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教授的9年征途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ing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梁莹撤回已经公开发表的上百篇论文。不久,她因撤稿和涉嫌论文抄袭等行为被曝光而被称为“404”(无法查看)教授。
  梁莹在9年里用上百篇中、英文论文铺垫学术征途,将自己打造成杰出的青年学者。这一切得来不易,灭失又如此迅猛:只需要一封举报信。
  9年上百篇论文
  梁莹病了。
  2018年10月24日下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梁莹将微信签名改为“生病了”。
  她的学生看到新改的签名便向她询问,得知梁瑩真的生病了。
  当天早些时候,《中国青年报》曝光梁莹的多篇论文涉嫌抄袭、一稿多投,以及她在教学中态度不端而被南京大学本科生举报一事。
  这个消息迅速引发连锁反应。曾经上过梁莹开设课程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学生在微博中披露她更多“教学敷衍的细节”。听过她学术讲座的人士也指责她对研究对象出言不逊,触及学术伦理的底线。
  学术圈的反应更为激烈。社会学领域的一些知名学者,公开指责梁莹的学术投机。她曾经的合作者则对记者委婉地表示,“和梁教授算不上一路人,合作过一次就再也没有联系了。”
  一个杰出青年学者,一夜之间千夫所指。
  但她的社交账号头像依然是给人阳光、向上印象的个人照。这张微信头像拍摄于绿草成茵、苍树掩映的高楼之下,她戴着粉红色发夹面对镜头微笑,体态有些不自然。
  南京人梁莹出生于1979年,本科、硕士研究生阶段分别就读于南京化工大学和苏州大学,又在南京大学获得行政管理学博士学位。
  之后,她的履历更加耀眼,先在北京大学从事公共管理学博士后研究,而后又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做博士后研究。
  2009年,梁莹参加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选聘。组建之初的南大社会学院共开设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心理学系以及一所社会人类学研究所。而梁莹的专业背景为管理类学科。她曾说,“我是社会学的圈外人。”她的优势是在当时30岁的年龄就已经发表过30多篇论文。
  时任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回忆,当时虽然有意见认为梁莹的论文数量与质量不一定成正比,但考虑到“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整体科研能力并不算突出,因此通过合规程序,梁莹进入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任教。”
  梁莹的科研能力很快便凸显出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学术数据库上虽然已经难觅梁莹论文的踪迹,但网络检索结果显示,2009年至2018年,梁莹参与的中文论文有60篇,且主要以梁莹为第一作者。
  这60篇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中有51篇是2014年以前发表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官方网站介绍,2014年以来梁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发表的英文论文有43篇。
  也就是说,2009年梁莹进入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至2018年,九年间共发表中英文论文超过百篇。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在人文社科类专业,这么庞大的产出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她是个全身心投入的科研狂人,要么她在模块化地产出垃圾。”要求匿名的南大社会学院在读博士告诉记者。
  艰苦的征途
  梁莹从未对同事和学生提及她为何如此热衷于论文生产。
  她的同事们推测,一个学者对论文的追求,不外乎兴趣与功利,二者均无可厚非。
  “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学术圈,一个学者只要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就能获得荣誉、头衔、项目等等学术权力,这些本来就是打包在一起的。对梁莹来说,这个突破口就是论文。”社会学院一位要求匿名的老师说。
  在兴趣方面,梁莹的学术征途在2014年出现明显的转变。2014年之后,她很少再发表中文论文,而主要撰写英文论文。更重要的是,她将原属人文社科领域的社会学研究与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心理学、生物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相结合,她的英文论文出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叉的趋势。
  这曾引起同行的讨论。她的学术圈前辈认同她的尝试,“很少有学者想到过,就算想到了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尝试,毕竟要引入陌生的研究方法并且使用非母语的语言撰写。”
  也有同行,甚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学生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学术投机,“选择相对冷门的领域,揣测期刊审稿人是否喜欢,一旦被采用就不断复制,模块化地产出。说难听一点,一旦完成试错就开始自我复制。”
  不过,他们都认同,梁莹能用英语撰写论文并在学术圈认可的高水平期刊发表并非易事。
  她对科研、对论文生产的投入程度让同行意外。一个广为人知的例证是,社会学院的院领导曾看到孕期中的梁莹从学院办公楼乘电梯下楼,走到一楼大厅时一手托着笔记本电脑,一手在触摸板区域使用鼠标阅读文献。
  一位梁莹的学术圈前辈告诉记者,虽然在国内社会学领域他已经是著名学者之一,但“我在梁莹这个年龄,对学术没有她那么投入”。
  这种投入牺牲是巨大的。她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家庭,丈夫在南京一家科研机构工作,两人将孩子交给梁莹的父母照顾。她的同事们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她几乎与社会学院的任何人都没有交集。
  她极少参与社会学院的公共活动。她甚至让自己的父亲到学院行政楼给自己拿快递。如果遇到不得不参加的学院、学校会议,她有时会让自己的父亲代替自己参会,记下会议要点再转告她。“总之,她就是一个异类。”梁莹的一位同事说。
  “动不动就搞个大新闻”
  但梁莹在社会学院的存在感并未因此削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官方微信很少推送学院老师发表论文的消息,如果有,多数是梁莹的。记者获悉,梁莹主动将发表论文的信息提供给微信公号管理人员,后者碍于情面会择机推送。
  “动不动就搞个大新闻:发个论文。”南大社会学院一位在读研究生说,社会学院的其他老师很少这样做。   梁莹一直是社会学院学生间的话题人物之一。起初学生们对课堂上的梁莹衣着中必有粉色元素感到好奇,后来话题逐渐转变到梁莹的教学方式。
  她最为学生诟病之处在于对教学的敷衍。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梁莹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一门必修课。但是她“早退、长时间安排学生发言、摆弄手机”,让学生大失所望。
  社会学院一位大四学生则告诉记者,梁莹还曾安排博士生授课,她本人至少有三次没出现在课堂上。
  梁莹和学生的矛盾终于在2017年3月至4月间爆发。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部分学生在大三上学期期末给梁莹的课程评估打出低分。梁莹十分不满,要求班长交出打低分学生的名单,被班长拒绝。
  感受到不公的学生向学院写信,举报梁莹的教学问题。
  学生针对梁莹的举报信直达社会学院党委成员。时任院长周晓虹组织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五位院领导轮流听梁莹的课,每人每周听一次,共听了五周。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梁莹授课方式确有瑕疵”,比如长时间念课件。事后,院领导责令梁莹改正教学方式。而梁莹本人也对院领导表示接受批评。
  然而这次举报似乎并未影响梁莹的荣誉之路。
  半年之后的2017年9月19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公布2016年度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选公示,梁莹在列。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罗列着梁莹从2010年起获得的8项荣誉,涵盖南京市、江苏省、国家级三个层面。她最耀眼的头衔是2015年度入选首届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此外,近年梁莹还主持过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项目(The Pine Study中国部分)等20余项项目。
  梁莹的学术征途一帆风顺,她几乎拿到了青年学者所能拿到的所有荣誉和头衔。她为数不多的隐忧,除了学生的举报,还有同行的质疑。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一位要求匿名的老师回忆,最晚在2017年,就有老师以非公开的形式向学院领导反映梁莹的论文可能存在粗制滥造的嫌疑。
  公开信息显示,2014年梁莹将精力转为生产英文论文之后,便开始尝试将此前发表的中文论文撤稿。时至2018年10月,梁莹的上百篇中文论文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消失。
  她曾向当地媒体解释,撤回中文论文的原因是认为当时的中文论文水平不高。但将一篇公开发表并录入数据库的论文撤回,流程复杂,困难重重,梁莹并没有说清她是如何做到的。
  多篇论文被指雷同
  2018年10月24日,梁莹早年论文涉嫌学术不端被媒体曝光,直指梁莹的部分中文论文涉嫌抄袭、一稿多投。
  记者发现,2002年,以梁莹为第一作者、在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梁莹本科就读的南京化工大学与其他院校合并成立南京工业大学)发表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一一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及其比较》,与厦门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陈振明2001年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的《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一一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其比较》高度雷同。
  梁莹2003年发表的论文《治理:面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新选择》与《走出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困境的一种新思维一一来自治理理论的启示》属一稿多投,且全文约三分之二的篇幅与厦门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两篇论文存在雷同。
  2004年,梁莹的《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的摘要部分,是前述《走出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困境的一种新思维一一来自治理理论的启示》摘要的扩写版,仅增加了30个字并改变了几个名词表述,其余部分全部相同。
  当天,南京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即发布声明,称立即成立调查组对梁莹涉嫌学术不端等师德问题进行调查。
  梁莹迅速被学术圈抛弃,他们对她的学历和学术能力发出公开质疑。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一位研究人员表示,梁莹在芝加哥大学并不是做博士后研究,“她是2013年至2014年在芝大做的访问学者,不是博士后,邀请人是我们系一位年龄很大的老师。”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吴晓刚回忆,梁莹曾向他主持的一本刊物Chinese SociologicalReview (CSR)投稿被拒。“本来我当时这本刊物是刚接手的,是缺文章的,但她最基本的东西都没过,乱做一通。”吴晓刚说。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谢宇(曾在密西根大学任职)也在朋友圈表示,他曾经拒绝过梁莹前往密西根大学的访问申请:“我当年让两位学生审了她的文章,决定不接受她去密西根访问。后来,她很得意地告诉我,她成功去了芝加哥大学。”
  从2009年进入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梁莹花费九年时间搭建的荣誉、名声宝塔一夜崩塌。
  两天之后,她宣布辞职。
  2018年12月12日,南京大学在仙林校区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大会通报了学校对教师梁莹学术不端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情况:经调查并经南大学术委员会、教师职业道德与纪律委员会研究,认定梁莹存在学术道德等师德问题且情节严重,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精神和规定,学校给予梁瑩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行政记过处分,取消梁莹研究生导师资格,将其调离教学科研岗位,终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聘任合同;报请上级有关部门撤销其相关人才计划称号和教师资格。学校还责成社会学院、人力资源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作出深刻反省和认真检讨,采取切实措施,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其他文献
2月8日,这本来应该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五。虽说是泰国大选登记的最后一天,但在现总理、军政府领导人巴育·占奥差(Prayut Chano-cha)稳操胜券的情况下,候选人登记似乎也变得无关痛痒。然而,泰国长公主乌汶叻(LbolratanaRajakanya Sirivadhana Barnavadi)的大胆挑战却在这天激起了千层浪。她宣布将参与3月24日的泰国总理竞选,这是王室前所未有的政治尝试,君主
期刊
过去几年间,罗马尼亚总统、国家反贪局局长等政府高层推动掀起了一场反腐风暴,把许多贪腐官员送进监狱。不过,罗马尼亚反腐斗争依然困难重重,不断遭遇阻力,加之反腐进程也引发一些争议,促使该国政府和观察组织不断反省,总结经验教训。  恰逢罗马尼亚2019年1月1日开始出任欧盟轮值主席国,这是罗马尼亚加入欧盟后首次承担这一职责。鉴于罗马尼亚国内围绕反腐斗争分歧不断,欧盟官员随即提醒罗马尼亚要营造“团结一致的
期刊
11月16日,29歲的俄罗斯摄影师丹尼尔·乔丹在蒙古国拍摄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照片,展示了老鹰猎人穿过戈壁沙漠和峡谷,在蒙古西部和南部之间往来的英姿。
期刊
基层政府承担着各项政策实施落地的重担,工作任务繁重,但目前不少单位和乡镇人手紧张,需要在编制之外通过公益性岗位、人事代理、劳务派遣等方式招聘编外人员进行补充,甚至有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编外人员。  编外人员与有编制的人大都干着同样的工作,但工作中的境遇大不相同,工资待遇低、心理落差大、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正困扰着编外人员。  一个镇有九种身份,大部分是编外  见到今年40岁的张铭(化名)时,风尘
期刊
一句脱口而出的“知网是什么东西”,将学霸人设、演艺事业顺风顺水的翟天临拖入人生谷底。  但凡写过学术论文的人,对于知网这样一个数字图书馆不可能一无所知。翟天临都已经是要进博士后流动站的人了,却不知道知网,这让一些网友起了好奇之心,开始各种“扒”。  这一“扒”不要紧,果然“扒”出了不少东西。  2月14日,翟天临在微博发表致歉信,称近期网络上因其论文情况而引发的讨论让其懊悔不已、深度自责,并进行了
期刊
近日,“博士”成为热议话题。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高学历人群在社会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人们也愈发关注学术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术成就的公平衡量。在现代社会中,取得博士学位,意味着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研究能力在其专业领域已达到较高水准,这也是如今国际通用的原则。  在古代中国,“博士”这一称谓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后来演变为一种重要的官职,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实践能力。古代的“博士”们除了精研传统经学,还是法
期刊
11月24日,泰国曼谷,当地举办“新娘陕跑”比赛活动,300名准新娘在准新郎的陪伴下參加这一3公里的赛跑活动,争夺包括一对钻戒和马尔代夫蜜月游在内的婚礼奖品。
期刊
11月15日,澳大利亚圣诞岛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螃蟹大迁徙,数百万只红蟹齐出动,奔赴大海产卵繁衍后代。攝影师柯尔斯蒂·福克纳坐在螃蟹大军中间凹造型,拍下了这张壮观的图片。
期刊
“叮铃铃……”正月十五14时41分,急促的警铃声在黑龙江哈尔滨市消防救援支队道外中队响起。消防员们麻利地从二楼顺着抱柱溜下,从穿上灭火战斗服到出车,用时不到一分钟。  14时55分,和消防员们到达现场。10余位消防员顺着6米拉梯,爬上屋顶,用破拆斧将铁皮屋顶撬起,每掀开一片铁皮,都会涌出一阵滚滚黑烟。记者站在离屋顶大约七八米的消防车上,浓烟夹着灰烬飘进鼻腔和口腔,呛得忍不住咳嗽。  15时30分左
期刊
这个世界还安全吗?日前落幕的第55届慕尼黑安全会议(简称“慕安会”)让人们看到,国际社会对于这个问题深怀忧虑。  会前,慕安会主办方照例发布了年度安全报告一一《全球拼图:谁来拼起碎片?》,难掩对当前国际安全形势的悲观情绪。会中,来自世界各国的500多名代表激烈交锋,创下历史新高的参会人数,显示出各国迫切期待寻求诸多危机的解决方案。  面对日益凸显的分歧和始终清晰的共识,如何危中寻机,共同守护世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