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馆、工人文化宫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特征——人本前瞻性——为广大人民群众搭建文化展示平台,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真正成为群众文化“自我实现”的阵地。
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中不难得出结论:发展是硬道理,而人本前瞻性却是科学发展的根本特征。体现在群众文化载体上,要时时处处体现人本思想,“先人后事”或“先人后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群众的实践动机,才能焕发群众的参与活力,才能勃发群众的文化才干。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群众文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了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的目的是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发展应当以人为中心。这一组织还设计了衡量人类发展状况的人类发展指数,用来评估各国人类发展的平均成就。由此可见,“以人为本”已成为全球化的发展主旋律。
过去,我们强调“综合可持续发展”,其实质仍是以经济增长为目的,以物为本,即“先物后人”或“先事后人”,忽略了人的地位,缺失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评判;现在,科学发展观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以物为工具,以人为目的,以人类的发展为评价标准。前后“物”与“人”关系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充分汲取了现代发展观合理部分的一面,也体现了对发展本质的最深刻的认识。
众所周知,经济与文化是有机的统一体,因而,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可以通过充分发挥群众文化阵地的功能作用,围绕经济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要等途径来达到最终目的。由此,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理论指导、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精神动力和“自我实现”的良好环境,这既是为人民群众服务,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既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也是为改革开放服务。
事实上,人本前瞻性也适应和满足了群众文化“自我实现”的要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这五种需要的联系是十分紧密。只有一个需要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有了渴求的欲望。“自我实现”是五大需求中最高的需求。人本前瞻性所强调的恰恰是以调动人的最大潜能为目的,通过对文化的认知,树立个人的事业目标和优秀的人格魅力,在不断挑战、创新、进步过程中,达到“自我实现”,这个过程,也正是一个群体或一项事业不断挑战、创新、进步、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群众需要文化,文化也需要群众。作为群众文化场所,要站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尊重和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浓厚的人本氛围,开创性为群众文化“自我实现”创造条件和空间。那么,创造群众文化“自我实现”条件和空间的着眼点放在哪里呢?
一、考评标准化,发展目标化,扶持动力化
将“以人为本、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理念贯穿阵地建设始终,在此基础上,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详实可行的考核评比标准,为群众文化“自我实现”设立发展目标,以提高群众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促进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实现。例如,对文化示范户、示范团体及个人进行评选和推广,组织专场展示,扩大社会影响。具体分类为:器乐、舞蹈、戏曲、书画等。并确立具体标准,尤其是对以己之长带动和辅导邻居和周围群众者大张旗鼓宣传,并给予更宽泛条件和空间,实实在在提供动力资源支持。帮助扶持其加大“自我实现”和“示范效应”力度。
二、政府主导化,群众主体化,运行联动化
政府及相关部门和载体主导化,就是要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在原则问题上做好引领。在此基础上,要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结合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的特点,扩大参与面,以健身、秧歌、花会、歌舞、戏曲、图书、收藏、手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建立健全群众文化运行机制,让群众在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发展文化过程中,不但要主动起来,还要互动起来,营造群众文化“自我实现”与“全面实现”的浓厚氛围。
三、载体公益化,展示平台化。培训项目化
目前,各类群众文化场所都面临着公益与创收的矛盾。从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角度看,必须要找准定位,坚持公益性不变,坚持为人民服务,追求群众文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应采用不收费或低收费的方式,以公益讲座、公益培训、公益展览、公益辅导、公益演出、公益服务等方式,为群众接受文化教育、文化欣赏和自我展示提供帮助。为此,要切实坚持“三贴近”原则,积极主动地搭建群众文化“自我实现”平台,经常性开展具有引导性、富有特色、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与此同时,针对群众的求知欲不断增强的实际,结合不同群众的需求和特点,开设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培训项目,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之,强化和坚持人本前瞻性,发挥群众文化阵地服务功能,丰富群众文化建设内涵,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最直接、最简捷、最重要的手段,也是群众文化“自我实现”不可或缺的客观条件。形象地说,人本前瞻性是群众文化“自我实现”的翅膀,而群众文化“自我实现”又是群众文化事业腾飞的螺旋桨!在这个过程中,群众文化载体任重而道远!
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中不难得出结论:发展是硬道理,而人本前瞻性却是科学发展的根本特征。体现在群众文化载体上,要时时处处体现人本思想,“先人后事”或“先人后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群众的实践动机,才能焕发群众的参与活力,才能勃发群众的文化才干。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群众文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了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的目的是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发展应当以人为中心。这一组织还设计了衡量人类发展状况的人类发展指数,用来评估各国人类发展的平均成就。由此可见,“以人为本”已成为全球化的发展主旋律。
过去,我们强调“综合可持续发展”,其实质仍是以经济增长为目的,以物为本,即“先物后人”或“先事后人”,忽略了人的地位,缺失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评判;现在,科学发展观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以物为工具,以人为目的,以人类的发展为评价标准。前后“物”与“人”关系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充分汲取了现代发展观合理部分的一面,也体现了对发展本质的最深刻的认识。
众所周知,经济与文化是有机的统一体,因而,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可以通过充分发挥群众文化阵地的功能作用,围绕经济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要等途径来达到最终目的。由此,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理论指导、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精神动力和“自我实现”的良好环境,这既是为人民群众服务,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既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也是为改革开放服务。
事实上,人本前瞻性也适应和满足了群众文化“自我实现”的要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这五种需要的联系是十分紧密。只有一个需要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有了渴求的欲望。“自我实现”是五大需求中最高的需求。人本前瞻性所强调的恰恰是以调动人的最大潜能为目的,通过对文化的认知,树立个人的事业目标和优秀的人格魅力,在不断挑战、创新、进步过程中,达到“自我实现”,这个过程,也正是一个群体或一项事业不断挑战、创新、进步、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群众需要文化,文化也需要群众。作为群众文化场所,要站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尊重和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浓厚的人本氛围,开创性为群众文化“自我实现”创造条件和空间。那么,创造群众文化“自我实现”条件和空间的着眼点放在哪里呢?
一、考评标准化,发展目标化,扶持动力化
将“以人为本、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理念贯穿阵地建设始终,在此基础上,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详实可行的考核评比标准,为群众文化“自我实现”设立发展目标,以提高群众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促进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实现。例如,对文化示范户、示范团体及个人进行评选和推广,组织专场展示,扩大社会影响。具体分类为:器乐、舞蹈、戏曲、书画等。并确立具体标准,尤其是对以己之长带动和辅导邻居和周围群众者大张旗鼓宣传,并给予更宽泛条件和空间,实实在在提供动力资源支持。帮助扶持其加大“自我实现”和“示范效应”力度。
二、政府主导化,群众主体化,运行联动化
政府及相关部门和载体主导化,就是要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在原则问题上做好引领。在此基础上,要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结合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的特点,扩大参与面,以健身、秧歌、花会、歌舞、戏曲、图书、收藏、手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建立健全群众文化运行机制,让群众在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发展文化过程中,不但要主动起来,还要互动起来,营造群众文化“自我实现”与“全面实现”的浓厚氛围。
三、载体公益化,展示平台化。培训项目化
目前,各类群众文化场所都面临着公益与创收的矛盾。从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角度看,必须要找准定位,坚持公益性不变,坚持为人民服务,追求群众文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应采用不收费或低收费的方式,以公益讲座、公益培训、公益展览、公益辅导、公益演出、公益服务等方式,为群众接受文化教育、文化欣赏和自我展示提供帮助。为此,要切实坚持“三贴近”原则,积极主动地搭建群众文化“自我实现”平台,经常性开展具有引导性、富有特色、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与此同时,针对群众的求知欲不断增强的实际,结合不同群众的需求和特点,开设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培训项目,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之,强化和坚持人本前瞻性,发挥群众文化阵地服务功能,丰富群众文化建设内涵,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最直接、最简捷、最重要的手段,也是群众文化“自我实现”不可或缺的客观条件。形象地说,人本前瞻性是群众文化“自我实现”的翅膀,而群众文化“自我实现”又是群众文化事业腾飞的螺旋桨!在这个过程中,群众文化载体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