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湖北地理试题分析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三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davi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2011年湖北省高考文综地理试卷分析
  1.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强调主干知识
  2011年的地理试题更加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如1、2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和物质的循环,3、4、5题考查工农业区位因素,6、7、8题考查交通运输,9、10、11题考等值线和大气的运动;在主观题方面36题考查考察区域内的气候、地形特征、水文;39题考查军马场的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同学们如果对教材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这些问题应该能回答的。因此高考的主体仍然是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掌握,而即使是能力型的题,也是以基础知识为基础。
  2.突出能力考查,体现运用的灵活性,与新课标接轨
  综合能力测试注重考查考查同学们分析、解决、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全卷注重基础知识,但不是记忆性的“蚂蚁搬家”式考核,而是现实材料与实际问题的有机融合。高中地理新课程纲要也强调“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本理念,这说明地理学习的实践性是提升地理素养的关键环节。今年地理高考试题中的第2组选择题,以文字介绍和图片设题线索,设置了了一个全新的情景——同学们不是很熟悉的城市芝加哥,整题从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从地理要素特征的空间变化到时间变化,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认知,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地理思维,以此来评价大家发现问题、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
  3.坚持图表等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彰显地理学科特色
  除文字表述外,地理学还有表格、地图等众多表达呈现方式,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理学的表象特征,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则继承了这一特点。
  首先,图表数量、类型众多。试题在建构与情境设计上,均采用各种原创性的图表为信息载体,全卷共有7幅图表。不同呈现形式的地理图表,不仅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也有利于考查同学们对地理事物数量关系和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分析以及多渠道获取各种地理信息的能力,凸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
  其次,“无图考图”在今年的高考试卷中有充分体现,部分试题的信息虽然只以文字或表格形式呈现,但在分析与解答问题时常常题不离“图”,需要通过阅读文字表格获取信息后,再把所得信息呈现在脑中的“地图”上,进而得出地理特征。如:第36题第(1)小题,同学们答题时,即使对该区域定位不准确,但只要充分读取图6的气候资料统计图,也能够将气候特征总结出来。
  
  二、2011年湖北省高考文综地理试卷失分点分析
  1.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欠缺
  以选择题第二组第4题为例:
  20世纪之前,芝加哥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D.美国本土
  不少同学对该题的第一反应是课本上没有将这个知识点,莫非是一道历史题?考试大纲要求考察“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材料中有这样的描述“1848年修通了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新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间,芝加哥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由此可见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是联系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简单的题目有陷阱,陌生的题目有提示”,大家在答题时将材料中的提示语言加工提炼,与已学知识进行联系来解读信息,对答题非常有帮助。
  2.读图能力欠缺,不能将图表中的信息进行有效转化
  以选择题第四组第9题为例:
  此时甲乙丙三地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地理高考是无图不成题,区域图、统计图、示意图、等值线分布图和景观图等各类地图种类繁多,对同学们的读图能力要求高。本题为等值线图中竖直方向的等温线图,等值线图是高中地理中最重要的地图,解答此题除了考察大家对等值线图读取方法的掌握程度外,对于将图中隐含信息转化为解题条件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
  由图中可知垂直方向图示西侧等温线最密集,往东逐渐变得稀疏,海拔相同处气温是西高东低,这说明图示区域垂直温差是自西向东变小,故丙地垂直温差最小,大气最稳定。
  3.主观题文字表述不严谨,地理专业术语不够,口语化现象严重
  以36(4)“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为例: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应从“原料、交通运输、劳动力、工业基础以及麻纺织历史”等方面来组织语言答题,不少同学也是从这些角度说明,或者是想表达这方面的意思。但是描述过于简单,或者是口语化严重,导致失分严重。“黄麻集中生产地”描述为“黄麻多;黄麻好;有人种黄麻”;“稠密的水系便于原料的运输,连河通海便于产品外运”描述为“交通便利;运输便利;交通条件好;河流多,利于轮船航行;濒临港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表述为“人口多,人口大国”;“有技术工人”表述为“麻纺得好;喜好纺麻”。这样的描述与答案非常接近,但是难以得分。
  4.应试心理紧张,造成非智力因素失分
  地理综合题部分参考答案简明扼要、字数不多,而少数同学的答案却叙述繁杂,就像一篇短文,答题时唯恐答不全,把可能的情况都写上去,导致废话较多、无条理,甚至前后矛盾。这种答案即使包含必要答题内容,也难以得到全部分数。
  另外,写错别字而丢分时有发生。如“地势”写成“地式”,“冲积平原”写成“冲击平原”,其实同学们写错别字很多是笔误造成的,所以答题后的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新课改下的复习备考启示
  新课程必然带来新高考,特别是新课程内容的变化必然会带来考试内容的变化。这对高三备考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那如何能让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构建知识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是同学们值得探究的问题,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与大家共同商讨。
  1.单元复习阶段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即以教材为载体,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这一阶段很关键,直接决定高考成绩。因此,在这一轮复习中,同学们应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以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
  2.专题复习阶段要打破现有的教材逻辑关系
  建立相对独立的、跨单元、跨年级的逻辑体系,立足考题,着眼全局,对重点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在专题的设立上,可设“地球运动系统”、“人地关系系统”、“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图表系统”等几大专题。设立专题后,会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便于同学们提升分析能力。
  3.综合复习阶段精练专题,强化解题能力
  高考试题多以教材外的知识为切入点,新材料、新情景要求同学们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平时训练时,要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注意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培养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不断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做到举一反三。如在解答农业方面的自然因素问题时,可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思考。解答农业方面的人文因素问题时可从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工业基础等方面思考。
  4.规范答题,提高应试技能
  答主观题时,要认真审题,养成先看答题说明与要求,弄清题意,看清要求之后再思考答题、再动笔的习惯,语言要表达准确,用地理学科专业术语,要有科学性和逻辑性,要在指定的范围内按顺序答题,要标出序号,字一定要写得清楚、整齐,尽量避免写错别字。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