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除及保留副脾治疗儿童戈谢病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xi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脾切除及保留副脾对治疗儿童戈谢病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确诊戈谢病并已经接受脾切除的6例患儿(男4例,女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患儿确诊年龄1岁2个月~4岁9个月,平均为2岁5个月,均为Ⅰ型戈谢病,存在脾大影响生活质量及出血倾向,血小板(62~143×109/L)、血红蛋白(49~110 g/L)低于正常,手术前没有骨痛及神经系统症状。手术时平均年龄4岁9个月~9岁4个月,平均6岁7个月。2例术前接受酶替代治疗(ERT),仍有明显脾肿大及血小板降低,1例曾接受ERT半年。

结果

6例患儿均经手术治疗行脾切除,3例患儿存在副脾,其中1例未保留副脾,2例保留副脾。所切除脾脏大小28 cm×21 cm×15 cm~31 cm×18 cm×11 cm,标本重量1.97~3.35 kg,4例脾标本肉眼可见广泛局灶性梗死。术后病理证实戈谢病诊断,5例存在局灶梗死。出院时血小板(330~1 419×109/L)、血红蛋白(87~121 g/L)得到明显改善。随访1~45个月无死亡病例。术后1例坚持酶替代治疗,但剂量减半,1例术后即停药,1例术后半年停药。患儿生长发育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血小板(368~969×109/L)及血红蛋白(100~121 g/L)升高,保留副脾的患儿恢复情况优于其他患儿。

结论

脾切除可以有效缓解戈谢病患儿临床症状,减少酶替代治疗剂量,而保留副脾可能减少部分及全脾切除并发症。

其他文献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非寄生虫性肝脏囊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对于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仍显不足。单纯多发肝囊肿与多囊肝病的鉴别诊断需结合家族遗传史、囊肿数目、是否合并多囊肾、有无分隔及B超检查特点;单纯单发肝囊肿与肝内胆管囊腺瘤的鉴别需结合影像学特点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在治疗上,腹腔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肝脏囊性疾病的治疗,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开腹手术,具体选择仍需依据患者的特点采取个体
目的探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nBiPAP)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诊断为呼吸暂停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nBi
期刊
@@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后脑积水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011—2013年本科收治的因颅内出血后脑积水接受超声引导侧脑室穿刺引流的早产儿,回顾性分
期刊
@@
目的探讨幼猪脊柱侧凸模型中椎体生长板在不对称力学负荷下的组织学变化。方法选择13只雌性约克夏幼猪(6周龄,6~8 kg),实验组8只幼猪采用后路分段小切口单侧栓系的方式建立脊柱侧凸模型,术后8周,取出内固定,继续观察8周后处死。对照组5只作相同切口暴露,植入螺钉和钢缆,不予栓系,观察16周后处死。获取实验组侧凸顶椎(对照组在术后16周时相应节段取材)生长板并分为凸凹两侧以进行对比,石蜡包埋,脱钙切
目的性发育异常是一组多基因介导的遗传性疾病,其遗传学病因异常复杂,但临床表型的多样化,导致临床实践中诊断比较困难。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广泛应用于多种先天性疾病的诊断领域,本研究利用基因测序和基因芯片技术对临床诊断为性发育异常患儿进行基因检测,初步探讨性发育异常的分子病因,探索分子诊断技术用于性发育异常诊断的可能性。方法22例患儿临床诊断为性发育异常,取全血2 ml并获取DNA。其中5例采用基因芯片
期刊
@@
目的 分析2006-201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拉萨市麻疹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拉萨市2006-2017年共报告718例
目的 了解孕产妇及其新生儿0、8、9月龄麻疹抗体水平,探讨新生儿与孕产妇抗体水平关系以及影响因素,为控制小月龄儿童麻疹发病提供建议.方法 采集孕产妇的静脉血和新生儿脐带
期刊
@@
目的探讨肝尾状叶良性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4年4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112例肝尾状叶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部位、大小等选择采用左侧入路、右侧入路、双侧入路、中央前入路或逆行肝尾状叶切除术。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10月。结果112例患者均具有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均完整切除肿瘤,其中行单纯肝尾状叶肿瘤切除术33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