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认识生物现象、理解生物概念和规律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的生物实验由“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动动手”、“实践活动”等组成,因此,如何利用各种生物实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素质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一、教会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科学的观察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在实验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并做好一定的计划,拟定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监督、指导,教师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检查,这样就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2.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观察实验中首先认识事物的外观、整体结构,对事物有整体的概念,然后再进行局部结构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从各个方面掌握事物的特征。例如:在《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实验时,首先从整个身体来看,蝗虫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然后向学生提问:蝗虫的各部分还有什么结构,各具怎样的功能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观察蝗虫,比如在蝗虫的头部有一对触觉,具有触觉和嗅觉的功能;有一对复眼是主要的视觉器官;有三个单眼仅具有感光的功能。其它结构以此类推,通过这样的观察就使学生全面了解了蝗虫,培养了学生的认识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3.纵横对比观察
对实验中相似的物体或现象,采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有利于找出事物的异同,把握问题的实质。例如:在《观察植物的种子》实验时,对于胚的结构都有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但是单子叶植物种子只有一片子叶且不含有营养物质,双子叶植物种子有两片子叶且含有营养物质。所以,正如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二、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的种类很多,像标本、模型、挂图、实物、音像资料等,不同的感性材料要注意使用不同的演示教学方法。
1.演示模型
模型能把实物放大或缩小,能为学生建立立体概念,能反映生物体及其各部分的生理原理。在数量多、模型小时可分发给学生;在数量少、模型大时可在课桌间巡回演示或边讲边用;在上课时学生不易看清楚的模型,可课后到生物实验室、生物兴趣角或者办公室,让学生自由观察,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利用模型教学时,应向学生指出它和实物的比例大小及它的颜色是实物的颜色还是表示色等等。通过模型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演示实物
演示实物更能使学生真实的把握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教师采取不同的手段,可以先演示再讲解,比如家兔,就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外形,然后总结它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也可以一边讲解一边演示,比如讲述叶脉时就可以让学生边观察叶脉的形状边进行总结;还可以先讲解后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加深印象,比如青蛙的外部形态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3.演示挂图
挂图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具,既能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外部形态;又能快速了解复杂的内部结构,还能认识生物的生态因素。首先要把握好出示挂图的时间,太早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太晚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其次要进行视图指导,要告诉学生挂图演示的内容、挂图与实物的比例等等,指示图的位置要准确,对于特别细小的结构学生很难看清楚时,可以在黑板上绘图进行帮助,比如根尖的纵切面挂图虽然很大,但是分生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学生就不容易看清,这时候教师就要画一个辅助图进行配合。
三、有效控制好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但是教学过程和结果控制等方面既费神又费时,因此有效控制分组教学尤其显得重要。
1.有效控制实验程序
根据实验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熟知实验目的、内容、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按照实验操作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以期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在实验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顺序。例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的表皮细胞》的实验中,把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按程序进行实验,牢固掌握实验步骤,又能够节省实验时间;再如在《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的实验中,要先用肉眼观察根,再观察根毛,找到根尖,然后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接着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分清根尖的四个组成部分,最后用高倍显微镜识别每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这样长期坚持就会使生物实验课活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进行,大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合理控制实验结果
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调控实验结果,首先要让学生提前知道重难点,把握实验的关键问题,减少盲目性;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做好示范、树立标准,例如:在《观察和解剖鲫鱼》的实验中,就可以亲手对解剖过程进行示范,让学生对何处下剪、下剪深度、剪到何处、解剖剪的倾斜度有一个感性认识;第三要合理划分实验小组,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搭配,确保控制实验的速度和有效结果。当然,在实验中允许各实验小组出现一定的偏差,甚至相反的结果,这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总之,教师要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根据实验要求,从各个实验环节控制好实验,努力实现实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引起教与学双方的同步反应,努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闫集中学)
一、教会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科学的观察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在实验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并做好一定的计划,拟定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监督、指导,教师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检查,这样就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2.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观察实验中首先认识事物的外观、整体结构,对事物有整体的概念,然后再进行局部结构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从各个方面掌握事物的特征。例如:在《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实验时,首先从整个身体来看,蝗虫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然后向学生提问:蝗虫的各部分还有什么结构,各具怎样的功能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观察蝗虫,比如在蝗虫的头部有一对触觉,具有触觉和嗅觉的功能;有一对复眼是主要的视觉器官;有三个单眼仅具有感光的功能。其它结构以此类推,通过这样的观察就使学生全面了解了蝗虫,培养了学生的认识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3.纵横对比观察
对实验中相似的物体或现象,采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有利于找出事物的异同,把握问题的实质。例如:在《观察植物的种子》实验时,对于胚的结构都有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但是单子叶植物种子只有一片子叶且不含有营养物质,双子叶植物种子有两片子叶且含有营养物质。所以,正如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二、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的种类很多,像标本、模型、挂图、实物、音像资料等,不同的感性材料要注意使用不同的演示教学方法。
1.演示模型
模型能把实物放大或缩小,能为学生建立立体概念,能反映生物体及其各部分的生理原理。在数量多、模型小时可分发给学生;在数量少、模型大时可在课桌间巡回演示或边讲边用;在上课时学生不易看清楚的模型,可课后到生物实验室、生物兴趣角或者办公室,让学生自由观察,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利用模型教学时,应向学生指出它和实物的比例大小及它的颜色是实物的颜色还是表示色等等。通过模型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演示实物
演示实物更能使学生真实的把握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教师采取不同的手段,可以先演示再讲解,比如家兔,就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外形,然后总结它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也可以一边讲解一边演示,比如讲述叶脉时就可以让学生边观察叶脉的形状边进行总结;还可以先讲解后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加深印象,比如青蛙的外部形态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3.演示挂图
挂图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具,既能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外部形态;又能快速了解复杂的内部结构,还能认识生物的生态因素。首先要把握好出示挂图的时间,太早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太晚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其次要进行视图指导,要告诉学生挂图演示的内容、挂图与实物的比例等等,指示图的位置要准确,对于特别细小的结构学生很难看清楚时,可以在黑板上绘图进行帮助,比如根尖的纵切面挂图虽然很大,但是分生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学生就不容易看清,这时候教师就要画一个辅助图进行配合。
三、有效控制好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但是教学过程和结果控制等方面既费神又费时,因此有效控制分组教学尤其显得重要。
1.有效控制实验程序
根据实验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熟知实验目的、内容、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按照实验操作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以期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在实验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顺序。例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的表皮细胞》的实验中,把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按程序进行实验,牢固掌握实验步骤,又能够节省实验时间;再如在《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的实验中,要先用肉眼观察根,再观察根毛,找到根尖,然后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接着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分清根尖的四个组成部分,最后用高倍显微镜识别每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这样长期坚持就会使生物实验课活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进行,大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合理控制实验结果
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调控实验结果,首先要让学生提前知道重难点,把握实验的关键问题,减少盲目性;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做好示范、树立标准,例如:在《观察和解剖鲫鱼》的实验中,就可以亲手对解剖过程进行示范,让学生对何处下剪、下剪深度、剪到何处、解剖剪的倾斜度有一个感性认识;第三要合理划分实验小组,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搭配,确保控制实验的速度和有效结果。当然,在实验中允许各实验小组出现一定的偏差,甚至相反的结果,这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总之,教师要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根据实验要求,从各个实验环节控制好实验,努力实现实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引起教与学双方的同步反应,努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闫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