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正右站桩:正确的正右站桩法为双脚分立,宽度不宜过宽或过窄,将身体的重量平均分落于双脚上,双膝微屈,上身保持正直,双手置于身体的中线上,右手置于左手前即成右站桩,左手在右手之前即成左站桩。
2.右站桩:以正右站桩之步法站立,然后将右脚前移一步,身体以侧面对敌,身体重量大部分落于后脚上,膝盖仍保持微屈,双手护于身体中线上,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成右站桩,左站桩与右站桩方法相同,惟将左脚前移,左手置于右手之前即成。
3.右坐马桩右坐马桩即以正右站桩步法将身体转向左方,以身体右侧对敌,双膝弯曲,将身体重量落于右腿上,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掌心转向下,而左手之位置应微微降低,双手仍护于身体中线上。左坐马桩与右坐马桩之要领相同,惟将身体转向右方,双手之位置相对改变即可。
李运常说:我真希望在我21岁时就已接受李小龙的指导,但事实上我比李小龙大了二十多岁,因此这件事是不可能的,虽然我学习的较晚,但总比没有学习咏春拳要好得多。
李运1920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市。李运对运动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体操、举重和角力。1932年,他代表奥克兰市的青年会举重队参加比赛,创造了至今无人打破的北加州举重记录。他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拳击选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李运应征入伍,在夏威夷的海岸基地服役,并开始学习柔道。1962年,李运回到旧金山,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学习其它搏击功夫。1965年,李运结识了李小龙,并改练咏春拳及截拳道。李小龙的弟子中只有三个人是李小龙亲自训练的,李运便是其中一个。
中线原理
中线原理是咏春拳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原理,中线原理可说是咏春拳基本攻防技巧的核心,它的应用极广,在咏春拳的桩法、手法及各种进退法中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如果不谙中线原理,则难臻咏春拳之最高境界。以下举例说明双手改变位置时仍应保持在中线上移动的原理。
1.正右站桩法中,由于右手及左手皆护在胸膛的中线上,便形成一最佳之摆桩姿势。
2.正右站桩法变为左站桩时,姿势不变,双手移动时保持在中线上移动,便避免露出身体的空门。
3.做标指攻击时,手指由中线位置上直线击出,身体的空门并未暴露出,虽是一个攻击的动作,但同时仍具有防御的作用。如左手之标指攻击已经完成,左手已伸直在前,右手在后,但双手仍在中线上,当右手准备出击之同时,左手顺着原出击路线收回,即保持在中线上移动;右手继续向前击出,左手继续后收的动作,当右手完全伸直,而左手亦恢复至原先位置时,此动作便算完成,双手的位置虽已互换,但双手只在中线上做上下及前后之动作。
4.左站桩法中,左手前伸护在中线上,改为右站桩法时方法相同,将右手前伸护在中线,但不论身体或双手之位置如何变换,其中线则永远不变。
不动肘
“不动肘”原理在咏春拳中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理论上它的原理就像台风一样。台风眼通常是静止的,但其外围却具有连贯性及威力强大的破坏力。不动之肘的原理亦同,以肘部为中心,手及手臂可以做任何角度及方向之移动,而产生无比之威力,但肘部则永远保持不动,肘部的位置可以与身体保持二寸之距离,而肘部向内,手肘虽是固定的中心,但不是僵死的,因为肘部可以是一种辅助手掌及手臂的装置,如果手腕一旦无法控制对手之压力时,肘部可以做辅助力量来化解对手之压力。右手之肘部为圆心,前臂为半径做上下摆动,左手的位置则以拇指接触到身体、小指接触到右手肘之距离为准。手肘的位置太接近身体,手臂的行动将受牵制;手肘的位置距离身体太远,无法正确地发挥肘部之功能。
根据正确的“不动肘”原理,手及手臂之移动范围,以上至眉毛之高度、下至大腿之水平线为限,左右则以两肩之宽度为限,以此标准所构成的四方形面积内,肘部可以发挥出最高之功能。
挡法之四门
四门之范围与“不动肘”原理的范围相同,在此四方形之面积内,加以区分为四块均等面积的区域作为各种挡法之依据。例如前手的上半侧为“高外侧门”,任何攻向此门之攻击,可以由前手挡至外侧,而打向“高内侧门”的攻击,将由后手挡至内侧,四门内的每一门又可由侧面加以区分为前、后两部分,任何攻向前门部分的攻击可由前手来防御,而攻向后门部分之攻击可由后手来防御。
1.高外侧前挡:这是一个高外侧前挡的例子,注意双手的位置,一手在上,则另一手必在下。
2.高外侧后挡,这是一个以左手来做高外侧后挡的例子,左手将对手之攻击挡向后外方。
3.高内侧前挡,这是一个以右手来做高内侧前挡的例子,左手在前,右手在后。
4.高内侧后挡:做高内侧后挡时,可以右手做挡法,同时左手做直拳攻击。
5.低外侧前挡低外侧前挡可以右手之外腕做下挡之动作来实施。
6.低外侧后挡低外侧后挡可以由左手掌向下做外挡之动作来实施。
7.低内侧前挡,低内侧前挡可以右手向下做内挡来实施。
8.低内侧后挡:低内侧后挡则可由左手向下做内挡来实施。
2.右站桩:以正右站桩之步法站立,然后将右脚前移一步,身体以侧面对敌,身体重量大部分落于后脚上,膝盖仍保持微屈,双手护于身体中线上,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成右站桩,左站桩与右站桩方法相同,惟将左脚前移,左手置于右手之前即成。
3.右坐马桩右坐马桩即以正右站桩步法将身体转向左方,以身体右侧对敌,双膝弯曲,将身体重量落于右腿上,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掌心转向下,而左手之位置应微微降低,双手仍护于身体中线上。左坐马桩与右坐马桩之要领相同,惟将身体转向右方,双手之位置相对改变即可。
李运常说:我真希望在我21岁时就已接受李小龙的指导,但事实上我比李小龙大了二十多岁,因此这件事是不可能的,虽然我学习的较晚,但总比没有学习咏春拳要好得多。
李运1920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市。李运对运动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体操、举重和角力。1932年,他代表奥克兰市的青年会举重队参加比赛,创造了至今无人打破的北加州举重记录。他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拳击选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李运应征入伍,在夏威夷的海岸基地服役,并开始学习柔道。1962年,李运回到旧金山,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学习其它搏击功夫。1965年,李运结识了李小龙,并改练咏春拳及截拳道。李小龙的弟子中只有三个人是李小龙亲自训练的,李运便是其中一个。
中线原理
中线原理是咏春拳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原理,中线原理可说是咏春拳基本攻防技巧的核心,它的应用极广,在咏春拳的桩法、手法及各种进退法中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如果不谙中线原理,则难臻咏春拳之最高境界。以下举例说明双手改变位置时仍应保持在中线上移动的原理。
1.正右站桩法中,由于右手及左手皆护在胸膛的中线上,便形成一最佳之摆桩姿势。
2.正右站桩法变为左站桩时,姿势不变,双手移动时保持在中线上移动,便避免露出身体的空门。
3.做标指攻击时,手指由中线位置上直线击出,身体的空门并未暴露出,虽是一个攻击的动作,但同时仍具有防御的作用。如左手之标指攻击已经完成,左手已伸直在前,右手在后,但双手仍在中线上,当右手准备出击之同时,左手顺着原出击路线收回,即保持在中线上移动;右手继续向前击出,左手继续后收的动作,当右手完全伸直,而左手亦恢复至原先位置时,此动作便算完成,双手的位置虽已互换,但双手只在中线上做上下及前后之动作。
4.左站桩法中,左手前伸护在中线上,改为右站桩法时方法相同,将右手前伸护在中线,但不论身体或双手之位置如何变换,其中线则永远不变。
不动肘
“不动肘”原理在咏春拳中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理论上它的原理就像台风一样。台风眼通常是静止的,但其外围却具有连贯性及威力强大的破坏力。不动之肘的原理亦同,以肘部为中心,手及手臂可以做任何角度及方向之移动,而产生无比之威力,但肘部则永远保持不动,肘部的位置可以与身体保持二寸之距离,而肘部向内,手肘虽是固定的中心,但不是僵死的,因为肘部可以是一种辅助手掌及手臂的装置,如果手腕一旦无法控制对手之压力时,肘部可以做辅助力量来化解对手之压力。右手之肘部为圆心,前臂为半径做上下摆动,左手的位置则以拇指接触到身体、小指接触到右手肘之距离为准。手肘的位置太接近身体,手臂的行动将受牵制;手肘的位置距离身体太远,无法正确地发挥肘部之功能。
根据正确的“不动肘”原理,手及手臂之移动范围,以上至眉毛之高度、下至大腿之水平线为限,左右则以两肩之宽度为限,以此标准所构成的四方形面积内,肘部可以发挥出最高之功能。
挡法之四门
四门之范围与“不动肘”原理的范围相同,在此四方形之面积内,加以区分为四块均等面积的区域作为各种挡法之依据。例如前手的上半侧为“高外侧门”,任何攻向此门之攻击,可以由前手挡至外侧,而打向“高内侧门”的攻击,将由后手挡至内侧,四门内的每一门又可由侧面加以区分为前、后两部分,任何攻向前门部分的攻击可由前手来防御,而攻向后门部分之攻击可由后手来防御。
1.高外侧前挡:这是一个高外侧前挡的例子,注意双手的位置,一手在上,则另一手必在下。
2.高外侧后挡,这是一个以左手来做高外侧后挡的例子,左手将对手之攻击挡向后外方。
3.高内侧前挡,这是一个以右手来做高内侧前挡的例子,左手在前,右手在后。
4.高内侧后挡:做高内侧后挡时,可以右手做挡法,同时左手做直拳攻击。
5.低外侧前挡低外侧前挡可以右手之外腕做下挡之动作来实施。
6.低外侧后挡低外侧后挡可以由左手掌向下做外挡之动作来实施。
7.低内侧前挡,低内侧前挡可以右手向下做内挡来实施。
8.低内侧后挡:低内侧后挡则可由左手向下做内挡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