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习惯;语文能力;主动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05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语文教育的改革虽然取得不少成果,但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有不少语文教师只盯着升学指挥棒教学,在课堂上把教参内容照本宣科地教授给学生,课后则采用题海战术,美其名谓之巩固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种思想培育出来的初中学生他们的语文能力如何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那么,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呢?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得方法、入轨道。”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三方面:
一、勤翻工具书
字词(音、形、义)对于初一阶段,基础字词的学习是重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势在必行。笔者规定每个学生应配备“三大本”——《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养成不懂就查的好习惯。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以及重点词语的含义。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准确性,还使学生养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在读书时,遇到生字新词定要查词典,还要把其整理到“专用本”上,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自觉地去翻词典,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后来结合查字典大赛和对我国字典的介绍,学生逐渐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以往对字典枯燥乏味的旧印象基本被扭转过来,特别是学习成果的逐渐显现,使他们真正从心理上开始接受,并尊敬起这位“无言的先生”来。在后来写的命题作文《我的老师》中,它竟也榜上有名。
二、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读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如果这学生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课堂上教师读“rén”,想到是主持人读对或教师读对,翻开字典,发现主持人念错了,那么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多向社会学习
语文学习并不是死啃书本,只要你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到处都有语文知识。笔者提倡学生应向各行各业认真学习,多参与,比如有一次,贾迎新在收看《生活》栏目时无意中听到女主持人说到“强人所难”这个词,这个“强”字她念的是“qiáng”,但她记得语文教师反复强调过“强人所难”的“强”字应念作“qiǎng”,于是就按照电视屏幕上打出的电话号码给栏目组打电话纠正了他们的错误,栏目组还一个劲地谢她呢。此事一传播,大大激发了我们班学习汉字的兴趣。从此以后,学生不但向同学、教师学习,还特别注意电视中播音员、主持人的发音,遇到拿不准的就赶快查字典,纠正了自己以前很多的错误发音。
四、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因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变的本领。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具体应抓两方面的工作:
1. 在静态语境中练基本功。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口活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自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是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养成好习惯,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
2. 把课上活,促进交谈。学生在静态语境中的说话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当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更多的将是动态的交际语境。因此,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初中生对动态语境的适应能力。
在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早就制订,教育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一条,并就指导学生读、写、听、说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细心聆听的习惯、有礼貌说话的习惯等。这不仅是以法的形式突出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向广大师生提出了明确的教与学的要求,而且还明确了开拓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能力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郑国文.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与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M].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林雅.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琼州学院学报,2008(1).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芝麻镇中学 563119)
关键词:习惯;语文能力;主动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05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语文教育的改革虽然取得不少成果,但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有不少语文教师只盯着升学指挥棒教学,在课堂上把教参内容照本宣科地教授给学生,课后则采用题海战术,美其名谓之巩固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种思想培育出来的初中学生他们的语文能力如何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那么,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呢?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得方法、入轨道。”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三方面:
一、勤翻工具书
字词(音、形、义)对于初一阶段,基础字词的学习是重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势在必行。笔者规定每个学生应配备“三大本”——《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养成不懂就查的好习惯。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以及重点词语的含义。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准确性,还使学生养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在读书时,遇到生字新词定要查词典,还要把其整理到“专用本”上,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自觉地去翻词典,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后来结合查字典大赛和对我国字典的介绍,学生逐渐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以往对字典枯燥乏味的旧印象基本被扭转过来,特别是学习成果的逐渐显现,使他们真正从心理上开始接受,并尊敬起这位“无言的先生”来。在后来写的命题作文《我的老师》中,它竟也榜上有名。
二、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读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如果这学生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课堂上教师读“rén”,想到是主持人读对或教师读对,翻开字典,发现主持人念错了,那么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多向社会学习
语文学习并不是死啃书本,只要你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到处都有语文知识。笔者提倡学生应向各行各业认真学习,多参与,比如有一次,贾迎新在收看《生活》栏目时无意中听到女主持人说到“强人所难”这个词,这个“强”字她念的是“qiáng”,但她记得语文教师反复强调过“强人所难”的“强”字应念作“qiǎng”,于是就按照电视屏幕上打出的电话号码给栏目组打电话纠正了他们的错误,栏目组还一个劲地谢她呢。此事一传播,大大激发了我们班学习汉字的兴趣。从此以后,学生不但向同学、教师学习,还特别注意电视中播音员、主持人的发音,遇到拿不准的就赶快查字典,纠正了自己以前很多的错误发音。
四、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因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变的本领。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具体应抓两方面的工作:
1. 在静态语境中练基本功。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口活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自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是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养成好习惯,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
2. 把课上活,促进交谈。学生在静态语境中的说话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当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更多的将是动态的交际语境。因此,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初中生对动态语境的适应能力。
在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早就制订,教育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一条,并就指导学生读、写、听、说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细心聆听的习惯、有礼貌说话的习惯等。这不仅是以法的形式突出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向广大师生提出了明确的教与学的要求,而且还明确了开拓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能力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郑国文.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与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M].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林雅.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琼州学院学报,2008(1).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芝麻镇中学 56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