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和写作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阅读和写作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初中学生写作训练中常常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能通过多阅读、仿写等方式来解决。初中学生在写作中常常遇到内容单薄、立意不高的问题;又或者出现胡编乱造、脱离实际的问题;有的学生作品内容芜杂,没有展现主题,这些问题都能在阅读名篇的过程中找到解决的方案,并在模仿创作中尝试改变现状,写出精彩的作品。我在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通过以读促写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品读,获得体验
不少初中学生由于积累的词汇量有所不足,所以在写作时也往往不知道该怎样选择合适的词语,不懂得怎样写出美的文字。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先阅读精彩的语段,找到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写作结构、表现手法、修辞特点、选词特点,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最后让学生达成共识,将自己掌握到的内容运用到写作中,提升写作能力。
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这篇文章字数虽然不多,但是却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词语的选择也十分讲究。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品读这篇文章,尝试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然后从中获取经验,在自己写作中加以应用。我鼓励学生选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人们的活动等诸多内容进行分析,说说作者的选词和修辞用法。“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现出了春草蓬勃的生命力。“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体现出了春花的烂漫。“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则运用“抚摸”这个词语展现出了春风的温柔。在形容春雨时作者精心选择了“牛毛、花针、细丝”等展现其形象,又用“斜织”体现出了雨很密。在品读中,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对选词和写作手法的运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阅读的方式,学生加深了对于语言的认识,同时也在快乐体验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个性特点发展独特的思维和想象,从而领悟写作的窍门。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将自己的感悟写入作品中,主动表现美。
二、联系,走进生活
不少初中学生在写作中出现了胡编乱造、脱离实际的问题,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借助以读促写的方式了解作者怎样在写作中体现生活,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阅读,学生发现,作品中的情感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其中描写的事情也不是完全虚构的。作者从生活中汲取养料,并将其融入到写作中。这样学生就找到了写作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在自主写作时也会积极观察生活,寻找可供写作的素材。
在指导学生尝试写作和家庭生活有关的作文时,有很多学生都认为缺乏可写的题材。此时我鼓励学生阅读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一文,并说说作者怎样描写散步这个生活中寻常可见的事情,并展现出真情实感。学生发现:“作者所写的事情其实很普通,就是一家人在一起聊天的情景。但是作者却透过散步这件小事情写出了一家人和谐相处,母慈子孝的生活状态,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我又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事情呢?这些事情看似普通但是却能体现出生活的美好。”有学生在观察生活、回忆生活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的妈妈十分擅长做饭,而且仿佛知道我的心情一样,每次我想吃什么的时候,她就会做什么。”该学生通过这件小事写了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学生受到了所阅读的作品的影响,在生活中也常常会积极观察生活,了解各种不同的人的生活状态,并展开体验。这样学生便会发现,有不少精彩的生活材料都能运用到写作中,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
三、拓展,汲取文化
在组织学生进行以读促写的活动时,我还常常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尝试通过阅读挖掘其中的文化气息。我首先鼓励学生积极从所读的文章中挖掘出文化元素,然后再通过拓展阅读的方式了解更多的相关文化信息。学生发现,在写作中若能适当地融入文化的信息,则能让作品变得更具有韵味,这样学生在自主写作时也会积极融入文化元素。
在指导学生学习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时,我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为何作者要在‘鸭蛋’前面特地加上‘端午’这两个字呢?端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学生发现原来吃鸭蛋是端午节独有的风俗习惯。学生对端午节和节日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我鼓励学生展开拓展阅读,尝试了解更多和端午节有关的文化信息。此后我又鼓励学生尝试展开自主创作,写一下自己对端午节的认识。有学生便写了自己参与端午节划龙舟的事情,不仅形象地写了活动的经过,还写了对屈原的缅怀,“龙舟倒映在水中,映照出了无数的笑脸,我却在河水中看到了一个古装男子的形象,他就是屈原。我想起了他当年在江畔徘徊,忧国忧民的情景”。这样的活动将节日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了一起,让学生的创作也充滿了文化气息。
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和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一样,都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拓展阅读中,学生发现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写作中能通过文字展现文化。这样学生便会主动阅读了解文化信息,并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到写作中。
四、迁移,嫁接关联
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在写作学习中,我也尝试引导学生进行迁移,促使学生找到各种知识之间的关联点,进行举一反三地学习。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味词句、分析写作手法、了解表现形式的过程中,都要嫁接关联到词语的情景化使用,并在写作中加以练习。
在指导学生阅读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展开以读促写的活动,促使学生进行能力迁移。我鼓励学生思考:“作者想要写社戏,但是真正写观看社戏的内容却很少,作者写得更多的是看社戏来回的路上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何这样构思呢?这对你的写作是否有什么启迪呢?”学生认识到:“作者主要想写的是淳朴的民风,所以要通过来回路上发生的内容展现这样的情景。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文章的主旨。”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了解了围绕文章中心写作的方法。此后我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说说自己写作的时候是否展现了中心思想,是否出现了什么累赘的地方,要怎样删改才能体现文章的主旨。这样的学习起到了迁移的效果,也让学生找到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联点,并进行自主嫁接。
学者叶圣陶认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两者本身就是相互关联的共同体。我常常组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素材,并帮助学生嫁接其写作和阅读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找到两者之间的关联点。这样能让学生认识到阅读中习得的知识能合理地运用到写作中,写作能力的提升也能促使自己更好地展开阅读。
五、共情,实现融合
作文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本,因此优秀的作文往往要体现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内心的感受。然而,不少学生却不知道在作文中要写出真情实感,往往会出现虚构内容、过分夸大、写套话虚话等问题。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了解怎样在写作中融入情感,并在自主写作的时候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展开写作。
八年级上册第7课《背影》是一篇充满了情感的文章,我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特别将背影拿出来写呢?在文章中你能看到作者情感的变化吗?”学生发现:“作者一开始和父亲的关系不好,但是从背影中看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因此激发了对父亲的爱。”我又鼓励学生思考:“为何你在阅读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父亲的爱,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变化呢?”学生在分析中体会到了作品产生的共情效果,我鼓励学生在自主写作时也尝试产生这样的写作效果。在学生尝试写人的记叙文时,我鼓励学生借鉴这种方法,用一些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借助背影、回眸等线索,展现情感,尝试写出能体现情感的优秀作品。
人本主义学者罗杰斯提出了共情的概念,认为人和人之间若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则能更准确地把握对方的信息。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也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共情的方式,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然后思考自己在写作时要怎样融入自己的情感,也让读者产生共情的感受。这样学生就能写出更具有真情实意的作品。
以读促写指的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得语感,并结合文本进行联想、比较、领悟等思维活动,提升阅读能力,扩展词汇量,找到写作思路,并在模仿借鉴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常组织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养料,在写作中提升语言应用和建构的能力。
一、品读,获得体验
不少初中学生由于积累的词汇量有所不足,所以在写作时也往往不知道该怎样选择合适的词语,不懂得怎样写出美的文字。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先阅读精彩的语段,找到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写作结构、表现手法、修辞特点、选词特点,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最后让学生达成共识,将自己掌握到的内容运用到写作中,提升写作能力。
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这篇文章字数虽然不多,但是却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词语的选择也十分讲究。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品读这篇文章,尝试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然后从中获取经验,在自己写作中加以应用。我鼓励学生选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人们的活动等诸多内容进行分析,说说作者的选词和修辞用法。“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现出了春草蓬勃的生命力。“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体现出了春花的烂漫。“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则运用“抚摸”这个词语展现出了春风的温柔。在形容春雨时作者精心选择了“牛毛、花针、细丝”等展现其形象,又用“斜织”体现出了雨很密。在品读中,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对选词和写作手法的运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阅读的方式,学生加深了对于语言的认识,同时也在快乐体验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个性特点发展独特的思维和想象,从而领悟写作的窍门。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将自己的感悟写入作品中,主动表现美。
二、联系,走进生活
不少初中学生在写作中出现了胡编乱造、脱离实际的问题,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借助以读促写的方式了解作者怎样在写作中体现生活,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阅读,学生发现,作品中的情感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其中描写的事情也不是完全虚构的。作者从生活中汲取养料,并将其融入到写作中。这样学生就找到了写作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在自主写作时也会积极观察生活,寻找可供写作的素材。
在指导学生尝试写作和家庭生活有关的作文时,有很多学生都认为缺乏可写的题材。此时我鼓励学生阅读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一文,并说说作者怎样描写散步这个生活中寻常可见的事情,并展现出真情实感。学生发现:“作者所写的事情其实很普通,就是一家人在一起聊天的情景。但是作者却透过散步这件小事情写出了一家人和谐相处,母慈子孝的生活状态,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我又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事情呢?这些事情看似普通但是却能体现出生活的美好。”有学生在观察生活、回忆生活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的妈妈十分擅长做饭,而且仿佛知道我的心情一样,每次我想吃什么的时候,她就会做什么。”该学生通过这件小事写了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学生受到了所阅读的作品的影响,在生活中也常常会积极观察生活,了解各种不同的人的生活状态,并展开体验。这样学生便会发现,有不少精彩的生活材料都能运用到写作中,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
三、拓展,汲取文化
在组织学生进行以读促写的活动时,我还常常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尝试通过阅读挖掘其中的文化气息。我首先鼓励学生积极从所读的文章中挖掘出文化元素,然后再通过拓展阅读的方式了解更多的相关文化信息。学生发现,在写作中若能适当地融入文化的信息,则能让作品变得更具有韵味,这样学生在自主写作时也会积极融入文化元素。
在指导学生学习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时,我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为何作者要在‘鸭蛋’前面特地加上‘端午’这两个字呢?端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学生发现原来吃鸭蛋是端午节独有的风俗习惯。学生对端午节和节日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我鼓励学生展开拓展阅读,尝试了解更多和端午节有关的文化信息。此后我又鼓励学生尝试展开自主创作,写一下自己对端午节的认识。有学生便写了自己参与端午节划龙舟的事情,不仅形象地写了活动的经过,还写了对屈原的缅怀,“龙舟倒映在水中,映照出了无数的笑脸,我却在河水中看到了一个古装男子的形象,他就是屈原。我想起了他当年在江畔徘徊,忧国忧民的情景”。这样的活动将节日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了一起,让学生的创作也充滿了文化气息。
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和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一样,都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拓展阅读中,学生发现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写作中能通过文字展现文化。这样学生便会主动阅读了解文化信息,并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到写作中。
四、迁移,嫁接关联
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在写作学习中,我也尝试引导学生进行迁移,促使学生找到各种知识之间的关联点,进行举一反三地学习。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味词句、分析写作手法、了解表现形式的过程中,都要嫁接关联到词语的情景化使用,并在写作中加以练习。
在指导学生阅读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展开以读促写的活动,促使学生进行能力迁移。我鼓励学生思考:“作者想要写社戏,但是真正写观看社戏的内容却很少,作者写得更多的是看社戏来回的路上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何这样构思呢?这对你的写作是否有什么启迪呢?”学生认识到:“作者主要想写的是淳朴的民风,所以要通过来回路上发生的内容展现这样的情景。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文章的主旨。”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了解了围绕文章中心写作的方法。此后我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说说自己写作的时候是否展现了中心思想,是否出现了什么累赘的地方,要怎样删改才能体现文章的主旨。这样的学习起到了迁移的效果,也让学生找到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联点,并进行自主嫁接。
学者叶圣陶认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两者本身就是相互关联的共同体。我常常组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素材,并帮助学生嫁接其写作和阅读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找到两者之间的关联点。这样能让学生认识到阅读中习得的知识能合理地运用到写作中,写作能力的提升也能促使自己更好地展开阅读。
五、共情,实现融合
作文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本,因此优秀的作文往往要体现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内心的感受。然而,不少学生却不知道在作文中要写出真情实感,往往会出现虚构内容、过分夸大、写套话虚话等问题。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了解怎样在写作中融入情感,并在自主写作的时候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展开写作。
八年级上册第7课《背影》是一篇充满了情感的文章,我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特别将背影拿出来写呢?在文章中你能看到作者情感的变化吗?”学生发现:“作者一开始和父亲的关系不好,但是从背影中看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因此激发了对父亲的爱。”我又鼓励学生思考:“为何你在阅读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父亲的爱,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变化呢?”学生在分析中体会到了作品产生的共情效果,我鼓励学生在自主写作时也尝试产生这样的写作效果。在学生尝试写人的记叙文时,我鼓励学生借鉴这种方法,用一些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借助背影、回眸等线索,展现情感,尝试写出能体现情感的优秀作品。
人本主义学者罗杰斯提出了共情的概念,认为人和人之间若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则能更准确地把握对方的信息。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也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共情的方式,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然后思考自己在写作时要怎样融入自己的情感,也让读者产生共情的感受。这样学生就能写出更具有真情实意的作品。
以读促写指的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得语感,并结合文本进行联想、比较、领悟等思维活动,提升阅读能力,扩展词汇量,找到写作思路,并在模仿借鉴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常组织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养料,在写作中提升语言应用和建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