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支流迪麻洛河流域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来源 :地质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对于怒江流域泥石流的研究大多关注支流泥石流对干流的影响,而对支流内群发性泥石流易发性的研究较少。迪麻洛河为怒江左岸一级支流,因其凸型斜坡地貌、变质软岩分布、断裂剪切破坏及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抬升产生的丰富物源等特征在怒江上游具有代表性。野外调查揭示,流域内泥石流主要分为沟谷型、坡面型和沟谷-坡面复合型3种,且多发育于迪麻洛河左岸。基于水文响应单元,从地质、地貌、降雨量、物源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选取8项评价因子。针对各因子对不同类型泥石流影响程度的不同,采用层次分析法赋予各因子不同的权重。最后结合信息量法,分类剖析不同类型泥石流的易发性。结果表明:各类泥石流易发性高和极高的地区主要地层为石炭系第四段(Cd)、第五段(Ce)等岩性软弱地层;主要沿着道路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分布;越靠近断裂带易发性越高。随着易发性等级的提高,泥石流发育比例和相对发育比例也相应增高;各类型泥石流AUC达83.34%、90.07%和84.39%,评价结果合理,可为怒江支流泥石流防治规划与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为西南深切峡谷变质软岩区群发性泥石流防灾减灾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其他文献
<正>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68例脑缺血患者,男40例,女28例,年龄38岁~79岁,平均55岁。双侧大脑基底节区梗塞8例,单侧基底节区梗塞11例,脑干梗塞3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2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5例;其中伴肢体瘫痪或肌力下降11例;所有病例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表现为头晕。随机将68例分为2组,第1组
文章对近几年部分学者就混合所有制风险防范研究进行简单概述,借鉴其有益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以某省某混合所有制房地产开发项目国企民企双方投资、合作运营以及发生的问题、面临的困境为例,剖析其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及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及建议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障国企民企共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当前陆生生态和水生生态氮负荷逐渐增加,造成含水系统无机态氮素不断富集,影响了天然氮循环过程并威胁着人类健康安全。人为活动普遍被认为是无机态氮素在含水系统富集的根本因素。然而,自然来源的铵氮释放近年来被发现是引发水体氮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二者协同作用加剧了地下水及孔隙水水质恶化。自然来源铵氮极易于第四纪河湖相堆积物富集,其赋存机制受沉积环境控制,释放机制受补排条件影响,转化机制与水体氧化还原环境密切
视频是随时间变化的连续画面,是重要的多媒体数据组织形式,对视频的理解与分析一直是计算机视觉的研究热点。行为识别是对短时间、有唯一确定标签的分割后的视频进行分类的研究,是视频理解领域必不可少的基础研究方向。视频作为随时间变化的序列,兼具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的信息,行为识别的研究,就是对时空建模方法的探索。早期的行为识别通过传统方法构建手工特征表达行为的时空特性。但由于视频数据复杂性高,传统方法的建模能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呈现阶段性演进特征,复合系统协同演进是其转型发展向高级阶段演变的基础。为探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内生动力,以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黄石市为例,从资源附禀、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建设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2001—2010年和2010—2019年2个阶段构建哈肯模型识别黄石市复合系统协同转型发展的驱动参序量,动态分析不同时间阶段内复合系统协同转型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对2009年广东、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及今年全国新课标Ⅱ卷高考压轴题的对比,感悟今年压轴题在依托高考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如何落实由"情境"到"问题"并通过"情境"的创新落实"考什么"和"如何考"的问题。
随着教育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大批教育工作者针对如何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了分析与探索,旨在合理促进我国幼儿群体教育引导工作综合水平的持续提升。在本文中笔者针对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在此期间,其结合日常教学实践总结了大量的教学工作组织经验,希望为后续幼儿教学研究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本实验采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醋酸菌3种菌种发酵猴头菇,通过比较发酵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确定猴头菇发酵的最优条件。用猴头菇益生菌发酵液对酒精性胃溃疡模型的小鼠进行灌胃,测定胃溃疡小鼠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和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起始
耕地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与国家粮食安全和人类食品健康息息相关,研究不同区域耕地土壤健康状况及其动态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探讨导致区域耕地土壤健康动态变化的趋动因素,预测区域耕地土壤健康状况的未来演变趋势,对于保障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气候条件、地形地貌、耕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的福建省集美、同安、闽侯、永安、石狮、晋江、平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