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落实立德樹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更要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习总书记强调的“八个相统一”,用工匠精神打造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
心怀使命,确定目标
对一节课而言,目标是灵魂,是方向。旅行如果没有方向,就不知道该去往哪里。备课如果没有方向,就不知道该做什么样的准备。
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站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的高度确立教学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转变观念,去除功利心,立足学生长远发展确立教学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针对当前校园欺凌事件、学生轻生事件、未成年学生溺水事件等,引领学生深刻认识生命的宝贵,进而树立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等意识,应是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吃透教材,用好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打造一节精品课,需要教师用心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反复推敲教材,进而重组教材,跳出教材,方能真正发挥好教材的作用。
以《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为例,经过反复研究与推敲,我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对知识呈现的顺序与方式进行了调整。播放生命诞生的视频,用以说明生命的神奇与来之不易;用“我的名字”这一交流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名字背后的故事认识到生命有使命、可接续;用北大女博士娄滔不幸离世的新闻,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是短暂的、生命发展规律不可抗拒;最后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例子,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到虽然自然生命不能永恒,但人的精神生命是可以永恒的,以此点题。
多看多思,有人有料
一节好课要有“好料”。所谓“好料”,是指课堂教学通过话题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此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好料来自好素材,素材的收集带有偶然和必然性。所谓偶然,是指好的素材,有时可遇不可求。所谓必然,是指教育者应该做个有心人,心中若有课,眼中的世界便都能与课程内容相关联。教学《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时,我在构思了总体设计后,利用网络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查阅,确定使用《生命的诞生》这一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神奇、母亲的伟大、生命诞生的不易,进而落实了感恩教育。
推敲设计,激活课堂
有了好的素材,不见得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设计课堂活动至关重要。
《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教学中,我首先采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对娄滔进行了介绍,一个青春逼人、近乎完美的北大女博士的形象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旋即,画面陡转,伤感的音乐响起,大屏幕上那个青春靓丽的女孩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娄滔身着病号服躺在病床上的样子,眼神中透出绝望与哀伤。悲痛、惋惜的情绪弥漫在教室里,前后的对比让学生对一个鲜活生命的即将离去充满留恋、不舍与无奈,从而自觉思考生命的长短、规律、价值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再设疑设问。学生认真地思考,动情地表达,各种观点互相激荡。这种课堂活动方式,使生命教育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精雕细琢,追求极致
了解学情,知己知彼。学情是教学的起点。面对面聊天,侧面了解、公开课或者示范课前的试讲,都是了解学情的有效方式,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案。本课教学,我设计了学案,事先发给学生并收回,对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学生姓名背后的故事、亲人离世的经历与感受等,提前了解学生情况,确保课堂互动顺利进行。
点点滴滴,皆为教育。一节好课,每一个细节都是无声的教育。这节课升华课题的部分,我选用了唐诗《金缕衣》,再用中国风名曲《桃花渡》作为背景音乐。几种元素的巧妙结合,使浓浓的中国风扑面而来,也较好地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不注重细节,难以打造出精品课。以上提到的《生命诞生》的视频,原文件时长十几分钟,为了将视频控制在3分钟之内,我一遍遍地观看视频,一遍遍地推敲、记录,最终缩减为2分36秒,既保留了关键内容,又使视频整体的播放流畅自然,内容完整。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彩虹中学
心怀使命,确定目标
对一节课而言,目标是灵魂,是方向。旅行如果没有方向,就不知道该去往哪里。备课如果没有方向,就不知道该做什么样的准备。
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站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的高度确立教学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转变观念,去除功利心,立足学生长远发展确立教学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针对当前校园欺凌事件、学生轻生事件、未成年学生溺水事件等,引领学生深刻认识生命的宝贵,进而树立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等意识,应是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吃透教材,用好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打造一节精品课,需要教师用心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反复推敲教材,进而重组教材,跳出教材,方能真正发挥好教材的作用。
以《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为例,经过反复研究与推敲,我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对知识呈现的顺序与方式进行了调整。播放生命诞生的视频,用以说明生命的神奇与来之不易;用“我的名字”这一交流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名字背后的故事认识到生命有使命、可接续;用北大女博士娄滔不幸离世的新闻,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是短暂的、生命发展规律不可抗拒;最后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例子,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到虽然自然生命不能永恒,但人的精神生命是可以永恒的,以此点题。
多看多思,有人有料
一节好课要有“好料”。所谓“好料”,是指课堂教学通过话题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此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好料来自好素材,素材的收集带有偶然和必然性。所谓偶然,是指好的素材,有时可遇不可求。所谓必然,是指教育者应该做个有心人,心中若有课,眼中的世界便都能与课程内容相关联。教学《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时,我在构思了总体设计后,利用网络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查阅,确定使用《生命的诞生》这一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神奇、母亲的伟大、生命诞生的不易,进而落实了感恩教育。
推敲设计,激活课堂
有了好的素材,不见得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设计课堂活动至关重要。
《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教学中,我首先采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对娄滔进行了介绍,一个青春逼人、近乎完美的北大女博士的形象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旋即,画面陡转,伤感的音乐响起,大屏幕上那个青春靓丽的女孩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娄滔身着病号服躺在病床上的样子,眼神中透出绝望与哀伤。悲痛、惋惜的情绪弥漫在教室里,前后的对比让学生对一个鲜活生命的即将离去充满留恋、不舍与无奈,从而自觉思考生命的长短、规律、价值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再设疑设问。学生认真地思考,动情地表达,各种观点互相激荡。这种课堂活动方式,使生命教育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精雕细琢,追求极致
了解学情,知己知彼。学情是教学的起点。面对面聊天,侧面了解、公开课或者示范课前的试讲,都是了解学情的有效方式,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案。本课教学,我设计了学案,事先发给学生并收回,对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学生姓名背后的故事、亲人离世的经历与感受等,提前了解学生情况,确保课堂互动顺利进行。
点点滴滴,皆为教育。一节好课,每一个细节都是无声的教育。这节课升华课题的部分,我选用了唐诗《金缕衣》,再用中国风名曲《桃花渡》作为背景音乐。几种元素的巧妙结合,使浓浓的中国风扑面而来,也较好地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不注重细节,难以打造出精品课。以上提到的《生命诞生》的视频,原文件时长十几分钟,为了将视频控制在3分钟之内,我一遍遍地观看视频,一遍遍地推敲、记录,最终缩减为2分36秒,既保留了关键内容,又使视频整体的播放流畅自然,内容完整。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彩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