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为基础,提出以区域经济为中心,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实践基地的构想。同时,以计算机专业为视角,探讨了特色专业及其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为大力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管理体制 区域经济 特色专业 课程改革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迎来了这一时期最好的发展阶段。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发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4832所,比上年增加139所;招生人数共810.02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比上年增加62.2万人;在校生1987.01万人,比上年增加177.12万人。但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规模的迅速扩张,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有许多新问题需加以解决。如现行的管理体制、课程结构体系等都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大力发展,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的质量。
一、中等职业教育要发展,管理体制要跟上
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分为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宏观管理体制指来自政府一级的管理体制,如中央政府、教育司、教育主管部门等;微观管理体制则指学校一级的管理体制,即学校自身的管理体制。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这种管理体制普遍采用从校长到各职能处室的二级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框架基本相同,但略有差别,主要体现在第二级管理者角色的不同。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二级管理者由各职能处室、专业系(科)组成。适合学校教师素质较薄弱,学生自制能力较差的学校。另一种是由各职能处室和教研组组成。适合教师素质相对较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最终落实在微观管理体制上,它是学校整个教学及实践活动得以运行开展的保障机制。因此,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制定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非常重要。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宏观管理体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目前,我国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上存在一些弊端。如从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到政策实施、政策评估等反馈的周期较长,对政策的修订、调整反应慢、灵活应对市场机制的能力差。同时,由于我国的执行体系复杂、层级多,有关政策制定内容专业化、表达笼统不具体(如课程政策),因而执行的结果呈现多样性。因此,在大力发展、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改革或适度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
一方面,力求政策来源、职业教育的具体目标、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来自于一个政府部门,避免多头管理,相互脱节,这样才能使中等职业教育由政策到培养目标落实到职业资格认定等一系列融为一体,使职业教育良性地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自为战、沟通不畅、融洽不够、发展不均衡,大多数缺乏有水平、有技术、有场地的实验、实习基地。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今天,这一矛盾尤为突出,这直接影响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生就业及社会经济的需要。因此,在调整宏观管理体制的同时,政府要统筹建设全国范围内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各省、市要立足于本地区经济发展,以区域经济为核心,建立一批高水平、有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范、科学的实训基地。该基地服务于本区域范围内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这些学校提供特色专业需要的实训、实习及生产实践活动,使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操作型人才的宗旨真正保质保量地落到实处。以广东为例,如动漫设计专业的实训基地就可以建在东莞市,计算机类专业可以建在广州及深圳,汽车维修专业可以建在花都等。这样的统筹规划可以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1)培养目标的实现更系统、更规范、更科学;(2)专业技术能力更全面,更扎实;(3)就业基础好,前景更乐观。
同时,也要借鉴发达国家或职业教育发展成功的国家,如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管理经验,建设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二、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要建立特色专业
一个学校的专业可以彰显学校的属性、统领学校的内涵建设,是学校的核心。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在办学中更强调学校的专业设置及灵活性,同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办什么专业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的需要,也进一步决定了能否吸引到更广泛的生源以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因此,以当地经济发展为依托,开设科学的、健壮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无疑是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首要问题,而特色专业则是这些中职学校走向社会的名片和标签。
特色专业是学校的品牌,是办学的龙头。特色专业是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且具有自身优势、能彰显学校办学特点。它往往表现为学校的强势专业,教学科研水平高,拥有一流的师资,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跟学校的属性一脉相传,可以是重点专业,也可以是极具生命力的专业,还可以是朝阳型的专业。特色专业既具有传统优势,同时也与时俱进。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变,必将出现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局面。只有以特色专业彰显办学特色,以办学特色显现学校品牌,才能走出一条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特色专业的建设任务是艰巨的,需要长期不懈地投入。
对中等职业学校而言,选择特色专业,要从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科学的进行综合分析,慎重地做出选择。要选择学校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同时要考虑该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难易程度、是否有大量高水平的企业专家作支撑、该行业是否有完善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
对专业名称的命名也要进行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命名力求鲜明、专业特色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灵活性大。这一点不同于普通高校。以计算机学科为例,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乃至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名称几乎全国都叫“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较笼统,专业特色不明显,这是历史的原因,主要因为计算机技术尚处在推广、初级应用阶段。这种情况下的课程结构,除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外(也叫计算机文化基础或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应用),大多数课程只限于理论上的了解、认知。其特点是专业覆盖面广,内容比较浅显,应用性或灵活性不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在专业名称上的命名也进行了改革,经历了“从系统性向单一性的转化”。如对计算机专业大类而言,具体专业名称可分为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与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页设计等。这样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术型的专门人才。
总之,打造学校的特色专业是个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整体考虑,要科学规划,不能搞平均主义。
三、特色专业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
课程改革决定着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现了职业学校的价值观和教育观,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否适合市场经济的需要,与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方案即课程体系密不可分。也由此可见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这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实施,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造就了今天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局面。
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在实行学分制管理制度及实行“双证书”制度的契机下,课程改革的力度、决心在其发展史上都是空前的。一是课程改革的范围广,几乎涉及所有专业;二是课程结构由以前的系统化向专业化转化。这一点在特色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尤为突出。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2004年以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普遍是:微机常用工具软件、VB程序设计、C语言、Access数据库、硬件结构与维修、计算机网络、Flash网页设计(网页设计案例分析)、AotoCAD、Dream weaver、3Dmax、firework MX等,范围广,内容都很初浅。
学生刚进入动手实践的状态,课程就结束了。毕业就业,因为不能独挡一面,失去了就业机会。这样的专业课程结构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宗旨是相违背的。到了2006年前后,随着专业多样化、结构专一化的发展,计算机学科的课程结构进行了重组和调整,具体是按专业技能划分成几大模块: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结构模块、计算机多媒体课程结构模块、计算机网页设计结构模块等,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结构为例增设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和专业实务类课程,如《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应用解决方案》、《网络工程施工》、《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等专业课程,以及《计算机及外设采购实务》、《网络系统集成实务》、《网络监控与维护实务》等专业实务类课程。同时,在限选课里突出“认证考试课程”及“专业实物课程”,在“选修课”里突出个性特点,让学生自主选择部分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专长与兴趣协同发展,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广泛的渠道。
在课程改革上,对操作性、技能性强的专业,重点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加大培养与训练学生实践技能的比重,如对计算机学科的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设为1∶1,或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重倒挂。同时,为了考察检验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综合能力,应适当安排课程项目设计(如多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premiere pro影视编辑与制作”),并与期末考核成绩挂钩。在课程结构改革的同时,要相应调整好考核标准、考核形式、考核内容。科学的、系统的开展好课程改革。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改革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不适应,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不够
其矛盾普遍体现在学生就业时的情况。如动漫专业。这是一个新型的专业,社会需要这一行业的人才。但近二年,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动漫制作行业里却缺少竞争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务市场的调查没有很好的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调查结果太笼统、不够细,只限于专业层面的认识,对用人市场在动漫这个行业具体的需要了解不够,对行业制作的工艺流程了解不透,造成专业时髦但课程教学内容与现实需要脱节的尴尬局面。这不仅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有效性,也影响了课程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同时,教材建设跟不上课程改革的需要,迫使课程改革在执行中打折,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2.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紧密度不够
中等职业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中实行“双证书”制度,是教育与行业间紧密结合的一种形式,值得推广。但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具体目标、课程体系政策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及职业培训课程体系出自于不同的政府部门,没有科学的融为一体,因此导致为就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而临时抱佛脚的窘迫局面。在这方面新加坡的做法是:新加坡有一个ITE机构,是教育部的法定机构,专司职业教育与培训职能。从职业宏观教育政策的来源到职业教育的具体目标、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都来源于此。ITE的所有课程都与职业资格培训课程相一致,从低到高的各级各类证书课程涵盖了新加坡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部课程。这使得新加坡职业教育机构与职业培训体系两者高度融合统一,这种管理模式不妨借鉴。换句话讲,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利于社会发展的、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
3.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不够。
目前,我国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极其缺乏。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4年高职院校学生来源于中职学校的学生由10%提高到40%。这一比例还可以加大,这取决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程度。据不完全统计,有相当中等职业学校在课程改革中没有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阻碍了更多的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同时在学生毕业寻求发展的空间中,也少了一条发展之路。
四、结束语
总之,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管理体制、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应齐头并进,逐步完善整个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使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各具特色。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核心,科学的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8-5-15(3).
[2]中国教育报.2008-12-5(8).
[3]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4]汪晶晶.中国新加坡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政策比较研究.职教论坛,2008,(24).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管理体制 区域经济 特色专业 课程改革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迎来了这一时期最好的发展阶段。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发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4832所,比上年增加139所;招生人数共810.02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比上年增加62.2万人;在校生1987.01万人,比上年增加177.12万人。但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规模的迅速扩张,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有许多新问题需加以解决。如现行的管理体制、课程结构体系等都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大力发展,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的质量。
一、中等职业教育要发展,管理体制要跟上
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分为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宏观管理体制指来自政府一级的管理体制,如中央政府、教育司、教育主管部门等;微观管理体制则指学校一级的管理体制,即学校自身的管理体制。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这种管理体制普遍采用从校长到各职能处室的二级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框架基本相同,但略有差别,主要体现在第二级管理者角色的不同。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二级管理者由各职能处室、专业系(科)组成。适合学校教师素质较薄弱,学生自制能力较差的学校。另一种是由各职能处室和教研组组成。适合教师素质相对较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最终落实在微观管理体制上,它是学校整个教学及实践活动得以运行开展的保障机制。因此,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制定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非常重要。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宏观管理体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目前,我国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上存在一些弊端。如从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到政策实施、政策评估等反馈的周期较长,对政策的修订、调整反应慢、灵活应对市场机制的能力差。同时,由于我国的执行体系复杂、层级多,有关政策制定内容专业化、表达笼统不具体(如课程政策),因而执行的结果呈现多样性。因此,在大力发展、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改革或适度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
一方面,力求政策来源、职业教育的具体目标、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来自于一个政府部门,避免多头管理,相互脱节,这样才能使中等职业教育由政策到培养目标落实到职业资格认定等一系列融为一体,使职业教育良性地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自为战、沟通不畅、融洽不够、发展不均衡,大多数缺乏有水平、有技术、有场地的实验、实习基地。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今天,这一矛盾尤为突出,这直接影响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生就业及社会经济的需要。因此,在调整宏观管理体制的同时,政府要统筹建设全国范围内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各省、市要立足于本地区经济发展,以区域经济为核心,建立一批高水平、有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范、科学的实训基地。该基地服务于本区域范围内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这些学校提供特色专业需要的实训、实习及生产实践活动,使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操作型人才的宗旨真正保质保量地落到实处。以广东为例,如动漫设计专业的实训基地就可以建在东莞市,计算机类专业可以建在广州及深圳,汽车维修专业可以建在花都等。这样的统筹规划可以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1)培养目标的实现更系统、更规范、更科学;(2)专业技术能力更全面,更扎实;(3)就业基础好,前景更乐观。
同时,也要借鉴发达国家或职业教育发展成功的国家,如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管理经验,建设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二、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要建立特色专业
一个学校的专业可以彰显学校的属性、统领学校的内涵建设,是学校的核心。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在办学中更强调学校的专业设置及灵活性,同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办什么专业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的需要,也进一步决定了能否吸引到更广泛的生源以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因此,以当地经济发展为依托,开设科学的、健壮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无疑是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首要问题,而特色专业则是这些中职学校走向社会的名片和标签。
特色专业是学校的品牌,是办学的龙头。特色专业是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且具有自身优势、能彰显学校办学特点。它往往表现为学校的强势专业,教学科研水平高,拥有一流的师资,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跟学校的属性一脉相传,可以是重点专业,也可以是极具生命力的专业,还可以是朝阳型的专业。特色专业既具有传统优势,同时也与时俱进。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变,必将出现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局面。只有以特色专业彰显办学特色,以办学特色显现学校品牌,才能走出一条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特色专业的建设任务是艰巨的,需要长期不懈地投入。
对中等职业学校而言,选择特色专业,要从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科学的进行综合分析,慎重地做出选择。要选择学校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同时要考虑该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难易程度、是否有大量高水平的企业专家作支撑、该行业是否有完善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
对专业名称的命名也要进行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命名力求鲜明、专业特色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灵活性大。这一点不同于普通高校。以计算机学科为例,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乃至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名称几乎全国都叫“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较笼统,专业特色不明显,这是历史的原因,主要因为计算机技术尚处在推广、初级应用阶段。这种情况下的课程结构,除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外(也叫计算机文化基础或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应用),大多数课程只限于理论上的了解、认知。其特点是专业覆盖面广,内容比较浅显,应用性或灵活性不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在专业名称上的命名也进行了改革,经历了“从系统性向单一性的转化”。如对计算机专业大类而言,具体专业名称可分为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与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页设计等。这样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术型的专门人才。
总之,打造学校的特色专业是个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整体考虑,要科学规划,不能搞平均主义。
三、特色专业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
课程改革决定着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现了职业学校的价值观和教育观,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否适合市场经济的需要,与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方案即课程体系密不可分。也由此可见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这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实施,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造就了今天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局面。
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在实行学分制管理制度及实行“双证书”制度的契机下,课程改革的力度、决心在其发展史上都是空前的。一是课程改革的范围广,几乎涉及所有专业;二是课程结构由以前的系统化向专业化转化。这一点在特色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尤为突出。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2004年以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普遍是:微机常用工具软件、VB程序设计、C语言、Access数据库、硬件结构与维修、计算机网络、Flash网页设计(网页设计案例分析)、AotoCAD、Dream weaver、3Dmax、firework MX等,范围广,内容都很初浅。
学生刚进入动手实践的状态,课程就结束了。毕业就业,因为不能独挡一面,失去了就业机会。这样的专业课程结构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宗旨是相违背的。到了2006年前后,随着专业多样化、结构专一化的发展,计算机学科的课程结构进行了重组和调整,具体是按专业技能划分成几大模块: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结构模块、计算机多媒体课程结构模块、计算机网页设计结构模块等,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结构为例增设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和专业实务类课程,如《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应用解决方案》、《网络工程施工》、《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等专业课程,以及《计算机及外设采购实务》、《网络系统集成实务》、《网络监控与维护实务》等专业实务类课程。同时,在限选课里突出“认证考试课程”及“专业实物课程”,在“选修课”里突出个性特点,让学生自主选择部分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专长与兴趣协同发展,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广泛的渠道。
在课程改革上,对操作性、技能性强的专业,重点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加大培养与训练学生实践技能的比重,如对计算机学科的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设为1∶1,或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重倒挂。同时,为了考察检验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综合能力,应适当安排课程项目设计(如多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premiere pro影视编辑与制作”),并与期末考核成绩挂钩。在课程结构改革的同时,要相应调整好考核标准、考核形式、考核内容。科学的、系统的开展好课程改革。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改革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不适应,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不够
其矛盾普遍体现在学生就业时的情况。如动漫专业。这是一个新型的专业,社会需要这一行业的人才。但近二年,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动漫制作行业里却缺少竞争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务市场的调查没有很好的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调查结果太笼统、不够细,只限于专业层面的认识,对用人市场在动漫这个行业具体的需要了解不够,对行业制作的工艺流程了解不透,造成专业时髦但课程教学内容与现实需要脱节的尴尬局面。这不仅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有效性,也影响了课程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同时,教材建设跟不上课程改革的需要,迫使课程改革在执行中打折,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2.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紧密度不够
中等职业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中实行“双证书”制度,是教育与行业间紧密结合的一种形式,值得推广。但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具体目标、课程体系政策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及职业培训课程体系出自于不同的政府部门,没有科学的融为一体,因此导致为就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而临时抱佛脚的窘迫局面。在这方面新加坡的做法是:新加坡有一个ITE机构,是教育部的法定机构,专司职业教育与培训职能。从职业宏观教育政策的来源到职业教育的具体目标、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都来源于此。ITE的所有课程都与职业资格培训课程相一致,从低到高的各级各类证书课程涵盖了新加坡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部课程。这使得新加坡职业教育机构与职业培训体系两者高度融合统一,这种管理模式不妨借鉴。换句话讲,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利于社会发展的、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
3.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不够。
目前,我国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极其缺乏。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4年高职院校学生来源于中职学校的学生由10%提高到40%。这一比例还可以加大,这取决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程度。据不完全统计,有相当中等职业学校在课程改革中没有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阻碍了更多的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同时在学生毕业寻求发展的空间中,也少了一条发展之路。
四、结束语
总之,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管理体制、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应齐头并进,逐步完善整个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使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各具特色。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核心,科学的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8-5-15(3).
[2]中国教育报.2008-12-5(8).
[3]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4]汪晶晶.中国新加坡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政策比较研究.职教论坛,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