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被破坏的代价,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同时,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资源能源消耗和人为活动干扰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对我国生态保护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因素,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如何有效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很多地方对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调结构、转方式重视不够,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思想认识不深入、政策措施不落实、监督检查不力、激励约束不强等问题。(2)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预期目标,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68.1%上升到70.9%,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增长过快,结构节能目标没有实现。(3)能源利用效率偏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2010年全国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4)政策机制尚不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还不完善,基于市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创新驱动不足,企业缺乏节能减排内生动力。某些方面由于政策的调节力度不够或执行不到位,“十一五”时期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与目标值相比尚有一定差距。(5)基础工作底子薄弱。节能减排标准不完善,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计量、统计体系建设滞后,监测、监察能力亟待加强,节能减排管理能力还不能适应工作需要。节能减排基础工作仍需进一步强化,包括节能执法、减排监管、环境应急等方面还较弱。
二、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十二五”时期如未能采取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将日益强化。从国内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从国际看,围绕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博弈更加激烈。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节约管理,大幅降低我们身边的能源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责任。实现“美丽中国”,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也是我们努力的重要方向。十八大报告提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时,“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仍然位列其中。这足以表明,资源环境已经成为我们重点关切的问题。要真正实现“三大发展”,建设好“美丽中国”,任务仍然艰巨,需要高度重视,一步一步攻坚克难,将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三、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若干建议
(1)提高领导重视程度。一方面,需要我国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积极推动,要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把它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来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另一方面,需要领导干部身体力行,为全国人民共同参与到节能减排这项事业中去做出表率。要改变传统思维方式,正确认识和把握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不断提高他们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程度,最终才能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2)健全政策制度保障。强化对重点耗能企业,特别是千家企业节能工作的跟踪、指导和监管,对未按要求采取措施的企业向社会公告,限期整改。扩大能效标识在三相异步电动机、变频空调、多联式空调、照明产品及燃气热水器上的应用。扩展节能产品认证范围,建立国际协调互认。组织开展节能专项检查。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调整《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研究试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的办法。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国内及国际金融机构资金、外国政府贷款向节能减排领域倾斜。(3)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建立“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到位,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研究建立并实施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在考核体系的设置上,改变过去偏重考核经济建设指标、忽视社会发展指标的倾向,把考核内容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从经济指标向民生指标扩展,引导各级干部进一步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考核评价过程中,既看经济增长速度,又看经济发展质量;既看城市变化,又看农村发展;既看当前发展,又看长远发展;既看经济总量的增长,又看群众得到的实惠;既看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又看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成效。(4)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必须满足的土地、环保、节能等“六项必要条件”,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制定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5)强化技术改革创新。要积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节能环保电力调度。加快培育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化发展。(6)宣传引导良好氛围。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宣传日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意识。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宣传纳入今年“科学发展,共建和谐”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和节能科普宣传活动,实施节能宣传教育基地试点,组织《节约能源法》和《循环经济法》宣传和培训工作,开展节能表彰和奖励活动。在节能减排工作中,中央政府率先率先规范。要做开拓创新的模范,建立高效务实、充满活力的组织工作新机制;主动适应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在提高领导班子驾驭科学技术的能力、健全完善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与时俱进。
参 考 文 献
[1]时秀红.以市场化政策促进节能减排[J].理论前沿.2007(20)
[2]郇庆治主编.《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国务院.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40号.2012-08-06
[4]肖潇,郑新立.采取强制措施保证节能减排目标[N].中国证券报
[5]松江报.领导重视是关键-论节能减排工作[N].松江报.2008
[6]亦冬.发达国家推动节能减排的主要做法与启示[J].2007(4)
[7]国务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节能减排[DB/OL].中国政府网
一、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很多地方对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调结构、转方式重视不够,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思想认识不深入、政策措施不落实、监督检查不力、激励约束不强等问题。(2)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预期目标,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68.1%上升到70.9%,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增长过快,结构节能目标没有实现。(3)能源利用效率偏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2010年全国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4)政策机制尚不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还不完善,基于市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创新驱动不足,企业缺乏节能减排内生动力。某些方面由于政策的调节力度不够或执行不到位,“十一五”时期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与目标值相比尚有一定差距。(5)基础工作底子薄弱。节能减排标准不完善,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计量、统计体系建设滞后,监测、监察能力亟待加强,节能减排管理能力还不能适应工作需要。节能减排基础工作仍需进一步强化,包括节能执法、减排监管、环境应急等方面还较弱。
二、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十二五”时期如未能采取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将日益强化。从国内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从国际看,围绕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博弈更加激烈。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节约管理,大幅降低我们身边的能源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责任。实现“美丽中国”,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也是我们努力的重要方向。十八大报告提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时,“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仍然位列其中。这足以表明,资源环境已经成为我们重点关切的问题。要真正实现“三大发展”,建设好“美丽中国”,任务仍然艰巨,需要高度重视,一步一步攻坚克难,将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三、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若干建议
(1)提高领导重视程度。一方面,需要我国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积极推动,要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把它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来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另一方面,需要领导干部身体力行,为全国人民共同参与到节能减排这项事业中去做出表率。要改变传统思维方式,正确认识和把握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不断提高他们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程度,最终才能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2)健全政策制度保障。强化对重点耗能企业,特别是千家企业节能工作的跟踪、指导和监管,对未按要求采取措施的企业向社会公告,限期整改。扩大能效标识在三相异步电动机、变频空调、多联式空调、照明产品及燃气热水器上的应用。扩展节能产品认证范围,建立国际协调互认。组织开展节能专项检查。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调整《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研究试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的办法。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国内及国际金融机构资金、外国政府贷款向节能减排领域倾斜。(3)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建立“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到位,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研究建立并实施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在考核体系的设置上,改变过去偏重考核经济建设指标、忽视社会发展指标的倾向,把考核内容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从经济指标向民生指标扩展,引导各级干部进一步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考核评价过程中,既看经济增长速度,又看经济发展质量;既看城市变化,又看农村发展;既看当前发展,又看长远发展;既看经济总量的增长,又看群众得到的实惠;既看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又看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成效。(4)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必须满足的土地、环保、节能等“六项必要条件”,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制定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5)强化技术改革创新。要积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节能环保电力调度。加快培育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化发展。(6)宣传引导良好氛围。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宣传日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意识。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宣传纳入今年“科学发展,共建和谐”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和节能科普宣传活动,实施节能宣传教育基地试点,组织《节约能源法》和《循环经济法》宣传和培训工作,开展节能表彰和奖励活动。在节能减排工作中,中央政府率先率先规范。要做开拓创新的模范,建立高效务实、充满活力的组织工作新机制;主动适应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在提高领导班子驾驭科学技术的能力、健全完善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与时俱进。
参 考 文 献
[1]时秀红.以市场化政策促进节能减排[J].理论前沿.2007(20)
[2]郇庆治主编.《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国务院.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40号.2012-08-06
[4]肖潇,郑新立.采取强制措施保证节能减排目标[N].中国证券报
[5]松江报.领导重视是关键-论节能减排工作[N].松江报.2008
[6]亦冬.发达国家推动节能减排的主要做法与启示[J].2007(4)
[7]国务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节能减排[DB/OL].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