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产业梯度转移粘性理论的提出
产业梯度转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地区的边际产业在内外部力量的驱动下,借助企业的跨区投资活动,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使产业在国内不同区域间发生空间转移的过程和现象。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条件较好的区域由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地区超前发展,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累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因此在既有发展的不均衡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区域间的不平衡。
国内学者针对我国现状提出了梯度转移理论,认为我国地域空间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应当是:由东向西,按技术梯度,由先进技术地带东部逐渐到中间技术中西部地带。根据梯度推移理论,发达地区的产业可以通过梯度推移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缩小两地区差距。但是,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看,发达地区依然发达,落后地区依然落后。显然,传统的产业梯度推移理论无法解释这种情况。因为在一个区域梯度推移的系统内,尤其是在一个在我国这样充满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区域系统内部,存在着诸多的延缓区域梯度推移进程的因素,从而形成区域梯度转移粘性。
二、结合我国现实对梯度转移粘性作进一步分析
(一)、东部地区对产业具有凝聚力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指出,现代竞争不仅仅取决于投入和投入成本,而是取决于竞争力,而果一个地区的某种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了比较优势,但只要还有竞争优势,则区域净转移就不会发生。近年来,国内外企业在选择投资区位时,对产业竞争力这一区位影响因素赋予了越来越大的权重。由于东部地区处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最有可能向外挤出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这种企业而言,劳动力投入成本即工资是决定其投资区位选择和产业转移的一个关键因素。从劳动力投入成本和产业集群角度分析,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还相当明显,具体如下:
1、东部劳动力成本仍旧低廉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之后,在理论上,很多学者认为,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不具备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引进投资中,西部地方政府也经常把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来强调。实际上,劳动密集型企业将资本投资在东部,仍然可以不断地使用中西部地区的廉价劳动力,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
运用刘易斯两部门模型进行预期:由于流入东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远远超过当地的劳动力需求,因此在发达地区形成外来劳动力的买方市场,雇主为劳动需求方,具有对工资决定的主动权,农民工为供给方,供给大于需求,民工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为获取最大利润,雇主倾向于支付最低工资,这种最低工资将由农业中的大于平均收入的某个数额决定,这个数额必须足以弥补农民的流动成本、行政费用以及发达地区更高的生活成本,保证农民外出打工至少比在家务农有更高的福利水平。当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退出的机会成本为零时,若工资达到这样水平,各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动力不断外出打工,工资将由于供给过剩而长期固定在这一水平。这样,可能出现在发达地区最低工资水平上,将获得外来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可用图1来表示。

图中D表示对劳动的需求,D1到D2 增加到D3 表示劳动需求的增加,S为劳动的供给,也在不断增加,供求曲线的交点出对应的劳动量从L1 增加到L3 ,I表示农业的平均收入,W大于I,表示民工外出务工仍有利可图。劳动供给在需求扩大的情况下仍明显大于需求,具有完全弹性。图1表明发达地区用工需求扩大情况下,由于劳动力仍不断涌入,仍维持最初工资W水平。现实存在很多复杂的因素。如在现行的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下,外来劳动力不具有当地户口并且流动性强,个体差异大,没有自己的工会,难以形成与资方讨价还价的合力,这使发达地区的厂商能够更容易地在保险费用交纳、工资报酬的确定与支付及其他合法权益上对外来打工者实行广泛的身份歧视。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的共同作用,抑制了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实际工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适应性上涨,进而支撑了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
2.东部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
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包括最终产品制造商、中间产品供应商、产业内服务供应商,以及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能对相关产业产生支持作用的机构,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这些产业关联企业包括生产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生产配件的企业,生产相关机械的企业,提供产业内服务的企业,以及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能够产生支持作用的机构。产业链分工体系又使企业相互的交往和联系更加密切,并由此形成有效的惩戒机制,社会信用比较发达。
产业群具有巨大的规模经济与外部性。可以同时形成巨大的规模与需求,足以保证在这个地区的企业能够得到从中间产品到劳动力的高品质、低成本的供给。生产中会产生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如为后进入的企业创造了生产和生活用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的获得渠道,甚至是生产地点的知名度,后来的企业就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正的外部性,使自己无需经过市场交换就获得利益。比如浙江温州打火机打火机生产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典型的产业集群,在产业群内部,有打火机各个细小零件的专门生产商,分工极其细密,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跨区投资的机会成本。
产业集群发展与地区竞争力呈现明显正向相关。东部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大大增强了东部地区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又通过路径依赖得到累积和强化,这个过程进一步加强了东部发达地区的极化效应,并使期望中的资本西进和产业转移迟迟没能出现。东部地区内部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比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其中的欠发达区域与产业转出区域空间距离短、同属一个行政区域,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下,近年来已成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边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这使我国现阶段的产业转移势能几乎在东部地区内部就已被吸收完。
(二)、西部地区对产业吸引力存在不足
1、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协作配套能力较低。
由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集群发展有限,产业链环缺损、断裂严重,西部地区的工业配套能力要远远低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本地配套率小于25%的占45.18%,致使许多西进企业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配套企业,获得符合要求的产品、原料和服务。
由于西部自我积累能力差、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机制不规范,西部地区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远远滞后于东南沿海地区,构成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不利因素。区域性贸易中贸易条件恶化使西部地区长期处于“高价买入低价卖出”的不等价交换中;金融体系中资金通过资本市场更多地向东部地区聚集,这种双重利益损失,严重削弱了西部地区资本的内生机能,进一步加大了西部地区的资本缺口。
2、市场化程度低带来效率损失。
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发育不完善,交易成本急剧增加,社会分工受阻,发展要素逃离。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人均收入水平低,流动人口少,难以形成巨大需求,社会市场容量有限。投资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力搜寻成本、培训成本和监督成本,而且还可能面临更高的劳动效率风险和人才流失风险。
由于改革滞后、体制惯性和特殊区情,西部地区经济运行和管理带有更多的旧体制痕迹,如行政干预过多等。非市场化运作过多,大大加大了企业的交易成本,限制了东部资本的进入。
三、相关结论
由于东部地区自身对产业的凝聚力与西部地区发展客观存在的现实因素,产业梯度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但更显著的呈现出梯度转移粘性的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部形成聚集产业,同时西部的劳动要素持续不断的转移到东部。但要看到,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西部地区对产业引力不足的因素加以改进,各项制度的完善,社会各种关系的理顺,梯度转移粘性会逐渐克服,最终会达到各区域的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产业梯度转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地区的边际产业在内外部力量的驱动下,借助企业的跨区投资活动,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使产业在国内不同区域间发生空间转移的过程和现象。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条件较好的区域由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地区超前发展,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累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因此在既有发展的不均衡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区域间的不平衡。
国内学者针对我国现状提出了梯度转移理论,认为我国地域空间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应当是:由东向西,按技术梯度,由先进技术地带东部逐渐到中间技术中西部地带。根据梯度推移理论,发达地区的产业可以通过梯度推移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缩小两地区差距。但是,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看,发达地区依然发达,落后地区依然落后。显然,传统的产业梯度推移理论无法解释这种情况。因为在一个区域梯度推移的系统内,尤其是在一个在我国这样充满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区域系统内部,存在着诸多的延缓区域梯度推移进程的因素,从而形成区域梯度转移粘性。
二、结合我国现实对梯度转移粘性作进一步分析
(一)、东部地区对产业具有凝聚力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指出,现代竞争不仅仅取决于投入和投入成本,而是取决于竞争力,而果一个地区的某种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了比较优势,但只要还有竞争优势,则区域净转移就不会发生。近年来,国内外企业在选择投资区位时,对产业竞争力这一区位影响因素赋予了越来越大的权重。由于东部地区处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最有可能向外挤出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这种企业而言,劳动力投入成本即工资是决定其投资区位选择和产业转移的一个关键因素。从劳动力投入成本和产业集群角度分析,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还相当明显,具体如下:
1、东部劳动力成本仍旧低廉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之后,在理论上,很多学者认为,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不具备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引进投资中,西部地方政府也经常把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来强调。实际上,劳动密集型企业将资本投资在东部,仍然可以不断地使用中西部地区的廉价劳动力,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
运用刘易斯两部门模型进行预期:由于流入东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远远超过当地的劳动力需求,因此在发达地区形成外来劳动力的买方市场,雇主为劳动需求方,具有对工资决定的主动权,农民工为供给方,供给大于需求,民工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为获取最大利润,雇主倾向于支付最低工资,这种最低工资将由农业中的大于平均收入的某个数额决定,这个数额必须足以弥补农民的流动成本、行政费用以及发达地区更高的生活成本,保证农民外出打工至少比在家务农有更高的福利水平。当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退出的机会成本为零时,若工资达到这样水平,各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动力不断外出打工,工资将由于供给过剩而长期固定在这一水平。这样,可能出现在发达地区最低工资水平上,将获得外来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可用图1来表示。

图中D表示对劳动的需求,D1到D2 增加到D3 表示劳动需求的增加,S为劳动的供给,也在不断增加,供求曲线的交点出对应的劳动量从L1 增加到L3 ,I表示农业的平均收入,W大于I,表示民工外出务工仍有利可图。劳动供给在需求扩大的情况下仍明显大于需求,具有完全弹性。图1表明发达地区用工需求扩大情况下,由于劳动力仍不断涌入,仍维持最初工资W水平。现实存在很多复杂的因素。如在现行的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下,外来劳动力不具有当地户口并且流动性强,个体差异大,没有自己的工会,难以形成与资方讨价还价的合力,这使发达地区的厂商能够更容易地在保险费用交纳、工资报酬的确定与支付及其他合法权益上对外来打工者实行广泛的身份歧视。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的共同作用,抑制了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实际工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适应性上涨,进而支撑了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
2.东部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
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包括最终产品制造商、中间产品供应商、产业内服务供应商,以及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能对相关产业产生支持作用的机构,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这些产业关联企业包括生产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生产配件的企业,生产相关机械的企业,提供产业内服务的企业,以及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能够产生支持作用的机构。产业链分工体系又使企业相互的交往和联系更加密切,并由此形成有效的惩戒机制,社会信用比较发达。
产业群具有巨大的规模经济与外部性。可以同时形成巨大的规模与需求,足以保证在这个地区的企业能够得到从中间产品到劳动力的高品质、低成本的供给。生产中会产生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如为后进入的企业创造了生产和生活用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的获得渠道,甚至是生产地点的知名度,后来的企业就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正的外部性,使自己无需经过市场交换就获得利益。比如浙江温州打火机打火机生产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典型的产业集群,在产业群内部,有打火机各个细小零件的专门生产商,分工极其细密,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跨区投资的机会成本。
产业集群发展与地区竞争力呈现明显正向相关。东部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大大增强了东部地区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又通过路径依赖得到累积和强化,这个过程进一步加强了东部发达地区的极化效应,并使期望中的资本西进和产业转移迟迟没能出现。东部地区内部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比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其中的欠发达区域与产业转出区域空间距离短、同属一个行政区域,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下,近年来已成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边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这使我国现阶段的产业转移势能几乎在东部地区内部就已被吸收完。
(二)、西部地区对产业吸引力存在不足
1、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协作配套能力较低。
由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集群发展有限,产业链环缺损、断裂严重,西部地区的工业配套能力要远远低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本地配套率小于25%的占45.18%,致使许多西进企业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配套企业,获得符合要求的产品、原料和服务。
由于西部自我积累能力差、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机制不规范,西部地区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远远滞后于东南沿海地区,构成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不利因素。区域性贸易中贸易条件恶化使西部地区长期处于“高价买入低价卖出”的不等价交换中;金融体系中资金通过资本市场更多地向东部地区聚集,这种双重利益损失,严重削弱了西部地区资本的内生机能,进一步加大了西部地区的资本缺口。
2、市场化程度低带来效率损失。
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发育不完善,交易成本急剧增加,社会分工受阻,发展要素逃离。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人均收入水平低,流动人口少,难以形成巨大需求,社会市场容量有限。投资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力搜寻成本、培训成本和监督成本,而且还可能面临更高的劳动效率风险和人才流失风险。
由于改革滞后、体制惯性和特殊区情,西部地区经济运行和管理带有更多的旧体制痕迹,如行政干预过多等。非市场化运作过多,大大加大了企业的交易成本,限制了东部资本的进入。
三、相关结论
由于东部地区自身对产业的凝聚力与西部地区发展客观存在的现实因素,产业梯度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但更显著的呈现出梯度转移粘性的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部形成聚集产业,同时西部的劳动要素持续不断的转移到东部。但要看到,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西部地区对产业引力不足的因素加以改进,各项制度的完善,社会各种关系的理顺,梯度转移粘性会逐渐克服,最终会达到各区域的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