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坦言21世纪人类将为水、粮食资源而展开激烈地竞争。在低粮价时代宣告结束的今天,粮食不能自给的日本在粮食安全方面受到了严峻地挑战。日本政府正不懈地努力以避免危机的发生。
“粮食已成为外交的底牌,它是劝阻的手段,是强制力的保证。”
1962年3月,美国前农业长官欧比尔对粮食作了上述前瞻性的描述。在美国的世界战略中,粮食已成为杀手锏,是达成战略企图的一把利剑,剑露锋芒于2008。多重因素造成了今年世界主要农产品价格纷纷创下了历史新高,小麦在2008年2月27日创下每吨470.3美元的记录,而大米更是在2008年5月7日飙升至920美元,接近2007年价格水平的3倍。
在高粮价的打压下粮食输出国纷纷加强了出口管制,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发生了暴动或抗议活动,几亿人的温饱受到威胁。高粮价对日本这个谷物自给率不足30%、卡路里自给率40%的岛国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日本政府在农业施政纲要《新农政2008》中提出要加快本国粮食安定供给体制的建设(食料事情の变化に对应した食料の安定供给体制の确立に向けて…)。”现在“粮食安保”已取代“日美安保”成为日本国民的首要“心病”。
一、弥漫于日本国内的“美国阴谋论”
现在日本国民普遍认为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大量粮食援助就是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一环。从那时起学校用餐菜单上没有了日本传统食品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面包、牛奶、汤类等典型的西洋品目。孩子们日复一日地接触这些伙食,造成的结果是:日本人的口味改变了,食文化被侵蚀了。从战后数十年的日本国农产品消费统计中可清楚地看到大米的份额在持续减少,小麦粉的消费已稳居首位。充实着日本市场的小麦主要来自美国,一个美国扩张市场的典型案例。
无独有尔,日本麦当劳总裁也曾对媒体透露过把孩子作为公司营销重点的原因,“人的食好是由孩童时入口的食品口味决定的。”作为市场扩张的前奏,从1964年(昭和39年)开始持续36年在日本各地进行厨艺展示的厨房车(キッチン•カ—)在2万多场表演中的吸引了200万观众。活动的口号为“提倡食用小麦粉”(粉食奖励),其实就是美国对本国产小麦展开的一项旷日持久的宣传策划。美国西部小麦联合会时任会长理查德•鲍氏曾自豪地说:“厨房车是我们在日本最早的事业,接下来将是学校供餐、面包产业的扶持等。”美国农业贸易促进法(PL480号)中把日本的事例称为“史无前例的成功”,日本的事例已成为各界分析美国粮食战略的样本,是美国推进现行农业战略信心的源泉。
二、“转基因食品”的攻防
现在世界上仍有8亿人的生活处在温饱水平之下,总部设在美国的跨国企业孟山都(Monsanto)豪言壮语地宣布只有转基因食品(GMO)才能拯救人类。美国的国家战略和寡头企业的利益将实现并轨。
美国相信遗传基因工程学将确立美国在世界农业领域的领导地位,因此对寡头企业态度暧昧。美国食品医药局(FDA)的干部大多直接出身孟山都公司,或是该公司退役的执行官,这似乎能解释该企业备受质疑的产品都能通过认证。GMO能否拯救饥饿的人们无人知晓,但却能把特定的垄断资源的大企业推上世界农业的支配地位。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限制转基因食品在本国流通,比起环境或伦理方面的质疑,这可能才是问题的真正结点所在吧。
2000年3月10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同意孟山都公司开发的转基因除草剂耐性水稻在日本国内的种植、食用、加工及饲料用途的进口。而早于孟山都公司申请的日本国内企业研发的抗病毒性水稻的安全性论证仍在进行,对孟山都公司采取的是异例的六系统捆绑式论证。作为食用和加工用的进口虽然需要厚生劳动省的批文,但在日本国内的栽培已成为了可能,日本的粮食主权又一次受到了蚕食。此外日本对GMO农产品的原材料明示义务设限太低也一直备受争议。相关条款规定属于5%未满的非意图性混入可不承担明示义务。
纵观日美两国的农业交涉,两国战略意图上的差距明显。美国致力于本国农业的再活性化,而日本是外压应急型,往往迫于外界的压力而在政策调整上耗时费力。大国伐谋纵横博弈,也许早在日本导入变动汇率制致使日元大幅升值时伯仲就已见分晓。
三、二十一世纪日本的现行粮食政策
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确立的“粮食生产国际分工体制”已“寿终正寝”,日本无奈地认识到国家战略靠钱是买不回来的,在痛定思痛后推行了一系列提高粮食自给率的政策。
1、实行补贴政策
1995年,日本颁布和实施新粮食法,实施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补贴政策。具体补贴方式主要有农户直接支付制度、稻作安定经营对策、自然灾害补贴和其他补贴等。
2、实行“农业经营对象培养制度”
“农业经营对象培养制度”是日本政府立足国情制定的一项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以前,主要通过转移劳动力,调整生产结构等措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考虑到日本土地高度私有化的现实,1999年后日本政府培养对象进行了筛选,改变以往对所有农民实行统一支持的做法,将支持的重点集中在精明能干的农民,即“农业经营培养对象”上,将提高粮食自给率的希望寄托在这批农民身上。
3、采用农地资源分类管理制度
为了保护优良农地,政府对土地分类定等,对农地的购买及转用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规定对于生产力高的农地、新开农地等,除公共用途外不得转用。对于土地利用调整区划内的土地、宅地占40%以上的街路围绕区域的农地,原则上可以转用。介于上述两类之间的,可有条件地转用。凡涉及农地转用的土地买卖,必须由都道府县知事或农林水产大臣批准。
4、创新粮食流通体制
为了保证粮食的稳定供给,日本政府主要从国内粮食流通体制、对外贸易政策以及粮食储备政策三方面入手,制定适应国情的政策措施。
2007年12月18日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召开的粮食战略会议上,与会代表对世界农业形式进行分析后认为日本正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应正视挑战。那么日本政府和企业界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了吗?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1、在确保、吸收和培养农业从业人员上是否有作为
政府对农户实行补贴政策,现行政策主要集中在土地面积4 ha或10ha(北海道)的专营农户上,改变了以品目种类进行补助金换算的方式。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现在日本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主要由昭和初期诞生的人组成。向这些农户提供援助,比起4 ha或10ha的规定,怎样培养更年轻世代的接班人显得更为紧迫。如何创造能吸引年轻人、并适合他们投身农业的经营项目,是摆在日本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
2、如何寻找提高本国粮食自给能力的切入点
有专家认为从国内供给层面来确保食品粮食安全,必须要打开农业经营的思路,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使商品系列化、品牌化。“精耕细作”向来是日本的长项,在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农业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进行竞争时,把产品高技术附加值提高到极限可能也是多数日本农业业者的梦想吧。保障一个国家农业自给力的资源包括人、农地、水资源等。而对于目前日本农地资源的过度分散现状,在不久的将来,日本可能也会出台所有权与经营权权限分离的农地法,为公共机构参与农业生产创造条件。
3、如何振兴荒废的农村
“夕阳西下”的农村是造就不出“朝阳产业”的。农业生产者的高龄化、农业人口的急速流失都是困扰日本政府多年的“顽疾”。安倍政权曾打出“城市与农村的对流”政策,号召在城市与乡村两地居住,以及鼓励退休人员到乡村再创业等。可惜“出师未捷身先引,空留哀叹在人间……”。笔者认为日本完全可以确立“泛农村”概念,从海外引进农业劳动者以补充本国劳动力市场,并总结现在已在海外雇佣当地劳动者进行农业生产的先驱者的经验,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案。当然,上述措施都必须通过完善的立法以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4、国际上的“合纵连横”
在国际供给关系急速恶化的今天,日本必须认识到以往的“碉堡式经营”(即藏身在厚厚的贸易壁垒之后,只根据需要从世界上购买农副产品)已经无法使贸易伙伴信服。即使是从打破美国粮食战略的封锁这一出发点,日本也应加强国际间合作。只有在与农产品出口国签定经济合作协定(EPA)及自由贸易协定(FTA)之后,才有可能获得长期、安定的供给。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协定中可明确因天候不顺等原因而导致供应量不足时的粮食优先配给权。在卖方主导的国际粮食市场上,只有与农业国之间确立起自由、安定的贸易伙伴关系,才是化解危机的有效保障。
四、结束语
多年来,日本学术界对农业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如何提高国内农业生产性和收益性问题上,纵观日本农业政策的演变,其政策都带有强烈的保护主义色彩。近来终于有外向型农业政策面世,但也仅限于针对国内农产品的出口刺激政策,仍未改变“国土农业”的现状。高粮价背景正是日本官商界实现“以长期确保粮食供给的量、质及安全性”为指针的政策转变的契机,帮助日本达成从“本土农业”向外向型产业结构的转型。
[作者简介]于无声,男,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责任编辑:徐永祥]
“粮食已成为外交的底牌,它是劝阻的手段,是强制力的保证。”
1962年3月,美国前农业长官欧比尔对粮食作了上述前瞻性的描述。在美国的世界战略中,粮食已成为杀手锏,是达成战略企图的一把利剑,剑露锋芒于2008。多重因素造成了今年世界主要农产品价格纷纷创下了历史新高,小麦在2008年2月27日创下每吨470.3美元的记录,而大米更是在2008年5月7日飙升至920美元,接近2007年价格水平的3倍。
在高粮价的打压下粮食输出国纷纷加强了出口管制,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发生了暴动或抗议活动,几亿人的温饱受到威胁。高粮价对日本这个谷物自给率不足30%、卡路里自给率40%的岛国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日本政府在农业施政纲要《新农政2008》中提出要加快本国粮食安定供给体制的建设(食料事情の变化に对应した食料の安定供给体制の确立に向けて…)。”现在“粮食安保”已取代“日美安保”成为日本国民的首要“心病”。
一、弥漫于日本国内的“美国阴谋论”
现在日本国民普遍认为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大量粮食援助就是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一环。从那时起学校用餐菜单上没有了日本传统食品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面包、牛奶、汤类等典型的西洋品目。孩子们日复一日地接触这些伙食,造成的结果是:日本人的口味改变了,食文化被侵蚀了。从战后数十年的日本国农产品消费统计中可清楚地看到大米的份额在持续减少,小麦粉的消费已稳居首位。充实着日本市场的小麦主要来自美国,一个美国扩张市场的典型案例。
无独有尔,日本麦当劳总裁也曾对媒体透露过把孩子作为公司营销重点的原因,“人的食好是由孩童时入口的食品口味决定的。”作为市场扩张的前奏,从1964年(昭和39年)开始持续36年在日本各地进行厨艺展示的厨房车(キッチン•カ—)在2万多场表演中的吸引了200万观众。活动的口号为“提倡食用小麦粉”(粉食奖励),其实就是美国对本国产小麦展开的一项旷日持久的宣传策划。美国西部小麦联合会时任会长理查德•鲍氏曾自豪地说:“厨房车是我们在日本最早的事业,接下来将是学校供餐、面包产业的扶持等。”美国农业贸易促进法(PL480号)中把日本的事例称为“史无前例的成功”,日本的事例已成为各界分析美国粮食战略的样本,是美国推进现行农业战略信心的源泉。
二、“转基因食品”的攻防
现在世界上仍有8亿人的生活处在温饱水平之下,总部设在美国的跨国企业孟山都(Monsanto)豪言壮语地宣布只有转基因食品(GMO)才能拯救人类。美国的国家战略和寡头企业的利益将实现并轨。
美国相信遗传基因工程学将确立美国在世界农业领域的领导地位,因此对寡头企业态度暧昧。美国食品医药局(FDA)的干部大多直接出身孟山都公司,或是该公司退役的执行官,这似乎能解释该企业备受质疑的产品都能通过认证。GMO能否拯救饥饿的人们无人知晓,但却能把特定的垄断资源的大企业推上世界农业的支配地位。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限制转基因食品在本国流通,比起环境或伦理方面的质疑,这可能才是问题的真正结点所在吧。
2000年3月10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同意孟山都公司开发的转基因除草剂耐性水稻在日本国内的种植、食用、加工及饲料用途的进口。而早于孟山都公司申请的日本国内企业研发的抗病毒性水稻的安全性论证仍在进行,对孟山都公司采取的是异例的六系统捆绑式论证。作为食用和加工用的进口虽然需要厚生劳动省的批文,但在日本国内的栽培已成为了可能,日本的粮食主权又一次受到了蚕食。此外日本对GMO农产品的原材料明示义务设限太低也一直备受争议。相关条款规定属于5%未满的非意图性混入可不承担明示义务。
纵观日美两国的农业交涉,两国战略意图上的差距明显。美国致力于本国农业的再活性化,而日本是外压应急型,往往迫于外界的压力而在政策调整上耗时费力。大国伐谋纵横博弈,也许早在日本导入变动汇率制致使日元大幅升值时伯仲就已见分晓。
三、二十一世纪日本的现行粮食政策
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确立的“粮食生产国际分工体制”已“寿终正寝”,日本无奈地认识到国家战略靠钱是买不回来的,在痛定思痛后推行了一系列提高粮食自给率的政策。
1、实行补贴政策
1995年,日本颁布和实施新粮食法,实施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补贴政策。具体补贴方式主要有农户直接支付制度、稻作安定经营对策、自然灾害补贴和其他补贴等。
2、实行“农业经营对象培养制度”
“农业经营对象培养制度”是日本政府立足国情制定的一项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以前,主要通过转移劳动力,调整生产结构等措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考虑到日本土地高度私有化的现实,1999年后日本政府培养对象进行了筛选,改变以往对所有农民实行统一支持的做法,将支持的重点集中在精明能干的农民,即“农业经营培养对象”上,将提高粮食自给率的希望寄托在这批农民身上。
3、采用农地资源分类管理制度
为了保护优良农地,政府对土地分类定等,对农地的购买及转用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规定对于生产力高的农地、新开农地等,除公共用途外不得转用。对于土地利用调整区划内的土地、宅地占40%以上的街路围绕区域的农地,原则上可以转用。介于上述两类之间的,可有条件地转用。凡涉及农地转用的土地买卖,必须由都道府县知事或农林水产大臣批准。
4、创新粮食流通体制
为了保证粮食的稳定供给,日本政府主要从国内粮食流通体制、对外贸易政策以及粮食储备政策三方面入手,制定适应国情的政策措施。
2007年12月18日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召开的粮食战略会议上,与会代表对世界农业形式进行分析后认为日本正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应正视挑战。那么日本政府和企业界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了吗?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1、在确保、吸收和培养农业从业人员上是否有作为
政府对农户实行补贴政策,现行政策主要集中在土地面积4 ha或10ha(北海道)的专营农户上,改变了以品目种类进行补助金换算的方式。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现在日本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主要由昭和初期诞生的人组成。向这些农户提供援助,比起4 ha或10ha的规定,怎样培养更年轻世代的接班人显得更为紧迫。如何创造能吸引年轻人、并适合他们投身农业的经营项目,是摆在日本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
2、如何寻找提高本国粮食自给能力的切入点
有专家认为从国内供给层面来确保食品粮食安全,必须要打开农业经营的思路,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使商品系列化、品牌化。“精耕细作”向来是日本的长项,在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农业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进行竞争时,把产品高技术附加值提高到极限可能也是多数日本农业业者的梦想吧。保障一个国家农业自给力的资源包括人、农地、水资源等。而对于目前日本农地资源的过度分散现状,在不久的将来,日本可能也会出台所有权与经营权权限分离的农地法,为公共机构参与农业生产创造条件。
3、如何振兴荒废的农村
“夕阳西下”的农村是造就不出“朝阳产业”的。农业生产者的高龄化、农业人口的急速流失都是困扰日本政府多年的“顽疾”。安倍政权曾打出“城市与农村的对流”政策,号召在城市与乡村两地居住,以及鼓励退休人员到乡村再创业等。可惜“出师未捷身先引,空留哀叹在人间……”。笔者认为日本完全可以确立“泛农村”概念,从海外引进农业劳动者以补充本国劳动力市场,并总结现在已在海外雇佣当地劳动者进行农业生产的先驱者的经验,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案。当然,上述措施都必须通过完善的立法以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4、国际上的“合纵连横”
在国际供给关系急速恶化的今天,日本必须认识到以往的“碉堡式经营”(即藏身在厚厚的贸易壁垒之后,只根据需要从世界上购买农副产品)已经无法使贸易伙伴信服。即使是从打破美国粮食战略的封锁这一出发点,日本也应加强国际间合作。只有在与农产品出口国签定经济合作协定(EPA)及自由贸易协定(FTA)之后,才有可能获得长期、安定的供给。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协定中可明确因天候不顺等原因而导致供应量不足时的粮食优先配给权。在卖方主导的国际粮食市场上,只有与农业国之间确立起自由、安定的贸易伙伴关系,才是化解危机的有效保障。
四、结束语
多年来,日本学术界对农业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如何提高国内农业生产性和收益性问题上,纵观日本农业政策的演变,其政策都带有强烈的保护主义色彩。近来终于有外向型农业政策面世,但也仅限于针对国内农产品的出口刺激政策,仍未改变“国土农业”的现状。高粮价背景正是日本官商界实现“以长期确保粮食供给的量、质及安全性”为指针的政策转变的契机,帮助日本达成从“本土农业”向外向型产业结构的转型。
[作者简介]于无声,男,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责任编辑: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