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石如囤金端砚之乡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ai110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肇庆的白石村,人称端砚之乡。传统的端砚雕刻程、罗、蔡、郭有四大家族,原住民1000多人,加上外来人口1000多人,几乎家家都是做砚的。和全国各地的特色村一样,卖什么吆呵什么,家家户户的门前码放着大大小小的端石的原石。有的还把工作台放在了家门前,一看就是为了吸引游客的。村子看上去还不很发达,虽然现在大多翻了红砖的新房。和所有的新农村一样,因为没有很好地规划,整个村子显得有点零乱。尽管如此,当你走进村子,仍有一种身临其境,别有洞天的感觉。
  我们走访了四大家族之一的程门传人程八即程均棠先生,因排行第八,故惯以程人相称,后生晚辈尊称八叔,现为肇庆市端砚协会会员。他1950年出生于端砚发祥地端州,从艺四十多年。自幼遵循父辈的教诲,承传先师的遗风,数十载寒暑,炼就了炉火纯青的技艺。作品以规矩砚为主,具有浓郁的传统神韵,小巧精致,线条流畅,法度严谨,重手感,讲究砚台把玩的舒适性,突出玩赏之乐。
  受父辈的熏陶,上世纪70年代初雕刻的仿古砚,刀法苍劲,线条干练,造型别致,展示出来, “技惊四座”,受到当时的前辈们赞扬。但是,那个年代,工艺品讲究要为工农兵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仿古砚往往靠边站。程八先生则不予理会,一门心思往仿古砚里钻,醉心干古砚的研习,领悟了古为今用的艺术感染力。
  或许是对工艺的自觉吧,他大胆地临摹构图,认真地处理刀法,学习传统工艺的情趣,吸纳前人成果的精髓,巩固自我品味的基础,提升创作热情的眼界,突破了当时空洞浮泛、粗制滥造,单调和平庸的制砚格局。
  有辛勤就有收获。不久村里成立了砚石场,也就是现在的端砚厂。当时能够精工细雕的人不多,就由程先生负责管厂授徒,从此坚定了他走仿古拟古的艺术方向。
  程先生喜欢雕亭台楼阁的作品,用线条表达情景;也乐意刻花鸟走兽的精品,让创意体现情趣。不断向意象、意境、意趣和自然美、形态美、视觉美的境界攀升。在工艺上采取细腻浅雕的技法,展示一些多见的山林幽涧,融入现代的世俗生活气息,赋予端砚一种强烈的、浓厚的生命力。比如刻花鸟就要刻出轻灵秀美,刻蝙蝠就要刻出活灵活现,就算是刻一个茶壶、一把古琴、一棵白菜,他都要一看石品二构思,三思过后才动刀,极致地表现一股张力,布局上几乎不留空白,跳出传统虚实反差过大的形式,令每一件工艺品都充满凝聚的气势,让人深刻感受到端砚文化的无穷魅力。
  近年来,程先生更是精益求精,试图在古琴这个领域有一些新探索,用一种更加精细的技法表现琴的韵味,用大气的造型与细腻的工笔对比,追求琴声悠扬的意境和时代的音符。古琴作品往往是雕好一件就被收购一件,计划赶不上变化,自己也无法收藏,还有好些人要订造,整个砚村人家和同行艺人封其一个雅号叫“古琴大师”。这让他更坚信一条道理,艺术从来是靠精益求精、以质取胜的。
  其实,程先生的砚雕艺术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虽然创作过各种形状的、大小不一的端砚工艺品,造型式样多姿多彩,被业界和藏家誉为精品,但程先生依然谦虚地说“我看只能算是端砚文化的碎片。不过能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耀也就满足了。现在的感觉是,潜心创作好每一件对得起自己,又经受住时间和人们检验的作品。多琢磨砚,少琢磨名,只想诚信,不想炒作。也许是放平了心态,所以我出产的工艺品少了,别人就给我开了一个玩笑:‘程八有三个不一般,一般不雕砚,不雕一般砚,雕砚不一般。’或许他们说对了一半。搞工艺嘛,德是工艺师安身立命之根,艺是工艺师成家立业之本。这也是我们‘端砚世家’的祖训。”
  老实说,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被一些胡乱的端砚展览、展销迷了眼,乱了心,可以说有点失望,工艺的粗制滥造,题材的庸俗类同,给人的是审美疲劳,很多藏家从不敢买到不想买,是无奈、是感伤。但是在白石村你可以看到一些真正的制砚家在认真地构思着自己的梦想,做着他们自己喜欢的事,而一些有眼光的收藏家不趋炎附势,默默地收藏着一份离我们越来越远去的手艺,或许你会有所安慰。
  从清末至1949年解放,由于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端砚收藏没有市场,端砚的雕刻艺术基本处于停止的状态。1950年至1960年代端砚的生产雕刻处在恢复阶段,开采和雕划的方法基本沿用的是解放前的手工方式。1979年改革开放后给端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机械的加入给端砚的石材开采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比如过去一个坑口每一个作业面都是手工来打炮眼,一个炮眼要用一至两天的时间,一天也就放三炮,而现在打一个炮眼只要十五分种,而且几乎每隔一米一个炮眼。过去用的炸药是黑药,当量很小,可以说是震,而现在是用黄药是黑药当量的200倍,是爆炸,一天要炸200炮,对端砚石材的破坏极大。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赞。2000年开始,乱采乱挖的现象得到了控制,日前在一些大师和炒家手上的优质石材都是在这之前的存货。现在这里一般的材料是很多的,只能制作一些茶盘茶凳之类,而好的材料却少之又少,你就是有钱也很难得到。现在为了进_-步发扬端砚文化,提升端砚的艺术水准,按肇庆端砚协会的要求,每一个制砚作坊每年出一件精品,因为设计、制作材料等原因,似乎很难达到。
  在肇庆白石村,我们了解到那些以商业为日的的工厂一年要出上百方的端砚,而且都是以礼品为主。虽然经济效益明显,但是因为没有好的设计和好的制作,消耗了大量的优质石材,令人扼腕。而包括程八程均棠大师在内,一些制砚艺术家们渴望出精品,并且为之付出了一生的代价却从不言悔。虽然他们制砚的数量非常少,经济上也不是很宽余,却因此赢得了业界和藏家的尊敬。
  端砚小常识  一、坑口的辨别:端砚常见的有十几个坑种,其中老坑、麻子坑、坑仔岩,这三个就是人们所说的三大名坑。苒‘先从石包去辨别,老坑以石肉为准(注:何为石肉?老坑石分上巾下二层,上层称为顶石,中层称为石肉,下层称为底板,所以中层的石质是最好的,称为石肉,厚约20至30cm左右),石色紫中带蓝是最好的,在阳光下或放在水中看石色最为明显突出;其次是紫带青和紫带赤也是好料,如果用其它坑石互相对照就更为明显。麻子坑石包紫中带青,特别水岩麻子坑带有天青冻是最为名贵的,石质滋润、细腻。坑仔岩紫中带赤,以上三大名坑有“紫玉”等美誉。
  二、从石声去辨别:将一件石料或成品放在五只手指之上,而另一只手轻轻弹击砚石,如果发出的声音是泥声或木声,这件石料九成是端溪水一带出产,端砚最好的石就在这里出产;如果敲出“当当响”或很强烈的金属声这就是斧柯东一带出产的砚石,石质较为次之。声音木声,变质泥和水云母就特别明显,石质且柔软细腻;反之声音越响,含沙量较多的矿物质越多,微粒则越粗。
  三、看石品花纹:这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在书本上较难学,最好能通过实物作了解。坑石有如下特征,那是难得可贵的,金 银线、火捺、翡翠斑较为次之,麻子坑和坑仔岩以优美的鸲鹆石眼为代表,石眼多而贵,石眼圆而大,石眼有睛而且眼晕多是最好的,颜色有青紫比较,这样才容易上手。石品花纹有很多种,最为名贵的有:鱼脑冻、冰纹冻、浮云冻、蕉叶白、青花、天青、石眼、玫瑰紫,还有老绿色、象牙二色,黄色等。
  好的端砚石可永远保值,而工艺则可按各人的喜好去选择。山、水、人物、花、乌、松、鱼等。一件端砚先要看墨堂,纯净无瑕,用手按摸是否细腻、润滑,呵气即湿。在收藏角度上当然要选名坑砚石(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其次是白线岩、宣德岩、梅花坑、宋坑、斧柯东等,有些石品花纹奇特而有丰富的想象空间,似动物、花卉、山水、人物等,都可列入收藏范围,石品花纹越丰富它的价值相对越高。
  四、看砚形及雕刻:砚形常见的有随形、方形、长方形、天然等,实用形和观赏形。雕刻则分为高浮雕、半浮雕、浅雕、线刻甚至平板。浅雕较为经久耐用,不易破损,容易清洗,也不损害石头本质,雕刻要线条流畅,工精细巧,因材施艺,题材鲜明,布局得当,不应繁琐,不宜过于通雕,选购者不妨参照下面五贵:
  1、砚以紫为贵:紫色砚是指老坑、麻子坑、坑仔岩。
  2、砚以品为贵:是指石品花纹丰富,如冰纹冻、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石眼、天青、火捺、金银线等。
  3、砚以古为贵:年代久远的古旧端砚。
  4,砚以人为贵:名人使用或名人雕刻创作的端砚,砚背刻有铭文或印章者。
  5、砚以方为贵:方砚有君子之德,大方朴实,稳重之感,而且用料非常讲究。
  
  心随端砚入世博
  程八
  
  欣闻“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一座“中国馆”横空出世,萌动了我创作砚台的欲望。
  也许是岭南的温润与灵气,根深蒂固地植入我的砚雕艺术里,使我的《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砚台,展现出当今端砚艺术以小见大的精品之风。
  话又说回来,我新雕刻的《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砚台,是费了很多心思的,可以说是挑战自我,也是超越自我。因为在一方宽16.8公分,高7.8公分的方形砚上,要表现一座气势磅礴的,体现民族精气神的建筑物,不下功夫是不行的。砚台与中国馆立体比较,砚是缩影,是微雕,必须运用端砚的意境来塑造形象。有人说端砚讲究意境,山水砚可以靠云烟表现意境,建筑物靠什么表现?我知道这很难,难就难在如何在形体或精神上表达出中国文化的韵味。于是,我首先吃透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端砚作品要用不具象的形式诠释中国建筑与文化的联系,这就是意境。
  我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人手。将中国馆大分6层,细分13层的层次复叠出挑处理好,把斗拱理解为斜形的米斗,蕴含“天下粮仓”之意,再将“冠”和“鼎”丰富在端庄稳重之中,崛起大地之上,鼎立苍穹之下,一展天人合一的内涵。在刀法处理上,注重棱角的分明,线条的刚直干净。几十条方形横梁保持东西南北对称贯通,体现“共和团结”之象,每一个方头刻上回形纹,与整方砚四面周边的回形纹相呼应,使之造型浑朴,线条飞扬,结构合度,简洁大气,凸显出作品的力度,象征我们中国人的脊梁。在砚面设计上,以“石渠砚”的理念与中国馆和谐一体,再用传统手法把顶部化作开阔的、微凹的砚堂。
  这件石质优良的作品,既有人的创意个性,又有端砚天然特点,将“体重而轻,质刚而柔”自然地与中国馆融为一体,那才是天人合一。我足足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从创作砚台的日子一路走过来,我的心仿佛随之讲人上海世博会,去倾听世界的声音。
其他文献
虎为百兽之王,人类对虎的形象可谓既畏惧又崇敬。虎不仅形态魁伟,毛色庄严美丽,而且嗅觉发达,行动敏捷,一旦发怒,则虎啸龙吟,威风凛凛。因此,虎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威武、勇猛、雄健和生气勃勃的代名词。  一般认为,虎是在200万年前起源于东亚。中华大地本来就是虎类生长繁衍的地方,不仅有最凶猛的东北虎,而且还有华南虎。华南虎是虎的八个品种中唯一中国独有的品种。虎同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中国上古
期刊
奇异 绚丽 迷幻 浪漫
期刊
于泾大师1976年毕业于上海玉雕厂技校,至今专业从事玉雕工作35年了。在雕刻技巧和艺术表现方面获得极高的成就。他的玉雕观音佛像成就了他的“泾精工艺”,被誉为海上乇雕观音第一人。  于泾大师在学习运用和继承传统玉雕技艺的同时,潜心钻研清代盛世的“乾隆工”,力求以简练、抒放的刀法尽善尽美地表现各种题材的作品,尤其是他的观音造像形成了秀美典雅、疏密有致、虚实有度的艺术风格,获得了“超越古人、突破传统、追
期刊
紫砂壶,典雅润泽、光华潜蕴、气韵丰逸,被称为“紫玉金砂”,被尊为“茶具之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有诗云:“喜共紫瓯饮且酌”,从而成为华夏艺苑中的一枝奇葩。为迎接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上海紫砂壶艺大师许四海应邀精心设计了上海世博壶系列十八式,集雕塑,造型,书画、诗文、金石为一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可谓是世博为紫砂增辉煌,紫砂为世博添光彩。  上海世博壶系列十八式力求壶非一式,型
期刊
North African kilims are famous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its unique charm and characteristics, espacially those woven by traditional Berber tribes.The main weaving area of North Africa is “Maghrib”, wh
期刊
宜兴紫砂是世界上一门独特的工艺,紫砂盆艺与紫砂壶以及紫砂雕塑一样,都是紫砂门类中鲜艳的花朵。其实从历史上来看,盆的产生先于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各种造型的盆上进行图画装饰。例如出土的半坡型彩陶盆,便是极好的佐证。  当今,紫砂盆艺正处在一个兴旺发达的时期,原因有三:  第一,随着国内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一些人为了满足精神方面的追求,需要档次较高的盆景作为摆设、观赏;也有一部分人业
期刊
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精神,配合“迎世博100天”的重大活动,展现能与当代象牙二媲美的猛犸象牙=雕艺术的挖掘、利用成果,发扬光大人类文化遗产和传统牙:雕技艺,倡导环保和野生动物保护的理念,尝试筹组 “利国,利民、利法、利艺、利于保护野生动物”的猛犸象牙展销活动,为牙雕行业和收藏界搭建平台,力求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1989年始,由于国际洛桑“禁牙”条约
期刊
设计总说明  工程概况  中国馆地块位于上海世博规划围栏区B片区世博轴东侧。地块东侧、南侧、北侧分别为规划24米宽的云台路、南环路、北环路;西侧为40米宽的上南路。整体用地为一不规则的四边形,总用地面积7.14公顷,基地范围内场地平整,轨道交通8号线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过,磁悬浮轨道在南面经过。在此主要介绍中国馆区的国家馆、地区馆两个部分。其中国家馆最高点高度为69.9米,檐口高度60.6米,架空层
期刊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源远流长。在日本东京富士美术馆创办人池田大作的创意下。中日两国专家历经三年,寻访了中国境内70余处与三国有关的历史遗迹和博物馆,从11个省市34家文博单位的藏品中遴选了与三国相关的117件传世文物,在日本、上海先后举办“大三国志展”。  三国时代,古人发挥政治谋略和军事智慧,出现了南北经济社会的恢复发展,也实现了科技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历史转折。后人对三国人物推崇程度很高,明代罗贯中
期刊
清王朝于1644年统一中国,为了维护政权,采取了一系列包括瓷业废除“匠籍”制等在内的积极有利于民生的措施。景德镇实行“官搭民烧”,使官窑、民窑烧制技术得以全面提高,促进了瓷器生产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此时牡丹纹饰青花呈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不仅保存了前朝的风貌,同时又有本朝的创造,产生了牡丹纹饰创新与复古不同形式兼容并存的局面。三朝盛世的出现,顺治年间产生的创新的写实牡丹图纹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