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专业,曾经是高考生竞逐的理想专业。然而现在的年轻人,在选择专业和职业的道路上更加理智、现实。在新的高考季一天天临近之时,本刊记者就新闻专业的发展与就业情况进行了采访调查,并从80后新闻人的价值观和择业者、在校学生的角度出发,以新闻学院下设的新闻传播学为切入点目标,深度探析在纷繁陆离的现实世界中,年轻一代的新闻人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怎样探索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的航向。
记者被誉为“无冕之王”,他们是时代的宠儿,新世纪的弄潮儿。
然而,随着时间的淘沙,当初的新闻人已不仅仅满足于对社会现状和人生百态永无止境的追究,而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新闻传播专业在国内高校开设的历史尚不是很长,因此很多高校的本科阶段,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笼统性,并且多偏向于新闻实务;到了研究生阶段才细化分开,并偏向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理论研究。
本科阶段的新闻传播学学院,基本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在内的四个专业。近年来,这些专业被考生称为文科录取中最热门的专业。在研究生阶段,新闻传播学院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学科,不同的是,新闻学下设理论新闻学、实务新闻学、历史新闻学等研究方向,而传播学则包括传播理论研究方向、视觉传播研究方向、新媒体研究方向、策略传播研究等方向。
专业的设置与意义必以需求为依据,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四类就业方向
1.传统媒体
一说起新闻媒体,大家脑海中可能会联想到的电视、报纸、杂志等。狭义上的媒体指的仅仅是和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相关的媒体类行业,而广义上则包括了广告、公关在内的多数传播媒体。但是目前业内所公认的媒体,仅指狭义媒体。
狭义上的媒体,包括报业、广播电视业、期刊业、出版业在内的传统媒体,以及手机媒体、数字媒体、移动媒体、网络电视在内的新媒体两大部分。其中,传统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是我国传媒市场的中流砥柱,是新闻专业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去向。这两大媒体需求的人才学历一般在硕士以上,除了要求应聘者新闻专业素质过硬,还要具备其他专业知识背景以适应受众需求分化的趋势,以及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行业人脉。高端党报、党刊出版社的工作相对稳定,每年的校园招聘名额有限,工资不高但是福利待遇尚好,适合于重视身份认同的名校研究生报考;而全国知名报业集团和期刊媒体则适合擅长于写调查性报告的学生报考。
2.新媒体
新媒体的发展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据《中华新闻报》报道,以腾讯、网易、新浪、TOM以及搜狐为代表的大型综合类门户网站,目前已占中国网络经济市场份额中的28%。一般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做的大多为频道记者、编辑类。网络媒体产业的发展遵循“创意产业”的规律,除了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新闻敏感度和文字功底以外,对个人的经营意识与创新精神方面要求也非常高。
3.外企相关业务岗位
企业的相关业务岗位也是新闻传播学毕业生的青睐,主要分布在公关、广告、咨询、“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与投行这些领域。企业类从业人员的整体薪水比媒体类要高,部分外企如“四大”、投行,毕业生第一年的月薪可达4000~6000元,为媒体类单位薪酬的2~3倍。加之公关、广告、咨询类公司在近几年异军突起,转向这方面就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入行后主要从事企业的公关及宣传工作,工作内容包括搜集行业信息、专门的行业新闻撰写、策划公司活动等。胜任这些工作要求应聘者有较高的英语写作及口语水平、出色的沟通能力,并在这些专业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和一技之长的人。
但企业相关业务岗位的工作强度很大,要求从业者有较强抗压力。
4.国企及政府部门
国企及政府部门的工作岗位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应届毕业生报考,因为这类单位都可以解决户口、编制等问题,且福利待遇优厚,但竞争也非常激烈。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去国企的人数非常多,具体工作岗位主要是企业的对外交流部、宣传部,以及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宣传部门。工作内容涉及文书撰写、搜集行业信息和政策建议等。这些单位的待遇较稳定,一般来讲国企工资比政府部门工资要高。
新闻传播专业:探知外界的天窗
从业者说:陈燕茹, ageLOC中国代理商
校园里的师弟师妹,或许和我当年一样,是抱着金灿灿光耀耀的新闻理想,迈进新闻学院的,我大一就在《重庆商报》实习,感受着采访、策划、组稿的循环往复。
在大三结束的那个暑假,我的日常表上排满了实习计划,尝试了包括房地产、公关专员、广告专员和HR助理等角色。
而正是因为这些迷茫与尝试,我的梦想一点一点地照进了现实。我很早就对人生有个规划,想在23岁到30岁期间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大四那年,我只身去了北京,有幸在一家创业型广告公司实习,并得到了老板的赏识,教给了我在学校根本学不到的知识,包括如何处理公司甲方、乙方之间的关系、创意及创新能力的历练等等。公司的创业氛围非常好,我就是在那里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大学即将结束,当别的同学还在踌躇考研、出国等问题时,我已经清晰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以后要干什么。当时,我从行内得知,一个关于抗衰老产品的创新发明,于是我购买了这个产品的销售权,创业之初,销售、市场、公关都是我一个人在做,本着一切后果自己承担、遇上麻烦自己解决的原则,在短时间之内,我的思维从一个员工转变为了考虑全局的老板。除此之外,自己创业面临的挑战也是可想而知的,除了立足全局进行思考,还要有资金规划能力,甚至是不怕失败的毅力。“做不要怨,怨不要做”,正是这种思想支撑着我一步步走来,突破人脉瓶颈。
现如今,我所开创的公司,营业额占重庆市同类企业营业额的五分之一。
一路走来,我一点都不后悔当初选择了新闻专业,因为它给我的绝对不局限于新闻学方面的知识,而是一种沟通方法,一种思维上的宽度,一种勇于尝试创新的激情。成绩永远是次要的,在大学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航向才是最重要的。我想,新闻专业就是指点我人生航向的十字舵。
透析专业与就业的瓶颈
近年来,新闻专业与学生的就业情况呈现出新的变化。
一是就业较之前变困难,很多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纷纷转行。当问到不从事媒体行业的原因时,76%的人认为媒体门槛过高,其次是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完整在新闻学院没学到什么东西,再次是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在媒体工作。
二是在选择新闻专业的初衷上,有70%的同学认为是出于个人兴趣,50%的人是因为向往高薪,只有18%的同学是出于新闻理想。这说明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已不再是理想为首要,取而代之的是兴趣与薪酬待遇。
三是直到临毕业时,还有40%的学生不确定今后是否从事媒体相关的职业。这说明学生选择专业时过于盲目,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往往是进入校门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学新闻。
四是学生毕业之后,倾向于继续深造、出国的比例更多,且在读研的时候还选择新闻专业的人数减少。
……
上述几大变化,在本世纪之初已见端倪,在近两年事业单位转企的背景之下,这种变化更加明显。正如《南方周末》刊文所述: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和从业人员的想法,与过去相比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新闻传播学专业背后的窘境
曾经的热门专业,现在却变成了就业难专业,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受到媒体发展变革的影响,不少单位严格控制新闻采编人员的数量;另一方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整顿新闻出版秩序,削减停办了一批报刊。
与此同时,新闻专业的开设规模空前庞大,过去新闻类专业只有部分高校的中文系开办,而现在一些综合性院校、行业性院校等也在抢着办。这样一来新闻人才的供求失衡就显而易见了。事实上,如今就连进一些好的新闻单位实习都要通过打通人脉获得宝贵的机会,而那些“过五关、斩六将”杀入最后面试环节的应聘者事后回想起来也许还会心有余悸。
另外,趋向供求信息发布的缺失与滞后,也导致了学生报考的盲目性。比如当初报考志愿时的热门专业,等到读完大学准备就业时早已成了冷门;我国的高等教育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中小企业对毕业生业务能力的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应届毕业生无法得到招聘单位的认可,使毕业生丧失就业机会。如果不加以重视,势必会加剧人才市场结构性的供需矛盾。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新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专业的“非主流化”就业非常明显,出国留学、考公务员,到外企、国企做白领的占了绝大多数,而真的专业对口,投身媒体的则越来越少。某校新闻学院对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就业选择的前两位的因素分别是“薪金福利”和“区位条件”,而“专业对口”却排在最后一位。
为什么众多毕业生,在校园里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后,却没能按照专业轨迹继续向前走?
形势变化快,在校学生如何坦然面对?
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项目负责人 钟新教授
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总结出新闻专业的两个特点:第一,从新闻学院走出来的毕业生,从事媒体行业的人还是居多,这个比例大概占60%;第二,如果一个学生的本科专业是新闻学,研究生还选择读新闻学专业,那么他今后从事媒体工作的可能性就远远高于“半路出家”选择新闻学专业的学生。
作为一个老师,有时候我对于学生转行这个现象也有些许的无奈,但是同时,我为他们高兴,因为他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媒体就业,而是选择了更宽广、更丰富内涵的工作范畴。当然,我会建议学生们毕业后先从事媒体相关行业,然后再做别的,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早期积累一定的人脉。但是,学生的自我选择还是很重要,尤其是兴趣这个东西,我觉得干什么事情还是从兴趣出发好,这样才能走得长远。
很多学生认为,新闻专业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思维、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综合素质也有很大的提升。毕竟,新闻专业还是一个朝阳专业,在这个行业中,信息容量很大,对人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很高,不能单纯地说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很低。当然,如果就业大环境不好的话,新闻专业的就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及老师共同引导,才能完好地守住学生们新闻的理想。
记者被誉为“无冕之王”,他们是时代的宠儿,新世纪的弄潮儿。
然而,随着时间的淘沙,当初的新闻人已不仅仅满足于对社会现状和人生百态永无止境的追究,而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新闻传播专业在国内高校开设的历史尚不是很长,因此很多高校的本科阶段,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笼统性,并且多偏向于新闻实务;到了研究生阶段才细化分开,并偏向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理论研究。
本科阶段的新闻传播学学院,基本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在内的四个专业。近年来,这些专业被考生称为文科录取中最热门的专业。在研究生阶段,新闻传播学院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学科,不同的是,新闻学下设理论新闻学、实务新闻学、历史新闻学等研究方向,而传播学则包括传播理论研究方向、视觉传播研究方向、新媒体研究方向、策略传播研究等方向。
专业的设置与意义必以需求为依据,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四类就业方向
1.传统媒体
一说起新闻媒体,大家脑海中可能会联想到的电视、报纸、杂志等。狭义上的媒体指的仅仅是和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相关的媒体类行业,而广义上则包括了广告、公关在内的多数传播媒体。但是目前业内所公认的媒体,仅指狭义媒体。
狭义上的媒体,包括报业、广播电视业、期刊业、出版业在内的传统媒体,以及手机媒体、数字媒体、移动媒体、网络电视在内的新媒体两大部分。其中,传统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是我国传媒市场的中流砥柱,是新闻专业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去向。这两大媒体需求的人才学历一般在硕士以上,除了要求应聘者新闻专业素质过硬,还要具备其他专业知识背景以适应受众需求分化的趋势,以及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行业人脉。高端党报、党刊出版社的工作相对稳定,每年的校园招聘名额有限,工资不高但是福利待遇尚好,适合于重视身份认同的名校研究生报考;而全国知名报业集团和期刊媒体则适合擅长于写调查性报告的学生报考。
2.新媒体
新媒体的发展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据《中华新闻报》报道,以腾讯、网易、新浪、TOM以及搜狐为代表的大型综合类门户网站,目前已占中国网络经济市场份额中的28%。一般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做的大多为频道记者、编辑类。网络媒体产业的发展遵循“创意产业”的规律,除了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新闻敏感度和文字功底以外,对个人的经营意识与创新精神方面要求也非常高。
3.外企相关业务岗位
企业的相关业务岗位也是新闻传播学毕业生的青睐,主要分布在公关、广告、咨询、“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与投行这些领域。企业类从业人员的整体薪水比媒体类要高,部分外企如“四大”、投行,毕业生第一年的月薪可达4000~6000元,为媒体类单位薪酬的2~3倍。加之公关、广告、咨询类公司在近几年异军突起,转向这方面就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入行后主要从事企业的公关及宣传工作,工作内容包括搜集行业信息、专门的行业新闻撰写、策划公司活动等。胜任这些工作要求应聘者有较高的英语写作及口语水平、出色的沟通能力,并在这些专业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和一技之长的人。
但企业相关业务岗位的工作强度很大,要求从业者有较强抗压力。
4.国企及政府部门
国企及政府部门的工作岗位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应届毕业生报考,因为这类单位都可以解决户口、编制等问题,且福利待遇优厚,但竞争也非常激烈。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去国企的人数非常多,具体工作岗位主要是企业的对外交流部、宣传部,以及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宣传部门。工作内容涉及文书撰写、搜集行业信息和政策建议等。这些单位的待遇较稳定,一般来讲国企工资比政府部门工资要高。
新闻传播专业:探知外界的天窗
从业者说:陈燕茹, ageLOC中国代理商
校园里的师弟师妹,或许和我当年一样,是抱着金灿灿光耀耀的新闻理想,迈进新闻学院的,我大一就在《重庆商报》实习,感受着采访、策划、组稿的循环往复。
在大三结束的那个暑假,我的日常表上排满了实习计划,尝试了包括房地产、公关专员、广告专员和HR助理等角色。
而正是因为这些迷茫与尝试,我的梦想一点一点地照进了现实。我很早就对人生有个规划,想在23岁到30岁期间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大四那年,我只身去了北京,有幸在一家创业型广告公司实习,并得到了老板的赏识,教给了我在学校根本学不到的知识,包括如何处理公司甲方、乙方之间的关系、创意及创新能力的历练等等。公司的创业氛围非常好,我就是在那里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大学即将结束,当别的同学还在踌躇考研、出国等问题时,我已经清晰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以后要干什么。当时,我从行内得知,一个关于抗衰老产品的创新发明,于是我购买了这个产品的销售权,创业之初,销售、市场、公关都是我一个人在做,本着一切后果自己承担、遇上麻烦自己解决的原则,在短时间之内,我的思维从一个员工转变为了考虑全局的老板。除此之外,自己创业面临的挑战也是可想而知的,除了立足全局进行思考,还要有资金规划能力,甚至是不怕失败的毅力。“做不要怨,怨不要做”,正是这种思想支撑着我一步步走来,突破人脉瓶颈。
现如今,我所开创的公司,营业额占重庆市同类企业营业额的五分之一。
一路走来,我一点都不后悔当初选择了新闻专业,因为它给我的绝对不局限于新闻学方面的知识,而是一种沟通方法,一种思维上的宽度,一种勇于尝试创新的激情。成绩永远是次要的,在大学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航向才是最重要的。我想,新闻专业就是指点我人生航向的十字舵。
透析专业与就业的瓶颈
近年来,新闻专业与学生的就业情况呈现出新的变化。
一是就业较之前变困难,很多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纷纷转行。当问到不从事媒体行业的原因时,76%的人认为媒体门槛过高,其次是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完整在新闻学院没学到什么东西,再次是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在媒体工作。
二是在选择新闻专业的初衷上,有70%的同学认为是出于个人兴趣,50%的人是因为向往高薪,只有18%的同学是出于新闻理想。这说明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已不再是理想为首要,取而代之的是兴趣与薪酬待遇。
三是直到临毕业时,还有40%的学生不确定今后是否从事媒体相关的职业。这说明学生选择专业时过于盲目,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往往是进入校门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学新闻。
四是学生毕业之后,倾向于继续深造、出国的比例更多,且在读研的时候还选择新闻专业的人数减少。
……
上述几大变化,在本世纪之初已见端倪,在近两年事业单位转企的背景之下,这种变化更加明显。正如《南方周末》刊文所述: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和从业人员的想法,与过去相比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新闻传播学专业背后的窘境
曾经的热门专业,现在却变成了就业难专业,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受到媒体发展变革的影响,不少单位严格控制新闻采编人员的数量;另一方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整顿新闻出版秩序,削减停办了一批报刊。
与此同时,新闻专业的开设规模空前庞大,过去新闻类专业只有部分高校的中文系开办,而现在一些综合性院校、行业性院校等也在抢着办。这样一来新闻人才的供求失衡就显而易见了。事实上,如今就连进一些好的新闻单位实习都要通过打通人脉获得宝贵的机会,而那些“过五关、斩六将”杀入最后面试环节的应聘者事后回想起来也许还会心有余悸。
另外,趋向供求信息发布的缺失与滞后,也导致了学生报考的盲目性。比如当初报考志愿时的热门专业,等到读完大学准备就业时早已成了冷门;我国的高等教育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中小企业对毕业生业务能力的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应届毕业生无法得到招聘单位的认可,使毕业生丧失就业机会。如果不加以重视,势必会加剧人才市场结构性的供需矛盾。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新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专业的“非主流化”就业非常明显,出国留学、考公务员,到外企、国企做白领的占了绝大多数,而真的专业对口,投身媒体的则越来越少。某校新闻学院对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就业选择的前两位的因素分别是“薪金福利”和“区位条件”,而“专业对口”却排在最后一位。
为什么众多毕业生,在校园里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后,却没能按照专业轨迹继续向前走?
形势变化快,在校学生如何坦然面对?
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项目负责人 钟新教授
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总结出新闻专业的两个特点:第一,从新闻学院走出来的毕业生,从事媒体行业的人还是居多,这个比例大概占60%;第二,如果一个学生的本科专业是新闻学,研究生还选择读新闻学专业,那么他今后从事媒体工作的可能性就远远高于“半路出家”选择新闻学专业的学生。
作为一个老师,有时候我对于学生转行这个现象也有些许的无奈,但是同时,我为他们高兴,因为他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媒体就业,而是选择了更宽广、更丰富内涵的工作范畴。当然,我会建议学生们毕业后先从事媒体相关行业,然后再做别的,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早期积累一定的人脉。但是,学生的自我选择还是很重要,尤其是兴趣这个东西,我觉得干什么事情还是从兴趣出发好,这样才能走得长远。
很多学生认为,新闻专业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思维、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综合素质也有很大的提升。毕竟,新闻专业还是一个朝阳专业,在这个行业中,信息容量很大,对人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很高,不能单纯地说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很低。当然,如果就业大环境不好的话,新闻专业的就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及老师共同引导,才能完好地守住学生们新闻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