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各个美院的学生能通过参加“学院本色”这个展览互相加个微信,彼此成为好朋友,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马璐
马璐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
采访时间/ 9月15日
采访地点/费家村马璐工作室
新学期伊始,前来报到的学生和家长把中央美术学院的校园围得水泄不通。与此同时,在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馆里,“学院本色——美院在校生创作展”的评选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发起,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四所美术院校共同参与,旨在展示学生在校期间毕业创作以外的习作。以据马璐介绍,这个展览早在年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策划了,初衷就是增进学院之间的教学与交流,却正巧赶到了9月份新生入学的时候开幕,不经意间,倒像是为欢迎新生准备的一份礼物。
“我们之前设计的是每个人两米的展线,但征集上来的作品比预想的多,展出作品183件(套),获奖作品41件(套)。所以又开辟了美术馆之外的地下展厅和主教学楼展场。”作为本次主题“现实与梦想”的策划者,马璐笑着说,“这是个好事情,最怕的是发起一个展览没人理会。”相比“千里之行”这种老牌的毕业展,作为第一次举办的“学院本色——美院在校生创作展”确实还在尝试和摸索中:评奖的时间略显仓促、审核的标准也有待完善、参与的院校还较为有限等等,但是各大美术学院学生的积极参与还是让马璐感到这个展览对于想要展示自己的优秀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革新的可能性。“正是因为没有建立真正理想的评选模式,下次可以试试让学生们做评委,看一看师生之间评价作品的标准差异,应该很有趣。”
学院办展览总是要与教学展示挂钩,这也是学院本色的题中之义。所以,也经常被批判其保守与腐朽,缺少活力。而在马璐看来,“学院本色”这个展览还是真正地反映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首先,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学生们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呈现出面貌的趋同,但即便如此,还是能从作品中看出当今各大美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展览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央美比较注重传统教学,在学生入学之初用大量的时间和课程训练基本的造型技能;川美教学的思路比较活,是先让学生做创作,再针对学生在创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予以指导;国美的学生作品中的情境感很强,好像是受到了江南美景入画的影响;清美的造型部还非常年轻,在教学方面有着不拘一格的多样性。”其次,通过优秀作品的评选可以发现美术学院教师还是在认知上进行着自我更新的。“这次教师们评选优秀作品不再平衡画种之间的比重了,用新材料、新创意的作品获得了评委们的青睐,这是学院的进步。”另外,通过作品的评选,也让学院反思自身的不足:如何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寻找创作面貌,而不是被动地灌输技法。“获得本次展览创新奖的同学让我印象挺深刻的,不论是从造型语言还是对艺术本体的讨论都是让人眼前一亮的。”而面对首次展览造型艺术金奖空缺的遗憾,马璐的回答是:“宁缺毋滥,也保留一份期待吧。”设置奖项固然是对青年人的一个鼓励,但他更希望“学院本色”能建立一个学院之间的交流渠道。马璐的想法很实在:只要有国立书画等赞助人的支持,就坚持把这个展览做成一个“常态展”。“如果各个美院的学生能通过参加‘学院本色’这个展览互相加个微信,彼此成为好朋友,我们的目也就达到了。毕竟作为老师,这是我们能为学生做的。”
依托学院的基础,为学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还是能在谈话中感觉到马璐在筹划展览时的种种压力:利用好手中的资金,不能辜负赞助人的期望;既要坚持公平公正的评选又要兼顾兄弟院校参与性;如何把这样一个展览有效地推进下去等等。望了望堆在他画室那好几幅未完成的油画作品,马璐苦笑现在做个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是太有限了,这个展览结束后,他又要重新整理教学思路了。
伴随着“学院本色”展览的开幕,当天下午还举行了一个小型研讨会。由于是向学生公开征集的话题,自然是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如:文艺应否有主流?今天当代艺术的主流是什么?毕业创作和非毕业创作的关系?学院是中心还是边缘?何为学院本色?学生们的发言也给了包括马璐在内的很多美院老师以启发。
“主流”“中心”“本色”虽然听上去都是很大的问题,但是借由这些问题讨论开来,学院的老师才真正听到了问题背后学生的困惑和心声。有人觉得学院很腐朽,不能提供个性成长所需的营养,有人又觉得学院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教育场所,自然有学院人值得坚守的精神内涵。有人认为何为主流的问题很无聊,也有人认为应该把文艺的主流看作是社会各个领域博弈的结果。为了能够听到更多年轻人的想法,马璐在会场上基本上是笑而不语。在采访时,他说:“学生们的讨论很有趣,看上去你一言我一语,针锋相对,但正是这样的研讨会让我真正感到了我们回到了以讨论交流为根本的学院精神。因为其实学院最早是学园,那里恰恰是讨论各种哲学问题的地方。只是在古希腊的时候,还很难以想象艺术可以在学院里有一席之地。”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最早公派留德的艺术家,马璐显然更能体会交流对于青年学生开阔眼界的意义,所以他也计划明年的展览中会有法国艺术院校参与进来,如此一来,这项展览就有了进一步提升的可能。
希望一个展览及其讨论能够回答学院本色是什么,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在奖项和展览如此繁多的今天,四大美院一起办一个展览,以奖项来论高低也并不是终极目标。对马璐以及美院的老师们来说,工作做了这么多,背后“以茶论道,以展会友”的良苦用心也只能希望学生们在日后慢慢品出其中的真意了。
——马璐
马璐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
采访时间/ 9月15日
采访地点/费家村马璐工作室
新学期伊始,前来报到的学生和家长把中央美术学院的校园围得水泄不通。与此同时,在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馆里,“学院本色——美院在校生创作展”的评选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发起,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四所美术院校共同参与,旨在展示学生在校期间毕业创作以外的习作。以据马璐介绍,这个展览早在年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策划了,初衷就是增进学院之间的教学与交流,却正巧赶到了9月份新生入学的时候开幕,不经意间,倒像是为欢迎新生准备的一份礼物。
“我们之前设计的是每个人两米的展线,但征集上来的作品比预想的多,展出作品183件(套),获奖作品41件(套)。所以又开辟了美术馆之外的地下展厅和主教学楼展场。”作为本次主题“现实与梦想”的策划者,马璐笑着说,“这是个好事情,最怕的是发起一个展览没人理会。”相比“千里之行”这种老牌的毕业展,作为第一次举办的“学院本色——美院在校生创作展”确实还在尝试和摸索中:评奖的时间略显仓促、审核的标准也有待完善、参与的院校还较为有限等等,但是各大美术学院学生的积极参与还是让马璐感到这个展览对于想要展示自己的优秀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革新的可能性。“正是因为没有建立真正理想的评选模式,下次可以试试让学生们做评委,看一看师生之间评价作品的标准差异,应该很有趣。”
学院办展览总是要与教学展示挂钩,这也是学院本色的题中之义。所以,也经常被批判其保守与腐朽,缺少活力。而在马璐看来,“学院本色”这个展览还是真正地反映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首先,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学生们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呈现出面貌的趋同,但即便如此,还是能从作品中看出当今各大美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展览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央美比较注重传统教学,在学生入学之初用大量的时间和课程训练基本的造型技能;川美教学的思路比较活,是先让学生做创作,再针对学生在创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予以指导;国美的学生作品中的情境感很强,好像是受到了江南美景入画的影响;清美的造型部还非常年轻,在教学方面有着不拘一格的多样性。”其次,通过优秀作品的评选可以发现美术学院教师还是在认知上进行着自我更新的。“这次教师们评选优秀作品不再平衡画种之间的比重了,用新材料、新创意的作品获得了评委们的青睐,这是学院的进步。”另外,通过作品的评选,也让学院反思自身的不足:如何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寻找创作面貌,而不是被动地灌输技法。“获得本次展览创新奖的同学让我印象挺深刻的,不论是从造型语言还是对艺术本体的讨论都是让人眼前一亮的。”而面对首次展览造型艺术金奖空缺的遗憾,马璐的回答是:“宁缺毋滥,也保留一份期待吧。”设置奖项固然是对青年人的一个鼓励,但他更希望“学院本色”能建立一个学院之间的交流渠道。马璐的想法很实在:只要有国立书画等赞助人的支持,就坚持把这个展览做成一个“常态展”。“如果各个美院的学生能通过参加‘学院本色’这个展览互相加个微信,彼此成为好朋友,我们的目也就达到了。毕竟作为老师,这是我们能为学生做的。”
依托学院的基础,为学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还是能在谈话中感觉到马璐在筹划展览时的种种压力:利用好手中的资金,不能辜负赞助人的期望;既要坚持公平公正的评选又要兼顾兄弟院校参与性;如何把这样一个展览有效地推进下去等等。望了望堆在他画室那好几幅未完成的油画作品,马璐苦笑现在做个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是太有限了,这个展览结束后,他又要重新整理教学思路了。
伴随着“学院本色”展览的开幕,当天下午还举行了一个小型研讨会。由于是向学生公开征集的话题,自然是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如:文艺应否有主流?今天当代艺术的主流是什么?毕业创作和非毕业创作的关系?学院是中心还是边缘?何为学院本色?学生们的发言也给了包括马璐在内的很多美院老师以启发。
“主流”“中心”“本色”虽然听上去都是很大的问题,但是借由这些问题讨论开来,学院的老师才真正听到了问题背后学生的困惑和心声。有人觉得学院很腐朽,不能提供个性成长所需的营养,有人又觉得学院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教育场所,自然有学院人值得坚守的精神内涵。有人认为何为主流的问题很无聊,也有人认为应该把文艺的主流看作是社会各个领域博弈的结果。为了能够听到更多年轻人的想法,马璐在会场上基本上是笑而不语。在采访时,他说:“学生们的讨论很有趣,看上去你一言我一语,针锋相对,但正是这样的研讨会让我真正感到了我们回到了以讨论交流为根本的学院精神。因为其实学院最早是学园,那里恰恰是讨论各种哲学问题的地方。只是在古希腊的时候,还很难以想象艺术可以在学院里有一席之地。”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最早公派留德的艺术家,马璐显然更能体会交流对于青年学生开阔眼界的意义,所以他也计划明年的展览中会有法国艺术院校参与进来,如此一来,这项展览就有了进一步提升的可能。
希望一个展览及其讨论能够回答学院本色是什么,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在奖项和展览如此繁多的今天,四大美院一起办一个展览,以奖项来论高低也并不是终极目标。对马璐以及美院的老师们来说,工作做了这么多,背后“以茶论道,以展会友”的良苦用心也只能希望学生们在日后慢慢品出其中的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