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翻译的意境传达首先要求传达文化意境。本文在总结奈达、张谷若的翻译理论和译作基础上,就文化意象、词义的联想、音韵在文学翻译中传达原文的意境和神韵所起的巨大的作用作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意境;文化意象;词义联想;音韵
一、引言
张谷若汉译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的作品享有美誉,他的译著在当时向国人介绍了英国的风貌,被称为“哈代的东方知音”。哈代善于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内心情感的变化,张谷若的译文从用词和句式上成功演绎了原作的画面感和音乐性。本文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境”的概念,通过对原文和译文中不同意象的对比和联系,分析了原文到译文的意境传达。
二、中西方文化中意境体现的联系差异
1.意境的内涵
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性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前者叫做“境”的方面,后者叫做“意”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赵则诚:640)意境的概念来自于中国文化,也是文学理论中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有学者提出意境来自于佛教术语中的“境界”,意境在翻译中被反复的提出,和佛经翻译有很大的关系,是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体现。还有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和联系,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会通的概念。
2.文学翻译的词义联想
在文学翻译中,最能反映文化差异的是词汇的词义联想。具体的说,就是指词汇的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比喻意义和文化内涵。联想丰富而独特的词句和某些微言妙语具有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从开端到今天的历程中,接触过的特定的人、事、物,在作品中出现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特殊的生活气息或文学传统。英文中的fire,sea,castle,sport,shepherd,nightingale,rose之类字对于用国人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和对于我们中国人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应大有分别。它们对于英国人意义较为丰富。中文中的风,月,江,湖,梅,菊,燕,碑,笛,僧,隐逸,礼,阴阳之类的字词对于我们所引起的联想和情趣也决不是西方人所能完全了解的。
3.文学翻译的文化意象
中国翻译界新崛起的“文化学派”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孙致礼)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谭载喜)这说明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然而,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地方,翻译中一般有两种出路:即:归化策略(domesticating method)和以美国翻译论家Lawrence Venuti为代表的异化策略(foreignizing method)。(Venuti)归化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中国俗语“情人眼中出西施”英译时就要调整语序以符合西语习俗,译成“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三、译本中对于原文意境的传达
1.用词上体现音乐感
哈代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他对音乐有非凡的感悟力。他作品的语言有强烈的音乐之美。张谷若将哈代在语言用词上的音乐之美通过使用摹声、摹状、叠词等手段成功地演绎出来。
例如:The rosy-cheeked,bright-eyed quartet looked so charming in their light summer attire,clinging to the roadside bank like pigeons on a roof-slope,that he stopped a moment to regard them before coming close.(Hardy 129;Ch.23)
张谷若译为:她们四个人,脸上红扑扑,眼睛水汪汪,夏服轻飘飘,挤在路旁的土坡上面,好像一群使鸽子,并排蹲伏在屋脊上一般,看着非常迷人、非常可爱,所以他先站住了,把她们端详了一番,然后才走近前来。
在这一段的翻译中张谷若采用了摹状的方式生动地再现了四个年轻女孩的神态。通过.“脸上红扑扑,眼睛水汪汪,夏服轻飘飘,这三个摹状词的使用张谷若不仅将这四个少女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让译语读者感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愉悦。“脸上红扑扑” 形象地表达了少女的娇羞之色;“眼睛水汪汪” 清晰地展现了少女的温柔之情 ;“夏服轻飘飘”生动的勾画出少女的轻盈之态。因此,张谷若的译文不仅有效地传达了哈代语言音乐性的特点,还赋予译语读者很大想象的空间,使译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审美感受。
2.句式结构呈现出画卷感
哈代的家乡古朴恬静,牧歌式的田园风光便成了哈代终生追求的理想。他毕生热爱欧洲的绘画艺术,赋予作品强烈的绘画视学效果。张谷若主要通过采用整句与散句相结合、排比、倒装等句式结构,使原著中的美丽画面鲜明而生动地再现。
例如:Which he had before known but darkly – the seasons in their moods mornings and evening,night and noon,winds in their different tempers,trees waters,mists,shades and silences and the voices of inanimate things.(Hardy 107)
译文:除此之外,他对于外界的暮暮与朝朝,子夜与亭午,水之浩荡,雾之迷蒙,草之滋蔓与黄落,木之盛衰与枯荣,寂寂与悄悄,昏昏与暝暝,以及本来无生之物,却能听之有声——所有这一切,从前只模模糊糊地知道一点点,现在都有亲切细致的认识。 整句具有结构整齐,音调和谐,表达顺畅,语义鲜明的特征;而散句的特点恰恰与整句相反,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仅避免了表达上的单调和枯燥,还加强了表达的生动性。使他的翻译生动地再现了原著在绘画视觉上的美学效果,如同一幅画卷一样呈现在读者面前。
3.修辞方面的美学特征
哈代在他的作品中善于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来表现人特的情感和性格特征。在《德伯家苔丝》中哈代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段描写自然景色,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渲染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命运和内心情感的变化。张谷若的译本一方面保留原著修辞方面的特征,同时他还发挥译语优势(下转162页)(上接160页)来再现源文所表现的美学内涵。
例如:Nightfall,which in the frost of winters comes as a fiend and in the warmth of summer as a lover,come as a tranquilizer on this March day.(Hardy 317;Ch.50)
译文:在冬日严寒的时候,夜色来临,好像魔鬼;夏天闷热的时候,夜色来临,好像爱人;现在三月的时候,夜色来临,却使人心神平静。
重复的修辞方法不仅有助于加强音节的韵律之美,还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张谷若在其翻译中将 “Nightfall” 重复了三次,这不仅清晰生动地表达了源语的语意,还鲜明地再现了源语在语言形式上的美学特征。
4.在意境与意象的传达
意境与意象在美学上被看作是作品的灵魂。张谷若成功地再现了原语意境和意象的美学意蕴,并实现了原语和译语间在美学效果上的对等。
例如:All round was open loneliness and black solitude,over which a stiff breeze blew.(Hardy 359;Ch.58)
译文:“周围一切,只是一片空旷的荒寒,一团漆黑的僻静,一股劲风,在上面吹动”。“open loneliness” 和“black solitude” 张谷若将之分别译为“一片空旷的荒寒”和“一团漆黑的僻静”这不仅表达了凄凉的意境,同时还向译语读者呈现出一幅忧伤凄清的画面。“a stiff breeze blew”被译为“一股劲风,在上面吹动”。这一意象与描写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了悲惨而忧伤的气氛,预示并象征不幸的事情即将发生。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 “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意境的创造要求达到物我水乳交融,即意境浑,心与物共。”(孙迎春,2002:87)作者是意境的创造者,他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事物相融合而产生某种意境。译者首先是原文的读者,需要细心品味文中之境,让自己如身临其境般去体验作者的审美情感,之后通过再创造将原文的意境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四、结语
中国传统美学崇尚意境美,追求实境与虚境的和谐统一。意境的基本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意境产生于意象又超越于意象,具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性,文学翻译中意境的传递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译者必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学再创造能力,把握两种语言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巧妙运用模糊语言来传递意境,体现出意境的核心内容。事实上,在翻译的实践过程当中,译者对原作不单单是进行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而且更重要的还要进行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
参考文献
[1]罗新璋.陈应年.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张德让.翻译会通论.[J].外国语,2010
[3]陈原.许均.翻译与语言[M].译林,2000,(4):15-18
[4]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M].译林出版社,1999
[5]孙迎春.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4
[6]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关键词】意境;文化意象;词义联想;音韵
一、引言
张谷若汉译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的作品享有美誉,他的译著在当时向国人介绍了英国的风貌,被称为“哈代的东方知音”。哈代善于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内心情感的变化,张谷若的译文从用词和句式上成功演绎了原作的画面感和音乐性。本文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境”的概念,通过对原文和译文中不同意象的对比和联系,分析了原文到译文的意境传达。
二、中西方文化中意境体现的联系差异
1.意境的内涵
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性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前者叫做“境”的方面,后者叫做“意”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赵则诚:640)意境的概念来自于中国文化,也是文学理论中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有学者提出意境来自于佛教术语中的“境界”,意境在翻译中被反复的提出,和佛经翻译有很大的关系,是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体现。还有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和联系,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会通的概念。
2.文学翻译的词义联想
在文学翻译中,最能反映文化差异的是词汇的词义联想。具体的说,就是指词汇的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比喻意义和文化内涵。联想丰富而独特的词句和某些微言妙语具有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从开端到今天的历程中,接触过的特定的人、事、物,在作品中出现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特殊的生活气息或文学传统。英文中的fire,sea,castle,sport,shepherd,nightingale,rose之类字对于用国人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和对于我们中国人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应大有分别。它们对于英国人意义较为丰富。中文中的风,月,江,湖,梅,菊,燕,碑,笛,僧,隐逸,礼,阴阳之类的字词对于我们所引起的联想和情趣也决不是西方人所能完全了解的。
3.文学翻译的文化意象
中国翻译界新崛起的“文化学派”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孙致礼)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谭载喜)这说明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然而,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地方,翻译中一般有两种出路:即:归化策略(domesticating method)和以美国翻译论家Lawrence Venuti为代表的异化策略(foreignizing method)。(Venuti)归化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中国俗语“情人眼中出西施”英译时就要调整语序以符合西语习俗,译成“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三、译本中对于原文意境的传达
1.用词上体现音乐感
哈代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他对音乐有非凡的感悟力。他作品的语言有强烈的音乐之美。张谷若将哈代在语言用词上的音乐之美通过使用摹声、摹状、叠词等手段成功地演绎出来。
例如:The rosy-cheeked,bright-eyed quartet looked so charming in their light summer attire,clinging to the roadside bank like pigeons on a roof-slope,that he stopped a moment to regard them before coming close.(Hardy 129;Ch.23)
张谷若译为:她们四个人,脸上红扑扑,眼睛水汪汪,夏服轻飘飘,挤在路旁的土坡上面,好像一群使鸽子,并排蹲伏在屋脊上一般,看着非常迷人、非常可爱,所以他先站住了,把她们端详了一番,然后才走近前来。
在这一段的翻译中张谷若采用了摹状的方式生动地再现了四个年轻女孩的神态。通过.“脸上红扑扑,眼睛水汪汪,夏服轻飘飘,这三个摹状词的使用张谷若不仅将这四个少女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让译语读者感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愉悦。“脸上红扑扑” 形象地表达了少女的娇羞之色;“眼睛水汪汪” 清晰地展现了少女的温柔之情 ;“夏服轻飘飘”生动的勾画出少女的轻盈之态。因此,张谷若的译文不仅有效地传达了哈代语言音乐性的特点,还赋予译语读者很大想象的空间,使译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审美感受。
2.句式结构呈现出画卷感
哈代的家乡古朴恬静,牧歌式的田园风光便成了哈代终生追求的理想。他毕生热爱欧洲的绘画艺术,赋予作品强烈的绘画视学效果。张谷若主要通过采用整句与散句相结合、排比、倒装等句式结构,使原著中的美丽画面鲜明而生动地再现。
例如:Which he had before known but darkly – the seasons in their moods mornings and evening,night and noon,winds in their different tempers,trees waters,mists,shades and silences and the voices of inanimate things.(Hardy 107)
译文:除此之外,他对于外界的暮暮与朝朝,子夜与亭午,水之浩荡,雾之迷蒙,草之滋蔓与黄落,木之盛衰与枯荣,寂寂与悄悄,昏昏与暝暝,以及本来无生之物,却能听之有声——所有这一切,从前只模模糊糊地知道一点点,现在都有亲切细致的认识。 整句具有结构整齐,音调和谐,表达顺畅,语义鲜明的特征;而散句的特点恰恰与整句相反,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仅避免了表达上的单调和枯燥,还加强了表达的生动性。使他的翻译生动地再现了原著在绘画视觉上的美学效果,如同一幅画卷一样呈现在读者面前。
3.修辞方面的美学特征
哈代在他的作品中善于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来表现人特的情感和性格特征。在《德伯家苔丝》中哈代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段描写自然景色,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渲染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命运和内心情感的变化。张谷若的译本一方面保留原著修辞方面的特征,同时他还发挥译语优势(下转162页)(上接160页)来再现源文所表现的美学内涵。
例如:Nightfall,which in the frost of winters comes as a fiend and in the warmth of summer as a lover,come as a tranquilizer on this March day.(Hardy 317;Ch.50)
译文:在冬日严寒的时候,夜色来临,好像魔鬼;夏天闷热的时候,夜色来临,好像爱人;现在三月的时候,夜色来临,却使人心神平静。
重复的修辞方法不仅有助于加强音节的韵律之美,还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张谷若在其翻译中将 “Nightfall” 重复了三次,这不仅清晰生动地表达了源语的语意,还鲜明地再现了源语在语言形式上的美学特征。
4.在意境与意象的传达
意境与意象在美学上被看作是作品的灵魂。张谷若成功地再现了原语意境和意象的美学意蕴,并实现了原语和译语间在美学效果上的对等。
例如:All round was open loneliness and black solitude,over which a stiff breeze blew.(Hardy 359;Ch.58)
译文:“周围一切,只是一片空旷的荒寒,一团漆黑的僻静,一股劲风,在上面吹动”。“open loneliness” 和“black solitude” 张谷若将之分别译为“一片空旷的荒寒”和“一团漆黑的僻静”这不仅表达了凄凉的意境,同时还向译语读者呈现出一幅忧伤凄清的画面。“a stiff breeze blew”被译为“一股劲风,在上面吹动”。这一意象与描写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了悲惨而忧伤的气氛,预示并象征不幸的事情即将发生。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 “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意境的创造要求达到物我水乳交融,即意境浑,心与物共。”(孙迎春,2002:87)作者是意境的创造者,他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事物相融合而产生某种意境。译者首先是原文的读者,需要细心品味文中之境,让自己如身临其境般去体验作者的审美情感,之后通过再创造将原文的意境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四、结语
中国传统美学崇尚意境美,追求实境与虚境的和谐统一。意境的基本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意境产生于意象又超越于意象,具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性,文学翻译中意境的传递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译者必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学再创造能力,把握两种语言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巧妙运用模糊语言来传递意境,体现出意境的核心内容。事实上,在翻译的实践过程当中,译者对原作不单单是进行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而且更重要的还要进行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
参考文献
[1]罗新璋.陈应年.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张德让.翻译会通论.[J].外国语,2010
[3]陈原.许均.翻译与语言[M].译林,2000,(4):15-18
[4]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M].译林出版社,1999
[5]孙迎春.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4
[6]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