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王》教学的一点新思考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maomao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有幸代表学校参加了县高中语文优秀课评比,讲授的是杨绛先生的《老王》。几个日夜的忙碌之后,现在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以前这篇课文的教学了。
  《老王》是苏教版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的“底层的光芒”板块中的一篇课文,文题前加了星号,也就意味着本课可让学生自读,教师可以不讲。本着“教材无非是例子”的指导思想,加上教学课时的紧张,本人就作了简单安排。让学生自读,完成本课有关练习。
  经过这几天的认真研读,我才发现自己原先的安排是多么肤浅!《老王》实在是值得咀嚼品味的佳作啊!杨绛的女儿也曾如此形容:“爸爸(钱钟书)的文章是double laced coffee(加了酒的双份咖啡);妈妈(杨绛)的文章则是tea(清茶)。”此言不虚啊!
  这篇散文以平淡似水的笔调,记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老王的艰辛生活、人生经历,尤其是与作者一家的交往,讴歌了车夫老王任劳任怨、待人忠厚的心,寄托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敬佩和关爱之情。参加比赛时,我就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感受老王的思想品质,把握老王的善与苦两个方面,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应体察善良、回报善良。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语言的朴素、含蓄、灵气飞扬的特点,也让学生通过作者含蓄的语言了解当时那个时代的丑恶。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本文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特点,结合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指导学生掌握写人记事的方法,从而指导学生此类散文的写作。难点是对本文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内涵的理解。作者究竟有没有真正平等地对待老王?这也是值得学生探究的问题。如果老王不死,也就无所谓愧怍,无所谓亏欠,一切依旧进行,看起来理所当然。换言之,是老王的死,让杨绛的天平开始失衡;是老王的死,让杨绛开始对整件事重新审视,而发现老王不请自来,拖着残躯送来香油和鸡蛋,不同于以往,是具有别样意义的表达。杨绛责怪自己未能明白对方的用意,而依然习惯性地用钱和并不温热的话语去回应他。不愿意亏欠别人任何东西,要维持彼此天平的平衡;这同时也是一种拒绝,拒绝了别人的表达和赠予。将香油和鸡蛋留下,将钱带走,两不相欠,老王会不会将之解读为一种冷漠呢?不知道,已经无法找到。他死了,杨绛已经回忆不起他最后一面的任何表情,或许是没有表情,只是“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然后“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杨绛站在楼梯口,看着他下楼,也只是担心他会不会摔倒。这样下楼去,就再也回不来了。杨绛必定会一再回忆这样的情景,让她“一再追忆”,让她“心上不安”,让她自责并感到深深的愧怍。因此,我以为,由于各种因素,作者还是高处俯视着老王,忽视了其精神需求,内心还没有真正平等地对待老王。这一点要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据就行。
  其实杨绛真如她所说是“一个幸运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有同事说,杨绛的生活虽然不幸,但相对于老王总是幸运的。我觉得这种解释不大合理,因为知识分子的幸与不幸不能够仅仅以生活水准来衡量,(何况杨绛的生活也确实困难)不幸对于不同人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而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同流合污,要么坚守自己的善良或者说良知。文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放心。”由此可以窥见杨绛一家人的艰苦不易。而且我们知道,杨绛一家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受了许多苦,而且失去了女婿。一般的知识分子经历了文革以后都会以自身的不幸去控诉,而杨绛面对老王却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这里面体现出一种对待苦难的态度。“同是天涯沦落人”,既然如此,杨绛一家又对待老王不错,那么愧疚从何而来?这才是这篇文章核心的大问题。
  笔者愚见,如果说《老王》一文仅仅写了老王孤独痛苦的命运以及在不幸命运中仍闪烁着内心善良的光芒,那么《老王》的价值就很有限了。因为表现对百姓苦难的关注和同情的作品,古今中外可谓异彩纷呈、不胜枚举。如果《老王》的着力点在这里,那么我们无非多了一次情感的激荡,并没有获得多少精神的成长。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能促使人精神发育,灵魂苏醒,从而构建出自己的精神大厦。仅仅停留在道德的激情的批判恰恰表现出思考的缺失、思考的无力,对现实苦难缺乏担当的勇气。《老王》一文的价值恰恰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特质,一种先前我们比较陌生的价值观念。相比于以前我们曾有的民本思想,阶级观念,以及大行其道的民族主义观念,《老王》第一次让我们拥有了人类的眼光,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来思考苦难,思考苦难的价值以及我们面对的方式,让我们以一种更宽广的胸怀来担当苦难。
  面对苦难,“我”选择的不是一般的逃离,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同情与怜悯。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对生命的尊重,一种设身处地的理解与同情,一种对于苦难的共同参与感。而这并非停留在思想的层面,而是生活中的自然流露,所以在“我们”流放干校,女儿能够拿出那贵重而我们急需的一大瓶鱼肝油送给老王,治好老王的眼疾。正是这种对于苦难的共同参与感让老王扶病也要上“我家”来,哪怕卧床不起也要托人传话,因为老王知道在这人世间还会有人惦记他、理解他、尊重他。只有在这里他才能感受到人的尊严,对生命的敬畏。“文革”的苦难毁掉了许多人,暴露了人性的卑劣,但苦难也锤炼了人,净化了人。促使人思考苦难,担当苦难。所以对于老王的死,“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文革”中自身的苦难,老王的苦难人生,促成了“我”精神的升华,面对每一个不幸的人我们都有愧怍。
  就此而言,我认为,与其把《老王》放在苏教版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的“底层的光芒”板块中,倒不如放到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的“苦难中的尊严”板块中。而且“底层的光芒”这一提法本身就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嗟来之食式的颔首与惊奇,是身份决定品行论的自然流露,好像底层的人天生不应该有光芒!
  以上是笔者对《老王》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其他文献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见识了不少德艺双馨的语文大师,也亲耳聆听过和从新闻媒介中收看过不少如诗如歌的令人折服的好课。但就整体讲,从日常看,语文讲台依旧沉寂,依旧缺乏活力,快乐之水
质疑,是一种教学艺术。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质疑,往往是系列性、群组性的,并不是一次性的。那么,这些质疑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各自孤立互不联系的吗?下面,我们对此作一浅探。  课堂质疑应该具有层深性,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和高处,引向求知的新境界。这正是教学立体的内在结构,正如绘画一样,完全的画图总是由草图起始,着一层色,再着一层色,逐层渲染涂抹而成;完整的教学
高职商务日语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开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学实践,已然成为高职教学的一大趋势。依据教学性质和教学目标,对传统教学进行大胆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古代的“严师”出高徒堪称师德中的典范,“板尺”教育诠释了一代崇高的师德风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法制的健全,过去的这种师德已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新时代为师德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师德呼唤道德  一位教师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所谓的职业操守,表现在对这种职业的热爱与奉献精神以及极强的责任感,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
用400^#以上 酸盐水泥作为粘接剂,配以电石粉脱硫,焦炭粉增强保护性气氛,将可锻铸铁屑粘结成具有一定重量、体积和密度的成型块,克服了散屑熔炼带来的氧化、落生、棚料、塞炉、成分不
多媒体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苦恼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教育者,感谢高科技的发展,给了他们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
介绍了采用衬复膜树脂砂的热模法工艺生产DN1200mm-DN1600mm*500mm大管径离心球墨铸铁管,产品性能完全符合ISO2531-91(E)标准要求,生产量达到月产2000吨水平。
我国是世界养禽大国,禽蛋产量位居世界首位。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从计划流通体制向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流通体制过渡,带来了禽蛋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如何筛选出变量因子,
语文教学涵盖了听、说、读、写等四个方面,其中尤以写最为综合。作文的好坏可以反映学生的语文基本功,驾御文字的能力,甚至还能体现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对于参加高考的所有考生而言,写作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但不少农村中学考生面临的问题是:错别字、句频频出现,词不达意,言之无味,缺少感情,甚至偏离主题。他们语文基础较差,缺少学习兴趣的现状,使作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