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筛查全面性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家系的SCN1A基因突变类型,探讨GEFS+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7个GEFS+家系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及外周血DNA,分析家系受累患者的临床表型,并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进行SCN1A基因突变分析。结果17个家系中发现2个GEFS+家系(11.76%)存在新SCN1A基因点突变(C142T、S573R),分别位于第3外显子和第
【机 构】
:
510080 广州,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神经科学研究所儿科,510080 广州,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神经科学研究所儿科,510080 广州,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筛查全面性癫
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家系的SCN1A基因突变类型,探讨GEFS+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17个GEFS+家系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及外周血DNA,分析家系受累患者的临床表型,并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进行SCN1A基因突变分析。
结果17个家系中发现2个GEFS+家系(11.76%)存在新SCN1A基因点突变(C142T、S573R),分别位于第3外显子和第11外显子区,呈杂合子错义突变,以上2个突变位点均属于高度保守区域,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携带C142T突变的家系1先证者及其他家系受累成员临床表型为热性惊厥(FS)或热性惊厥附加症(FS+),表现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该家系的突变外显率为75.0%(3/4例)。携带S573R家系2的先证者临床表型为FS+伴局限性发作,该家系的突变外显率为66.7%(2/3例)。
结论GEFS+家系中新发现2个SCN1A错义点突变(C142T、S573R),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伴有外显率不全。C142T、S573R突变分别位于钠离子通道α亚单位蛋白结构域D1的S6跨膜片段内和蛋白结构域D4的S5-S6连接环。2个家系携带不同的基因突变位点,其受累成员的主要临床表型也不同。因此,SCN1A基因也是我国GEFS+家系的致病基因之一,SCN1A基因型与GEFS+家系的临床表型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海马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在儿童颞叶癫(TL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GE公司Singa HDe至臻版1.5T磁共振成像仪,对30例TLE患儿(TLE组)和3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行颅脑MRI和海马单体素1H-MRS检查。观察海马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水平,分析NAA/(Cho+Cr)、NAA/Cr及NAA/Cho比值。分别对患侧、健侧
发作间期性放电在健康儿童以及无癫发作的脑性瘫痪、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自闭症患儿中是否具有临床意义?是否需要抗癫药物治疗?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同时也是广大临床医师和家长所关注的问题。现通过汇集近年来国际相关文献报道,以引起同行们的重视。期待我国在不远的将来能够有高质量的相关临床研究发表。
目的探讨癫患儿血清中孕酮(Prog)、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水平及抗癫药物对癫患儿Prog和DHEAS水平的影响。方法以175例未经治疗的癫患儿(癫组)与66例年龄相匹配的青春前期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其血清Prog及DHEAS水平,并分别对96例癫患儿单药服用奥卡西平(OXC,OXC治疗组)、拉莫三嗪(LTG,LTG治疗组)、丙戊酸钠(VPA,VPA治疗
儿科临床中应如何处理无临床发作但持久存在的性放电波?这是一个长期争议但颇具临床实践意义的热点话题。基于"药物治疗是为控制癫临床发作而非异常脑电图"这一传统观念,既往多数主张顺其自然,不予干预的态度。然而,通过多年来的深入研究,尤其多种先进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已充分证明无临床发作的性放电的不良本性。不仅会引起其放电区域一过性皮质功能障碍,同时还可通过神经元网络联系致远端皮质功能受损。持久或频繁放电
癫是最常见的儿科神经系统慢性疾病。虽然大多数癫患儿智力运动发育正常,但是整体来看,癫患儿的平均智力水平低于普通人群。很多因素可能影响癫患儿的智力认知水平,包括癫的基础疾病/病因、癫起病年龄、癫分类、癫病程、癫发作的频繁程度以及使用抗癫药等。控制癫发作一直以来是癫治疗的最重要目的,而对于发作间期性放电(IED)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对于非持续状态的IED是否对发育期脑存在不良影响以及是否需要干预、是否能
难治性癫是儿科最棘手的临床问题之一,其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由于人体大脑组织难以获取等限制,难治性癫形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需依赖人体之外的模型。现就各种难治性癫研究相关的细胞模型建立的方法、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至少2年无发作的癫患儿在减停抗癫药中的复发概率为12%~66%,多为25%~30%。是否可以通过脑电图(EEG)检查提早预测复发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目前很多研究结果不尽一致。癫诊断时的EEG与停药后复发无相关性;停药前EEG异常是否与复发相关有一定争议,多数研究认为其并非复发的危险因素;很多研究认为减药后及停药中的EEG样放电是复发的危险因素,与复发密切相关。提示在患者减药过程中应定期监测EEG
癫外科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最为重要的治疗手段。手术后患者仍需服用一定年限的抗癫药物以防止术后复发。术后发作间期脑电图检查结果是判断手术效果、调整抗癫药物及判断停药时机最重要的参考指标。然而,癫术后发作间期异常放电的预后价值判断因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并无统一的结论。现结合长期从事癫外科的临床经验,重点介绍国内外相关的最新观点,希望对从事癫外科临床工作的神经内、外科医师有所帮助。
随着抗癫药物的发展,癫控制虽已取得很大进步,但有约30%的患儿经过药物合理治疗仍不能控制癫发作,为了控制癫发作及改善其神经发育预后,可采取非药物治疗,如外科手术、迷走神经刺激术及生酮饮食(KD)控制。尽管KD抗癫疗效十分肯定,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目前主要从抗癫机制及神经保护机制2个方面研究。相关研究显示KD可用于治疗多种儿童难治性癫;而新近研究表明KD在儿童孤独症治疗中有应用前景。KD疗效虽然肯
使用抗癫药物治疗的癫患者中,大约1/3癫发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表现为对抗癫药物耐药。耐药性产生的机制目前考虑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耐药性癫与难治性癫2个概念语义及内涵存在区别。自2010年国际抗癫联盟提出"耐药性癫"定义的专家共识以来,不同医疗中心应用新定义标准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研究,证实新定义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较好,同时对于定义中药物剂量、药物种类、评判时间、治疗结果判定等评价指标的设定存在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