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今忘不了10多年前初见梅里雪山的情景。
从云南中甸县城(今香格里拉县)出发,过金沙江,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路爬升,越过海拔4000多米的白马雪山垭口,在崇山峻岭中颠簸了6个多小时后,我们进入了德钦县境内,高原缺氧和旅途劳顿让人混沌。
就在半梦半醒之间,车转过一个弯,一片耀眼的雪光霎时照亮了整个车窗:一座金字塔形的雄伟雪山傲然耸立在云端,晶莹的冰川散发幽蓝的光芒,白云似哈达萦绕山间,山下点点的藏族村落犹如世外桃源,澜沧江在峡谷中奔腾激荡……
那一瞬间,时间似乎停滞了,心中出奇的宁静,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只觉人之渺小,而天地之大。见过无数美丽的雪山,但是如此震撼人心、让人不禁流泪的还不曾有过。想起单位的一位老记者,一辈子无数次拍摄过梅里雪山,退休前背着氧气袋也要冒险翻山越岭,只为最后看一次梅里雪山。他说,之所以相看两不厌,是因为每次面对梅里雪山,灵魂都有一种安静的感觉,那是心中的日月、梦中的香格里拉。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其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讲述了四个西方人,因飞机失事,意外来到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带一个神秘所在——深藏在崇山峻岭中的香格里拉。这里有神圣的雪山、幽深的峡谷、飞舞的瀑布、被森林环绕的湖泊、徜徉在草原上的成群牛羊、净如明镜的天空、金碧辉煌的庙宇……美丽得让人窒息。当时正是经济大萧条时期,世界笼罩在战争阴影中,西方民众渴求心灵解脱,这部小说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香格里拉”一词成为人间天堂的别称。
后世的研究表明,从未到过藏区的希尔顿,其写作的灵感和“香格里拉”原型,极可能来源于美籍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云南西北的探险经历以及他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的精彩照片和文章。1997年9月,云南向世界宣布“香格里拉在迪庆”,主要论据就是,小说中的金字塔雪山,与梅里雪山惊人的一致。
其实,论证是多余的,在藏民的心目中,巍峨壮丽、神秘莫测的梅里雪山,一直就是八瓣莲花铺地的世外桃源,其地位居于藏区八大神山之首。在藏族民间传说中,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原是格萨尔王帐下一员骁勇无敌的战将,白盔白甲,骑着白马,忠诚地守护着一方山水,造福人民。因此,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崇拜神山,认为转山可以洗刷罪孽。梅里雪山脚下长年可见来自各地的虔诚藏民,若逢藏历羊年,香客们匍匐登山的场面,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我们当年第一次到德钦时,正赶上转山时节。县城和飞来寺到处都是来自藏区各地的朝圣者,有的一大家人坐着东风大卡车而来,有的徒步磕长头而来,经年累月,甚至倾其所有。他们衣衫褴褛,但言辞和面容却是如此的恭谨谦卑,身体对物质的需求已至最低,精神却如此强大。
10多年后,当我再次翻山越岭,转过那个熟悉的弯时,雪山一如初见时般超凡脱俗,仿佛亘古未变。我感觉自己再次被久违的宁静所击倒,似乎所有的俗世浮华都消散了。如今这里建起了观景台,白塔巍峨,经幡舞动。不过,当年在此迎接我们的朋友已不知所踪,面对雪山饮尽一碗青稞酒的豪情也不复存在。
出德钦县城10余公里,来到观山最佳地点——飞来寺,当年几间房屋的小站如今变成了一个热闹的集镇:大大小小的酒店、客栈、青年旅社绵延了几乎一整条街,街边停满了长途客车,八方游客熙熙攘攘。
已是黄昏时分,金色的阳光透过群山,斜照在白塔、经幡和玛尼堆之上,犹如圣光,纯粹而庄严。倚栏望去,13座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雪峰连绵不绝,直插苍穹。秀美如塔尖的是面茨姆峰,如手掌般伫立的是五冠神峰,伟岸威严的是将军峰,在云海中时隐时现的是金字塔状的主峰卡瓦格博……
在凛冽的寒风下,大多数游客都躲进了旅店。燃着松香的白塔下,一个肤色黝黑、风尘仆仆的朝圣者,却面向神山,静静地打坐、诵经,物我两忘。我双手合十向他施礼,他微笑还礼,我们遂席地而坐,攀谈起来。
原来,这是一个从四川藏区远涉千里而来的喇嘛,有时步行,有时搭车,走了十来天才到,但旅途的艰辛却难以磨灭他眼中那种圣徒的光芒。临别,他送我们一个佛像挂件,祝福我们“扎西德勒”。手边无以为赠,我只好从兜里掏出几粒巧克力,他微笑着收下。
除了朝圣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背包客和骑行者也加入了梅里观山的队伍。飞来寺旁的滇藏公路上,沿途可见手举“搭车”纸牌的背包客。两名骑自行车的驴友,从丽江一路骑行而来,准备仿照电影《转山》中的主人公,在梅里雪山小憩后,沿滇藏线骑行到拉萨。
梅里雪山的神奇,在于它的神秘莫测、不可征服。自1902年开始,英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的登山队企图征服这座海拔高度不足7000米的雪山。然而,历时百年,数度攀登,竟然没有一支登山队成功登顶,因此,梅里雪山至今仍是处女峰。
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对主峰发起了冲击,宿营在距离顶峰仅几百米的地方,等待冲顶。结果,深夜遭遇雪崩,17名队员全部遇难,长眠在卡瓦格博山上。离奇的是,7年之后,遇难者的遗体竟然“越过”山脊,在雪山另一侧的明永冰川上出现。
1996年2月,中日登山队再次向顶峰发起冲击,眼看即将成功登顶,但中国和日本的气象部门都预报未来两天会有暴雪。为避免1991年的惨剧再度发生,队伍被迫下撤。然而,队伍刚撤下山,就接到气象部门的预报,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把云层吹走了,未来仍然是晴好天气。重新登山已没有可能,队员们在飞来寺灌木丛中的17勇士纪念碑前长跪不起。自此,国家明令禁止攀登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的神奇,还在于它的终年云雾缭绕、真容难睹。虽然10多年前两次观山,都有幸见到了日出,但我们仍怀着忐忑的心情,凌晨6点起床,等待梅里雪山最美的风景——日照金山。
日出之前,天空清冷寒彻,月亮落进身后的山峦,天光掩藏了星辰,整个世界仿佛冻僵了。周遭的人越来越多,身后旅店的窗口和露台上也满是人,但却安静异常,整个世界仿佛都在屏息等待奇迹的降临。
天色渐亮,突然,一束金色的阳光打在主峰卡瓦格博的峰巅。这束金色慢慢扩展开来,将整座雪峰染得金碧辉煌,镶嵌在碧蓝的天空之上。世界沸腾起来,顿时阳光明媚,一抹浮云从山脚慢慢升起,如同向神山敬献上洁白的哈达。
在《消失的地平线》中,主人公最终迫于现实,离开了他心灵的圣殿——香格里拉。香格里拉从此消失在了茫茫群山之中,无从找寻。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梅里雪山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与10多年前相比,明永冰川已明显退化,冰川颜色也从过去的幽蓝或碧绿,变得有些发黑。这与大量游客近距离观赏冰川不无关系。在雪山深处的雨崩村,成群结队的驴友使垃圾处理成了难题。梅里雪山,有一天也会消失吗?
小说中,作者不断通过一位高寿、智慧的寺庙大喇嘛之口,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这就是,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即使对待欢乐和生命也不例外。或许,真正的香格里拉,只存乎一心。
从云南中甸县城(今香格里拉县)出发,过金沙江,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路爬升,越过海拔4000多米的白马雪山垭口,在崇山峻岭中颠簸了6个多小时后,我们进入了德钦县境内,高原缺氧和旅途劳顿让人混沌。
就在半梦半醒之间,车转过一个弯,一片耀眼的雪光霎时照亮了整个车窗:一座金字塔形的雄伟雪山傲然耸立在云端,晶莹的冰川散发幽蓝的光芒,白云似哈达萦绕山间,山下点点的藏族村落犹如世外桃源,澜沧江在峡谷中奔腾激荡……
那一瞬间,时间似乎停滞了,心中出奇的宁静,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只觉人之渺小,而天地之大。见过无数美丽的雪山,但是如此震撼人心、让人不禁流泪的还不曾有过。想起单位的一位老记者,一辈子无数次拍摄过梅里雪山,退休前背着氧气袋也要冒险翻山越岭,只为最后看一次梅里雪山。他说,之所以相看两不厌,是因为每次面对梅里雪山,灵魂都有一种安静的感觉,那是心中的日月、梦中的香格里拉。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其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讲述了四个西方人,因飞机失事,意外来到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带一个神秘所在——深藏在崇山峻岭中的香格里拉。这里有神圣的雪山、幽深的峡谷、飞舞的瀑布、被森林环绕的湖泊、徜徉在草原上的成群牛羊、净如明镜的天空、金碧辉煌的庙宇……美丽得让人窒息。当时正是经济大萧条时期,世界笼罩在战争阴影中,西方民众渴求心灵解脱,这部小说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香格里拉”一词成为人间天堂的别称。
后世的研究表明,从未到过藏区的希尔顿,其写作的灵感和“香格里拉”原型,极可能来源于美籍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云南西北的探险经历以及他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的精彩照片和文章。1997年9月,云南向世界宣布“香格里拉在迪庆”,主要论据就是,小说中的金字塔雪山,与梅里雪山惊人的一致。
其实,论证是多余的,在藏民的心目中,巍峨壮丽、神秘莫测的梅里雪山,一直就是八瓣莲花铺地的世外桃源,其地位居于藏区八大神山之首。在藏族民间传说中,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原是格萨尔王帐下一员骁勇无敌的战将,白盔白甲,骑着白马,忠诚地守护着一方山水,造福人民。因此,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崇拜神山,认为转山可以洗刷罪孽。梅里雪山脚下长年可见来自各地的虔诚藏民,若逢藏历羊年,香客们匍匐登山的场面,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我们当年第一次到德钦时,正赶上转山时节。县城和飞来寺到处都是来自藏区各地的朝圣者,有的一大家人坐着东风大卡车而来,有的徒步磕长头而来,经年累月,甚至倾其所有。他们衣衫褴褛,但言辞和面容却是如此的恭谨谦卑,身体对物质的需求已至最低,精神却如此强大。
10多年后,当我再次翻山越岭,转过那个熟悉的弯时,雪山一如初见时般超凡脱俗,仿佛亘古未变。我感觉自己再次被久违的宁静所击倒,似乎所有的俗世浮华都消散了。如今这里建起了观景台,白塔巍峨,经幡舞动。不过,当年在此迎接我们的朋友已不知所踪,面对雪山饮尽一碗青稞酒的豪情也不复存在。
出德钦县城10余公里,来到观山最佳地点——飞来寺,当年几间房屋的小站如今变成了一个热闹的集镇:大大小小的酒店、客栈、青年旅社绵延了几乎一整条街,街边停满了长途客车,八方游客熙熙攘攘。
已是黄昏时分,金色的阳光透过群山,斜照在白塔、经幡和玛尼堆之上,犹如圣光,纯粹而庄严。倚栏望去,13座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雪峰连绵不绝,直插苍穹。秀美如塔尖的是面茨姆峰,如手掌般伫立的是五冠神峰,伟岸威严的是将军峰,在云海中时隐时现的是金字塔状的主峰卡瓦格博……
在凛冽的寒风下,大多数游客都躲进了旅店。燃着松香的白塔下,一个肤色黝黑、风尘仆仆的朝圣者,却面向神山,静静地打坐、诵经,物我两忘。我双手合十向他施礼,他微笑还礼,我们遂席地而坐,攀谈起来。
原来,这是一个从四川藏区远涉千里而来的喇嘛,有时步行,有时搭车,走了十来天才到,但旅途的艰辛却难以磨灭他眼中那种圣徒的光芒。临别,他送我们一个佛像挂件,祝福我们“扎西德勒”。手边无以为赠,我只好从兜里掏出几粒巧克力,他微笑着收下。
除了朝圣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背包客和骑行者也加入了梅里观山的队伍。飞来寺旁的滇藏公路上,沿途可见手举“搭车”纸牌的背包客。两名骑自行车的驴友,从丽江一路骑行而来,准备仿照电影《转山》中的主人公,在梅里雪山小憩后,沿滇藏线骑行到拉萨。
梅里雪山的神奇,在于它的神秘莫测、不可征服。自1902年开始,英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的登山队企图征服这座海拔高度不足7000米的雪山。然而,历时百年,数度攀登,竟然没有一支登山队成功登顶,因此,梅里雪山至今仍是处女峰。
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对主峰发起了冲击,宿营在距离顶峰仅几百米的地方,等待冲顶。结果,深夜遭遇雪崩,17名队员全部遇难,长眠在卡瓦格博山上。离奇的是,7年之后,遇难者的遗体竟然“越过”山脊,在雪山另一侧的明永冰川上出现。
1996年2月,中日登山队再次向顶峰发起冲击,眼看即将成功登顶,但中国和日本的气象部门都预报未来两天会有暴雪。为避免1991年的惨剧再度发生,队伍被迫下撤。然而,队伍刚撤下山,就接到气象部门的预报,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把云层吹走了,未来仍然是晴好天气。重新登山已没有可能,队员们在飞来寺灌木丛中的17勇士纪念碑前长跪不起。自此,国家明令禁止攀登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的神奇,还在于它的终年云雾缭绕、真容难睹。虽然10多年前两次观山,都有幸见到了日出,但我们仍怀着忐忑的心情,凌晨6点起床,等待梅里雪山最美的风景——日照金山。
日出之前,天空清冷寒彻,月亮落进身后的山峦,天光掩藏了星辰,整个世界仿佛冻僵了。周遭的人越来越多,身后旅店的窗口和露台上也满是人,但却安静异常,整个世界仿佛都在屏息等待奇迹的降临。
天色渐亮,突然,一束金色的阳光打在主峰卡瓦格博的峰巅。这束金色慢慢扩展开来,将整座雪峰染得金碧辉煌,镶嵌在碧蓝的天空之上。世界沸腾起来,顿时阳光明媚,一抹浮云从山脚慢慢升起,如同向神山敬献上洁白的哈达。
在《消失的地平线》中,主人公最终迫于现实,离开了他心灵的圣殿——香格里拉。香格里拉从此消失在了茫茫群山之中,无从找寻。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梅里雪山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与10多年前相比,明永冰川已明显退化,冰川颜色也从过去的幽蓝或碧绿,变得有些发黑。这与大量游客近距离观赏冰川不无关系。在雪山深处的雨崩村,成群结队的驴友使垃圾处理成了难题。梅里雪山,有一天也会消失吗?
小说中,作者不断通过一位高寿、智慧的寺庙大喇嘛之口,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这就是,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即使对待欢乐和生命也不例外。或许,真正的香格里拉,只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