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对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对这些方法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有效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是副科,不需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学生这样的想法完全背离了新课程教育。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不够成熟、稳定,很容易在沉重的学习压力、思想压力下偏离正常的学习轨道。为此,老师应当发挥指南针的作用,让这些迷失方向的孩子重新找回正确的求学之路。以下是笔者多年来积累的一些历史课教学经验,希望与广大同仁共同交流学习。
一、抽签提问,学生机会均等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使用抽签提问法,该方法不仅使学生回答问题机会均等,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质,比较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具体步骤如下:①制造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②解决问题,让学习在看书和思考中解惑;③抽签,通常选中几个学生回答,并列出不同的意见;④针对意见,自由发言来找出正确答案;⑤由老师总结评价,给予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信心。该方法①③是关键步骤。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同时还要融入一些兴趣元素,引导学生去思考。当然,引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渐渐学会自主探究。抽签让学生有均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彻底堵死一些学生的侥幸心理。抽签方式有很多种,最好选择带有一定游戏性质的方式。如课前准备好纸球,数量与学生数目相同。课上提问时随机将纸球发给学生,然后由老师抽取几组数字,抽到数字的学生回答问题。当然,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可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转换成分数,记入平时成绩,期末根据成绩适当颁发一定的奖励。
二、变中求异,巧妙提问
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巧妙提问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美国内战》这一课,如果提问是:“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是什么”?可能一些学生会不假思索的给出答案,而且与课本上完全一样。然而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如果一个学生失去了自主思维,那么他就变成了一台学习机器。但同样的问题换一个角度提问,结果却截然不同。如:“美国内战的爆发为什么是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之必然?为什么说内战彻底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虽然是同样的问题,但变得更新颖、更耐人寻味,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挺新鲜,会主动思考问题,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为了加深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可适当设置问题障碍,虽然一时无法解决,但他们确实用脑思考了,思考同样是培养兴趣的重要一步。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他们变法取得了成功,那么这些内容对我们今天改革又有什么启示呢?学生随着问题不断发散、拓展思维,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灵活运用对比、类比法
同样一个问题,运有对比、类比法将使学生的记忆更深刻、更受启发。例如《商鞅变法》中提到“废”“立”二字,到底废了什么?又立了什么?废奴隶制的分封制,立中央集权制;废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弃农经商旧俗,立耕战之功,重农业生产新风;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通过“废”与“立”的对比,使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内容一目了然,加深了记忆。而且清楚的看到: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化而产生的,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的意义和性质。
四、注意安排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教育不是让学生去接受真理,而是让学生去探究真理。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适当安排辩论活动,通过辩论来发掘问题,提炼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问题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功过历代都有人评说,有人称他“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还有人认为他“是圣是魔,未可轻议”。将这些观点交给学生去讨论,有的肯定他的功绩,有的持否定态度,辩论过程很激烈也出现了不少亮点,既增强了学生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再如《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他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那么,到底该对李鸿章作如何评价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李鸿章是天大的卖国贼,是他为洋人开启了卖国的大门。又有的认为,李鸿章虽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但他只是一朝臣子而已,他只是受命于朝廷,真正的卖国贼应当是清政府。对于不同的结论,学生们各有见解,但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可以。最后,老师对双方的辩论观点做出点评,同时将正反两方的论据进行综述,并将更全面的认识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更加准确的知识。
五、结语
历史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发展基础之上的,其客观性在于将学生引入历史隧道之中,让学生用辩证、全面的观点去看待历史事件。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功利教育,让学生以史为鉴,健全人格,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班贵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1(4):172.
[2]陶锦琛.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探讨[J].才智,2011(25):126.
[3]刘宏轩.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方式[J].成功(教育),2011(8):12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有效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是副科,不需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学生这样的想法完全背离了新课程教育。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不够成熟、稳定,很容易在沉重的学习压力、思想压力下偏离正常的学习轨道。为此,老师应当发挥指南针的作用,让这些迷失方向的孩子重新找回正确的求学之路。以下是笔者多年来积累的一些历史课教学经验,希望与广大同仁共同交流学习。
一、抽签提问,学生机会均等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使用抽签提问法,该方法不仅使学生回答问题机会均等,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质,比较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具体步骤如下:①制造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②解决问题,让学习在看书和思考中解惑;③抽签,通常选中几个学生回答,并列出不同的意见;④针对意见,自由发言来找出正确答案;⑤由老师总结评价,给予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信心。该方法①③是关键步骤。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同时还要融入一些兴趣元素,引导学生去思考。当然,引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渐渐学会自主探究。抽签让学生有均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彻底堵死一些学生的侥幸心理。抽签方式有很多种,最好选择带有一定游戏性质的方式。如课前准备好纸球,数量与学生数目相同。课上提问时随机将纸球发给学生,然后由老师抽取几组数字,抽到数字的学生回答问题。当然,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可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转换成分数,记入平时成绩,期末根据成绩适当颁发一定的奖励。
二、变中求异,巧妙提问
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巧妙提问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美国内战》这一课,如果提问是:“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是什么”?可能一些学生会不假思索的给出答案,而且与课本上完全一样。然而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如果一个学生失去了自主思维,那么他就变成了一台学习机器。但同样的问题换一个角度提问,结果却截然不同。如:“美国内战的爆发为什么是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之必然?为什么说内战彻底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虽然是同样的问题,但变得更新颖、更耐人寻味,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挺新鲜,会主动思考问题,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为了加深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可适当设置问题障碍,虽然一时无法解决,但他们确实用脑思考了,思考同样是培养兴趣的重要一步。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他们变法取得了成功,那么这些内容对我们今天改革又有什么启示呢?学生随着问题不断发散、拓展思维,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灵活运用对比、类比法
同样一个问题,运有对比、类比法将使学生的记忆更深刻、更受启发。例如《商鞅变法》中提到“废”“立”二字,到底废了什么?又立了什么?废奴隶制的分封制,立中央集权制;废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弃农经商旧俗,立耕战之功,重农业生产新风;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通过“废”与“立”的对比,使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内容一目了然,加深了记忆。而且清楚的看到: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化而产生的,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的意义和性质。
四、注意安排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教育不是让学生去接受真理,而是让学生去探究真理。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适当安排辩论活动,通过辩论来发掘问题,提炼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问题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功过历代都有人评说,有人称他“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还有人认为他“是圣是魔,未可轻议”。将这些观点交给学生去讨论,有的肯定他的功绩,有的持否定态度,辩论过程很激烈也出现了不少亮点,既增强了学生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再如《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他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那么,到底该对李鸿章作如何评价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李鸿章是天大的卖国贼,是他为洋人开启了卖国的大门。又有的认为,李鸿章虽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但他只是一朝臣子而已,他只是受命于朝廷,真正的卖国贼应当是清政府。对于不同的结论,学生们各有见解,但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可以。最后,老师对双方的辩论观点做出点评,同时将正反两方的论据进行综述,并将更全面的认识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更加准确的知识。
五、结语
历史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发展基础之上的,其客观性在于将学生引入历史隧道之中,让学生用辩证、全面的观点去看待历史事件。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功利教育,让学生以史为鉴,健全人格,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班贵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1(4):172.
[2]陶锦琛.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探讨[J].才智,2011(25):126.
[3]刘宏轩.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方式[J].成功(教育),201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