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硬化性苔藓(LS),扁平苔藓(LP)和硬斑病是三种病因不明的皮肤病,已有多篇任意两种疾病合并的报道,但患者同患LS、LP和硬斑病少见,目前未见国内有相关报道.本文报道1例LS合并LP和硬斑病,并对国外已报道的7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示8例患者中男2例,女6例,平均年龄(60.3±15.1)岁.8例患者的LS与硬斑病同时发生或硬斑病发病早于LS,同一皮损的病理切片同时具有LS与硬斑病的特征,LP发病可早于或晚于LS和硬斑病;8例患者皮损主要表现为生殖器外LS、泛发型硬斑病、经典或糜烂型LP;6例有免疫相
【机 构】
:
北京医院皮肤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北京,100730;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7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硬化性苔藓(LS),扁平苔藓(LP)和硬斑病是三种病因不明的皮肤病,已有多篇任意两种疾病合并的报道,但患者同患LS、LP和硬斑病少见,目前未见国内有相关报道.本文报道1例LS合并LP和硬斑病,并对国外已报道的7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示8例患者中男2例,女6例,平均年龄(60.3±15.1)岁.8例患者的LS与硬斑病同时发生或硬斑病发病早于LS,同一皮损的病理切片同时具有LS与硬斑病的特征,LP发病可早于或晚于LS和硬斑病;8例患者皮损主要表现为生殖器外LS、泛发型硬斑病、经典或糜烂型LP;6例有免疫相关异常指标,4例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他文献
30年奋斗不息,30年逐梦前行,30年初心未改.《中国民间疗法》杂志迎来三十而立之年.rn在逐梦的道路上,我们与作者、读者一同成长.从半年刊到季刊,从月刊到半月刊;从手工录入到电脑排版;从单方验法到百华苑专栏;从一本杂志到多媒体矩阵;从默默无闻到一张张行业获奖证书.回望过去,我们充满感激.《中国民间疗法》杂志30年的成绩是几代同仁努力奋斗的结果,凝聚着历代编辑部人的责任、艰辛、奋斗与心血.我们感恩给予我们关怀、指导和支持的各界人士,尤其感恩广大作者、读者对我们热情洋溢的鼓励和肯定、直言不讳的批评与鞭策、不
对2014-2017年发现的6例瘤型麻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瘤型麻风均有典型的症状体征及病理特征,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30~60岁,病史1个月~40年.皮损类型主要为结节、丘疹.面部均累及,累及四肢的有4例,累及躯干的有2例.4例患者有神经受累现象,1例出现肢体疼痛,1例出现右下肢反复溃疡.组织病理学符合瘤型麻风特征.我市虽为低风险地区,早发现、早治疗仍是麻风防控工作的重点.
类风湿性嗜中性皮炎是一种严重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皮肤表现,本文报道一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男,60岁.躯干、四肢泛发暗红色丘疹、水疱1个月,类风湿关节炎病史7年.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符合类风湿性嗜中性皮炎.患者因类风湿关节炎病史曾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本次选择氨苯砜单疗,治疗2周后实验室检查异常项目恢复正常,皮损明显消退.
对华西医院16例甲习惯性刺激变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发病年龄4~31岁,平均(15.56±10.03)岁.病甲共计38个,其中拇指指甲30个、环指指甲4个、示指及中指指甲各2个.所有患者均为双侧对称累及,绝大多数为拇指指甲.主要甲体征为甲板中央凹陷及多条平行横纹.
2例患者分别在首次使用卡瑞利珠单抗2周和3周后出现头面部、躯干和四肢皮肤的血管赘生物,部分皮损伴破溃出血,遂行手术切除,术后行组织病理活检示:肉芽组织型血管瘤.诊断: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
患者,女,53岁.双上肢红斑、丘疹伴瘙痒1年,泛发全身3个月,曾误诊为“过敏”,予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软膏治疗,皮损未见明显好转.皮肤活检及显微镜镜检发现疥螨,给予氧化锌硫软膏外用.
患者,女,19岁.右上肢多发结节半年,左上肢多发结节1个月.皮肤组织病理示真皮可见束状及团块状平滑肌束.免疫组化证实过度增生的纤维为平滑肌.根据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结果,诊断为无痛性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
患者,男,29岁.颈部咖啡斑、斑块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境界清楚的无包膜团块,其内可见胞浆淡染的梭形细胞,细胞核扭曲变长,瘤体内散在肥大细胞.免疫组化:S-100阳性,CD34阳性.诊断为节段型神经纤维瘤病.
患儿,男,4个月.臀部、阴囊、股部红斑1个月.曾于多家医院诊断为尿布皮炎,治疗无效.患儿TPPA阳性,TRUST 1:512,抗梅毒螺旋体IgM阳性.患儿父母均无皮疹,TPPA均阳性,母亲TRUST滴度1:32;父亲TRUST滴度1:64.患儿母亲孕期未进行围产期保健,否认梅毒诊治史,分娩时医院发现母亲血梅毒抗体阳性,未对患儿进行梅毒抗体检测.早期先天性梅毒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医生应予以重视,对疑似梅毒患儿行梅毒抗体检测.
2021年,免疫学在基础理论研究和转化应用方面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深化了对免疫应答及其调控基本原理的认识,并为揭示免疫相关疾病发病机制和疾病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方法策略.基础理论方面,天然免疫识别与炎症应答、细胞死亡的分子调控机制和免疫学效应以及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交叉调控等领域取得诸多创新性成果;临床转化应用方面,新冠肺炎和肿瘤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免疫学原理和防治手段方面取得多项进展.本文将回顾总结2021年国内外免疫学研究代表性重要进展,共同展望某些前沿方向和未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