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具体实践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ngcj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历史教学设计的问题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如何导入新课创设比较合理的教学情境,如何整合课程资源才能体现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是每位历史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就高中历史的教学设计,有以下五方面的要求:(1)教学目标要高要求;(2)教学内容要抓中心;(3)教材内容要精整合;(4)教学问题要深探究;(5)教学活动要多形式。
  一节课必须有一个中心内容,这个中心内容处在整课知识结构的核心地位,是其它内容所不能取代的。例如: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抗日战争”,本课到底是以“全民族的抗战”为中心内容呢,还是以“日军的滔天罪行”为中心内容?其实“全民族的抗战”在本课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而学习此课的重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从而探讨、理解抗战的胜利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说具有的重要意义。为此本课总体设计是:情境中心——民族精神;内容中心——全民族的抗战;问题中心——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本课经过这样的设计,比较好地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重点和难点的选择问题
  如何确立一课的重点、难点,有时我感到非常困惑。“一课一个中心”的理念,帮助我解决了这个一直棘手的问题。我以为,一个历史教师经过分析,只要找出课文中处于知识结构中心地位的内容和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其实就找到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
  三、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问题
  一课要有一个情境中心,情境切勿杂、多、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情境创设的最佳效果,突显内容中心,使学生从中获得情境的认知和感情的体验。就拿人教版第一单元“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来说,我这样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实行市场经济,这说明体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而不断改变的。中央集权制度也是一样,“它在秦朝创立,从汉至元朝不断演变、完善,到明清这种集权制度在君主专制方面得到迅速加强,并达到顶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政治历史发展的必然吗?其表现如何?它对中国社会又造成怎样的影响?这样设置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有以下几个好处:(1)交待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由来和发展,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对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完整的认识;(3)通过设问,引发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起到自然而然引入新课的作用;(4)由今返古又由古及今地在时空隧道中穿梭,贴近学生生活的环境,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四、教材图片的使用问题
  教师在教材中的视觉教材部分(习惯上称之插图)的使用上,目前大抵有三种情形:(1)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视觉教材,理解其描述的显性内容,特别是要注意发现隐性的问题。(2)不加选择分析,不根据需要,很随意地照搬《教师教学用书》上对插图的介绍说明。(3)对视觉教材基本上视而不见,不研不用。从以上对待视觉教材的三种态度,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改理念和新课标教材的理解程度的差异。如果我们教师不充分利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资源损失。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中图片的意义。
  五、大教案和课后反思
  大教案是教师队伍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协作,这也是课改的亮点和今后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以下是课后反思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1)听课观摩,相互交流
  观摩他人成功的教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教学的典型,让我们感受与学习不尽相同的授课内容、组织形式、教学风格等。另外,在开设公开课、示范课或评优课时,则会“被逼”反思自己,提高自己的认识。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后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升。
  (2)要从学生眼中反思自己
  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是最真实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每当我们从学生眼中看自己时,总能了解一些事情、获得一些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且更应该以一种顺应的态度学习和接受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反思和检查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以改善未来的行为。
  (3)要写好教学后记
  所谓“教学后记”,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上完课后,对该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以利于今后的改进和提高。因此,写好“教学后记”,不仅不是额外负担,还是备课的好“帮手”,它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加深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从而改进和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效果。我通过学习,整理出“教学后记”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教材处理意见。包括教材内容是否适度,教材体系是否合理,教材的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如何等。
  第二,教学方法的安排。包括对本节教材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教材与教法是否统一,教学本节教材使用哪些教具或运用何种电教手段,配合本节教材补充哪些具有典型性、生动性和有说服力的史料等。
  第三,学生反映情况。包括学生对本节课兴趣如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评价如何,学生对教材接受程度如何,学生对教材、教法的修改意见、希望和要求是什么等。
  第四,课后自我体会。包括讲授本节课后自我感觉如何,其成功或失败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等。
  总之,新课程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探索、反思、总结。“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探究更无止境”。历史教学永恒的生命力正源于我们富于智慧、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探究,我们也必然会从中获取乐趣、感悟和成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