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打造精品课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jxffxx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落实立德樹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更要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习总书记强调的“八个相统一”,用工匠精神打造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
  心怀使命,确定目标
  对一节课而言,目标是灵魂,是方向。旅行如果没有方向,就不知道该去往哪里。备课如果没有方向,就不知道该做什么样的准备。
  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站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的高度确立教学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转变观念,去除功利心,立足学生长远发展确立教学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针对当前校园欺凌事件、学生轻生事件、未成年学生溺水事件等,引领学生深刻认识生命的宝贵,进而树立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等意识,应是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吃透教材,用好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打造一节精品课,需要教师用心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反复推敲教材,进而重组教材,跳出教材,方能真正发挥好教材的作用。
  以《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为例,经过反复研究与推敲,我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对知识呈现的顺序与方式进行了调整。播放生命诞生的视频,用以说明生命的神奇与来之不易;用“我的名字”这一交流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名字背后的故事认识到生命有使命、可接续;用北大女博士娄滔不幸离世的新闻,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是短暂的、生命发展规律不可抗拒;最后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例子,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到虽然自然生命不能永恒,但人的精神生命是可以永恒的,以此点题。
  多看多思,有人有料
  一节好课要有“好料”。所谓“好料”,是指课堂教学通过话题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此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好料来自好素材,素材的收集带有偶然和必然性。所谓偶然,是指好的素材,有时可遇不可求。所谓必然,是指教育者应该做个有心人,心中若有课,眼中的世界便都能与课程内容相关联。教学《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时,我在构思了总体设计后,利用网络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查阅,确定使用《生命的诞生》这一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神奇、母亲的伟大、生命诞生的不易,进而落实了感恩教育。
  推敲设计,激活课堂
  有了好的素材,不见得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设计课堂活动至关重要。
  《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教学中,我首先采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对娄滔进行了介绍,一个青春逼人、近乎完美的北大女博士的形象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旋即,画面陡转,伤感的音乐响起,大屏幕上那个青春靓丽的女孩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娄滔身着病号服躺在病床上的样子,眼神中透出绝望与哀伤。悲痛、惋惜的情绪弥漫在教室里,前后的对比让学生对一个鲜活生命的即将离去充满留恋、不舍与无奈,从而自觉思考生命的长短、规律、价值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再设疑设问。学生认真地思考,动情地表达,各种观点互相激荡。这种课堂活动方式,使生命教育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精雕细琢,追求极致
  了解学情,知己知彼。学情是教学的起点。面对面聊天,侧面了解、公开课或者示范课前的试讲,都是了解学情的有效方式,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案。本课教学,我设计了学案,事先发给学生并收回,对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学生姓名背后的故事、亲人离世的经历与感受等,提前了解学生情况,确保课堂互动顺利进行。
  点点滴滴,皆为教育。一节好课,每一个细节都是无声的教育。这节课升华课题的部分,我选用了唐诗《金缕衣》,再用中国风名曲《桃花渡》作为背景音乐。几种元素的巧妙结合,使浓浓的中国风扑面而来,也较好地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不注重细节,难以打造出精品课。以上提到的《生命诞生》的视频,原文件时长十几分钟,为了将视频控制在3分钟之内,我一遍遍地观看视频,一遍遍地推敲、记录,最终缩减为2分36秒,既保留了关键内容,又使视频整体的播放流畅自然,内容完整。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彩虹中学
其他文献
在教育技术领域,有一个颇为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教育和技术的深度融合一直是教育界关心的热门话题。  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这份规划中,首次提出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概念,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
期刊
一  初夏,一个细雨温润的上午,我们来到陕西省安康市石泉中学,在明亮的接待室,校电教室元主任招呼我们说,校长正在接待国外的一个教育参观团。我们和这位女教师随便攀谈起来。  她自豪地告诉我们,去年她带领学生去美国学习交流,收获很大,学生感触颇深,回来后变化很大,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非常大的提高。她带出去的一个瘦小的女生,以前很内向,不太和同学交往,回来之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活泼开朗,还参加了学校举
期刊
2018年7月5日至7日,本人被选聘为高中语文组的评委参加了2018年陕西省教学能手评审工作。评审归来,虽不敢自名伯乐,却真有相马归来的愉悦之感,现将自己评审的个人体会和心得列叙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本文主要针对选手微型课的美中不足加以阐述,希冀给来年的选手提供一点鉴戒。  省级教学能手的评选过程分两个环节:一个是10分钟的说课答辩,一个是20分钟课堂教学。20分钟的课堂教学不能上成45分钟的常
期刊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章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和“相”之间由失和到永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第一次尝试网络教学,课前我做了精心准备,具体做以下安排:  一、精心设计网页内容  我的教学环节设计理念是利用有效资源进行省时、高效、全方位的学习。在本课教学的网页中共
期刊
有效的德育应该是在一种氛围中实现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利用统编语文教材这一工具,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既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又润物无声地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读懂单元导语,明确育人目标  新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元”,即兼顾了语文素养和人文主题两个方面。在人文主题的选择上并不高深,诸如四季美景、至爱亲情、学习生活、动物与人、凡人小事等均
期刊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下面以《女娲补天》一课为例谈一下如何利用神话故事点燃学生的想象力。  一、以“神奇”为主线,感受奇异想象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和阅读了一些神话故事,而且在生活中也会听到一些神话故事,因此在教学中
期刊
小学数学比较简单,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小学生花费心思才能解决,引导他们采用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是关键所在。为了帮助小学生提高解题效率,筆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摆脱定势,开拓视野;整体思想,简化问题;移多补少,科学迁移。  一、摆脱定势,开阔视野  有些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只要稍微改变题型,他们就会陷入困境,百思不得其解。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到了思维
期刊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失去想象就没有创造,人类社会将停滞不前。想象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想象借助表现得以实现,表现则依托想象得以完美,想象與表现互为羽翼。想象力是人的核心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标志,想象力的价值无与伦比。幼儿虽然天生具有想象的潜能,但其想象力的提升有待于后天培养。笔者作为幼儿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主动激发幼儿想象,开发幼儿的想象潜质,潜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一、营造情境,点燃想象
期刊
2012年,在爱心妈妈“大毛妈”的委派下,我幸运地成为了“好妈妈幼儿群”中的一员,这是“好妈妈”众多公益群之一。群中,全国各地的妈妈们交流学龄前教育中的感悟以及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某日,我收到了一位妈妈的来信:  亲爱的言言妈妈:  我家儿子六岁了,是学前班的学生,我们这儿的学前班已经开始学习声母、韵母,还有简单的数学,总之是为上小学做的一些简单铺垫。在这之前,我在家里只教他认识1-100的数字,
期刊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这个新兴的、活跃的网络平台,进行初中英语作业设计,为学生们开拓指尖上的第二课堂,帮助初中生提高英语水平,并且让学生获得更加独特、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一、微课:创建自助学习的互动平台  微课近年来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极大欢迎。其实,微课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也可以作为英语作业在课堂上或者课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达到预习、学习、复习多重效果。合理利用微课,帮助学
期刊