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8月的贸易顺差为200.3亿美元,较7月的287亿美元有所下降。明出口较去年同期增长34.4%,而进口则增长了35.2%。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体还是顺差,但进口增长的幅度超过出口。进口多于出口,未来中国的国际贸易是否还能保持平衡?这种发展趋势引起一些人的担心。然而,扩大进口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利益的。
进口国在国际贸易中获益最大
从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后,古典经济学家们大量地论证了国际贸易对促进经济的好处,特别是亚当·斯密、穆勒、李嘉图等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都论证过,国际贸易的好处主要在于进口国一方,因为它们可以通过进口得到稀缺的物品。如果没有国际贸易,这些国家若要获得这些产品,不是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就是根本得不到。国家之所以还需维持进出口平衡,是因为如果不出口就换不回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稀缺物品的货币。因此,古典经济学认为,出口是为了满足进口的需要。
时过境迁,如今的国际贸易已经不用金银等贵金属作为交换的基础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发行的货币就是“硬通货”,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买东西。当然,这些发行“硬通货”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过去都是世界主要的工业生产国,有良好的信贷纪录和信誉。它们发行的货币之所以被别人接受,还是因为使用范围广泛,交易方便,还可以用来投资保值……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拥有一项巨大的优势,就是它们不需要靠出口换回购买力,只需要发行货币就可以买到廉价的进口产品,很有点像中国俗话说的“天上掉馅饼”。因此,发行硬通货的国家不怕贸易赤字。
然而,凡事皆有个度,如果过了度,就会出现“物极必反”的现象。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后,政府赤字迅速增加。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美元随即发生危机,“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这次从发达国家核心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再次暴露出了发达国家的弱点,债务太大,欠债消费过了度。美元最开始贬值,但随后因希腊爆发了债务危机,欧元也跟着受到影响,人们开始怀疑欧元区债务的可持续性。接着,日本债务也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果人们怀疑发达国家的偿债能力,这些国家就无法再靠发钞票来进口物美价廉的外国产品了。
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困境
随着发达国家的债务增长,它们发行的货币价值受到质疑,它们靠借债来消费的能力大大减少。但是,发达国家的货币贬值,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发展迅速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是场更大的灾难。
新兴市场国家是所谓“后发展国家”,它们还未掌握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自己发行的货币又不能在国际市场上换回急需的产品,它们需要拿硬通货来进口急需的机器设备。因此,新兴市场国家都面临着要扩大出口,以换回更多硬通货,以购买更多技术产品的局面。这也就是为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一直强调“出口换汇”的重要性,能够出口的企业就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
从纯粹的理论角度说,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只要满足它几个月、最多一年的进口需求。但从亚洲危机以后,增加外汇储备似乎又有了一个新的理由。那就是外汇储备是一个防火墙,多一点外汇储备可以更从容地对付货币投机。因此,除了资源出口国外,一些亚洲的新兴工业国的外汇储备也增长迅速。
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都采取了特别宽松的货币政策,名义利率几乎为零,而实际利率已经为负。这时候,各种国库券的利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美国10年期的国库券利息才2%多一点,根本抵不上通货膨胀的奔跑速度。从这一角度看,新兴工业国手里握有的外汇储备是在不断缩水的。而且,随着这些硬通货的贬值,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缩水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人们这时才意识到,外汇储备虽然重要,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浪费。外汇储备太多,就成了“烫手的山芋”。
要避免掉进贸易失衡的陷阱
中国掌握着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而且又面临着外汇贬值,储备缩水的困境,因而在外汇贬值之前把它花掉一些未必是坏事。因此,最近一些年来,中国政府也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到外边去投资,去做生意,用掉一些外汇。另一方面,扩大进口。增加一些中国经济和中国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花掉一些外汇,这也是件好事。
然而,花外汇也有个可持续的问题。比如,在海外投资,购买资源,收购一些油田、矿山的开采权。这对中国这种发展迅速的经济体来说,肯定是有益处的,因为未来市场的需求很大,现在投资未来应有更大的收益。但是,也要防止投资的宏观风险。比如,绝大多数资源期货都是以美元计价的,一旦以美元计价的证券等“货币资产”价格上扬,美元就会重新坚挺,资源价格就会下跌。在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石油价格暴涨。许多发展中国家趁美元利率低的机会,借了美元来开发石油。结果上世纪80年代初美联储曾大幅提升利率,以对付通货膨胀,美元证券价格上涨,石油等资源的价格迅速下跌,借了美元来开发石油的这些国家便掉入了债务陷阱。同样的问题,未来也可能发生,中国走出去的企业一定要注意这种宏观风险,观察美国货币政策的走向。
再比如,在1997年亚洲危机之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都曾经历过许多年的经济繁荣,这些国家也是出口顺差国,靠着向欧美市场出口制成品发展了起来。结果,觉得兜里钱多起来的东南亚国家消费者就开始大把大把地花钱,买各种奢侈品,当然都是进口的。以至于像泰国这样的国家,很快就从贸易顺差国变成了逆差国。而且,这些国家还开放了资本市场,外国资本可以随意进入又随意出去。这时,贸易逆差就很容易成为货币投机的理由。于是,捍卫汇率又成为这些国家不得不对付的难题。最后,当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崩溃后,这些国家从货币危机又转为了金融危机,因为随着货币贬值,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资产也大幅贬值,最后就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东南亚国家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
中国的进口不断扩大,特别是从亚洲其他国家的进口在继续扩大。这种趋势有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因为只有当中国相对某些国家出现贸易逆差时,这些国家才有可能持有中国的货币。当然,这还取决于我们是否决定让双边的贸易用本国货币结算。在美欧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恢复乏力,经济增长有可能长期低迷时,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贸易政策。我们不时在谈亚洲经济与美国经济脱钩的事,但亚洲的生产转移始终以美欧为最终市场,这会使我们一直受到外汇储备的困扰。我们需要培育亚洲市场,让亚洲的发展瞄准改善亚洲人民的生活这一目标。如此,亚洲的发展才会更健康,中国的发展才会有更广泛的地区基础。
进口国在国际贸易中获益最大
从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后,古典经济学家们大量地论证了国际贸易对促进经济的好处,特别是亚当·斯密、穆勒、李嘉图等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都论证过,国际贸易的好处主要在于进口国一方,因为它们可以通过进口得到稀缺的物品。如果没有国际贸易,这些国家若要获得这些产品,不是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就是根本得不到。国家之所以还需维持进出口平衡,是因为如果不出口就换不回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稀缺物品的货币。因此,古典经济学认为,出口是为了满足进口的需要。
时过境迁,如今的国际贸易已经不用金银等贵金属作为交换的基础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发行的货币就是“硬通货”,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买东西。当然,这些发行“硬通货”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过去都是世界主要的工业生产国,有良好的信贷纪录和信誉。它们发行的货币之所以被别人接受,还是因为使用范围广泛,交易方便,还可以用来投资保值……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拥有一项巨大的优势,就是它们不需要靠出口换回购买力,只需要发行货币就可以买到廉价的进口产品,很有点像中国俗话说的“天上掉馅饼”。因此,发行硬通货的国家不怕贸易赤字。
然而,凡事皆有个度,如果过了度,就会出现“物极必反”的现象。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后,政府赤字迅速增加。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美元随即发生危机,“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这次从发达国家核心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再次暴露出了发达国家的弱点,债务太大,欠债消费过了度。美元最开始贬值,但随后因希腊爆发了债务危机,欧元也跟着受到影响,人们开始怀疑欧元区债务的可持续性。接着,日本债务也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果人们怀疑发达国家的偿债能力,这些国家就无法再靠发钞票来进口物美价廉的外国产品了。
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困境
随着发达国家的债务增长,它们发行的货币价值受到质疑,它们靠借债来消费的能力大大减少。但是,发达国家的货币贬值,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发展迅速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是场更大的灾难。
新兴市场国家是所谓“后发展国家”,它们还未掌握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自己发行的货币又不能在国际市场上换回急需的产品,它们需要拿硬通货来进口急需的机器设备。因此,新兴市场国家都面临着要扩大出口,以换回更多硬通货,以购买更多技术产品的局面。这也就是为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一直强调“出口换汇”的重要性,能够出口的企业就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
从纯粹的理论角度说,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只要满足它几个月、最多一年的进口需求。但从亚洲危机以后,增加外汇储备似乎又有了一个新的理由。那就是外汇储备是一个防火墙,多一点外汇储备可以更从容地对付货币投机。因此,除了资源出口国外,一些亚洲的新兴工业国的外汇储备也增长迅速。
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都采取了特别宽松的货币政策,名义利率几乎为零,而实际利率已经为负。这时候,各种国库券的利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美国10年期的国库券利息才2%多一点,根本抵不上通货膨胀的奔跑速度。从这一角度看,新兴工业国手里握有的外汇储备是在不断缩水的。而且,随着这些硬通货的贬值,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缩水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人们这时才意识到,外汇储备虽然重要,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浪费。外汇储备太多,就成了“烫手的山芋”。
要避免掉进贸易失衡的陷阱
中国掌握着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而且又面临着外汇贬值,储备缩水的困境,因而在外汇贬值之前把它花掉一些未必是坏事。因此,最近一些年来,中国政府也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到外边去投资,去做生意,用掉一些外汇。另一方面,扩大进口。增加一些中国经济和中国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花掉一些外汇,这也是件好事。
然而,花外汇也有个可持续的问题。比如,在海外投资,购买资源,收购一些油田、矿山的开采权。这对中国这种发展迅速的经济体来说,肯定是有益处的,因为未来市场的需求很大,现在投资未来应有更大的收益。但是,也要防止投资的宏观风险。比如,绝大多数资源期货都是以美元计价的,一旦以美元计价的证券等“货币资产”价格上扬,美元就会重新坚挺,资源价格就会下跌。在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石油价格暴涨。许多发展中国家趁美元利率低的机会,借了美元来开发石油。结果上世纪80年代初美联储曾大幅提升利率,以对付通货膨胀,美元证券价格上涨,石油等资源的价格迅速下跌,借了美元来开发石油的这些国家便掉入了债务陷阱。同样的问题,未来也可能发生,中国走出去的企业一定要注意这种宏观风险,观察美国货币政策的走向。
再比如,在1997年亚洲危机之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都曾经历过许多年的经济繁荣,这些国家也是出口顺差国,靠着向欧美市场出口制成品发展了起来。结果,觉得兜里钱多起来的东南亚国家消费者就开始大把大把地花钱,买各种奢侈品,当然都是进口的。以至于像泰国这样的国家,很快就从贸易顺差国变成了逆差国。而且,这些国家还开放了资本市场,外国资本可以随意进入又随意出去。这时,贸易逆差就很容易成为货币投机的理由。于是,捍卫汇率又成为这些国家不得不对付的难题。最后,当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崩溃后,这些国家从货币危机又转为了金融危机,因为随着货币贬值,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资产也大幅贬值,最后就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东南亚国家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
中国的进口不断扩大,特别是从亚洲其他国家的进口在继续扩大。这种趋势有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因为只有当中国相对某些国家出现贸易逆差时,这些国家才有可能持有中国的货币。当然,这还取决于我们是否决定让双边的贸易用本国货币结算。在美欧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恢复乏力,经济增长有可能长期低迷时,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贸易政策。我们不时在谈亚洲经济与美国经济脱钩的事,但亚洲的生产转移始终以美欧为最终市场,这会使我们一直受到外汇储备的困扰。我们需要培育亚洲市场,让亚洲的发展瞄准改善亚洲人民的生活这一目标。如此,亚洲的发展才会更健康,中国的发展才会有更广泛的地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