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历史故事 阐述中国主张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exLiuN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获得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专题《世界记忆遗产的南京回响》,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广播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际创制的一组广播专题节目。本文从重大历史题材的驾驭、创新广播专题形式表达以及作品的更高政治站位和历史视角等几个层面介绍了该广播专题的创作手法,并分析了作品特色,以期对于类似广播专题的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重大题材  声音蒙太奇  国家公祭  人类命运  中国主张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面对这样一个重要节点、重大题材,新闻报道如何采写出新意?这对身处南京的媒体来说是一道颇有难度的题目,同时,这也是一道极有意义、媒体人义不容辞的题目,做好它,是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
  2017年12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广播推出广播专题《世界记忆遗产的南京回响》(以下简称《南京回响》),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手法还原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唤起人们的共同记忆,并从历史明鉴中阐述中国主张。
  一、从时事中发现线索,从史料里挖掘故事
  在梳理各种信息来源的过程中,广播专题《南京回响》主创团队注意到,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10月正式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后,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辽宁省、吉林省、上海市、南京市档案馆以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7家单位对所藏南京大屠杀档案进行了大规模整理。2017年国家档案局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影印并出版,前后共20卷。
  主创团队整理资料时发现,这20卷《南京大屠杀档案》内容,既有中方受害者的血泪控诉,也有来自日方加害者以及美英等国第三方人士的记录。档案形式有纸质文本、照片、电影胶片、实物等,档案内容相互印证、补充。这一份份铁证在出版之前,有的曾被披露过,有的至今鲜为人知,尤为珍贵。
  围绕“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结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11份南京大屠杀档案,主创团队分赴国内多家档案馆查阅历史资料,带着沉重又敬畏的心情走近那段历史。记者还多方走访档案直接相关人,比如《程瑞芳日记》的发现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郭必强、南京大屠杀见证者和实景电影拍摄者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的孙子、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儿子,以及国内多位历史专家学者和直接研究南京大屠杀档案的专家。
  二、用戏剧手段讲故事,用电影手法做广播
  (一)在80年前后的对比沖突中渲染情绪
  采访中,记者在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中感受到的反差和震撼成为贯穿整个专题节目的情绪线索。笔者作为主创人员之一,本想用这个线索串起档案展现的11段真实的历史,但那样会使篇幅冗长,也削弱了强烈对比带来的震撼,于是改为在专题开头以长片花的方式,用4分钟逐一介绍11份档案。虽是简介,但经过播音员沉稳的播讲和配乐制作后,让听者感觉悲壮又大气。紧接着,从11份档案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3个故事,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展开讲述,在历史与当下的对比中引导听众从悲愤中走出来,看到岁月静好,看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和谐昌盛,从油然而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中真切感受到和平的珍贵。
  (二)每一个素材都是论据,把专题做成论述题
  《南京回响》精心挑选了《程瑞芳日记》《16幅砍杀中国军民和奸侮中国妇女的照片及其照片册》和《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的16毫米摄影机及胶片母片》这3份档案铺开笔墨,细致讲述故事。
  之所以选择这3份档案,第一是因为它们珍贵且极具代表性。《程瑞芳日记》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一份中国人实时记载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日记原件,《16幅砍杀中国军民和奸侮中国妇女的照片及其照片册》一直被称为“京字第一号罪证”,约翰·马吉的胶片则是南京大屠杀中唯一留存至今的影像资料。第二是因为它们以文字、照片和影像的不同方式记录了同一段历史,在形式上各具代表性。第三是因为它们分别来源于当时中国人、侵华日军和美国人的记录,从不同的视角互相印证了屠杀的史实,是最客观的侵华证据链。主创团队希望通过这3个故事的讲述告诉世人,这段历史有图有真相,谁都无法抹去,只有正视历史才能直面未来。
  (三)以不同的声音形象讲故事,巧用“声音蒙太奇”
  把历史故事讲出新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主创团队设置了3个声音形象讲述历史——用播音员的讲述呈现档案,用记者现场报道的声音呈现对事件发生地的回访,用历史相关人物或专家的权威声响呈现对历史的评价。这3个声音特色分明,讲述故事的3条线索清晰,既把历史和当下做了自然的时空切换,在切换中留下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又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声音元素,充分发掘了广播特色。比如在对《程瑞芳日记》的讲述中,先是记者的现场报道:
  记者: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在80年前,这里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宿舍楼,是安全区难民收容所。作为宿舍管理主任,程瑞芳当时就住在二楼。南京大屠杀期间,白天,62岁的程瑞芳和同伴们撑起一顶已然千疮百孔的“保护伞”;晚上,昏黄灯光下,她用和着泪水的墨水写下一篇篇日记。
  然后转入播音员播读的日记档案:
  播音员:12月17日,夜12点钟,坐此写日记不能睡,因今晚尝过亡国奴的味道。今晚拖去11个姑娘,不知拖到何处。我要哭了,这些姑娘将来如何?
  最后邀请史学专家郭必强点评日记的价值。
  通过今昔对比,引出档案内容,再通过相关人员的回忆和讲述,真实还原了南京大屠杀历史,唤起人类的共同记忆。
  三、从历史明鉴中阐述中国主张,站位更高、更有力量
  思考人类的共同命运,是《南京回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故事选取到谋篇布局,主创团队始终都在试图回答这样几个问题:现实这么美好,为什么一定要去回忆伤痛?为什么这11份有关南京的档案是世界的记忆?它的声声回响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80年前发生在南京的那场大屠杀,用殷红的鲜血记下了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的历史,让人类文明蒙羞,更留下抹不去的伤痛,这伤痛不仅是南京的,也是中国的,是世界的。再次回顾那段历史,《南京回响》没有简单停留在历史本身,而是通过对日军暴行铁证的历史讲述,阐述这些档案史料在当下发人深省的意义与价值,即:《南京大屠杀档案》中那些文字、照片和影像记录,是人类的共同记忆,不忘历史是为了未来永远的安宁。《南京回响》讲述的是沉痛的“南京记忆”,却并没有简单地立足南京,而是把这段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去回顾和反思,因为和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
  除了讲述档案原件,《南京回响》节目还加入了延伸阅读、价值剖析,在反思中关注人类共同命运,使档案更具有现实的教育和警示意义。尾声部分,《南京回响》借用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的采访,再次宣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中国主张: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会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宣传管理部)
  (本文编辑:宁黎黎)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还应探寻新的模式——用中国语言讲好世界故事。即以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为源头,紧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命题,向世界报道世界、描述世界、解读世界,让世界通过中国的解读更深刻地读懂世界和中国。本文认为这需要中国的对外传播以更大力度来传达出中国的诚意和责任感,并在博弈和融通的过程中做好工作:从直面矛盾、世界问题入手,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寻找共情
期刊
【摘要】本文以我国云南地区某乡村中“大喇叭”回归这一现象为切入点,考察在电视、网络、手机屏等媒介日益普及的社会背景下,原已退出公共视野的“大喇叭”回归乡村社会的现象、意义及问题所在。本文调研发现,“大喇叭”嵌入村民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在乡村公共空间逐渐向个人化、分散化发展的背景下,“大喇叭”重新回归乡村,使逐渐弱化的公共交往得到重新联结和强化,对构建村庄的公共空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有
期刊
【摘要】本文从认清有声书节目的前景潜力、加强有声阅读内容审核录制和源头管理、提高有声书节目的主持水平、实现有声书类节目资源的多维利用几个方面,就加快新时代广播有声书类节目的创新发展阐述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新时代 广播 有声书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喜马拉雅FM”“蜻蜓FM”“懒人听书”等新媒体平台及一些电台播出的各类有声书节目强势发展,广受青睐。
期刊
【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华夏之声、香港之声在传播党的方针政策、促进港澳地区繁荣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中央对港澳传播新要求、创新对港澳广播传播手段等方面,对华夏之声、香港之声如何提升对港澳传播影响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华夏之声 香港之声 对港澳传播 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覆盖港澳地区的国家级广播媒体,多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华夏之声、香港之声
期刊
对移动媒体的管理,首先是对通过移动网络进行的信息传播行为的管理,行业政策和管理辦法要将移动网络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和演变趋势纳入其中。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大范围应用推广,未来将是“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的时代,“移动媒体”的概念将远远超越传媒行业,出现在各行各业的不同领域,其管理政策制定就不能仅局限于传媒行业,要看到移动终端的发展方向和演变趋势,不仅从新闻媒体的角度予以管理,同时也要视其为具有计算能
期刊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与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短视频行业近几年发展迅猛。与此同时,短视频侵权现象也时有发生,体育赛事转播、综艺节目、电影和电视剧等领域成为短视频抄袭和侵权的重灾区。  一方面,因其易复制、传播,侵权成本极低而且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随着一些平台对短视频创作者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甚至还滋生出专门靠搬运、复制赚取补贴的产业链。  另一方面,针对传统影视作品的版权保护,有关部门设立了版权
期刊
【摘要】本文以融合傳播为视角,探讨了目前县级融媒体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依据河南汝州市融媒体中心的实践,提出要跳出媒体看融合,围绕移动端做增量,逐步推动媒体融合从“新闻+”到“融媒+”再到“互联网+”的转变,壮大主流舆论新阵地,构建融合发展新生态,强化便民服务新属性,让媒体融合实实在在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关键词】融媒体中心 融合传播 汝州模式 核心路径  【中图分类号】G220
期刊
【摘要】5G技术的推行,为广播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机会,视听综合沉浸式体验加之个性化内容,将使传统的听众互动在广度和深度上获得突破,广播媒体将以多种形式融入生活场景,进一步提升广播媒体的影响力,媒体融合也随之加深。在此机遇和前景下,广播应从内容、渠道、市场、人才等多维度积极迎接和拥抱5G的广播新时代。  【关键词】5G广播 听众互动 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
期刊
编者按: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跨越长城,走向世界”,1987年,一封简短的电子邮件从北京发出,标志着中国人“触网”的序幕正式拉開。经历了当年的研究试验阶段到如今的快速发展时期,我国网民规模已超过8亿人口,数字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中国真正成为了一个网络大国。“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站在整个人类发展进步和国家工作总
期刊
【摘要】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清风侠在路上》创意推出代表纪检监察工作者群像的“清风侠”广播形象,精准把握受众收听状态和收听心理,严格按照现代广播传播规律进行科学的节目编排,打造了一套“天天都有‘新听头’、时时情绪在流动”的广播主持语言体系,利用融媒体传播的方式来扩大传统媒体在城乡传播范围,在讲好党风廉政建设故事方面实现了舆论效果和收听市场的双赢。  【关键词】党风廉政建设 清风侠 广播主持 节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