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启动小城市培育试点
浙江省的小城市培育试点启动于2010年12月。彼时发布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通知》指出,省政府从2010年起建立每年10亿元的省小城市培育试点专项资金,用于支持27个试点镇的培育发展。
据中国城镇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分析,27个镇多为特大镇。所谓“特大”,其一指人口规模大,比如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2011年的常住人口达到39.6万;其二为财政收入高,以比较突出的绍兴县钱清镇为例,该镇2011年的财政总收入13多亿元;其三,产业体量大,譬如,乐清市柳市镇的电器制造业目前年产值超过360亿元,占据全国的1/3。
“几十万的人口规模,在国外足以称作市,但在国内可能仍属行政级别上的镇。而这些乡镇中,政府队伍只有五六十人,却要管理几十万人的事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说,“镇一级的行政框架已无法满足特大镇的社会管理需求,而有关方面必须解决一个镇积聚几十万人之后的发展前景问题。”浙江省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将扩权改革作为重点内容,在保持镇级建制不变,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赋予全省27个试点镇与县级政府基本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打破试点镇在管理权限上的桎梏。
小城镇是城之尾,乡之首,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连接部,是城乡之间资源、文化、信息等要素流动的交汇点,对周边区域起着人口和产业集聚与辐射的重要作用。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承载能力有限,要求调整优化小城镇数量和空间分布,突出培育若干集聚辐射功能强的小城市和中心镇,有效承担新型城市化发展人口集中、产业转移等功能。
长期以来,小城镇是浙江块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特色产业集聚区,基本形成了“一镇一品”“一镇一业”特色鲜明的城镇产业发展格局,培育了一批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如玉环县楚门镇的水暖产业、桐庐县分水镇的圆珠笔产业、桐乡市崇福镇的毛皮产业等等。发展中心镇、培育小城市旨在进一步促进块状经济特色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基础设施的统筹布局,要素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环境污染的集中治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小城镇人口、产业的不断集聚,要求小城镇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阵地、主战场作用。由此,加快小城镇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迫在眉睫。“未来,城镇及县、县级市将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最主要的载体,这一基础如果发展得不好,会对城镇化带来严重影响。故而,浙江推行的小城市培育试点颇有价值,27个镇可以先往前一步,一段时间后系统总结经验,再从体制上进行突破。他们可能会探索出一条城镇治理的新道路。”汪玉凯说。
中心镇向现代化小城市如何蝶变
期许之下,这27片试验田情况如何?
以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诞生地,温岭市泽国镇为例,2010年,该镇已聚集人口约25万,户籍与非户籍人口分别为12万与12.3万;全年财政总收入6.57亿元。入选小城市试点镇后,2011年初,泽国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即:重点实施82个项目,总投资额155.1亿元,其中,2011—2013年计划完成投资106.9亿元。对于一个镇来说,这么大的建设规模“前所未有”。
在82个项目中,投资额较大的工程包括一个集交易、仓储、咨询、运输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基地,总预算6亿元;一个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拟斥资3.1亿元,以及一批总花费10.5亿元的旧城改造项目和17.4亿元的中心区商业开发工程。
浙江省政府印发的《2011年全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要点》提出,支持和鼓励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加快商贸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第三产业。项目的推进离不开资金。资料显示,泽国镇2011—2013年的106.9亿元投资中,政府性投资33亿元,其余73.9亿元均来自企业和社会投资。2012年,全省27个试点镇的民间投资占总投资比重达74.1%。
进入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随处可见拔地而起的高楼、宽阔整洁的马路、功能齐全的配套。据介绍,在城镇化建设推进中,店口镇得到了多项政策倾斜,目前正在着力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拓展产业市场,已经完成了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
据悉,店口镇是“五金之乡”,全镇有两家中国500强企业,7家上市公司。近年来大力实施新城建设计划,促进人口集聚、产业集群、品质提升,2012年财政收入15.38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多年稳居该镇所隶属的绍兴市乡镇第一。
尽管店口镇发展的内生动力充足,产业优势明显,但也面临一系列成长中的烦恼。最直接的一个方面是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为保证项目推进,浙江省已给予试点镇所在县(市、区)土地指标切块总量2%的倾斜。
目前,除了扩大财权和土地使用权,浙江省27个试点镇享受的主要政策红利还包括事权下放等改革。例如,2012年9月,泽国镇行政服务中心启用,公安、地税、水利、农林、工商等26个部门及单位入驻,327项审批权通过延伸机构授权或委托办理等方式由温岭市下放至泽国镇。目前,27个小城市试点镇均建立了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就业保障、应急维稳等四大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试点镇的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作为27个试点之一的义乌市佛堂镇,根据下放的112项县级经济社会发展权限实际情况,通过服务关口下移、程序再造,推动扩权事项规范运行。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登记受理、一条龙内部运作”的模式运行,实时纳入电子监察系统。
试点镇释放出巨大发展活力
统计数据显示,试点以来,27个试点镇城镇化率提高了5.6个百分点;新增二、三产业从业人员37万多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90.2%,高出全省4.3个百分点。
各个试点镇以自身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为基础,均对城市建设作了科学规划,编制小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城镇的特色也在逐步形成,在一定区域和层面发挥好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塘栖镇也是27个试点镇之一,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修建于1498年的广济七孔桥横贯其上,运河两边是古色古香的白墙黑瓦水乡建筑,沿着拱桥两岸延伸,则是御碑文化主题公园、漕运仓储博物馆、水北风情街、丝绸博物馆及文化街、水南街老建筑。塘栖镇近年来致力于打造“风情小镇”,一直都依托原有的文化积淀,像运河两边的瓦房就是在保留原有房屋的基础上,在外层进行了加固和修缮。
义乌市佛堂镇,结合自身深厚的文化资源,打造以文化相关产业为特色的制造基地。强化研发设计,推进饰品、工艺品等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依托义乌国际商贸城5A级购物旅游区,挖掘古镇文化游、佛教文化游、古居民文化游特色,打造与义乌国际名城并行的购物旅游目的地。
各试点镇都进行了公共管理资源的整合,完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小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其中以义乌市佛堂镇“综合执法”改革最为典型。该镇整合资源,形成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执法机制,建立健全“防范在先、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的执法机制,确保执法工作项目、责任、考核的有机结合。
2013年4月,省人大财经委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城镇化专题调研座谈会上评价这项改革:通过科学定位、规划引导、功能完善、政策扶持、体制创新等举措,加快“特大”镇向小城市转型发展,目前,这些镇已展现出全新发展态势、释放出巨大发展活力。
浙江省的小城市培育试点启动于2010年12月。彼时发布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通知》指出,省政府从2010年起建立每年10亿元的省小城市培育试点专项资金,用于支持27个试点镇的培育发展。
据中国城镇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分析,27个镇多为特大镇。所谓“特大”,其一指人口规模大,比如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2011年的常住人口达到39.6万;其二为财政收入高,以比较突出的绍兴县钱清镇为例,该镇2011年的财政总收入13多亿元;其三,产业体量大,譬如,乐清市柳市镇的电器制造业目前年产值超过360亿元,占据全国的1/3。
“几十万的人口规模,在国外足以称作市,但在国内可能仍属行政级别上的镇。而这些乡镇中,政府队伍只有五六十人,却要管理几十万人的事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说,“镇一级的行政框架已无法满足特大镇的社会管理需求,而有关方面必须解决一个镇积聚几十万人之后的发展前景问题。”浙江省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将扩权改革作为重点内容,在保持镇级建制不变,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赋予全省27个试点镇与县级政府基本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打破试点镇在管理权限上的桎梏。
小城镇是城之尾,乡之首,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连接部,是城乡之间资源、文化、信息等要素流动的交汇点,对周边区域起着人口和产业集聚与辐射的重要作用。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承载能力有限,要求调整优化小城镇数量和空间分布,突出培育若干集聚辐射功能强的小城市和中心镇,有效承担新型城市化发展人口集中、产业转移等功能。
长期以来,小城镇是浙江块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特色产业集聚区,基本形成了“一镇一品”“一镇一业”特色鲜明的城镇产业发展格局,培育了一批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如玉环县楚门镇的水暖产业、桐庐县分水镇的圆珠笔产业、桐乡市崇福镇的毛皮产业等等。发展中心镇、培育小城市旨在进一步促进块状经济特色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基础设施的统筹布局,要素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环境污染的集中治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小城镇人口、产业的不断集聚,要求小城镇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阵地、主战场作用。由此,加快小城镇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迫在眉睫。“未来,城镇及县、县级市将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最主要的载体,这一基础如果发展得不好,会对城镇化带来严重影响。故而,浙江推行的小城市培育试点颇有价值,27个镇可以先往前一步,一段时间后系统总结经验,再从体制上进行突破。他们可能会探索出一条城镇治理的新道路。”汪玉凯说。
中心镇向现代化小城市如何蝶变
期许之下,这27片试验田情况如何?
以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诞生地,温岭市泽国镇为例,2010年,该镇已聚集人口约25万,户籍与非户籍人口分别为12万与12.3万;全年财政总收入6.57亿元。入选小城市试点镇后,2011年初,泽国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即:重点实施82个项目,总投资额155.1亿元,其中,2011—2013年计划完成投资106.9亿元。对于一个镇来说,这么大的建设规模“前所未有”。
在82个项目中,投资额较大的工程包括一个集交易、仓储、咨询、运输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基地,总预算6亿元;一个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拟斥资3.1亿元,以及一批总花费10.5亿元的旧城改造项目和17.4亿元的中心区商业开发工程。
浙江省政府印发的《2011年全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要点》提出,支持和鼓励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加快商贸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第三产业。项目的推进离不开资金。资料显示,泽国镇2011—2013年的106.9亿元投资中,政府性投资33亿元,其余73.9亿元均来自企业和社会投资。2012年,全省27个试点镇的民间投资占总投资比重达74.1%。
进入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随处可见拔地而起的高楼、宽阔整洁的马路、功能齐全的配套。据介绍,在城镇化建设推进中,店口镇得到了多项政策倾斜,目前正在着力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拓展产业市场,已经完成了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
据悉,店口镇是“五金之乡”,全镇有两家中国500强企业,7家上市公司。近年来大力实施新城建设计划,促进人口集聚、产业集群、品质提升,2012年财政收入15.38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多年稳居该镇所隶属的绍兴市乡镇第一。
尽管店口镇发展的内生动力充足,产业优势明显,但也面临一系列成长中的烦恼。最直接的一个方面是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为保证项目推进,浙江省已给予试点镇所在县(市、区)土地指标切块总量2%的倾斜。
目前,除了扩大财权和土地使用权,浙江省27个试点镇享受的主要政策红利还包括事权下放等改革。例如,2012年9月,泽国镇行政服务中心启用,公安、地税、水利、农林、工商等26个部门及单位入驻,327项审批权通过延伸机构授权或委托办理等方式由温岭市下放至泽国镇。目前,27个小城市试点镇均建立了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就业保障、应急维稳等四大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试点镇的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作为27个试点之一的义乌市佛堂镇,根据下放的112项县级经济社会发展权限实际情况,通过服务关口下移、程序再造,推动扩权事项规范运行。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登记受理、一条龙内部运作”的模式运行,实时纳入电子监察系统。
试点镇释放出巨大发展活力
统计数据显示,试点以来,27个试点镇城镇化率提高了5.6个百分点;新增二、三产业从业人员37万多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90.2%,高出全省4.3个百分点。
各个试点镇以自身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为基础,均对城市建设作了科学规划,编制小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城镇的特色也在逐步形成,在一定区域和层面发挥好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塘栖镇也是27个试点镇之一,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修建于1498年的广济七孔桥横贯其上,运河两边是古色古香的白墙黑瓦水乡建筑,沿着拱桥两岸延伸,则是御碑文化主题公园、漕运仓储博物馆、水北风情街、丝绸博物馆及文化街、水南街老建筑。塘栖镇近年来致力于打造“风情小镇”,一直都依托原有的文化积淀,像运河两边的瓦房就是在保留原有房屋的基础上,在外层进行了加固和修缮。
义乌市佛堂镇,结合自身深厚的文化资源,打造以文化相关产业为特色的制造基地。强化研发设计,推进饰品、工艺品等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依托义乌国际商贸城5A级购物旅游区,挖掘古镇文化游、佛教文化游、古居民文化游特色,打造与义乌国际名城并行的购物旅游目的地。
各试点镇都进行了公共管理资源的整合,完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小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其中以义乌市佛堂镇“综合执法”改革最为典型。该镇整合资源,形成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执法机制,建立健全“防范在先、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的执法机制,确保执法工作项目、责任、考核的有机结合。
2013年4月,省人大财经委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城镇化专题调研座谈会上评价这项改革:通过科学定位、规划引导、功能完善、政策扶持、体制创新等举措,加快“特大”镇向小城市转型发展,目前,这些镇已展现出全新发展态势、释放出巨大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