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爱莲——中国芭蕾艺术的开山架桥人,我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是她打开了中国民族舞蹈的宝库。戴爱莲原名吴爱兰,祖籍广东新会,191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一个多数国人闻所未闻的拉美小国)的一个华侨家庭。直到14岁,她甚至都不会讲中文。然而,这并不妨碍她多年后回到血脉相连的中国,一举成为卓越的“舞蹈皇后”。
然而,在舞蹈事业上一路顺风顺水的她却遭遇了情路的坎坷。
“舞蹈皇后”的长成
今年是戴爱莲诞辰100周年。她生前创作演出了舞剧《和平鸽》和舞蹈《荷花舞》《飞天》《春游》等一批优秀作品,整理了《西藏舞》《狮子舞》《红绸舞》《剑舞》等民间舞作品,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舞蹈艺术人才,为我国舞蹈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戴爱莲的杰出成就,源自她传奇的海外教育背景和深厚的民族舞蹈素养。
戴爱莲的出生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虽然远离欧亚繁华地区,但风光秀丽,宛如世外桃源。从广东新会漂洋过海而来的戴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四代。戴爱莲从小生长在这片蓝天碧海之间,童年过得无忧无虑,充满阳光和欢笑。
打小,戴爱莲就显露出舞蹈天赋。一听见音乐,她就会自己跳起舞来,就像海岛上小巧玲珑的蜂鸟般灵动活泼。才7岁时,她就登台表演了自编自演的独舞《小鸡》。
自幼喜爱舞蹈艺术的戴爱莲5岁就开始学习舞蹈。因为家人世代经商,戴爱莲幸运地有着优渥的家境,让她能够追求自己的梦想。12岁时,她考入了当地的芭蕾舞蹈学校。14岁时,她随母亲、姐姐到英国伦敦定居、求学,先后进入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的芭蕾工作室和M.兰伯特芭蕾学校学习古典芭蕾。
在白人占据统治地位的英国舞蹈界,黄皮肤、黑头发、小个子的她,显得特别与众不同。有人曾断言,她的身高根本不适合学芭蕾舞。雪上加霜的是,在大洋另一端,她的父亲因为赌博破产,她一下子从不愁吃穿的富家女,变成了需要靠打工维持生计的穷学生。逆境之中,戴爱莲只有格外努力。也是在这段时间,她对自己“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平生第一次,她因为自己竟然不会讲中文而生自己的气。她来到大英博物馆,读英文版的《中国历史》,观看中国古代艺术品,一点一滴地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源。
后来,她看到德国现代舞蹈家M.魏格曼的表演,倾慕不已,又前往魏格曼剧团在伦敦设立的舞蹈工作室求学。1939年,23岁的戴爱莲以优异成绩获得著名的尤斯莱德舞蹈学校的奖学金。在那里,她系统学习了著名现代舞蹈理论之父鲁道夫·拉班有关情感表现方法和舞台表演技术方面的理论及舞谱等知识,这对她后来的舞蹈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刻骨初恋在伦敦
正是在伦敦求学期间,戴爱莲遇见了一生中刻骨铭心的初恋。
他叫威利·苏考普,是一名年轻的雕塑家。那时,威利想找一个合适的模特来做雕塑,戴爱莲的窈窕身段和东方气质吸引了她。他告诉戴爱莲,自己的艺术生涯才刚刚起步,不能付给她很多钱,戴爱莲说:“我不是为了赚钱做事情的,只要有地方住、能自己做饭,就行了。”于是,威利在工作室搭了个地铺,戴爱莲就这样成了他的模特。
两人本来是雇佣关系,但相处没多久,就发现彼此性格十分相投。威利为戴爱莲塑像,戴爱莲则帮他做饭、缝补衣服。休息时,他们一道在森林里散步、聊天。有时兴致来了,戴爱莲还会跳一段舞。
不知不觉中,他们相爱了。
然而,这段感情却注定无果。因为威利已经有了一个未婚妻,虽然倾心于戴爱莲,但他必须遵守诺言,履行婚约。
他们痛苦过、挣扎过。但最终,戴爱莲的教养和自尊,让她无法容许自己破坏别人的承诺。她决定,主动退出。
在威利的雕塑最终完成后,戴爱莲便独自踏上了回国的轮船。这段感情,前后只有短短两周,却让她终生无法忘怀。她在自传中说:“我一直在努力忘记,却总也忘不了。”
回国后的两段婚姻
1940年,戴爱莲克服重重困难,取道香港回国,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她受宋庆龄邀请,参加“保卫中国同盟”的募捐演出。因为她还不太会说汉语,又人生地疏,所以宋庆龄特意托付画家叶浅予帮忙照应。
没想到,叶浅予一见戴爱莲的美妙舞姿便一见钟情,脱口而出:这是“天人之姿”!
一天,戴爱莲刚练完功,偶然间看到了一幅速写,画的正是她在跳舞。她惊讶极了:这幅画异常生动,虽然是静止的画面,却有着强烈的动感。见到叶浅予本人,则让她更加吃惊:没想到,画画的这个人这么帅!
那时候,戴爱莲还只会说英语,叶浅予的英文却只有初中程度。但在这两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之间,语言根本不是问题。很快,戴爱莲和叶浅予相恋、结婚。他们的主婚人,正是宋庆龄。
那些日子,他们就像一对“跑江湖的夫妇”。戴爱莲演出时,叶浅予就给她打杂、当翻译、做饭,而叶浅予忙碌时,戴爱莲就来帮他做杂事。两人互相扶持、相得益彰,虽然生活忙碌、清苦,却颇有“神仙眷侣”的味道。
不幸的是,婚后不久,戴爱莲被查出患有卵巢炎,特意到香港去做手术。没想到,手术中出现意外,医生不得已切除了她的卵巢。戴爱莲永久失去了生育子女的机会。
对一个新婚不久的年轻女性来说,这份痛苦可想而知。似乎是为了不让自己沉溺在痛苦中,戴爱莲加倍投身于舞蹈事业。她一面登台演出,一面教授舞蹈,还花费大量时间和叶浅予一起到少数民族地区采风,研究学习各地的舞蹈。
在戴爱莲的努力下,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中国本土的舞蹈可以如此优美、动人。蒙古族舞蹈家莫德格玛说:戴爱莲是中国舞蹈最大的“无形资产”,她让所有人知道了什么是中国的舞蹈艺术,什么是艺术的想象和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戴爱莲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舞蹈团,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舞蹈演员……然而,在事业走向辉煌时,她与叶浅予那段才子佳人般的婚姻,却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
离婚,是戴爱莲提出的。外人都觉得无法理解:这段婚姻看上去一直很幸福,叶浅予也依然深爱着她。叶浅予前妻留下的女儿叶明明和戴爱莲的关系也非常好,女孩儿十分舍不得她。但戴爱莲只给出了一个理由,她说,这十年,在她看来,他们始终“不能交流”。
1956年,戴爱莲又和一名舞蹈演员结了婚,但不久同样以离婚收场。
悲剧接踵而至。“文革”期间,戴爱莲未能幸免,被下放到农场。舞蹈家优雅的双手,在那时却只能去喂猪。
晚年的威利和戴爱莲
“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戴爱莲到英国参加国际会议。时隔40年,她再次见到了昔日的初恋爱人威利。此时,威利早已功成名就,当选英国皇家院士。多年来,他的工作室中一直放着当年为戴爱莲所做雕像的照片。雕像的原作,则被陈列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大厅中。
从那之后,每次去英国,她都会和威利见面。沉淀了40年的爱情,此时更像是一种亲情。她和威利的妻子西蒙成了朋友,和他们一家都相处得很愉快。
1993年,西蒙去世了。一年后,威利得了轻度中风。当他再次见到戴爱莲时,握着她的手问:“你能留下来陪我吗?”
威利的子女告诉戴爱莲,威利一直不肯接受保姆、护士来陪他。作为子女,他们也希望戴爱莲能留下来陪父亲。于是,戴爱莲同意了,她陪伴威利走过了人生最后一段路。1995年,威利去世。在那之后,他的照片一直挂在戴爱莲家中的梳妆台上,那座雕像的复制品,也一直摆在她家中。
2006年2月9日,戴爱莲这位美的使者走完了90载的人生旅程。她留给世人的,是美丽、率真、乐观、活泼和坚忍不拔的舞蹈记忆。
然而,在舞蹈事业上一路顺风顺水的她却遭遇了情路的坎坷。
“舞蹈皇后”的长成
今年是戴爱莲诞辰100周年。她生前创作演出了舞剧《和平鸽》和舞蹈《荷花舞》《飞天》《春游》等一批优秀作品,整理了《西藏舞》《狮子舞》《红绸舞》《剑舞》等民间舞作品,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舞蹈艺术人才,为我国舞蹈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戴爱莲的杰出成就,源自她传奇的海外教育背景和深厚的民族舞蹈素养。
戴爱莲的出生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虽然远离欧亚繁华地区,但风光秀丽,宛如世外桃源。从广东新会漂洋过海而来的戴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四代。戴爱莲从小生长在这片蓝天碧海之间,童年过得无忧无虑,充满阳光和欢笑。
打小,戴爱莲就显露出舞蹈天赋。一听见音乐,她就会自己跳起舞来,就像海岛上小巧玲珑的蜂鸟般灵动活泼。才7岁时,她就登台表演了自编自演的独舞《小鸡》。
自幼喜爱舞蹈艺术的戴爱莲5岁就开始学习舞蹈。因为家人世代经商,戴爱莲幸运地有着优渥的家境,让她能够追求自己的梦想。12岁时,她考入了当地的芭蕾舞蹈学校。14岁时,她随母亲、姐姐到英国伦敦定居、求学,先后进入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的芭蕾工作室和M.兰伯特芭蕾学校学习古典芭蕾。
在白人占据统治地位的英国舞蹈界,黄皮肤、黑头发、小个子的她,显得特别与众不同。有人曾断言,她的身高根本不适合学芭蕾舞。雪上加霜的是,在大洋另一端,她的父亲因为赌博破产,她一下子从不愁吃穿的富家女,变成了需要靠打工维持生计的穷学生。逆境之中,戴爱莲只有格外努力。也是在这段时间,她对自己“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平生第一次,她因为自己竟然不会讲中文而生自己的气。她来到大英博物馆,读英文版的《中国历史》,观看中国古代艺术品,一点一滴地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源。
后来,她看到德国现代舞蹈家M.魏格曼的表演,倾慕不已,又前往魏格曼剧团在伦敦设立的舞蹈工作室求学。1939年,23岁的戴爱莲以优异成绩获得著名的尤斯莱德舞蹈学校的奖学金。在那里,她系统学习了著名现代舞蹈理论之父鲁道夫·拉班有关情感表现方法和舞台表演技术方面的理论及舞谱等知识,这对她后来的舞蹈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刻骨初恋在伦敦
正是在伦敦求学期间,戴爱莲遇见了一生中刻骨铭心的初恋。
他叫威利·苏考普,是一名年轻的雕塑家。那时,威利想找一个合适的模特来做雕塑,戴爱莲的窈窕身段和东方气质吸引了她。他告诉戴爱莲,自己的艺术生涯才刚刚起步,不能付给她很多钱,戴爱莲说:“我不是为了赚钱做事情的,只要有地方住、能自己做饭,就行了。”于是,威利在工作室搭了个地铺,戴爱莲就这样成了他的模特。
两人本来是雇佣关系,但相处没多久,就发现彼此性格十分相投。威利为戴爱莲塑像,戴爱莲则帮他做饭、缝补衣服。休息时,他们一道在森林里散步、聊天。有时兴致来了,戴爱莲还会跳一段舞。
不知不觉中,他们相爱了。
然而,这段感情却注定无果。因为威利已经有了一个未婚妻,虽然倾心于戴爱莲,但他必须遵守诺言,履行婚约。
他们痛苦过、挣扎过。但最终,戴爱莲的教养和自尊,让她无法容许自己破坏别人的承诺。她决定,主动退出。
在威利的雕塑最终完成后,戴爱莲便独自踏上了回国的轮船。这段感情,前后只有短短两周,却让她终生无法忘怀。她在自传中说:“我一直在努力忘记,却总也忘不了。”
回国后的两段婚姻
1940年,戴爱莲克服重重困难,取道香港回国,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她受宋庆龄邀请,参加“保卫中国同盟”的募捐演出。因为她还不太会说汉语,又人生地疏,所以宋庆龄特意托付画家叶浅予帮忙照应。
没想到,叶浅予一见戴爱莲的美妙舞姿便一见钟情,脱口而出:这是“天人之姿”!
一天,戴爱莲刚练完功,偶然间看到了一幅速写,画的正是她在跳舞。她惊讶极了:这幅画异常生动,虽然是静止的画面,却有着强烈的动感。见到叶浅予本人,则让她更加吃惊:没想到,画画的这个人这么帅!
那时候,戴爱莲还只会说英语,叶浅予的英文却只有初中程度。但在这两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之间,语言根本不是问题。很快,戴爱莲和叶浅予相恋、结婚。他们的主婚人,正是宋庆龄。
那些日子,他们就像一对“跑江湖的夫妇”。戴爱莲演出时,叶浅予就给她打杂、当翻译、做饭,而叶浅予忙碌时,戴爱莲就来帮他做杂事。两人互相扶持、相得益彰,虽然生活忙碌、清苦,却颇有“神仙眷侣”的味道。
不幸的是,婚后不久,戴爱莲被查出患有卵巢炎,特意到香港去做手术。没想到,手术中出现意外,医生不得已切除了她的卵巢。戴爱莲永久失去了生育子女的机会。
对一个新婚不久的年轻女性来说,这份痛苦可想而知。似乎是为了不让自己沉溺在痛苦中,戴爱莲加倍投身于舞蹈事业。她一面登台演出,一面教授舞蹈,还花费大量时间和叶浅予一起到少数民族地区采风,研究学习各地的舞蹈。
在戴爱莲的努力下,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中国本土的舞蹈可以如此优美、动人。蒙古族舞蹈家莫德格玛说:戴爱莲是中国舞蹈最大的“无形资产”,她让所有人知道了什么是中国的舞蹈艺术,什么是艺术的想象和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戴爱莲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舞蹈团,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舞蹈演员……然而,在事业走向辉煌时,她与叶浅予那段才子佳人般的婚姻,却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
离婚,是戴爱莲提出的。外人都觉得无法理解:这段婚姻看上去一直很幸福,叶浅予也依然深爱着她。叶浅予前妻留下的女儿叶明明和戴爱莲的关系也非常好,女孩儿十分舍不得她。但戴爱莲只给出了一个理由,她说,这十年,在她看来,他们始终“不能交流”。
1956年,戴爱莲又和一名舞蹈演员结了婚,但不久同样以离婚收场。
悲剧接踵而至。“文革”期间,戴爱莲未能幸免,被下放到农场。舞蹈家优雅的双手,在那时却只能去喂猪。
晚年的威利和戴爱莲
“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戴爱莲到英国参加国际会议。时隔40年,她再次见到了昔日的初恋爱人威利。此时,威利早已功成名就,当选英国皇家院士。多年来,他的工作室中一直放着当年为戴爱莲所做雕像的照片。雕像的原作,则被陈列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大厅中。
从那之后,每次去英国,她都会和威利见面。沉淀了40年的爱情,此时更像是一种亲情。她和威利的妻子西蒙成了朋友,和他们一家都相处得很愉快。
1993年,西蒙去世了。一年后,威利得了轻度中风。当他再次见到戴爱莲时,握着她的手问:“你能留下来陪我吗?”
威利的子女告诉戴爱莲,威利一直不肯接受保姆、护士来陪他。作为子女,他们也希望戴爱莲能留下来陪父亲。于是,戴爱莲同意了,她陪伴威利走过了人生最后一段路。1995年,威利去世。在那之后,他的照片一直挂在戴爱莲家中的梳妆台上,那座雕像的复制品,也一直摆在她家中。
2006年2月9日,戴爱莲这位美的使者走完了90载的人生旅程。她留给世人的,是美丽、率真、乐观、活泼和坚忍不拔的舞蹈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