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疹是婴幼儿时期传染性最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春秋两季。患麻疹后终身免疫。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发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体是麻疹病毒,病毒存在于患者眼、口鼻咽分泌物中,通过咳嗽、谈话、打喷嚏借空气飞沫直接传播,其病毒在阳光和紫外线照射下很快死亡,故在人体外生活力薄弱,对寒冷及干燥耐受力强。麻疹疫苗须低温保存。
麻疹病毒侵入易感儿后出现两次病毒血症,麻疹病毒随飞沫侵入上呼吸道、眼结膜上皮细胞,在其内复制繁殖并通过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形成第1次病毒血症,此后,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并在其内大量繁殖后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2次病毒血症,引起全身广泛性损害而出现高热、皮疹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
过去未患过麻疹,6~18天前有麻疹接触史。曾接受被动免疫的儿童,潜伏期可延至4周,发病年龄多见于6个月~5岁的儿童。
起病时有发热及黏膜卡他症状(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流涕、打喷嚏、咳嗽、声嘶等)。起病2~3天后,于两侧颊部黏膜靠近齿处可见细小隆起的灰白色斑点,周围红晕称为科氏斑,是麻疹早期诊断的可靠依据。
发病3~5天后,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玫瑰色斑丘疹,疹与疹之间为正常皮肤。皮疹常见于耳后、发际、面部,然后蔓延至躯干及四肢。此时高热、卡他症状加重,而最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2~3天疹子出齐,体温渐退一般情况好转,皮疹消退处呈糠麸样脱屑遗留色素沉着,经2~3周消失,无并发症。病儿整个病期10~14天。重型由于病毒攻击力强,病儿机体抵抗力差,常在出疹过程中体温突退,疹未出透而隐退,或持续高热不退,此时应考虑麻疹合并循环衰竭、支气管肺炎、喉炎等病症。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加。
鉴别诊断
麻疹应与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药物疹等相鉴别。
处理及护理
病儿安置:①立即将病儿安放于隔离病室的观察床上,按呼吸道传染病进行隔离,隔离期限为从起病至出疹后第6天,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第10天。②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但应避免寒风,防止受凉,保护眼睛,避免强光刺激。
对症及并发症处理:⑴高热处理:主要是补充水分,多喂温开水,以促进血液循环,使皮疹发透并可稀释排泄体内毒素。若体温>39.5℃,为防止高热诱发惊厥,可用少量退热药口服,但应防止体温骤降、出汗过多、疹出不畅,必要时,可于头部用温水湿敷,但禁止用乙醇擦浴,以防诱发肺炎、热毒内陷闭疹。⑵烦躁不安者,可给予小量苯巴比妥钠1~2mg/(kg·次),口服或肌内注射。防止大量使用镇静剂后抑制咳嗽、热毒内陷闭疹。⑶出疹期间,病儿体温突然下降,疹未出透而隐退,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血压下降、心音低钝、呼吸困难,为心血管功能不全的表现。主要是严重中毒缺氧,导致末梢循环衰竭,此时,病情严重,应立即给予如下处理:①吸氧;②按医嘱给予50%葡萄糖40ml静脉推注;③给予呼吸兴奋剂可拉明静滴;④增高室内温度,或给予全身保暖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出疹。⑷疹退后体温不退、剧烈咳嗽、面色青紫、呼吸急促、喘憋严重,常系支气管肺炎的表现,为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亦为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立即吸氧,按医嘱给予抗感染、镇静、止咳等对症处理。⑸疹退后病儿声音嘶哑、喉鸣、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为麻疹并发喉炎的表现,应立即加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禁食生冷饮食,以免加重喉头水肿,情况危重引起缺氧发绀者,应配合医生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防喉头水肿发生窒息死亡。
护理措施:①皮肤黏膜护理:保持床单整洁干燥和皮肤清洁,勤剪指甲,防抓伤皮肤继发感染。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再滴入抗生素眼液或眼膏(动作轻柔,防眼损伤)。可加维生素A预防干眼病。及时评估透疹情况,如疹透不暢,可用鲜芫荽煎水服用并抹身,需防烫伤,以促进血液循环,使疹出齐、出透,平稳度过出疹期2。②饮食护理:发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多喂开水及热汤利于排毒、退热、透疹。恢复期应添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③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发生中耳炎。及时清除鼻痂,翻身拍背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护理,多喂开水,可用生理盐水或复方硼砂溶液含漱。④观察病情变化:麻疹并发症多且重为及早发现,应密切观察病情。
预防感染的传播
隔离患儿:对患儿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延至出疹后10天,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
切断传播途径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曝晒2小时,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后,必须在日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停留30分钟以上才能接触其他患儿健康易感者,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
保护易感人群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可注射麻疹疫苗,接种后12天血中出现抗体,1个月达高峰,故易感儿接触患者后2天内接种有预防效果,接触后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6个月注射可减轻症状,有效免疫期1~8周。
参考文献
1护理学(2009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体是麻疹病毒,病毒存在于患者眼、口鼻咽分泌物中,通过咳嗽、谈话、打喷嚏借空气飞沫直接传播,其病毒在阳光和紫外线照射下很快死亡,故在人体外生活力薄弱,对寒冷及干燥耐受力强。麻疹疫苗须低温保存。
麻疹病毒侵入易感儿后出现两次病毒血症,麻疹病毒随飞沫侵入上呼吸道、眼结膜上皮细胞,在其内复制繁殖并通过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形成第1次病毒血症,此后,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并在其内大量繁殖后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2次病毒血症,引起全身广泛性损害而出现高热、皮疹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
过去未患过麻疹,6~18天前有麻疹接触史。曾接受被动免疫的儿童,潜伏期可延至4周,发病年龄多见于6个月~5岁的儿童。
起病时有发热及黏膜卡他症状(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流涕、打喷嚏、咳嗽、声嘶等)。起病2~3天后,于两侧颊部黏膜靠近齿处可见细小隆起的灰白色斑点,周围红晕称为科氏斑,是麻疹早期诊断的可靠依据。
发病3~5天后,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玫瑰色斑丘疹,疹与疹之间为正常皮肤。皮疹常见于耳后、发际、面部,然后蔓延至躯干及四肢。此时高热、卡他症状加重,而最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2~3天疹子出齐,体温渐退一般情况好转,皮疹消退处呈糠麸样脱屑遗留色素沉着,经2~3周消失,无并发症。病儿整个病期10~14天。重型由于病毒攻击力强,病儿机体抵抗力差,常在出疹过程中体温突退,疹未出透而隐退,或持续高热不退,此时应考虑麻疹合并循环衰竭、支气管肺炎、喉炎等病症。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加。
鉴别诊断
麻疹应与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药物疹等相鉴别。
处理及护理
病儿安置:①立即将病儿安放于隔离病室的观察床上,按呼吸道传染病进行隔离,隔离期限为从起病至出疹后第6天,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第10天。②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但应避免寒风,防止受凉,保护眼睛,避免强光刺激。
对症及并发症处理:⑴高热处理:主要是补充水分,多喂温开水,以促进血液循环,使皮疹发透并可稀释排泄体内毒素。若体温>39.5℃,为防止高热诱发惊厥,可用少量退热药口服,但应防止体温骤降、出汗过多、疹出不畅,必要时,可于头部用温水湿敷,但禁止用乙醇擦浴,以防诱发肺炎、热毒内陷闭疹。⑵烦躁不安者,可给予小量苯巴比妥钠1~2mg/(kg·次),口服或肌内注射。防止大量使用镇静剂后抑制咳嗽、热毒内陷闭疹。⑶出疹期间,病儿体温突然下降,疹未出透而隐退,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血压下降、心音低钝、呼吸困难,为心血管功能不全的表现。主要是严重中毒缺氧,导致末梢循环衰竭,此时,病情严重,应立即给予如下处理:①吸氧;②按医嘱给予50%葡萄糖40ml静脉推注;③给予呼吸兴奋剂可拉明静滴;④增高室内温度,或给予全身保暖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出疹。⑷疹退后体温不退、剧烈咳嗽、面色青紫、呼吸急促、喘憋严重,常系支气管肺炎的表现,为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亦为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立即吸氧,按医嘱给予抗感染、镇静、止咳等对症处理。⑸疹退后病儿声音嘶哑、喉鸣、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为麻疹并发喉炎的表现,应立即加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禁食生冷饮食,以免加重喉头水肿,情况危重引起缺氧发绀者,应配合医生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防喉头水肿发生窒息死亡。
护理措施:①皮肤黏膜护理:保持床单整洁干燥和皮肤清洁,勤剪指甲,防抓伤皮肤继发感染。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再滴入抗生素眼液或眼膏(动作轻柔,防眼损伤)。可加维生素A预防干眼病。及时评估透疹情况,如疹透不暢,可用鲜芫荽煎水服用并抹身,需防烫伤,以促进血液循环,使疹出齐、出透,平稳度过出疹期2。②饮食护理:发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多喂开水及热汤利于排毒、退热、透疹。恢复期应添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③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发生中耳炎。及时清除鼻痂,翻身拍背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护理,多喂开水,可用生理盐水或复方硼砂溶液含漱。④观察病情变化:麻疹并发症多且重为及早发现,应密切观察病情。
预防感染的传播
隔离患儿:对患儿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延至出疹后10天,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
切断传播途径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曝晒2小时,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后,必须在日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停留30分钟以上才能接触其他患儿健康易感者,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
保护易感人群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可注射麻疹疫苗,接种后12天血中出现抗体,1个月达高峰,故易感儿接触患者后2天内接种有预防效果,接触后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6个月注射可减轻症状,有效免疫期1~8周。
参考文献
1护理学(2009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