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传说有种软件能预测自杀,而富士康秘密引进了这个软件……自杀真的能预测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李献云医生。
“预测自杀的软件?我从没听说过。自杀很难预测。只能说,可以对个体做一个综合评估,通过结果分析来了解个体的自杀倾向的严重度。而个体会不会自杀、什么时候自杀,在目前没有任何方法能精准预测,而且,我相信短时间内也不会有。”李献云这样说。
无效的心理千预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成立于2002年,是国内首家从事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的专业机构。该中心成立之初,就发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当求助者打进热线时,工作人员无法用现成的测试量表判断求助者的心理状况,这样,那些产生了自杀意念的求助者就无法得到及时的心理干预。
当时,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Beck自杀意念量表》,但这份量表是直接针对个体自杀态度的评估,问题都是围绕个体关于生命和死亡想法的,比如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希望活下去的程度如何”,选择答案为“中等到强烈”、“弱”、“没有活着的欲望”;第二个问题是,“你希望死去的程度如何”,选择答案是“没有死去的欲望”、“弱”、“中等到强烈”……这样的问题显然很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国人含蓄的思维习惯导致大家被直接问到关于生和死的问题时,都态度模糊;并且,对很多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求助者来说,“欲望”、“中等到强烈”等词汇的所指模糊,不容易理解,即使大家愿意回答,答案也很不准确。
中国谈用怎样的问卷
国外的自杀态度量表不能直接引用,那么国内的呢?国内当时已有的自杀态度量表的评估重点为安乐死,北京心埋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通过调查发现,这样的评估方式也非常不全面,因为自杀态度和自杀危险性是两个概念。
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设计一份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适合群众的问卷,2003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参考能够检索到的国外自杀态度量表,并经过三次大样本的量表调查预实验,他们制定了“自杀危险性评估问卷”。
这套问卷有两个最大的特点:第一,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是直接针对自杀意念的评估相比,“自杀危险性评估问卷”评估了个体抑郁程度、痛苦感受,以及这些情绪的影响度、个体的创伤经历(包括个体熟识的人中是否有自杀的人),这样,能相对准确和全面地评估自杀的相关危险因素。第二,该问卷使用了大量符合群众思维习惯的口语化、直观化表述。比如,关于抑郁度的评估部分,第一个问题是“你最近是否忧郁或情绪低落”,但接下来又用了几个将“忧郁”更加形象化的描述来表达:最近你是否经常闷闷不乐、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独自流泪、边说边哭……这样,很容易理解。
用谈话来引导求助者面对困难
从2003年底开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就一直在热线中使用这套问卷,当求助者表现出自杀意念时,接线员就会在谈话中巧妙地引入问卷。
这是和很多人以为的通过填写问卷调查、做测试题来进行心理测验所不同的评估方式,“很多精神科的检查和评估都是以谈话的方式来进行的,尽力与被测试者建立信任关系,从而了解他/她内心真实的想法和精神状况”。李献云医生告诉记者。
但即使个体在这套问卷中被评估出来自杀危险性较高,也不代表他就一定会自杀,“自杀是由综合因素引起的,并且具有突发性。比如一个被确诊的抑郁症患者,如果没有受到外部挫折,他也可能直到自然死亡也不会自杀。”
既然自杀预测难度大,那么,自杀干预又怎么进行呢?
李献云基于自己多年的研究和临床经验认为:“中国绝大多数自杀者都是因为自己认为眼前的难题解决不了或者认为自杀是摆脱目前困境的唯一方法,而不是出于真正的绝望。那么,中国的自杀干预就不能像西方那样,重点放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上,更多地应该关注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求助者看到自己所面临的难题的真面目,然后引导求助者自己去面对困难,找出解决的办法;并通过其自身经历,重塑他对挫折和逆境的看法,提高他对挫折的承受力、自我修复的能力、处理问题的技巧,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
预防自杀 各国花样百出
日本:镜子、蓝光齐上阵
日本一些车站上纷纷安装了镜子,让企图卧轨自杀的人在自杀前再看一看自己的脸,意识到死亡的恐惧,从而打肖自杀念头。东京重要的交通线路山手线的20个地铁站安装了蓝色发光二极管。据称,蓝色灯光可以使人保持镇定,打消自杀念头。
印重:让农昂出演肥皂剧
印度政府除了给农民提供补贴之外,还通过让农民出演肥皂剧的方式“开导”他们。在剧里农民是真正的主角,也是全剧的中心线索。剧情主要是教育农民培养多种思维,让他们了解到补贴、贷款等方式都能解决生活困难,并教他们如何应对不尽如人意的事件。
韩国:体验假死 好好活着
韩国推出了体验假死的预防举措:在穿上“寿衣”、拍完。遗照”、写完遗嘱后,捧着自己的“遗照”,走进阴暗的“死亡体验室”,里面摆放着空棺材。在布满鲜花、摆着“遗照”的祭坛前宣读遗嘱,然后躺进棺材。工作人员盖上棺盖,钉上钉子,撒上泥土,让学员在棺材里躺5分钟。有人回忆说:“他们钉钉子和撒泥土的时候,我感觉我好像真的死了。现在已经历过死亡,我决定要好好过日子。
澳大利亚:保持联络
2008年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世界卫生组织通报》发表的一项研究称,最省钱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和有自杀企图的人保持频繁的联络。
“预测自杀的软件?我从没听说过。自杀很难预测。只能说,可以对个体做一个综合评估,通过结果分析来了解个体的自杀倾向的严重度。而个体会不会自杀、什么时候自杀,在目前没有任何方法能精准预测,而且,我相信短时间内也不会有。”李献云这样说。
无效的心理千预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成立于2002年,是国内首家从事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的专业机构。该中心成立之初,就发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当求助者打进热线时,工作人员无法用现成的测试量表判断求助者的心理状况,这样,那些产生了自杀意念的求助者就无法得到及时的心理干预。
当时,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Beck自杀意念量表》,但这份量表是直接针对个体自杀态度的评估,问题都是围绕个体关于生命和死亡想法的,比如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希望活下去的程度如何”,选择答案为“中等到强烈”、“弱”、“没有活着的欲望”;第二个问题是,“你希望死去的程度如何”,选择答案是“没有死去的欲望”、“弱”、“中等到强烈”……这样的问题显然很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国人含蓄的思维习惯导致大家被直接问到关于生和死的问题时,都态度模糊;并且,对很多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求助者来说,“欲望”、“中等到强烈”等词汇的所指模糊,不容易理解,即使大家愿意回答,答案也很不准确。
中国谈用怎样的问卷
国外的自杀态度量表不能直接引用,那么国内的呢?国内当时已有的自杀态度量表的评估重点为安乐死,北京心埋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通过调查发现,这样的评估方式也非常不全面,因为自杀态度和自杀危险性是两个概念。
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设计一份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适合群众的问卷,2003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参考能够检索到的国外自杀态度量表,并经过三次大样本的量表调查预实验,他们制定了“自杀危险性评估问卷”。
这套问卷有两个最大的特点:第一,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是直接针对自杀意念的评估相比,“自杀危险性评估问卷”评估了个体抑郁程度、痛苦感受,以及这些情绪的影响度、个体的创伤经历(包括个体熟识的人中是否有自杀的人),这样,能相对准确和全面地评估自杀的相关危险因素。第二,该问卷使用了大量符合群众思维习惯的口语化、直观化表述。比如,关于抑郁度的评估部分,第一个问题是“你最近是否忧郁或情绪低落”,但接下来又用了几个将“忧郁”更加形象化的描述来表达:最近你是否经常闷闷不乐、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独自流泪、边说边哭……这样,很容易理解。
用谈话来引导求助者面对困难
从2003年底开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就一直在热线中使用这套问卷,当求助者表现出自杀意念时,接线员就会在谈话中巧妙地引入问卷。
这是和很多人以为的通过填写问卷调查、做测试题来进行心理测验所不同的评估方式,“很多精神科的检查和评估都是以谈话的方式来进行的,尽力与被测试者建立信任关系,从而了解他/她内心真实的想法和精神状况”。李献云医生告诉记者。
但即使个体在这套问卷中被评估出来自杀危险性较高,也不代表他就一定会自杀,“自杀是由综合因素引起的,并且具有突发性。比如一个被确诊的抑郁症患者,如果没有受到外部挫折,他也可能直到自然死亡也不会自杀。”
既然自杀预测难度大,那么,自杀干预又怎么进行呢?
李献云基于自己多年的研究和临床经验认为:“中国绝大多数自杀者都是因为自己认为眼前的难题解决不了或者认为自杀是摆脱目前困境的唯一方法,而不是出于真正的绝望。那么,中国的自杀干预就不能像西方那样,重点放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上,更多地应该关注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求助者看到自己所面临的难题的真面目,然后引导求助者自己去面对困难,找出解决的办法;并通过其自身经历,重塑他对挫折和逆境的看法,提高他对挫折的承受力、自我修复的能力、处理问题的技巧,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
预防自杀 各国花样百出
日本:镜子、蓝光齐上阵
日本一些车站上纷纷安装了镜子,让企图卧轨自杀的人在自杀前再看一看自己的脸,意识到死亡的恐惧,从而打肖自杀念头。东京重要的交通线路山手线的20个地铁站安装了蓝色发光二极管。据称,蓝色灯光可以使人保持镇定,打消自杀念头。
印重:让农昂出演肥皂剧
印度政府除了给农民提供补贴之外,还通过让农民出演肥皂剧的方式“开导”他们。在剧里农民是真正的主角,也是全剧的中心线索。剧情主要是教育农民培养多种思维,让他们了解到补贴、贷款等方式都能解决生活困难,并教他们如何应对不尽如人意的事件。
韩国:体验假死 好好活着
韩国推出了体验假死的预防举措:在穿上“寿衣”、拍完。遗照”、写完遗嘱后,捧着自己的“遗照”,走进阴暗的“死亡体验室”,里面摆放着空棺材。在布满鲜花、摆着“遗照”的祭坛前宣读遗嘱,然后躺进棺材。工作人员盖上棺盖,钉上钉子,撒上泥土,让学员在棺材里躺5分钟。有人回忆说:“他们钉钉子和撒泥土的时候,我感觉我好像真的死了。现在已经历过死亡,我决定要好好过日子。
澳大利亚:保持联络
2008年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世界卫生组织通报》发表的一项研究称,最省钱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和有自杀企图的人保持频繁的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