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掖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自古以来就是甘肃省主要商品粮基地,生产的各类反季节蔬菜更是以其优质、无公害、价格合理而享誉省内外。张掖市金融部门多年来大力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对于支持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解相关情况我们近期进行了相关调查。
一、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近年来,张掖市金融部门紧紧围绕张掖市建设现代农业大市的目标,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涉农信贷投放增速明显,至2014年6月末,全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358.12亿元,较同期增长39.31%,其中涉农贷款达到256.74亿元,占全市各项贷款总额的71.69%,涉农贷款较同期增长40.63%,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32个百分点;农村贷款231.51亿元,同比增速38.92%;农户贷款160.66亿元,增速34.78%,符合贷款条件的涉农经济体贷款满足率100%。二是农村支付体系日趋健全。截至2014年6月末,全市共有209家县域金融机构网点以间接参与者身份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占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量的93.30%,网点覆盖全部乡镇;全市特约商户达到7351户,布放POS机具7589台,ATM机具427台;全市银行卡累计发卡达384.56万张,新兴电子支付用户达101.97万。三是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作为全市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26.46万户农户建立了档案,农户建档率达到98.67%;评定信用农户24.12万户,占全部农户的89.95%,全辖贷款农户总数18.2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达到68.06%;评定信用村487个,占全部自然村的58.39%;评定信用乡镇29个,占全部乡镇的47.54%。
为有效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全市先后制定了《张掖市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实施意见》、《甘州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综合实验区创建工作推进方案》、《张掖市农村金融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张掖市三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试行)》等多个制度性文件。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围绕玉米制种、肉牛养殖和啤酒大麦等支柱产业,建立并实施了《玉米制种业金融服务方案》、《肉牛养殖业金融服务方案》、《啤酒大麦金融服务方案》、《甘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区金融服务方案》等特色化、专业化的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和方案。在做好制度建设的同时,重点强化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信贷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在现有涉农信贷品种的基础上,按照“围绕特色、一县一品”的创新要求,重点推出了“金果宝”、“多种经营共同联合体贷款”,“草原奖补金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蔬菜大棚及养殖场区产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信贷业务,有效满足了全市农村市场信贷新兴需求。二是强化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张掖市金融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意见》、《张掖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张掖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张掖市信用体系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等政策文件,形成了政府主导、金融部门推动、多部门参与的有效合作模式。三是积极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大力推广现代化支付系统应用,依托银行卡创新农村支付服务模式,初步探索出“银行卡+小额贷款+转账电话+农户”、“银行卡+龙头企业+农户”、“银行卡+惠农补贴+农户”、“银行卡+自助终端+农村用户”等多种非现金支付推广模式,实现了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办理金融业务,提高涉农产业在产、供、销环节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比例,走出了一条以产业链模式带动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的新途径。
二、当前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问题
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农业信贷需求存在矛盾。自去年以来,国家基于实施稳健政策考虑,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逐步从房地产、“两高一剩”等行业以及大企业、大项目中退出,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放在“扶农、扶小、扶贫、扶弱”领域,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实施宏观调控。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涉农金融主力军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如何兼顾支持涉农经济发展与执行国家总体宏观调控政策,就成为需要抉择的两难矛盾。
二是贷款额度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地区大额化资金需求。从张掖来看,农村地区50万元以下小额农户贷款需求基本不存在问题,贷款额度限制主要制约了一些种养大户两百万以上大额资金需求,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对农户贷款实行单户限额管理,农户单笔最大不超过200万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种养大户规模发展。从全市对种养殖大户的调查来看,信贷资金满足度率仅为50%左右。
三是贷款期限难以满足现代农业融资需求。部分金融机构仍然按照传统的春种秋收模式,农业贷款最长期限不超过1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虽然最多可以到两年,但出于风险防控,一般仍以1年期贷款为主。而特色集约化农业产业生产周期大都在3-5年左右,许多新型农牧业生产建设项目投资收回往往都在2-3年以上,而涉农金融机构出于防范贷款风险等因素考虑往往无法提供相应期限信贷品种。
四是农业保险缺失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张掖市目前的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以政府保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尚无商业性农业保险。种植业保险品种也只是马铃薯、玉米和设施大棚,其中马铃薯投保面积为40万亩,玉米面积为80万亩,养殖业仅有能繁母猪险和奶牛险,其中母猪投保55411头,奶牛、牦牛32839头,其他作物和养殖品种尚没有相应的险种。
三、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协调增加农业地区信贷规模
一是金融机构要强化与人民银行、各级政府部门沟通,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形成政府、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合力,主动反映问题和困难,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尽量争取追加合意贷款规模;二是定期向地方政府进行汇报,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指引更多的涉农企业和事业部门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户、结算,增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用资金。
(二)继续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步伐
一是创新信贷产品。大力发展农户、企业联保以及企业、合作社、农户间多种组合形式的多元联保贷款;探索发展订单,股权或收益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林地、土地、水域经营权、房产所有权等权利抵押贷款;推出简式快速贷款、自助循环贷款等新产品;二是创新担保方式。积极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加快推广“龙头企业+农户”的担保方式,探索成立政府主导的“三农”担保公司,对规模种养农户提供担保;
(三)积极加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力度
一是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引导省、市级担保公司拓展县域担保、再担保业务,依托市、县财政建立政府主导和社会资本参与下的多种形式县域担保公司,面向农户发展互助担保组织。二是完善中介及配套服务体系。推动建立以土地、山林、水域等承包经营权为对象的县、乡级产权评估、交易服务中心,进一步规范并降低中介服务收费标准;三是优化县域信用环境。将县域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对县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加大推进农业保险制度建设
同时应大力宣传,在农村地区普及农业保险意识,加强农村客户对农业保险重要性的认识,让更多的农业经济体参与到农业保险中来,切实改善生产环境。
一、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近年来,张掖市金融部门紧紧围绕张掖市建设现代农业大市的目标,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涉农信贷投放增速明显,至2014年6月末,全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358.12亿元,较同期增长39.31%,其中涉农贷款达到256.74亿元,占全市各项贷款总额的71.69%,涉农贷款较同期增长40.63%,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32个百分点;农村贷款231.51亿元,同比增速38.92%;农户贷款160.66亿元,增速34.78%,符合贷款条件的涉农经济体贷款满足率100%。二是农村支付体系日趋健全。截至2014年6月末,全市共有209家县域金融机构网点以间接参与者身份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占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量的93.30%,网点覆盖全部乡镇;全市特约商户达到7351户,布放POS机具7589台,ATM机具427台;全市银行卡累计发卡达384.56万张,新兴电子支付用户达101.97万。三是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作为全市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26.46万户农户建立了档案,农户建档率达到98.67%;评定信用农户24.12万户,占全部农户的89.95%,全辖贷款农户总数18.2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达到68.06%;评定信用村487个,占全部自然村的58.39%;评定信用乡镇29个,占全部乡镇的47.54%。
为有效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全市先后制定了《张掖市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实施意见》、《甘州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综合实验区创建工作推进方案》、《张掖市农村金融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张掖市三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试行)》等多个制度性文件。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围绕玉米制种、肉牛养殖和啤酒大麦等支柱产业,建立并实施了《玉米制种业金融服务方案》、《肉牛养殖业金融服务方案》、《啤酒大麦金融服务方案》、《甘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区金融服务方案》等特色化、专业化的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和方案。在做好制度建设的同时,重点强化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信贷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在现有涉农信贷品种的基础上,按照“围绕特色、一县一品”的创新要求,重点推出了“金果宝”、“多种经营共同联合体贷款”,“草原奖补金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蔬菜大棚及养殖场区产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信贷业务,有效满足了全市农村市场信贷新兴需求。二是强化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张掖市金融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意见》、《张掖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张掖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张掖市信用体系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等政策文件,形成了政府主导、金融部门推动、多部门参与的有效合作模式。三是积极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大力推广现代化支付系统应用,依托银行卡创新农村支付服务模式,初步探索出“银行卡+小额贷款+转账电话+农户”、“银行卡+龙头企业+农户”、“银行卡+惠农补贴+农户”、“银行卡+自助终端+农村用户”等多种非现金支付推广模式,实现了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办理金融业务,提高涉农产业在产、供、销环节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比例,走出了一条以产业链模式带动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的新途径。
二、当前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问题
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农业信贷需求存在矛盾。自去年以来,国家基于实施稳健政策考虑,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逐步从房地产、“两高一剩”等行业以及大企业、大项目中退出,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放在“扶农、扶小、扶贫、扶弱”领域,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实施宏观调控。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涉农金融主力军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如何兼顾支持涉农经济发展与执行国家总体宏观调控政策,就成为需要抉择的两难矛盾。
二是贷款额度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地区大额化资金需求。从张掖来看,农村地区50万元以下小额农户贷款需求基本不存在问题,贷款额度限制主要制约了一些种养大户两百万以上大额资金需求,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对农户贷款实行单户限额管理,农户单笔最大不超过200万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种养大户规模发展。从全市对种养殖大户的调查来看,信贷资金满足度率仅为50%左右。
三是贷款期限难以满足现代农业融资需求。部分金融机构仍然按照传统的春种秋收模式,农业贷款最长期限不超过1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虽然最多可以到两年,但出于风险防控,一般仍以1年期贷款为主。而特色集约化农业产业生产周期大都在3-5年左右,许多新型农牧业生产建设项目投资收回往往都在2-3年以上,而涉农金融机构出于防范贷款风险等因素考虑往往无法提供相应期限信贷品种。
四是农业保险缺失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张掖市目前的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以政府保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尚无商业性农业保险。种植业保险品种也只是马铃薯、玉米和设施大棚,其中马铃薯投保面积为40万亩,玉米面积为80万亩,养殖业仅有能繁母猪险和奶牛险,其中母猪投保55411头,奶牛、牦牛32839头,其他作物和养殖品种尚没有相应的险种。
三、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协调增加农业地区信贷规模
一是金融机构要强化与人民银行、各级政府部门沟通,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形成政府、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合力,主动反映问题和困难,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尽量争取追加合意贷款规模;二是定期向地方政府进行汇报,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指引更多的涉农企业和事业部门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户、结算,增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用资金。
(二)继续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步伐
一是创新信贷产品。大力发展农户、企业联保以及企业、合作社、农户间多种组合形式的多元联保贷款;探索发展订单,股权或收益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林地、土地、水域经营权、房产所有权等权利抵押贷款;推出简式快速贷款、自助循环贷款等新产品;二是创新担保方式。积极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加快推广“龙头企业+农户”的担保方式,探索成立政府主导的“三农”担保公司,对规模种养农户提供担保;
(三)积极加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力度
一是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引导省、市级担保公司拓展县域担保、再担保业务,依托市、县财政建立政府主导和社会资本参与下的多种形式县域担保公司,面向农户发展互助担保组织。二是完善中介及配套服务体系。推动建立以土地、山林、水域等承包经营权为对象的县、乡级产权评估、交易服务中心,进一步规范并降低中介服务收费标准;三是优化县域信用环境。将县域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对县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加大推进农业保险制度建设
同时应大力宣传,在农村地区普及农业保险意识,加强农村客户对农业保险重要性的认识,让更多的农业经济体参与到农业保险中来,切实改善生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