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激光点云、摄影测量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筑文化遗产的三维模型获取更加便捷.然而,遗产建筑复杂的形态和非均质的特征与建筑信息模型(BIM)标准化程序相冲突,导致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的研究仍不广泛,系统梳理BIM+建筑文化遗产研究十分必要.文章首先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梳理HBIM研究脉络、研究主题演化和案例的空间分布;其次从HBIM三维模型采集、HBIM与GIS集成、HBIM与虚拟场景生成三个方面展开评述;最后结合建筑遗产保护精细化管理趋势,指出四个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①基于HBIM的使用者行
【机 构】
: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激光点云、摄影测量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筑文化遗产的三维模型获取更加便捷.然而,遗产建筑复杂的形态和非均质的特征与建筑信息模型(BIM)标准化程序相冲突,导致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的研究仍不广泛,系统梳理BIM+建筑文化遗产研究十分必要.文章首先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梳理HBIM研究脉络、研究主题演化和案例的空间分布;其次从HBIM三维模型采集、HBIM与GIS集成、HBIM与虚拟场景生成三个方面展开评述;最后结合建筑遗产保护精细化管理趋势,指出四个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①基于HBIM的使用者行为分析;②基于HBIM的建筑环境变化监测、环境分析和模拟;③基于HBIM的工程施工管理;④基于HBIM的运营和智慧博物馆.以期为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高度普及,大数据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城市轨道交通应用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存储和分析,并充分发挥这些海量数据的价值,越来越成为一个难题,人们需要新的技术思想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系统阐述了轨道交通领域中大数据技术手段的研究现状,同时分别从可视化分析法和影响分析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轨道交通大数据在数据获取和共享等方面值得注意的问题,并就新旧技术方法融合进行了展望.希望本研究对未来轨道交通大数据应用优化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设计早已不是单纯的设计手法和形式美学的运用,东西方的建筑文化在融入的过程中相互碰撞,愈加明显的文化内容渗透到东西方建筑师的设计中.本文通过两种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先锋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和藤本壮介的对比,结合二人的建筑观念、设计方法及各自的建筑作品,探讨东西方建筑师和东西方建筑文化背后的差异性,对中国当代建筑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建筑如何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研究表明,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这种差异性来源于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哲
本文以某高层框架结构的工程实例为基础,通过只改变该建筑平面的长度,利用结构计算软件PKPM,分别计算长宽比为2倍、3倍、4倍、5倍、6倍时,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最大的楼层剪力及刚度、结构位移比、位移角的结果,并依据此结果得出长、宽两方向曲线的走势、量值的大小、增长的幅度及增长率等方面的数据,结合规范、计算公式及构件弯扭承载的规律,对长宽比成倍增长的此类建筑体型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得出随着长宽比成倍增长,结构长、宽两方向耗能、延性、刚度退化及强度等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各计算结果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间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经济增长对物质水平的改善是显性的,因此,人们对所处环境的个性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与环境相关的产业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如环境设计,以及由环境设计延伸出的软装饰设计.这是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人们对室内环境的氛围、功能、舒适度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所以,环境设计专业中的软装饰设计就应运而生,软装饰设计作为环境设计中的新兴课程,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在当前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结合行业的需求,对软装饰课程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与创新,是提升专业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
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绿色建筑的客观要求带来了现代木结构的高速发展,而胶合木框架结构建筑因其装配速度快、形态创新多等优势获得人们的青睐,在较大体量的现代单层或多层木建筑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文章结合已建成的现代木结构建筑案例及笔者的设计实践,从材料、结构体系、节点等关键元素出发,系统地剖析了现代胶合木框架体系建筑的结构特征,以期启发设计师对木建筑的设计思考.
建筑学作为应用型工科门类,其主干课程——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一直都注重学科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始终以培养服务社会发展,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准则.基于产教融合的大背景,通过转变建筑设计的教学模式和组织内容,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此转变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思维,打破传统课程教学边界,建立“产”与“教”相融合的教学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建立学科专业素养,有效衔接市场与用人单位需求,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职场身份的转变.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多样,营造环境复杂多变,但总体反映出一种朴素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并基于此衍生出诸多兼具实用功能与人文内涵的空间设计.本研究以截至目前所收集到的42处斜向门道空间样本为例,通过探寻该类形式的营建机理,结合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分别从实用功能与人文内涵两个层面,分析探讨其所蕴含的传统建筑营建机理,得出“斜向门道”是传统民居建筑本土化绿色营建智慧的重要例证,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现代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传统村落保护从政府的单一主导逐渐向多元化保护转变,不同的保护模式纷纷涌现,但获得的成效也是良莠不齐,传统村落更新中逐步出现了建筑师驻村介入的现象,驻村建筑师不局限于以乡村建设中的专家身份介入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成效显著,笔者希望对驻村建筑师参与的角色与工作内容进行研究,明确驻村建筑师介入传统村落的目标,从物质和非物质角度探索驻村建筑师介入如何影响传统村落更新的机制,并列举大理沙溪古镇作为重点案例进行分析,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将遗留的矿业遗产以合适的方式再利用,并以此作为推动地区转型发展的重要契机是当前后矿业设计的主要策略.然而,这一策略的成功离不开强大的政治、经济、技术等的关注和支持.在俄罗斯的乌拉尔地区,由于缺乏上述条件,该地区的后矿业设计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样化的形态.因此,文章希望通过乌拉尔山矿业遗产这一案例,反思后矿业转型过程中的地方设计与外部条件之间的关联,并以此为参照,为我国与乌拉尔地区有相似困境的矿业型小城市提供一些后矿业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目前,针对我国量大面广的传统乡村聚落,亟待探索促进其再生的保护与管控方法.日本《景观法》将“景观”作为国民共有财产引入法律制度体系,推动了日本国土景观再生.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景观法》中有利于景观再生的核心制度及操作路径,发掘其中适用于我国传统聚落景观保护的管理经验,并提出有利于传统聚落景观再生的相关建议,包括建立针对传统聚落的景观综合制度、以基层乡村自治体作为实施主体、互动引导管理与重点要素保护相结合的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