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一个良好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极好途径。而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着教材内容的滞后、教师主导地位的“过分”和学生学习方式陈旧等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信息技术丧失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功能。
因此,要让信息技术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创新。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 有效的教学内容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前提
许多教师在准备教学时,总以为教学不能离开教材上的内容,因此不敢偏离教材一步。而新课程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即是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能停留在教材的框架之内,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作为、有所创新。
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教学目标是通过在网上查找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搜索技能。前两位教师在教学时,都将学生搜索内容准备得十分充分,我们听来大同小异,且学生对这方面知识似乎也不是十分感兴趣,课堂的教学气氛比较沉闷。而第三位教师将课题换成了“网上旅游”。整堂课,学生始终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学生不仅很自然地学到了网上搜索的技能,而且还学到了许多地理、资源知识,过了一把网上旅游的瘾。
这堂课的启示是: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因循守旧,抓住教材不放,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大胆创意、设计,让教学内容更生动。只有抓住真正有效的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学习得更加有效。
● 合理的教学组织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关键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能较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科。对此,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个有利条件。
1.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想创新
在传统教学的组织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教学常常用枯燥的示范演示开始,使学生的学习激情一开始就处于低谷。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在教学组织上,就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因“疑”生趣,用“疑”生奇,产生创新动机。
例如,在学习调整幻灯片的顺序时,笔者这样设计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关于雷锋叔叔的故事(出示四幅有关雷锋故事的图片,但打乱了顺序),请同学们想办法把这个故事通过幻灯片演示讲给大家听。这个导入设置了听雷锋故事的情境,又激发了学生想调整好幻灯片的顺序来讲好这个故事的愿望,从而为学生后面的创新行为创造了条件。
2.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放思想,唤起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从而敢于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实行教学民主,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走到学生的中间和他们一起做游戏,通过操作绘制和制作一些课堂使用的物品等,使气氛变得融洽。到开始上课时,游戏的内容又正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3.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创新
在日常的课堂中经常出现教师用教学广播软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程控制的情况,甚至时常中断学生的学习,“好心”地为全体学生示范如何操作。但过多的教师讲解和示范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养成。而信息技术课本身是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凡学生能操作的、能阐述的,教师绝不代替。通过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思维,培养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4.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会创新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注意练习的层次性,特别要设计好发展练习,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绘画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用几何图形设计一个机器人。这道练习题既让学生练习了几何图形的绘画,又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最后设计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机器人形象。
●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动力
传统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新课程则强调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会学习的人。这里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基本的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即学习过程呈现自主、主动、创新相互依存的三个层次。信息技术课中有许多教学内容都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如计算机的认识、开机与关机、认识窗口、用画图画画、整理桌面等。在自学产生问题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小组来进行讨论,然后归纳出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用掌握的方法完成新的任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其创造能力。
2.问题学习法
问题学习,就是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并不断寻找信息,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病毒知识》一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针对这一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如计算机病毒会伤害人吗?计算机病毒是如何产生的?计算机感染病毒后会有什么症状呢?……教师对这些问题明确后,归纳出关键问题,再让学生通过看书、上网、讨论等方式来解决。
3.尝试学习法
尝试学习,就是突出让学生尝试,在自觉训练中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信息技术课上,学生都特别想自己动手,经常会出现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偷偷做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尝试学习。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先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的尝试就不会变成“乱试”,然后让学生预习教材中的例题,并根据例题的方法尝试完成类似的练习。当学生碰到问题时不要急于帮助学生解决,可以提供一些启示和鼓励,让学生再次练习,直到最终掌握技能。
4.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就是指两人或多人组成小组,一起探究、练习,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达到目的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学习用Word制作小报时,笔者让学生四人组成一个“编辑部”,明确各人分工,在制作的过程中,大家既能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又能团结一心,取长补短。
总之,创新学习的方法应该还有很多,只要我们不断学习、研究,就可能创造更多更有效的创新学习方法。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采取有效的创新教学策略,大胆实施,大胆改革,使课堂真正成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的创新摇篮。
因此,要让信息技术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创新。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 有效的教学内容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前提
许多教师在准备教学时,总以为教学不能离开教材上的内容,因此不敢偏离教材一步。而新课程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即是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能停留在教材的框架之内,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作为、有所创新。
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教学目标是通过在网上查找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搜索技能。前两位教师在教学时,都将学生搜索内容准备得十分充分,我们听来大同小异,且学生对这方面知识似乎也不是十分感兴趣,课堂的教学气氛比较沉闷。而第三位教师将课题换成了“网上旅游”。整堂课,学生始终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学生不仅很自然地学到了网上搜索的技能,而且还学到了许多地理、资源知识,过了一把网上旅游的瘾。
这堂课的启示是: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因循守旧,抓住教材不放,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大胆创意、设计,让教学内容更生动。只有抓住真正有效的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学习得更加有效。
● 合理的教学组织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关键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能较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科。对此,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个有利条件。
1.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想创新
在传统教学的组织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教学常常用枯燥的示范演示开始,使学生的学习激情一开始就处于低谷。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在教学组织上,就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因“疑”生趣,用“疑”生奇,产生创新动机。
例如,在学习调整幻灯片的顺序时,笔者这样设计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关于雷锋叔叔的故事(出示四幅有关雷锋故事的图片,但打乱了顺序),请同学们想办法把这个故事通过幻灯片演示讲给大家听。这个导入设置了听雷锋故事的情境,又激发了学生想调整好幻灯片的顺序来讲好这个故事的愿望,从而为学生后面的创新行为创造了条件。
2.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放思想,唤起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从而敢于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实行教学民主,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走到学生的中间和他们一起做游戏,通过操作绘制和制作一些课堂使用的物品等,使气氛变得融洽。到开始上课时,游戏的内容又正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3.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创新
在日常的课堂中经常出现教师用教学广播软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程控制的情况,甚至时常中断学生的学习,“好心”地为全体学生示范如何操作。但过多的教师讲解和示范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养成。而信息技术课本身是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凡学生能操作的、能阐述的,教师绝不代替。通过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思维,培养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4.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会创新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注意练习的层次性,特别要设计好发展练习,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绘画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用几何图形设计一个机器人。这道练习题既让学生练习了几何图形的绘画,又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最后设计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机器人形象。
●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动力
传统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新课程则强调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会学习的人。这里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基本的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即学习过程呈现自主、主动、创新相互依存的三个层次。信息技术课中有许多教学内容都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如计算机的认识、开机与关机、认识窗口、用画图画画、整理桌面等。在自学产生问题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小组来进行讨论,然后归纳出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用掌握的方法完成新的任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其创造能力。
2.问题学习法
问题学习,就是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并不断寻找信息,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病毒知识》一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针对这一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如计算机病毒会伤害人吗?计算机病毒是如何产生的?计算机感染病毒后会有什么症状呢?……教师对这些问题明确后,归纳出关键问题,再让学生通过看书、上网、讨论等方式来解决。
3.尝试学习法
尝试学习,就是突出让学生尝试,在自觉训练中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信息技术课上,学生都特别想自己动手,经常会出现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偷偷做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尝试学习。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先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的尝试就不会变成“乱试”,然后让学生预习教材中的例题,并根据例题的方法尝试完成类似的练习。当学生碰到问题时不要急于帮助学生解决,可以提供一些启示和鼓励,让学生再次练习,直到最终掌握技能。
4.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就是指两人或多人组成小组,一起探究、练习,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达到目的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学习用Word制作小报时,笔者让学生四人组成一个“编辑部”,明确各人分工,在制作的过程中,大家既能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又能团结一心,取长补短。
总之,创新学习的方法应该还有很多,只要我们不断学习、研究,就可能创造更多更有效的创新学习方法。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采取有效的创新教学策略,大胆实施,大胆改革,使课堂真正成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的创新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