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的语言暴力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wei0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就是在大声批别人、大声嚷嚷中走过了几十年,静气平和被视为无能和窝囊,不但得理无须让人,无理也不能退让。把“流”当作“源”,影视里的语言暴力也就有了正当性。
  基本不看电视,我形成这一习惯不觉已有几年了。对电视上的影视剧,我也不喜欢,认为不真实,这样的“不真实”当然包括人物和历史背景不真实,也包括其场景中某些为一般读者所粗忽的细节——这就涉及到导演和演员的专业素养了。我看过一些境外影视,对人家导演设置的场景,演员非常投入地表演,一丝不苟,而且对话简洁幽默,大事小声说、简短说,有着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国内几个大牌导演,主题符合“主旋律”,场景宏大而华丽,动辄上亿的资金投入,但在“历史事实”和“生活真实”的细节方面,很容易让人看出破绽,而且把观众看作小孩,人物对话充满说教。
  住在单元房,即使不看电视,也不由自主地会听电视。因为电视是家属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有的电视连续剧对家属有不小的吸引力,她就一集一集看下去。虽然她拧小声音,可影视中人物宏大而尖锐的对话还是不时冲击我的耳鼓。
  影视中人物无论是正派还是反派,喜剧还是悲剧,权力者还是草根者,在公共场所或在三几人的私下场合,都在义正辞严地、居高临下地对人说话,或做演说式的自言自语。这就是国产影视剧的固有风格,千千万万的国人在这种氛围中过了一天又一天。国人“嗓门大”,一点小事就粗着脖子喊叫,这跟我们曾经长时间张扬的“斗争哲学”有关,一直延续到今天,影视则是积极的“推手”。
  前一阵我在网上读了新加坡学者郑永年的《中国如何建设一种安静文化?》,心有所动。他说,无论是社会的和谐还是社会成员的幸福,创造一种安静型文化最为关键。任何一种文明中,都有使大多数社会成员安静下来的安静文化。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印度文明都是如此,中国传统也如此。郑先生从大处着眼认为,中国数千年不变的阶层文化,每个阶层都具自己边界、职业和专业认同、阶层可以流动等特征,安静文化由此而来。但阶级斗争造就了一种“狼文化”,在言语这一外观上,则是不分场合的“吼叫文化”,说得好听一些就是“斗争文化”。
  国人不分环境场合时间地点大轰大嗡的习性不是“自古有之”。作为个别,古往今来,任何国家民族都有以大喊大叫行事的人,但成为一种国人习焉而不察的普遍现象,恐怕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我从某些社会现象——从干部到民众粗野凌厉的言谈举止感受到了中国安静文化十分微薄。就说“说话”,我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就领教过前辈“细声说大事”的提挈,但在实际生活中,官场也好,坊间也好,家人也好,外人也罢,尤其是争执和争吵场合,“大声说小事”,谁也不示弱,谁都是高分贝,以真理化身自居,以绝对正确自恃,先声夺人,以势压人,好像不大声自己就理亏,就成了落败者,就脸面无光,在家人、在众人面前就抬不起头。
  我油然联想,在某种程度上,当下的影视剧也程度不等地延续着这样的语言暴力。
  我时而“听”电视,更加感觉到了影视剧里的语言暴力。我终于明白,由于充斥“语言暴力”,也是我离开电视的一个原因。
  可以说得更具体一些。我们电视中的影视剧可分为译制片和国产片。先说译制片,我看过DVD上打着翻译的中文字幕,人物对话用中文标出,可片中的人物说话是原声,为了能让观众体会片中原有的对话方式和对话氛围。DVD包括战争片、谍战片、生活片、爱情片,剧情中充满矛盾冲突。以前两类片子为例,敌我两条对立的线索贯彻始终,除了很少场合上级对下级、我方对敌方大声喝斥几句,或敌方大声挑衅,我注意到,在更多的场合,人物讲话声调并不高扬,完全是生活化寻常化的。
  有这样一个场景:德国纳粹特务逮捕一个组织反抗的犹太人(敌人),希特勒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式清洗,德国社会充满了对犹太人的仇恨,场面严峻却是安静的,前者并没显示“我代表德国”的浩然正气而提高声调,可剧情的紧张不减。至于生活片爱情片中因为婚外情导致的婚姻危机,夫妇双方对立,他们的争执并不高声,而且没有你来我往的长篇大论式、愤怒得无可复加的打压和辩护。当然,这样的艺术场景或艺术效果来自导演的风格,导演在剧中做足了相关铺垫,相信观众能明白,但更重要的,恐怕与所在国安静文化的长期浸染有关,导演无意中采取了这样的对话方式。如此艺术场景既符合生活的真实,人物的真实,也符合该国民族文化的特质,影片并不会因此而降低质量。
  再说我们国内的影视剧,其主题的“正确”、富有教育意义——寓教于乐,要由正面人物来体现,由正面人物主导的矛盾冲突来体现,比如古代帝王宫廷戏就要显现和体现皇权的威风至高无上,正统力量虽败犹荣,不但有刻意为之的华丽恢宏场景,人物表情和对话每当宣示主题时就极为夸张,话语也提高了很多,这其实是说给观众听,要观众领会其“深刻意义”,放在故事发生的那个古代那个宫帏那个高处不胜寒的密室,主与臣、官与婢会这样发宣言式的说话吗?又比如表现现代都市爱情生活的影视剧,外面的街景、建筑、轿车和楼台馆所无不光鲜亮丽气派,人物也是时髦现代,这就是当今“不差钱”中国的缩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现代中国人当然也会烦恼,个人在职场、情场、事业场充满了喜怒哀乐,类似情形在日本、韩国等现代肥皂剧里屡见不鲜,但在我们的影视剧里,其人物在说话上就很夸张,即使人数寥寥的场合,也充斥大声的正告式的嗓门。我想,如此高分贝对话并不是来自拍摄现场,而是事后配音的结果,可见是出于导演的良苦用心。
  再谈一下影视里译片的对话,其实原本不是一般观众所看到的像国产片那样剑拔弩张,而是译制者自觉或不自觉沿用“国情”惯性,把原片中带幽默讽刺仍不失人物文化气质的平声说的话增加了“火药味”,有些观众会夸奖说“过瘾”,所以在一译制片里“小声说大事”的场景译制成不但“大事大声说”,连“小事也大声说”。
  对农村题材的影视剧而言,不管是反映历史的还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都比城市题材的影视剧在人物对话上更充满火药味,充斥弱势者的抗争,对立的双方都以真理化身,正气正派正直自居发出大声的斥责,如“我告诉你”,“我警告你”,“我不怕你”,“你给我滚出去”……就是两夫妇在居室里争执,声气也是高八度,以真理持有者发话,以受害者姿态发出控诉,以弱势者身份发出决绝的喊叫。我想,这里有导演有意为之的一面,突出主题,突出人物,把情节冲突推向高潮,增强艺术效果,吸引眼球,扩大收视率,冲突的内在逻辑不够就用“声调”凑,更有导演、演员和观众无意中为之的一面,就是来源于生活——我们就是在大声批别人、大声嚷嚷中走过了几十年,静气平和被视为无能和窝囊,不但得理无须让人,无理也不能退让。好像我们国人的生活从来就是这样的,农村题材影视剧的风格应该如此。把“流”当作“源”,影视里的语言暴力也就有了正当性。
  表现时代情绪,表现人物焦虑,表现正反交锋,就必定要用“语言暴力”才能凸显“深刻的主题”、“鲜明的立场”、“精湛的艺术”?事实上,从古到今,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同样处于矛盾冲突的漩涡,都有一种叫人安静平衡的方式在,而且发挥作用,它属于“将心比心”,“小声说大事”(不是和稀泥)的安静文化,只不过它一向被视为无能,更不能成为影视的主导风格罢了。
  古人说“有理不在言高”,“和平静气言大事”,这就是安静文化的表与里,但最后演变成了“有理言高,无理更言高,言高等于有理”,以影视剧制作为例,精英们乐此不疲的“语言暴力”真是到了该被棒喝的时候了。
其他文献
通州建安总公司于1998年2月实行政企分开后,面对重重困难,以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精神,自我调整、自我定位、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在逆境中崛起,企业正朝着市场化、多元化、规
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努力发展民主的同时,还找到了和谐新路,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因此我们能跳出
企业人口管理和计划生育工作,无论从任务、目标、职责、责任、方式方法来看,还是从措施、要求来看,都与地方有所不同,其本身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据此,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
期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其实践目的,就是正确判断、分析和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
阅读这本书,也许是从一种淡淡的忧伤开始的。“人心是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以前的恋人,还记得她情深意切的话,但人已离我而去,形同路人。此种生离之痛,有甚于死别也。故见到染丝,有人会伤心;面对岔路,有人会悲泣,堀川院的百首和歌中有歌云:旧垣今又来,彼姝安在哉?唯见萋萋处,寂寞堇花开。”  行笔至此,作者问:“这种寂寞的景况,谁说没有呢?”而我辈读者,读的时候,也仿佛有萧然之意遍布周身。不过这并不是一本哀
期刊
一、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和提升制造业品牌.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优先培育和提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新材料、仪器仪表等高新技术品牌产品.加快高新技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