馆。有一天,店老板对那位前来投宿的旅游观光客人招呼道:“怎么样?买点旅游纪念品吧。明信片或是木雕的人像……”  “用不着,我从来就不买什么土特产或纪念品之类的东西,这些小玩意儿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人民共享的文化服务体系。其公益性、公平性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覆盖面积大。如同“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现代化”一样,在文化建设上,没有农村文化的繁荣,就谈不上全社会文化的繁荣。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物质投入上的“硬件”和智力投入、更新思想观念、建立科学机制等诸方面的“软件”。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