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言志”的再认识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13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抗疫诗,摒弃了华丽的辞藻,正视现实灾难,“我手写吾口”,直抒胸臆,在“文以载道”中鼓舞了泸州人的抗疫意志,坚定了抗疫必胜的信心,是中国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诗言志”最美的传承和发展。
   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从武汉、从湖北蔓延至大江南北,危及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时,面对严重的疫情,泸州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出“象之塔”,满怀激情,创作出许多感人的抗疫文艺作品,如歌曲、金钱板、微电影、小型话剧、书法、绘画、摄影、舞蹈等,以表达自己的心声。在众多抗疫文艺作品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井喷似的诗歌作品,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满血复活的文学现象。
   这种复活就是中国诗歌在一种特定的现实场景即历史需要它的紧迫时刻重新认识了自己,回到了它本真的轨迹和固有的传统。中国诗学传承至今,有一条清晰鲜明的现实主义美学路线和审美创作原则,即:“诗言志。”“《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所以载道也。”之所以看重它,尊重它,在于当今的诗歌曾因形式主义和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泛滥,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它,让我们实实在在地久违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诗歌了。
   毋庸讳言,一开始,当泸州抗疫诗携着激荡的抗疫情怀潮水一般澎湃而来时,其表达的抗疫思想、人间真情令我们震撼。但是严格来看,有的“诗”并非是诗,主要是缺乏艺术的表现方式,没有形象思维,但我们仍然喜欢它,包容它,因为它表达了一种精神,泸州人在灾难面前的一种家国情怀,是一种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声音,爱在人间让爱永远的声音,是中国“诗言志”精神在灾难降临时的直抒与弘扬。
   令人欣慰的是,泸州抗疫诗并不缺乏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和欣赏性的好诗。这些诗歌,“思与境偕”,蕴含意境,艺术地表达了我们抗击疫情的共同心声,让我们感同身受之时,也给予我们或婉转或壮丽的审美享受。
   疫情来势汹汹,一时间湖北武汉成为万众瞩目之也。关心武汉,支援武汉,泸州诗人以真诚而急切的诗行表达着自己的爱心。李晓梅被武汉的疫情牵动着,以焦虑沉痛的心情写下:“九省通衢的武汉/成了病毒肆虐的焦点”“昏暗的天光下,蒸腾着毒雾/潋滟的波浪中,荡漾着惆怅/空荡荡的街市,回响着凄凉/冷冷的绿草里,漫生着哀伤”(《春天·病毒·考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国人民都把温暖的手伸向武汉,把春天带到武汉:“全国,全民族/心,向武汉/发出同一个声音/武汉,我们来了”(彭懷明《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猪鼠交接的冬春让人心寒/红梅吐艳却没有山花烂漫/武汉的疫情如洪流蔓延/中国又面临严峻的挑战/谁能向前,谁能担当/谁能成为打赢这场战争的脊梁/专家学者,医生护士,人民子弟1都向武汉出发”(龙启权《向武汉出发》)简洁、质朴、温馨的语言,让人看到了希望,增强了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
   在抗疫第一线,奔忙着人民子弟兵、科技工作者、白衣战士,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日以继夜,为的是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战中,他们被广大人民群众亲切地誉为“最可爱的人”。
   泸州诗歌作者同全国人民一样,深情的目光紧紧地注视着这群“可爱的人”。公安民警赵卓在坚守岗位之际,创作了朗诵诗《对不起,我有必须去的原因——谨以此诗献给那些连续奋战的医生和警察》:“妈宝贝,对不起,/这次任务很紧急。/疫情形势十分严峻,/这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命。/一线需要我们,/我们必须去。/因为,我是医生,/因为,我是警察。/因为,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党员,必须冲在最前面。”铮铮誓言,朴素地表达了一个基层民警的心声。
   抗击疫情,离不开科技工作者,他们深入第一线,采集病毒样本,研究实验,把脉疫情,科学决策,开出治理处方,控制病毒蔓延,为打赢这场防疫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诗人们感动着,怀着崇敬的心情,为他们的科学精神致敬点赞。特别是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挥挥手逆行而去/背影是如此坚毅/穿梭在死神之间/用生命搏击瘟疫/仰望穿梭的背影/叫不出你的名字/你就是南山劲松/把民族脊梁挺起”(易国璋《背影》。正因为有钟南山一样的科技工作者的奋力逆行,我们在抗击疫情中才充满了底气,如此的自信和高效。
   我们忘不了奋斗在战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亲可敬的白衣战士们昼夜不息地穿梭在病房,精心治疗,细心呵护,用精湛的医疗技术托起临危的病人,搀扶起一个个即将倒下的生命:“这些日子我总在凌晨醒来/在前线与新型肺炎拼命的白衣卫土/那脸上的一道道深深的勒痕/那被汗水泡白泡皱的手/那流泪挥别亲人的脸/那蜷缩在地上的睡姿/那同行好友病危而只能低头闭目/用手指扼住眼泪的姿式/一直在我身体里,往来穿梭1激荡着我良知的血液”(商西恒《这些日子我总在凌晨醒来》)细致人微的描写,真实动人的形象,让我们对白衣战士升起无限的敬畏。有的医务工作者,既参与一线的医疗工作,又以笔为矛,以诗为刃,抗击疫魔,祝焱即是如此。作者在《手机里的笑脸》一诗中,以女儿的口吻向病中的父亲告别,写得情真意,催人泪下:“如果,不是抗战肺炎/我想,我会陪在您身边/帮您捶捶背揉揉肩/把孩儿的爱/温暖您的房间/也会做上几道您喜欢的菜肴/再和您聊聊春晚//武汉告急/抗击肺炎在召唤/眼前浮现出医者的感人誓言/收起纠结的内心/将信,悄悄地/藏在您的枕下面/坚定地走出家园1”。但是还未等到她归来,父亲却悄然地走了。“看着手机里您的笑脸/我泪流满面,爸——/为何不信守/等我归来的诺言?/何时还能见您一面?”
   此次的抗疫是全方位的,,上到中央,下至社区,全民动员,全体参与,男女老少,一个不拉。倘若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无论街头巷尾,还是小区角落,总有一个个忙碌的橘黄色身影——环卫工人,他们低俯着身躯看不清面庞,也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精神却是那样的伟大。李定林以独特的视角,发现了城市中这道特殊的风景线,速写似的,创作了《那一抹橘黄》,盛赞环卫工人:“在这个城市/大街小巷/时时刻刻/晃动着橘黄的身影/一会儿弯腰/一会儿下蹲/一会儿挥动扫帚/寒风来了,迎着/太阳高照,着/尘埃飞起,罩着/病毒飞沫,灭杀/一个个犹如城市的卫士”。    为了抗击病毒,防止病毒传播,家家户户都被分片似的隔离,大家都自觉地宅在家里。这是个特别的时刻,苦闷、焦灼、恐慌……无端地升起,弥漫在空气中。然而,陈宗华却不同,对隔离抱以乐观的情绪:“武汉有一群诗人正在闭关/我也在泸州闭关/但不是诗人//窗外仍然下着雨/我看我的肺/像呼吸着的两片嫩叶”(《窗外有雨》)这样的诗,无疑能帮助那些消极惶恐者走出失望的阴影,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面对隔离,程琴则从大局出发,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今夜,我住进了隔离所!/但是我们一点也不寂寞!/多少普通民众自发隔离,暂别传统的年俗!/多少城乡干部不顾安危,安抚民间的慌乱!/多少城镇自封交通,壮士断腕!/华夏儿女众志成城,早日重现清新家园!”(《今夜,我住进了隔离所》)表达的,不啻是程琴个人,也是面对灾难,中国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高尚品格和美好愿景。
   当病毒突然而至的危情时刻,泸州人同全国人民一样,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定会战胜疫情,对我们的民族和未来充满了希望。泸州诗人们积极反思,憧憬着阳光灿烂的时刻,热情向往和平安宁的生活:“值班路上看见九狮大道两边的油菜花/露出了鹅黄的茸/昭示的是一份新鲜的期冀/惟愿春天早来/疫情遏/山河无恙/朝天阙”(汀《元宵记》)“等疫情过后,/我要去登龙透关,/去缅怀战时的烽烟,/去找寻英雄的足迹,/去怀想一些惊天动地的片段,/去重温那些平凡的人,/演绎出的不平凡故事。”(孙孝莲《等疫情过后》)我们坚信,只要我們患难与共,共克时艰,春暖花开的这一天一定很快会到来。
   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是一场可怕的灾难,威胁着所有人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犹如两军相遇,唯有勇者胜。泸州诗人,在残酷的灾难面前,没有悲伤逃避,而是勇敢前行,大无畏地向疫情全方位出击。初步统计,截止目前泸州的广播电视、微博、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已发表上千首抗疫诗。这些抗疫诗,摒弃了华丽的辞藻,正视现实灾难,“我手写吾口”,直抒胸臆,在“文以载道”中鼓舞了泸州人的抗疫意志,坚定了抗疫必胜的信心,是中国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诗言志”最美的传承和发展。见微知著,通过泸州,我们再看全川、全国,抗疫诗可谓数不胜数,犹如浩瀚的大海,那样宏伟壮观,激情澎湃,而这充满时代精神深深扎根于人民生活的诗的海洋,足以淹没那些以专写“下半身”等为荣的阴暗潮湿的诗人,不仅如此,它对安慰和鼓舞民心起到巨大作用。抗疫诗表达了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彰显了崇高的时代精神,一定会传承下去,成为历史永久的记忆。
   王应槐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曾主编《审美大辞典,教育科学审美》,参加过《阅读辞典》等10多部书的编写。著有文学评论集《文学的真谛》、文学评论专著《张中信创作论》和美学文集《走进美学》《美学风景》等,作品被收入多种选本,曾获四川文艺理论奖等多种奖励。
其他文献
今天的这段相声你当主角吧,危险系数太高了!
无须讳言,萧二的画有着一种自己的面貌。他好像努力着不闭关自守不鹦鹉学舌不作茧自缚不缘木求鱼,而让自己的一管素毫在自己设定的语境中信步由缰。他撇开别人的视网膜,用自己的眼光与心怀去观察体悟自然与世界,并以一种绘画式的理解把这种理念植入他的画作中。  他的畫有着明显的构成意识,常以一种赋于表现的语言让手中的笔墨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无论从能指或所指去看,在他的笔下,笔墨都不只是手段,同时也是画面的构成要
2020年仲夏,成都融创文旅城落成。江山增盛景,玉垒贯古今。盛世中国梦,图画绘丹青。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中共都江堰市玉堂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成都融创文旅城,青城太极书画院联袂组织蜀中美术家,以“都江堰“和“青城山”为主题,用中国画长卷的创作形式,历经半载有余策划、写生,最终创作完成了这幅《江源第一峰图》。  清初石涛有言“笔墨当随时代”,《江
剪红纸、贴窗花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一把小剪刀,几张方形彩纸,就是年幼手工课里快乐的源泉。然而对于剪纸艺术家袁成祥而言,剪纸不仅仅只是一门传统艺术,还是他的人生伙伴。  袁成祥先生自幼酷爱美术,受过多年西画专业培训。七十年代,他下过乡,当过兵,进工厂后长期从事宣传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对剪纸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瑰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二十多年来,凭着一把剪刀一张纸,创作出《清水出芙蓉》《国之瑰宝》《川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一级美术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山水画会名誉会长,四川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成都市美协顾问,四川省西部中国书画院院长。李兵独立探索提炼出的新皴法——“块斧劈皴”(也有人称之为“李兵冰雪皴”)和独特的“挤白”“衬白”染雪法、冷暖对比烘雪法、色墨互补托雪法、积水积墨现雪法等,填补了中国水墨高原雪山画法的空
戴洵   1978年生于成都,200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2002年赴德国多特蒙德大学进修学习设   现为四川省中国画学会理事,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四川省天府新区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四川花鸟》杂志副主编,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画院特聘画师,四川西蜀花鸟画院特聘画师,成都诗婢家画院特聘画师。   戴洵是一个青年花鸟画家。在当今中国花鸟界,年轻人走制作式的工笔,以期出名已成为普遍现象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四川省巴中革命老区隆重推出的大型四川曲艺剧《望红台》,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后,相继于巴人艺术节巴州剧院、四川艺术节四川省川剧院、第九届中国曲艺节天津市中华剧院等地成功演出,为全国观众展现了四川曲艺的精彩魅力,其选段多次在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中荣获大奖,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聚焦,《人民日报》在评论中称:《望红台》是新时代中国曲艺在创新进程中推出的兼具思想
风清花雅 · 王奇 国画小品展  开幕时间:2019年4月21日(星期日)下午3:00  展览时间:2019年4月21日——5月5日  展览地址:成都市青羊区浣花北路5号附15号『拾里』  王 奇  1954年生于北京,特级美术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河北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九州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理事等。2001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中国画高研
鞍信   当代作家,诗人,美术理论家。1952年10月出生,陕西扶风人。西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长期从事新闻与出版工作,现为一家出版社编审。1972年开始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曾用寒是、秦男、晓马、虚谷、安然等69个笔名发表作品,迄今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及文论、画论等1200余万字,获国家、省级以上文学奖项42次。   主要作品有《红枣歌》《草原的故事》《法门寺恋歌》《公仆》《西岭英魂》等抒
1983年,中国致公党开始在四川发展党员,分别在成都和重庆建立了致公党小组。经过30多年的发展,致公党四川省委广泛吸纳人才,凝聚了一大批在绘画、书法和摄影方面具有相当造诣的致公党员。为了发挥好这些艺术人才的积极作用,同时团结致公党所联系的艺术界人士共同为四川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致公党四川省委于2017年6月2日成立四川致公书画院。书画院成立以来充分利用书画摄影艺术带动力强、影响度深的优势,把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