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关于古典文学中的“长亭”、“鸿雁”两个意象

来源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ne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典文化渊源流长,在文化历史长河里,某些特定的词汇往往代表了特定的意境。本文就“长亭”和“鸿雁”两词在古典文学中所表达的特定意象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古典文学;特定词汇;意象探究
  2021年5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长沙离开了我们。那段忧伤的日子里,打开手机,我们总能听到一曲熟悉的歌谣,轻轻吟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歌词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曲中满是不舍和相思,闻者悲戚。
  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如《史記》汉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亭,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
  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有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经常与杨柳、美酒、南浦等字眼一起出现在古人的送别诗词中,染上了不舍和思念的色彩。
  “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就是古人送别的经典场面。
  李白的作品《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一句,借长亭连接着短亭,来表现游子归乡之路的遥远漫长,成为我们熟知的经典。
  大约三百年后,词人柳永因作词惹怒仁宗,从此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成为“奉旨填词“的柳三变。一日他从汴京南下,与恋人依依惜别,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恋人一程又一程地相送,已到十里长亭,不得不说再见了。长亭四周,秋后的蝉鸣凄凉急促,仿佛诉说着离人的烦忧。恋人之间的告别必然是难舍难分的,含泪饮尽杯中酒,独上兰舟语凝噎,想到未来没有恋人陪伴的岁月,风景再美、良辰再好,因无人共赏,都不觉得珍贵了。
  无独有偶,元朝王实甫的名作《西厢记》中也描写了“长亭送别“的场景,暮秋时节,众人送张生赴京,女主崔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光是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便形容憔悴、肝肠寸断。若问此恨谁知,我想,应该只有这见惯了离人泪的长亭,才能真真切切地感知吧!
  离愁为基,别绪做柱,思念当瓦,盖一座长亭,容纳所有中国人的不舍、深情和思念。关于“长亭”这一意象,绵延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
  接下来,我们谈谈关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鸿雁”这一意象。
  蒙古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歌曲,名曰《鸿雁》: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每当听到这首歌曲,我仿佛看到在广袤的原野上空,一群鸿雁满怀不舍地由北向南而去。那么为什么是鸿雁,而不是别的飞鸟呢?我们今天就一起了解“鸿雁”这一意象。
  鸿雁,是一种大型的候鸟,春去北国,秋来南方。传说,衡山有回雁峰,鸿雁至此而止,不再南飞,待春而归。因此,我们时常在古诗词中看到鸿雁与衡阳的组合。像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就写到“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其实,雁归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撩动了在外漂泊的游子、征夫、迁客的思乡之情。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据说,鸿雁群栖群飞时是不鸣叫的,鸿雁的叫声意味着失群,因此古诗文中写孤雁失群往往从鸣叫声入笔。比如蒋捷《虞美人》:“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孤雁的鸣叫和雨声、西风、江云等萧索的意象组合,道出了作者心中的孤独凄凉。当然,写孤雁的目的是托物写人,或怀人念远,或睹物思乡,或自伤孤寂。
  古人,也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汉书·苏武传》记载,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牧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还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
  诗圣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希望能收到对方的来信时,就说“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分隔两地,秋夜她独自登船,抬头见一群大雁飞过,不禁叹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她在内心问道,那白云舒卷处,你会不会将锦书寄给我呢?此时正是雁群排成人字,南归之时,月光皎洁,洒满我独自倚靠的亭台楼榭啊!思念之情,不言自明。
  同学们,这个秋天,当鸿雁带着乡愁、带着思念、带着孤独,从蓝天掠过,你是否也会想起古诗词中那些带着忧伤的情绪呢?关于“长亭”、“鸿雁”这一意象我们就讲到这里,中华文化,万物含情, 愿你我永葆赤子纯真之心。
其他文献
摘 要:识字教育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其他文化知识的基础,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占有重要地位。趣味识字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增强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保证语文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趣味教学;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小学教学阶段是学生开展系统识字学习的重要阶段,有效开展识字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奠定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教育部门和学校对于物理的教学更加重视,再加上物理的学习本来就比较困难,很多物理知识理解起来非常的不容易,一些新的物理题型就算是教书多年的老教师也不能很容易的做出来。这样就容易让学生对于物理产生抵触的心理,逐渐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基础,对他们进行启蒙和兴趣教学,本文将分析启蒙和兴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初中物
期刊
摘 要:在目前的农村英语课堂上,有些课表面上热热闹闹,但这是否是一节有效益的好课呢?在我看来,有些课堂上还是存在着低效或无效的教学任务。究其原因,大多在于教师对课堂任务设计认识不足,任务的设计比较随意或流于形式,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改变任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利用任务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任务设计;农村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十多年的农村英语教学之路上,我有过很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已经十分的普遍,为此针对性运用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时机,在全新的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也在不断的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效果,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出全新的教学模式,以此充分体现着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与优势。因此,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发展,深入挖掘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教学措施,成为了普及信息化教育的关键之处,也将成为信息化教学方式
期刊
摘 要:随着新时代的带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针对高中物理的教学就需要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运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那些错综复杂、抽象的概念,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就从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物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在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多媒
期刊
摘 要:幼儿教育对于幼儿的未来成长有着启蒙作用,而自信心对于幼儿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具体开展幼儿教育工作时,教师要重点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这也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内容。本文简单探索了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期望能为有关幼儿教育人员的实际工作提供助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自信心;培养  一、引言  在平日里进行观察与分析可以得知,充满自信的人与较为自卑的人之间,在气质、谈吐、修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不断改革,出现了与传统课堂相对应且相辅相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在高中地理中应用微课,不仅能更直观有效的突出地理学科的学习重点与难点,还因其灵活性、短小精悍的特点深受师生的欢迎。本文将通过微课的含义与优势以及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初步探究,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课堂;应用探究  高中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型、区域性
期刊
摘 要:中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具有强烈的东方民族艺术风格,而彩墨画也正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中的画种之一。指导幼儿学画彩墨画,应从情感教育入手,融欣赏、观察教学为一体,重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从色彩衬托入手,感知深浅颜色的互相衬托效果,感知画面效果饱满、丰富,既具儿童画稚气的特点,又有国画的水墨效果。  关键词:水墨画;兴趣 ;观察 ;深浅颜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画
期刊
摘 要: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应用技巧,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操作能力,还需要教师能够基于Photoshop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需求等条件制定合适的教学培养策略。本文就如何通过Photoshop教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及技巧应用能力作出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Photoshop教学;操作能力;应用技巧  Photoshop简称PS,其属于图像处理软件,可对图片进行编辑优化,其功能涉及平
期刊
作者简介:  毕小诗,现任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研究协会副会长、中國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致公书画院联谊会理事、中国吉祥书画研究院首席女书画家、岭南画派第四代传人、广东省楹联书画院书画家、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毕小诗笔名爱华,字自云,号妙心居士。生于书画世家,高级山水画研修生。早年师从关山月、黎雄才、周波、阳日等大师学艺,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诗书画印艺术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